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3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2-10
      
    综述
    菌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进展
    严东辉, 姚一建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143-150.  doi:10.17521/cjpe.2003.0023
    摘要 ( 2608 )   PDF (305KB) ( 252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菌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表明菌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建立、演替、稳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菌物与植物的共生是植物起源和森林形成的基础,而且是森林健康发展的关键;菌物在森林中的分解作用和对土壤母岩的风化作用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且菌体本身是森林中的主要碳、氮汇成员;菌物多样性是森林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的决定因素之一,其多样性的丧失可以直接影响森林的生态系统乃至加剧地球的大气温室效应。菌物在我国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上具有重要的位置。

    植物繁育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评述
    何亚平, 刘建全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151-163.  doi:10.17521/cjpe.2003.0024
    摘要 ( 3434 )   PDF (495KB) ( 372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繁育系统是当今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繁育系统是指代表所有影响后代遗传组成的有性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花形态特征、花的开放式样、花各部位的寿命、传粉者种类和频率、自交亲和程度和交配系统,其中交配系统是核心。我们重点综述了植物有性繁育系统研究中1)传粉模式的多样性,2)从历史发生角度利用系统发育方法检验花性状的演化和繁育系统的生态转变过程,3)近交衰退对植物生殖史的影响及其机制和4)混和交配系统的时空动态、维持机理以及进化趋势的最新研究结果。总结了繁育系统在研究花适应性、物种形成机制和濒危植物

    温度对小麦碳氮代谢、产量及品质影响
    李永庚, 蒋高明, 杨景成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164-169.  doi:10.17521/cjpe.2003.0025
    摘要 ( 2518 )   PDF (232KB) ( 227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 环境温度的变化影响植物的碳氮代谢过程,从而改变植物的生长发育。综述了小麦光合产物形成、叶片蔗糖合成、茎鞘中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合成与降解、籽粒淀粉合成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指出了小麦灌浆期温度超过30 ℃后粒重和产量将会降低。小麦品质主要由胚乳中面筋蛋白的特性决定,从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含量、组分等方面分析了其与灌浆期温度的关系,根据面筋蛋白特性的变化,认为高温胁迫对小麦烘烤品质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加重小麦灌浆期的高温危害,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中将要出现的3个热点问题:1)CO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协同作用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小麦耐热性的生理机制及其栽培调控措施,3)筛选小麦耐热基因及选育耐热新品种。

    论文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净氮矿化研究
    周才平, 欧阳华, 裴志永, 徐兴良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170-176.  doi:10.17521/cjpe.2003.0026
    摘要 ( 2649 )   PDF (307KB) ( 132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更好地了解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影响,从而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在中国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用PVC管采集森林土壤样品,通过在实验室控制土壤的温度与湿度,将不同湿度的土柱置于不同温度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30 d,分析培养前后的NH+4-N和NO-3-N含量,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与土壤的矿化过程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p<0.001)。同时建立了三元的方程来描述温度(t)和湿度(wfps)对土壤氮矿化速率(Rmin)的影响,Rmin=e-7.60+0.07×t+14.74×wfps-10.41×wfps2。利用这个实验模型估算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氮矿化量,估算结果与野外实测数据基本吻合。

    羊草草地植被-土壤系统氮循环研究
    李玉中, 王庆锁, 钟秀丽, 任娜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177-182.  doi:10.17521/cjpe.2003.0027
    摘要 ( 2090 )   PDF (276KB) ( 150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表明, 0~30 cm土层7月氮(N)总储量为479.2 g·m-2,其中主要为有机N,占总N量的98.5%,土壤中的无机N年度变化很大,在2.55~11.3 g·m-2之间,7月无机N储量为7.3 g·m-2,与其它类型草地不同,该类型草地土壤铵态N与硝态N含量有些季节相差不大,有些季节硝态N的含量超过铵态N的含量,铵态N的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硝态N。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无机N约为3.48 g·m-2·a-1,植物根系向地上每年输送的N量为2.97 g·m-2·a-1, 地上活体向地下转移的N量为1.54 g·m-2·a-1,植物地上部分每年转为立枯凋落物的N量为1.43 g m-2·a-1, 由立枯凋落物转为土壤有机N的量大于1.08 g·m-2·a-1,植物根系每年转为土壤有机N的量为1.51 g·m-2·a-1。

    木质素和氮含量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
    黄耀, 沈雨, 周密, 马瑞升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183-188.  doi:10.17521/cjpe.2003.0028
    摘要 ( 2560 )   PDF (278KB) ( 175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25 ℃和水分含量为400 g·kg-1(以风干土计)条件下对19种植物残体进行培养实验,同时进行田间填埋试验,研究残体的木质素和N含量对其在土壤中分解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与其初始全N含量呈正相关,与初始木质素含量、木质素与N含量之比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植物残体的C分解与全N及木质素含量的数学关系可表达成:Y=B0+B1N+B2L。式中,B0、B1和B2为回归系数,N和L分别表示植物残体的初始全N含量及木质素含量。Y可分别表示为植物残体C分解的一级动力学常数、培

    硅盐互作下小獐毛植物体内元素分布及生理特性的研究
    陈阳, 王贺, 张福锁, 贾恢先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189-195.  doi:10.17521/cjpe.2003.0029
    摘要 ( 2359 )   PDF (294KB) ( 184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新疆泌盐植物小獐毛(Aeluropus pungens)为材料,研究盐胁迫下小獐毛植物体元素吸收、分泌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硅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分胁迫下,其植物体钠离子浓度升高,钙元素含量降低,其它元素含量变化不明显。叶片硅元素含量随盐胁迫而增加。同时,当盐分浓度由0 mmol·L-1升至120 mmol·L-1浓度时,盐腺对各种离子的分泌作用表现为先加强(60 mmol·L-1)后降低(120 mmol·L-1)的趋势;其叶及根可溶性蛋白变化不明显,但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盐胁迫而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高于根部,而过氧化物酶活性根部高于叶片。同时盐胁迫对小獐毛根部及叶片含水量无明显影响。通过细胞化学定位结果显示, 小獐毛叶表富含硅元素,硅元素在叶表排列沿叶脉方向呈线性分布;在其叶片盐腺上,硅元素分布于帽细胞顶部,在此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较强。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小獐毛体内富积硅元素。在较低的NaCl(60 mmol·L-1)浓度下,施用硅处理可减少叶片钠离子浓度,使地上部对钾、钠元素的相对选择性明显提高。在较高盐浓度(120 mmol·L-1NaCl)下,加硅对叶片钠离子浓度的降低作用效果不明显。在盐胁迫下,加硅未能减少根中钠离子浓度,但可明显增加叶片POD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盐生植物小獐毛可通过维持体内含水量,调节植物体内元素分布以及增加POD活性适应一定程度的盐胁迫。同时低盐条件下施硅处理小獐毛根系培养环境可通过减少盐分向地上部的运输,增加叶片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提高植物抗盐性。

    钾对小麦旗叶蔗糖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王旭东, 于振文, 王东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196-201.  doi:10.17521/cjpe.2003.0030
    摘要 ( 2407 )   PDF (275KB) ( 17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冬小麦品种‘鲁麦22’(Triticum aestivum cv. `Lumai 22’)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钾素对小麦旗叶蔗糖和籽粒淀粉积累及其有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钾素有利于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增强开花后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提高旗叶中蔗糖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灌浆期间籽粒中蔗糖的供应,增强了籽粒中蔗糖合成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活性,加速了淀粉积累速率,提高了粒重和产量。

    水热条件对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退化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
    陈全胜, 李凌浩, 韩兴国, 阎志丹, 王艳芬, 袁志友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02-209.  doi:10.17521/cjpe.2003.0031
    摘要 ( 2996 )   PDF (356KB) ( 175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碱液吸收法对锡林河流域温带典型草原一退化群落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总体趋势是夏季高,其它季节低,但季节动态呈现不规律的波动曲线;2)气温、地表温度以及5 cm、10 cm、15 cm和25 cm的土壤温度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低温时比高温时更显著;3)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消除气温的影响后则呈更为显著的乘幂关系;4)根据变量在p=0.05水平上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关于土壤呼吸与气温和10~20 cm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模型:y=5 911.648×e0.04216Ta×M20. 90758 (R2=0.8584,p<0.0001) ,这一模型比单变量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的变化情况;5)实验期间土壤呼吸的平均速率为661.35 mgC·m-2·d-1,以气温、地表温度以及5 cm、10 cm、15 cm和25 cm的土壤温度为依据得到的Q10值依次为1.63、1.47、1.52、1.70、1.90、1.97。

    热带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两种发育阶段叶片的光抑制
    蔡志全, 曹坤芳, 齐欣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10-217.  doi:10.17521/cjpe.2003.0032
    摘要 ( 2165 )   PDF (430KB) ( 138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定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完全伸展嫩叶和成熟叶的叶片解剖、生理特征和雨季晴天自然条件下叶绿素a荧光以及午间强光对部分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探讨了两种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与强光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绒毛番龙眼全展嫩叶和成熟叶表现出明显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差异。与全展嫩叶相比,成熟叶的叶片较厚、叶绿素含量高、气孔导度大、羧化效率高、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高,而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长度没有显著差别。在雨季晴天自然条件下,午间最高光强可达2 200 μmol·m-2·s-1以上,最高叶温比气温高7~8 ℃,而成熟叶片的最高温度比全展嫩叶高1.5~2 ℃。上午随光强的增大,两种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增大,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Fm′_Fs)/Fm′]逐渐减小,在15∶30左右达最小。下午随着光强的减弱,Fv/Fm逐渐恢复,在傍晚基本恢复到清晨值。初始荧光(F0)在一天中变化很小。这表明绒毛番龙眼叶片光抑制是非辐射能量耗散增加引起的保护光合机构免受光破坏的保护性反应,而非光破坏。全展嫩叶比成熟叶有较低的光化学效率和非辐射耗散能力,对强光和高温处理的敏感性也较强,但在自然条件下一天中的光抑制程度与成熟叶没有显著差别。田间午间强光导致两种叶片的保护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升高,而H2O2含量变化较小。其中,全展嫩叶的保护酶活性高,丙二醛(MDA)含量低。这表明自然条件下,与成熟叶相比,绒毛番龙眼全展嫩叶通过较低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低的叶温和高的保护酶活性减轻了强光高温的光抑制程度。

    CO2浓度升高对沉水植物菹草叶表型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谢永宏, 于丹, 耿显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18-222.  doi:10.17521/cjpe.2003.0033
    摘要 ( 2591 )   PDF (207KB) ( 163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 叶在高CO2 (1 000±50 μmol·mol-1)和对照浓度(约380 μmol·mol-1)下的表型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明显地改变了菹草叶的表型特征,外形更为粗短,叶宽、单叶面积、单株总叶面积、叶面积率、叶重比明显增加,但特殊叶面积和叶长增加不明显。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单株总叶面积和植株大小密切相关。异速生长分析表明叶面积的变化不是可塑性反应,而是受植株大小所制约。此外,CO2浓度升高后植物的色素含量和一些化学物质含量明显改变。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且叶绿素a/b也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蛋白质、N和P浓度降低。

    沙木蓼和沙枣对地下水位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Ⅱ.叶片光合作用及其对温度和光的反应
    刘世荣, 赵广东, 马全林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23-227.  doi:10.17521/cjpe.2003.0034
    摘要 ( 2350 )   PDF (250KB) ( 152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内,研究了两种优势旱生植物沙木蓼(Atraphaxis frutescens)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的光合生理等特性对不同地下水深度(1.4~3.4 m)的响应。结果表明:1)地下水深度的变化导致了这两种旱生植物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光量子效率、CO2羧化效率等的显著变化;2)两种植物均能较好地适应地下水深度为3.4 m的水分胁迫;3)两种植物对地下水深度变化的适应方式略有不同,沙木蓼主要通过一定程度地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利用率来适应干旱,而沙枣则通过净光合速率的较大幅度降低以增加其水分利用率来适应干旱;4)地下水深度的变化并未导致两种植物光合作用适宜温度的明显变化,但却引起了在适宜温度下净光合速率的显著下降。沙枣是非豆科固氮植物,两者的差异是否与固氮作用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沙木蓼和沙枣对地下水位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I.叶片养分、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变化
    赵广东, 刘世荣, 马全林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28-234.  doi:10.17521/cjpe.2003.0035
    摘要 ( 2425 )   PDF (293KB) ( 170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内利用植物蒸腾耗水量观测场,研究了两种优势旱生植物沙木蓼(Atraphaxis frutescens)和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糖、淀粉和N、P、K含量等对不同地下水深度(1~3.4 m)的响应。结果表明:1) 1.4 m、2.4 m和3.4 m 3种不同的地下水深度处理,产生了3种差异显著的土壤水分梯度;2) 地下水深度的变化导致了这两种旱生植物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等的显著变化(p<0.01);3) 地下水深度的增加引起了两种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和淀粉含量的降低;4) 地下水深度的增加引起了两种植物叶片中N、P、K含量的降低;5) 不同的地下水深度引起沙枣和沙木蓼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N、P、K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增加或减少的程度不同。沙枣是非豆科固氮植物,两者的差异是否与固氮作用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杉木种子园种子产量及其主导影响因子的分析
    方乐金, 施季森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35-239.  doi:10.17521/cjpe.2003.0036
    摘要 ( 2717 )   PDF (214KB) ( 113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我国杉木种子园产量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影响效应,调查收集了安徽西田、福建洋口和官庄、广东小坑4个林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子园历年种子产量及与种子生产年份对应的有关气象资料,以开花受粉、幼果发育各个不同时期的20个气象因子与种子产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我国杉木种子园产量的大小年现象及周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种子园投产初期大小年现象不显著,投产中、后期大小年现象出现的年度及周期特征完全一致,种子大小年周期一般为2~3年。在同一地区气候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即使立地条件、

    不同海拔藜芦种群繁殖特征的初步研究
    廖万金, 张全国, 张大勇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40-248.  doi:10.17521/cjpe.2003.0037
    摘要 ( 2319 )   PDF (456KB) ( 146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沿一定海拔梯度,对藜芦(Veratrum nigrum)这一雄花两性花同株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藜芦开花植株的生物量显著大于未开花植株的生物量。藜芦开花植株大小存在最小临界值,总种群的最小临界值为2.61 g,不同种群的繁殖临界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花粉/胚珠比(Pollen / ovule ratio,P/O比)推测,藜芦应属于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雄花的大小与生物量都比两性花小,而且其开放时间也晚于两性花,但二者的花粉生产量却没有显著差异。这种现象与人们针对雄花两性花同株植物的雄花功能所提出的最优资源分配假说(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hypothesis)是一致的。

    常绿阔叶树种栲树开花物候动态及花的空间配置
    陈波, 达良俊, 宋永昌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49-255.  doi:10.17521/cjpe.2003.0038
    摘要 ( 2659 )   PDF (301KB) ( 183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定株观测和随机枝取样法,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内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的开花物候动态及其雌花、雄花的空间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栲树的生殖枝上,并非所有的芽都分化、萌发生成花序,栲树花芽的分化和发育集中在一级生殖枝上。生殖枝上花芽的分化与该枝的空间位置密切相关。栲树花期明显晚于春季的展叶期,与叶片生长时间重叠。盛花期集中于5月下旬,约持续8 d左右,属于同步发生的花期。栲树雄花序的数量明显高于雌花序,雄花序约占花序总数的77.88%,雌花序仅占22.12%。大量雄花和花粉的存在是保证雌花接受花粉和完成受精的基础。花序在植冠层中的空间配置明显不同:在同一植冠内,向阳面和背阴面生殖枝上芽萌发成花序的比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阳面生殖枝上顶芽萌发成花序的比率高于阴面生殖枝的比率,并且,阳面的每个生殖枝上平均花序数和雄花数量均高于阴面生殖枝,花序的分化和发育与枝系的生长发育状况有密切关系。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锥栗-荷木-黄果厚壳桂群落发展趋势探讨
    张咏梅, 周国逸, 温达志, 张德强, 张倩媚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56-262.  doi:10.17521/cjpe.2003.0039
    摘要 ( 3174 )   PDF (349KB) ( 13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广东省中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锥栗_荷木_黄果厚壳桂(Castanopsis chinensis_Schima superba_Cryptocarya concinna)群落8年的监测,用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的方法对群落个体数、生物量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初步揭示了群落真正时间意义上的变化:1)群落个体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1992、1994、1999年分别为3 979、3 822、3 531 株·hm-2,1994、1999年比1992年分别减少了3.9%、11.3%,经t_检验,差异极显著。类似的,群落生物量大体上也呈下降的趋势,1992、1994和1999年分别为293.1、304.3和248.5 t·hm-2,1994、1999年分别为1992年的103.8%、84.8%,差异不显著。2)不同径级树木个体数和生物量年间存在差异。胸径≤30 cm的树木个体数年间差异极显著。胸径90 cm以上的树木个体数在1992~1999年间减少50%。胸径40 cm以下和90 cm以上树木生物量年间差异不显著。1994、1999年中径级(尤其是40~50 cm)树木的生物量有一定的发展, 分别增长了1.36%、8.7%。3)黄果厚壳桂、云南银柴物种个体数极显著减少,锥栗1992~1999年间生物量减少31.1%,黄果厚壳桂1999年生物量显著低于1992年。4)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正朝着中生顶级群落演替。5)顺行演替过程中群落出现波动,这是群落演替、自然稀疏、自然灾害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山西五台山高山林线的植被景观
    刘鸿雁, 曹艳丽, 田军, 戴君虎, 田育红, 崔海亭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63-269.  doi:10.17521/cjpe.2003.0040
    摘要 ( 2383 )   PDF (345KB) ( 154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草本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结合对乔木和灌木分布的分析,确定了五台山高山林线的几条植被界线以及五台山森林上限附近植被的性质。结果表明:1)阳坡林线的海拔范围为2 605~2 790 m,阴坡林线的海拔范围为2 810~3 015 m;2)草本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比较明显,阴坡和阳坡从郁闭林到山顶均依次分布林下草本层、林缘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草本植物的分布很好地体现了林线内部景观的差异性;3)海拔高度是高山林线附近草本植物群落空间分异的决定性因素。

    退化羊草草原在浅耕翻处理后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研究
    宝音陶格涛, 刘美玲, 李晓兰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70-277.  doi:10.17521/cjpe.2003.0041
    摘要 ( 2473 )   PDF (354KB) ( 114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草原站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退化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浅耕翻后群落演替规律。通过对18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过度放牧而退化的羊草草原在浅耕翻处理后群落密度恢复较快,尤其是羊草与处理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从而使群落得到了恢复。群落植物种的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在这18年中均呈抛物线状分布。羊草、冰草(Agropyron michnoi)、变蒿(Artemisia commutata)、黄蒿(A.scopari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a)的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羊草的相对密度在第五年达到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自第十五年后羊草的相对密度基本趋于平衡,其重要值呈单峰型曲线。退化羊草草原18年恢复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3年)为根茎禾草+一、二年生杂类草群落,第二阶段(4~9年)为纯羊草群落 ,第三阶段(10~13年)为羊草+冰草+多年生杂类草过度型群落,第四阶段(14~18年)为羊草+冰草+丛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群落。经过处理后18年的恢复演替,退化群落仍未恢复到原生群落,演替将继续进行。

    种植制度对江苏省棉田杂草群落影响的研究
    强胜, 沈俊明, 张成群, 邵耕耘, 胡金良, 王凤良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2):  278-282.  doi:10.17521/cjpe.2003.0042
    摘要 ( 2099 )   PDF (241KB) ( 157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连续5年对江苏省主棉区水旱轮作及旱连作两种种植制度下的棉田杂草种群密度及草害优势度级数进行定田调查,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统计分析,研究了棉田杂草群落演替趋势及草害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制度与江苏省棉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和草害发生程度紧密相关。在水旱轮作棉田中,随着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种植年数的增加,喜湿性杂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等优势度值逐渐减少,喜旱性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等优势度值逐渐提高,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旱连作棉田以喜旱性杂草为主,发生量较大,草害较重,年际间杂草群落变化较小。另外,水旱轮作和旱连作棉田之间的杂草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差异显著。而地理区域差异的影响明显小于轮作制度差异导致的影响。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