Please wait a minute...
    1992年, 第3期
    刊出日期:1992-03-10
      
    论文
    毛乌素沙地油蒿和牛心朴子生理生态学研究
    郑海雷, 黄子琛, 董学军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197-208. 
    摘要 ( 2265 )   PDF (653KB) ( 95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毛乌素沙地植被主要建群种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而萝摩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却出现了繁茂的生长。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演替关系。本文通过对油蒿和牛心朴子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和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对其生境各要素的分析,说明了油蒿具有变水植物的特点,牛心朴子具有恒水植物的特点。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两种植物的光合、蒸腾及气孔行为都不相同。即便是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牛心朴子的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高于油蒿;并且,牛心朴子只受轻微水分胁迫或不受水分胁迫,而油蒿则始终处于水分胁迫之下,说明牛心朴子在竞争中比油蒿占有相对的优势。在生态诸因子中,土壤水分状况是演替的外因,两种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和生殖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是演替的内因。
    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特征
    刘世荣, 王文章, 王明启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09-219. 
    摘要 ( 2412 )   PDF (740KB) ( 95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生物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热值测定,对东北东部帽儿山地区21年生人工落叶松(Larix gmelinii)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特征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热值随植物种类、器官、分布层次、年龄及季节而发生变化。(2)生态系统中活植物体的能量现存量为269.719×1010J/ha,而枯死体中的能量现存量为36.817×1010J/ha,其中凋落物层和立枯体中能量贮量各占84.04%和15.96%。 (3)生态系统能量净固定量为264.346×109J/ha·yr,其中29.49%的能量存留在植物体中,用于植物净生长。生态系统年能量归还量为88.809×109J/ha,其中32.39%的能量在当年被分解释放,余下能量积累于凋落物层之中;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为2.299%,与其它森林植物群落相比,落叶松人工林系统是高效率的能量代谢系统。
    秋茄对镉的吸收、积累及净化作用的研究
    郑逢中, 林鹏, 郑文教, 庄峙厦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20-226. 
    摘要 ( 2231 )   PDF (654KB) ( 93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砂培研究红树植物秋茄幼苗在含镉0.0025—25ppm海水培养液中对镉的吸收积累、净化作用以及镉对秋茄的毒害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秋茄植物体镉含量大小顺序为:根>胚轴>茎>叶.各器官镉含量(y)随培养液镉浓度(x)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的双对数线性正相关,根与培养液镉含量的回归方程为;logy=1.8039+0.4311logx。在含镉培养液中培养4个星期,不同器官对镉的富集作用明显,镉处理2.5ppb,叶、茎、胚轴、根的富集系数分别为62.4、113.6、187.2、705.2.吸收的镉主要积累于根部。25ppm镉处理组每株幼苗(干重6.18g)吸收镉量为239.47μg,其中根占植物体总镉量的75.6%.在所有浓度处理中,秋茄植物体对镉的吸收量为培养液总加镉量的2.4—36%。2.5ppm镉处理组10个星期内,根部镉积累量为538.74μg/g,未见明显受害,表明秋茄对镉的吸收积累能力和耐性都较强。幼苗受镉的毒害程度主要与根部镉含量有关。从天然条件生长的红树植物器官镉积累量来看,也表明秋茄群落对镉污染的吸收净化效果显著。
    巴山松天然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肖瑜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27-233. 
    摘要 ( 2076 )   PDF (442KB) ( 76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测定分析陕西南部28—37年生巴山松天然林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为81.28t/ha,草本下木生物量为1.45t/ha,林分凋落物量为11.16t/ha;乔木层净初级生产量为6.94t/ha·yr,约45%分配到树叶。巴山松林的消光系数平均为0.33。在地上部生产结构方面,枝重主要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叶龄愈大,叶重在树冠下部的比例愈高。巴山松林木的根系总长度约99.4km/ha,其中细根占58%。
    羊草种群无性系生长格局的研究
    王昱生, 李景信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34-242. 
    摘要 ( 1897 )   PDF (615KB) ( 92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根据野外实测数据和采用数学分析方法,在研究羊草种群无性系营养扩散和生长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描述羊草种群无性系生长格局的相关随机走动模型和简单扩散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羊草种群无性系的生长格局。
    骆驼蓬营养器官的旱生结构
    张泓, 陈丽春, 胡正海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43-248. 
    摘要 ( 2359 )   PDF (725KB) ( 130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骆驼蓬是生长在荒漠或盐碱地区的旱生植物,具有显著的旱生结构特征。主根粗壮,其中柱周围产生2或3轮呈同心环状排列的异常维管束。这种异常结构对旱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茎肉质,其皮层、韧皮部,尤其是髓内具有发达的贮水薄壁组织细胞。叶片肉质,光滑无毛。其表皮细胞的外切向壁有较厚的角质层,表面具皱纹状突起。气孔器与表皮细胞平齐,面积较大,而密度较小。栅栏组织发达,为环栅型,包围着发达的贮水组织。叶脉维管束不发达。其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远比中生植物小。根据以上营养器官形态结构特征,可以认为骆驼蓬是典型的多浆汁旱生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初步研究
    熊利民, 钟章成, 李旭光, 汪莉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49-257. 
    摘要 ( 2541 )   PDF (566KB) ( 109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把四川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演替系列分成6个阶段:(1)弃耕地;(2)灌草丛;(3)马尾松林;(4)以马尾松为优势的常绿针、阔叶混交林;(5)以常绿阔叶树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6)常绿阔叶林。分别从每个阶段分3层采集0.5m2,l0cm厚度的5个小样地的土样,带回实验室,通过萌发法研究土壤种子库。得到如下结论:A、种子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在演替早期阶段(从弃耕地到马尾松林)一般随演替发展而减少,种子数目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后期阶段(马尾松林到常绿阔叶林)种子数则大致随演替发展而增加;同一阶段各土层种子数差异不大。B、各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均以草本植物为主。C、在湿度和光照比较一致的情况下,萌发种子数与温度成正相关。大多数种类的种子80%以上在实验的头六个星期内萌发。D、演替早期阶段的地上植物种类组成与土壤种子库中种类组成基本一致,演替后期阶段相关甚少。本文还讨论了土壤种子库研究的取样体积问题,以及土壤种子库在植被动态中的作用。
    天山北坡冬草场牧草产量与气象条件的统计分析
    黄敬峰, 李建龙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58-265. 
    摘要 ( 1889 )   PDF (448KB) ( 72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紫泥泉种羊场1966—1987年天然草场牧草产量资料及沙湾县气象站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积分回归、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研究牧草产量的变化趋势,气象条件对牧草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产量随时间上升或下降趋势不显著,4一6月和9、10月是牧草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降水量是关键因子,并建立了牧草产量预报模式。
    降水对海南省吊罗山季雨林及橡胶林土壤中元素迁移的影响
    何园球, 王明珠, 赵其国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66-275. 
    摘要 ( 2115 )   PDF (716KB) ( 100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根据3年的定位资料,研究降水对海南省热带季雨林和橡胶林土壤生态系统中凋落物的分解以及透过水、地表径流、土壤渗漏水和沟谷水等各类型水中硅、铁、铝、钙、镁、锰、钾、钠、磷等9种元素迁移的影响。
    新疆沙冬青生态环境及渐危原因的研究
    潘伯荣, 余其立, 严成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76-282. 
    摘要 ( 2243 )   PDF (479KB) ( 85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珍稀渐危植物新疆沙冬青的野外调查,并结合自然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对其生态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新疆沙冬青渐危的原因进行探讨,初步认为其天然灌丛减少的原因是:1.种子不易传播;2.种子被害虫蛀食率高;3.落地种子不易获得适宜生长发育的条件;4.随意樵采破坏。
    山西翅果油树灌丛的生态地理分布和群落学特征
    上官铁梁, 张峰, 毕润成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83-291. 
    摘要 ( 2078 )   PDF (587KB) ( 91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我国特有种,在山西南部低山、丘凌区分布较多,常形成以翅果油树为主的灌丛植被。本文对翅果油树灌丛的生态地理分布、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翅果油树灌丛保存较好,结构典型、 类型多样,是我国特有珍贵群落之一,应进一步加强保护。
    西藏典型草原区范围的探讨
    黄健
    植物生态学报. 1992, 16(3):  292-292. 
    摘要 ( 1532 )   PDF (92KB) ( 70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