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0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1-10
      
    论文
    中国东北森林生长演替模拟模型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延晓冬, 赵士洞, 于振良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1-8. 
    摘要 ( 2728 )   PDF (759KB) ( 143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EWCOP模型是一个新的适于模拟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动态的林窗类计算机模拟模型,它通过模拟在每一个林分斑块上的每株树木的更新、生长和死亡的全过程来反映森林群落的中长期生长和演替动态。由于 NEWCOP模型是一个由气候变量驱动的生态系统模型,故可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长和演替的影响。在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对NEWCOP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沿环境梯度对NEWCOP模型的数字模拟实验表明:它能准确地再现顶极森林中树种组成及其在东北地区的垂直分布规律和水平分布规律;能准确地再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主要类型森林的生长和演替规律;在一定的场合NEWCOP还可反映林分的径级结构;NEWCOP模型还具有对现有森林的跟踪模拟能力。应用NEWCOP模型评估了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对可能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GFDL 2×CO2和GISS 2×CO2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将发生很大变化,落叶阔叶树将取代目前长白山、小兴安岭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成为东北森林主要树种,而针叶树将在地带性森林中占很小的比重,阔叶树中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将是最重要的树种,它将成为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最主要树种;东北地区适于森林生长的区域将大幅度减少,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气候变化过渡期。东北森林对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有不同响应。但是,总的趋势是未来东北森林中落叶阔叶树的比重将大幅度增加。这些结论对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合理地选择造林树种和制定现有森林的保护经营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基于NDVI的中国天然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郑元润, 周广胜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9-12. 
    摘要 ( 2149 )   PDF (245KB) ( 122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北部盐化草甸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研究
    张宏, 樊自立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13-17. 
    摘要 ( 2056 )   PDF (431KB) ( 98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鹤山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
    任海, 彭少麟, 向言词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18-21. 
    摘要 ( 2255 )   PDF (412KB) ( 131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贡嘎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型的优势木生长动态
    罗辑, 程根伟, 杨忠, 杨清伟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22-26. 
    摘要 ( 2264 )   PDF (406KB) ( 106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贡嘎山16块样地的调查资料,运用逻辑斯谛模型探讨了暗针叶林不同林型优势木生长动态。建立了峨眉冷杉(Abies fabri)、麦吊杉(Picea brachytyla)和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的高、径和材积生长的逻辑斯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优势木的高、径和材积的速生期和速生点都不相同,林线附近的峨眉冷杉高、径和材积的速生期最短,麦吊杉高和材积的速生期最长,鳞皮冷杉基径的速生期最长;林分优势木的生长动态和森林更新关系密切,各优势木的生长指标表明各自立地生态条件差异很大。
    杉木与主要阔叶造林树种叶凋落物的混合分解
    廖利平, 马越强, 汪思龙, 高洪, 于小军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27-33. 
    摘要 ( 2134 )   PDF (554KB) ( 140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加氮源对杉木叶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廖利平, 高洪, 汪思龙, 马越强, 黄志群, 于小军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34-39. 
    摘要 ( 2478 )   PDF (502KB) ( 134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乌素沙地根茎灌木羊柴的基株表现特征和不同生境中的分株种群表现特征
    陈玉福, 董鸣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40-45. 
    摘要 ( 2101 )   PDF (488KB) ( 105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养分条件下和不同生境类型中根茎草本黄帚橐吾的克隆生长
    单保庆, 杜国祯, 刘振恒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46-51. 
    摘要 ( 2185 )   PDF (480KB) ( 111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多年生植物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在不同氮肥梯度和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克隆生长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水平与群落性质影响着间隔子(Spacer)长度的变化,氮肥处理使之明显变短;自然群落中的间隔子长度远远长于人工群落,说明黄帚橐吾间隔子具有很强的形态可塑性,能对资源水平和生境优劣作出反应。2)分枝强度(Branching intensity)具有随资源水平的增高而上升的趋势,表明无性系分株(Ramet)的形成和生长受环境资源状况和源株(Genet)生长状况的影响;3)黄帚橐吾的分枝角度为0?或180?,资源水平与环境差异对其影响不大,可塑性低;4)环境资源贫乏或植株比较拥挤时,黄帚橐吾个体根系资源分配比例加大,说明黄帚橐吾的资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模式更多地受环境资源条件和群落性质的影响。

    沙质荒漠化土地景观分类与制图—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吴波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52-57. 
    摘要 ( 2220 )   PDF (574KB) ( 120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并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土地景观分类与制图的方法。由于沙丘分布广泛,与地带性植被和土壤的分布相迭加,增加了地表景观的破碎程度,使农牧交错区沙地的主要景观要素类型在结构上具有复合性。为了更好地描述沙地景观的复合性特征,作者提出景观基本结构组分的概念。首先确定景观基本结构组分,根据景观基本结构组分的不同组合确定景观要素类型;然后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遥感数据的解译和判读进行景观要素类型的划分;最后在GIS支持下成图。该方法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具有普遍意义。
    锡林郭勒草原景观多样性的时间变化
    乌云娜, 李政海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58-63. 
    摘要 ( 2106 )   PDF (421KB) ( 96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稳定甜槠林与人为干扰甜槠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李振基, 刘初钿, 杨志伟, 何建源, 林鹏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64-68. 
    摘要 ( 1680 )   PDF (360KB) ( 146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鹤山人工马占相思林水分生态研究
    曾小平, 赵平, 彭少麟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69-73. 
    摘要 ( 2201 )   PDF (361KB) ( 100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马占相思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其相应环境因子的测定,探讨鹤山丘陵人工马占相思林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夏季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冬季呈单峰型;夏季的蒸腾速率最高,在冬季最低,仅占夏季的27.6%;马占相思林的蒸腾耗水量在旱季和雨季有明显的差异,旱季的蒸腾耗水量占雨季的25.5%,年蒸腾量为1625.1mm,占同期降水量的78.3%;马占相思林的蒸腾量接近热带雨林。

    中国西南虎跳峡地区云南松林土壤侵蚀控制潜能(英文)
    周跃, 李玉辉, David Watts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74-81. 
    摘要 ( 2179 )   PDF (611KB) ( 74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中国西南长江上游众多峡谷、深谷的典型代表,虎跳峡地区的土壤侵蚀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侵蚀问题,大面积的适宜荒山已经植树造林。云南松是运用最广的造林树种之一。本研究试图以虎跳峡地区1993年的情况为例,探讨云南松林土壤侵蚀控制的水文效应及其潜能。研究发现,云南松密林能够截留31.1%的降雨量。林下的土壤溅蚀量(4.9kg·m-2)比裸地上的(6.1kg·m-2)降低了19.7%。松林内的土壤流失总量与裸地的57.9g·m-2比较,降低到32.9g·m-2,表明松林减少了43.19%的土壤流失。实验指出,降雨强度对这里的土壤流失,以及云南松林的侵蚀控制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松林能够产生较大直径的叶滴,引起林下的叶滴溅蚀;而且,松林并不能明显地减少地表径流。然而,从综合作用来看,云南松密林具有土壤侵蚀控制的净效应。与茂密的草丛相比,松林侵蚀控制的效果相对较低。
    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的研究
    谢宗强, 李庆梅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82-86. 
    摘要 ( 2183 )   PDF (382KB) ( 112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南岛东寨港红树林群落甲烷通量研究
    卢昌义, 叶勇, 黄玉山, 谭凤仪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87-90. 
    摘要 ( 2238 )   PDF (364KB) ( 111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静态箱法对海南东寨港4个站位的5个红树林群落的土壤甲烷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平均甲烷通量为0.81mg·m-2·d-1。利用聚乙烯袋密闭法测定了6种红树植物叶片的甲烷通量,发现红树植物叶片具有吸收大气甲烷的效应。通过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红树林的研究还表明,林地土壤甲烷通量的日变化与林内潮水淹浸状况有关。海莲林不同滩面土壤甲烷通量的差异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甲烷通量的季节差异因植被类型或土壤性质不同而表现为两种形式。

    自然降温过程中栀子叶片膜保护系统的变化与低温半致死温度的关系
    严寒静, 谈锋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91-95. 
    摘要 ( 1972 )   PDF (341KB) ( 126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人工栽培的栀子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及膜保护系统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SOD、POX活性增强,Vc含量增加,使膜保护系统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加强,O2-水平降低,MDA含量下降。膜保护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基础。
    两种沙生植物内源激素、叶绿体膜脂肪酸组成和膜脂抗氧化系统酶类的季节变化
    崔素霞, 王蔚, 陈国仓, 张承烈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96-101. 
    摘要 ( 2181 )   PDF (525KB) ( 105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增强紫外线B辐射对小麦叶绿体膜组分和膜流动性的影响
    杨景宏, 陈拓, 王勋陵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102-105. 
    摘要 ( 2340 )   PDF (303KB) ( 138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温室种植的小麦在0kJ·m-2(对照)、8.82kJ·m-2(处理1)和12.6kJ·m-2(处理2)3种剂量的紫外线B辐射下叶绿体膜组分和膜流动性的变化。紫外线B辐射导致了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Hill反应的抑制、膜脂肪酸组分配比的改变和不饱和度指数(IUFA)的下降、膜流动性的降低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分析表明,紫外线B辐射诱导的膜脂过氧化是叶绿体膜系统受破坏的主要原因。
    有限灌溉对半干旱区春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
    魏虹, 林魁, 李凤民, 张荣, 原保忠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106-110. 
    摘要 ( 2157 )   PDF (339KB) ( 114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有限灌溉试验表明,苗期灌溉显著减少春小麦三叶期—抽穗期总根量和根密度,并促使开花期根系的良好更新和下扎,明显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苗期水分胁迫则导致春小麦生长前期根系过大,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并加重土壤水分的亏缺,籽粒产量严重下降。
    植被格局的分形模型:植被格局的分形特征
    马克明, 祖元刚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111-117. 
    摘要 ( 1969 )   PDF (694KB) ( 124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植被格局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分形模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选择从分枝到景观的各个等级层次上若干有代表性的研究实例进行介绍,给出了尺度、自相似性和分形维数在植被格局研究中的应用方法,说明了分形模型描述植被格局的实用性和优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植被格局的分形机制,认为植被格局是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分形体。最后对植被格局的分形模型进行了评价,提出研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简报
    中国分布北界的山茶(Camellia japonica)种群大小结构和空间格局分析
    张治国, 王仁卿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118-122. 
    摘要 ( 2142 )   PDF (370KB) ( 107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岛沿海地区是山茶在中国分布的最北界。长门岩岛是该地区山茶的主要分布地。岛上的山茶集中分布在海拔20~80m的范围内,植株的胸径为2~45cm,高度0.4~4.5m。由生命表可以看出,属于小个体级与大个体级的数目较少,大多数个体处于中级水平。从大小金字塔看,它属于Bodenheimer所述的下降型种群。存活曲线图表明,小个体级的死亡率较高。应用泊松分布、负二项分布和奈曼分布3种理论分布模型,进行了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种群的实际频数符合负二项分布,由此判定种群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通过对种群的聚集强度指数的计算,求得各参数分别为二项参数(K)0.6291,扩散系数(C)17.7372,丛生指标(I)16.7372,Cassie指标(1/K)1.5896,聚块性指标为(m*/m)2.5896,均表明为强聚集分布。

    论坛
    Metapopulation(复合种群)究竟是什么?
    邬建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1):  123-126. 
    摘要 ( 2332 )   PDF (390KB) ( 130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etapopulation是种群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诸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有关metapulation的中文文章频繁地出现在生态学杂志和书籍中。这一现象很好地反映了国内外华人生态学者对有关metapopulation的问题愈来愈感兴趣,但对同一英文词出现的多种中文译法不免给读者造成了一些概念上的混乱,同时似乎也反映了作者们对metapopulation这一概念在理解上的差异。因此,本文拟对metapopulation及其有关概念的涵义和发展加以讨论,并对现有的几种译文的确切性作一分析,以与生态学同行商榷。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