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3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4-10
      
    论文
    CO2浓度升高对沉水克隆植物生长速率及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严雪, 于丹, 李永科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35-440.  doi:10.17521/cjpe.2003.0062
    摘要 ( 2994 )   PDF (509KB) ( 145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在不同CO2浓度下水生克隆植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整个生活周期中生长的动态变化及对营养元素积累情况。在不损伤植物体的前提下,采用刺苦草形态学指标组合史估计了植株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刺苦草鳞茎的萌发不受CO2浓度变化的影响。在高浓度CO2即(1000±50) μmol·mol-1下,刺苦草源株地上部分生长速率在整个生长前期和中期都远远高于低浓度CO2即(400±20) μmol·mol-1,而在后期则出现相反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高浓度CO2下后期光合物质向地下大量转移形成鳞茎引起地上部分生长减慢。但高浓度CO2下克隆株中的初级和次级分株生长速率均高于低浓度CO2。在两种CO2浓度下相同克隆植株构件中的总碳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除鳞茎外,根、叶、匍匐茎中的总磷含量随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由于各构件生物量增加有明显差异,导致叶和鳞茎因为生物稀释作用而使其含氮量降低了12%~14%,但根和茎中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在高浓度CO2中植株总生物量显著升高,所以总碳、总氮和总磷吸收量均显著大于在低浓度CO2中的吸收量。研究结果揭示,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沉水克隆植物生长的促进,有利于提高水生克隆植物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水生植物克隆生长将增加水生生态系统中碳的沉积;水环境中N、P含量将直接影响到水生克隆植物生长。

    温带草原11个植物群落夏秋土壤呼吸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陈全胜, 李凌浩, 韩兴国, 阎志丹, 王艳芬, 张焱, 袁志友, 唐芳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41-447.  doi:10.17521/cjpe.2003.0063
    摘要 ( 3052 )   PDF (580KB) ( 191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夏秋季节,采用碱液吸收法对锡林郭勒草原11个群落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比较和分析了各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平均呼吸速率、土壤呼吸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各群落土壤呼吸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与气温大体一致,但不完全同步; 2)生长季各群落平均呼吸速率介于565.07~1 349.56 mg C·m-2·d-1之间,总体差异极显著,各群落平均呼吸速率与平均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3)指数模型能较好地表示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温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但温度较低时模型的拟合好于温度较高时;4)各群落的Q10值介于1.47~1.84之间,与各群落的平均气温亦无显著相关关系,小麦群落的Q10高于所有草地群落,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有影响。

    狗尾草蒸腾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对模拟光辐射增强和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孙伟, 王德利, 王立, 杨允菲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48-453.  doi:10.17521/cjpe.2003.0064
    摘要 ( 2554 )   PDF (498KB) ( 150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人工控制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条件下,测量了禾本科C4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Vpdl)对不同模拟光辐射(SPR)强度与CO2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Pn, Tr 及Gs均随SPR的升高而增大,增幅趋缓,最终趋于动态平衡。SPR增强的起始阶段,水分利用率(WUE)逐渐增大,在SPR为1200 μmol·m-2·s-1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Ci与Vpdl则随SPR的增强而减小,SPR高于600 μmol·m-2·s-1之后,两者均达到平衡状态。CO2浓度从300增至600 μmol·mol-1的过程中,狗尾草Pn逐渐增大,从600增至1 000 μmol·mol-1过程中,其Pn逐渐降低。Ci、Vpdl和WUE随CO2浓度的升高而增大,Gs和Tr则随CO2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即禾本科一年生C4植物的光合作用对CO2浓度升高响应不敏感,水分蒸腾消耗的减少和WUE的提高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极显著。可见,CO2浓度升高对C4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促进作用有限,但是却能从提高现有水分利用效率途径促进植物的第一性生产。

    a-NAA及UV-B辐射对栝楼幼苗生长及蒸腾作用的影响
    刘芸, 钟章成, 龙云, 操国兴, Marinus J. A. WERGER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54-458.  doi:10.17521/cjpe.2003.0065
    摘要 ( 2349 )   PDF (449KB) ( 141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温室条件下紫外线-B(UV-B)辐射(0.029 J·m-2·s-1)和外施α-萘乙酸(α-NAA)(2 mg·L-1)相互作用对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幼苗生长及蒸腾速率的影响。本实验设一个对照(T0)和3个处理:外施α-NAA(T1),增加UV-B辐射(T2),增加UV-B辐射并外施α-NAA(T3)。实验结果:增强UV-B辐射明显降低栝楼的株高及叶面积,根、茎、叶重均较对照低,因而总生物量也较对照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UV-B辐射增强,对栝楼植株含水量几乎无影响,但却明显增加叶气孔阻力,降低蒸腾速率。与对照(T0)相比,外施α-NAA(T1)明显增加株高及叶面积,根、茎、叶重均增加,因而单株总生物量较对照增加,但干物质积累量增幅不大,植株水分含量较对照略高;叶气孔阻力呈降低趋势,蒸腾速率呈增大趋势。在有UV-B辐射下外施α-NAA(T3),与T2相比,植株高度、叶重及叶面积降低趋势明显减轻,但根、茎生物量,单株总生物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并无明显增加;叶气孔阻力降低,蒸腾速率增大。分析认为,栝楼幼苗根系发达,根冠比接近1,而UV-B辐射下补充α-NAA对根、茎影响小,同时本试验处理时间短(5周),表现为对生物量增加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效果不明显,但株高、叶面积明显增加,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叶的气孔阻力,增大了蒸腾速率。结果表明:UV-B辐射能对栝楼的根、茎、叶生物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产生影响,同时也能引起栝楼叶气孔阻力增加及蒸腾速率降低,但若同时外施α-NAA,则这种影响有减轻的趋势。该结果暗示,α-NAA能增强栝楼幼苗对UV-B辐射的耐受能力,可能是弥补了UV-B辐射引起的IAA含量的降低,减少了内源ABA的积累,减轻叶片气孔阻力,增大蒸腾速率,促进了植株生长。

    缓慢干旱下春小麦叶片质膜脂肪酸组成、H+-ATPase及5′-AMPase活力的变化
    宫海军, 陈坤明, 陈国仓, 朱学艺, 王锁民, 张承烈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59-465.  doi:10.17521/cjpe.2003.0066
    摘要 ( 2492 )   PDF (653KB) ( 116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田间缓慢干旱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两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的生长状况、质膜极性脂脂肪酸组成以及质膜关键酶活力的变化。在小麦生长发育的早期,干旱胁迫使其叶片质膜极性脂脂肪酸不饱和度下降、质膜微囊消耗O2的速率升高、膜蛋白含量降低、H+-ATPase (EC 3.6.1.35)活力下降、5'-AMPase (EC 3.1.3.5)活力大幅度升高;在小麦发育的后期,随着干旱的持续,小麦叶片质膜的极性脂脂肪酸不饱和度不变或升高、质膜微囊消耗O2的速率降低、膜蛋白含量与H+-ATPase活力升高、5'-AMPase活力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小麦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对干旱较敏感,其细胞质膜流动性降低、细胞中能荷贮备降低;而在后期,则又表现出对干旱的适应。这些结果将有助于阐明自然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抗旱机制。

    南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评价
    江立庚, 戴廷波, 韦善清, 甘秀芹, 徐建云, 曹卫星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66-471.  doi:10.17521/cjpe.2003.0067
    摘要 ( 2558 )   PDF (508KB) ( 200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南方籼型水稻(Oryza sativa)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以探讨提高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基因型潜力。结果表明,除早季分蘖期氮素积累量、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抽穗期氮素积累量以及晚季氮素运转效率外,各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提高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基因型潜力很大。基因型生育期对其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生育期较长的基因型其氮素吸收效率、稻谷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农艺效率较高。杂交稻氮素的生产效率、农艺效率、回收效率和收获指数较常规稻高,但二系杂交稻并没有比三系杂交稻明显提高。通过排序方式对各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指标的排序以及同一指标早晚季的排序均存在较大差异。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经标准化后的综合排序可对各基因型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吻合系数则可较好地反映各基因型早晚季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排序。

    氮肥和水分条件对长喙田菁生长、结瘤和固氮的影响
    袁剑刚, 杨中艺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72-476.  doi:10.17521/cjpe.2003.0068
    摘要 ( 2176 )   PDF (429KB) ( 109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盆栽试验研究了长喙田菁(Sesbania rostrata)茎瘤固氮根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共生体系在不同水分和无机氮肥条件下的生长、结瘤和氮积累。水分处理为: 不浸水、浅浸水(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和深浸水, 氮肥处理分别为每千克土施加无机氮肥10 mg、20 mg和40 mg。结果表明,水分条件对共生体系有较大影响, 浸水环境虽然抑制了根瘤的形成, 却促进了茎瘤的结瘤作用和长喙田菁根系的生长, 田间持水量状态下共生体系能获得最大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 无机氮肥对共生体系的影响受水分供应的影响较大,实验氮肥施用浓度范围内,长喙田菁的结瘤作用对复合态氮无负敏感反应,明显有别于一般根瘤体系的复合态氮反应。

    种群密度与施肥对垂穗披碱草刈割后补偿作用的影响
    王海洋, 杜国祯, 任金吉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77-483.  doi:10.17521/cjpe.2003.0069
    摘要 ( 2174 )   PDF (603KB) ( 118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甘南亚高山草甸常见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对象,通过考察种群密度、施肥与刈割处理等对植物生长和生殖的影响效应,比较了垂穗披碱草在5个密度及2个施肥实验处理条件下对4种刈割处理的补偿性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在所有密度及施肥处理条件下,早期轻度刈割处理 (分蘖期刈割,留茬4 cm) 都有利于植物的补偿作用,后期重度处理 (拔节期刈割,留茬2 cm) 可显著降低植物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生殖部分干重 (穗重)。在不施肥情况下,刈割对垂穗披碱草的影响程度随种群密度而加大,在低密度处理中早期轻度刈割的植物发生了超补偿。可以认为,低密度种群中植物具有较多的分蘖是植物在刈割后表现出较高补偿能力的一个重要生物学原因。实验还发现,施肥可提高植物个体的分蘖能力和秆叶再生能力,因而总体上可增强植物的补偿能力,并且在中等密度条件下垂穗披碱草的补偿能力较强,尽管没有发生超补偿现象。不过,施肥主要是有利于植物地上营养器官的补偿,生殖器官的补偿程度较小一些。试验结果对科学管理人工草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的研究
    唐旭利, 周国逸, 周霞, 温达志, 张倩媚, 尹光彩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84-489.  doi:10.17521/cjpe.2003.0070
    摘要 ( 2452 )   PDF (574KB) ( 86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3次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内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输入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比较林窗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初步评述了粗死木质残体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为25.278 t·hm-2,立木、倒木、大枝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02%、49.62%和18.36%;2)1994~1999年间群落的死亡率为2.4%·a-1,死亡个体以胸径小于5 cm的为主,粗死木质残体的平均输入量为4.128 t·hm-2·a-1;3)倒木主体所在的样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较高。

    若尔盖高原湿地土壤-植物系统有机碳的分布与流动
    田应兵, 熊明彪, 熊晓山, 宋光煜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90-495.  doi:10.17521/cjpe.2003.0071
    摘要 ( 2490 )   PDF (487KB) ( 171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湿地碳素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湿地研究的热点。国内对沼泽湿地碳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其它地区则鲜见报道。若尔盖高原位于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沼泽十分发育,泥炭贮量丰富,沼泽面积和泥炭资源贮量均居中国首位。为了评估该区湿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作者以该区分布最为广泛的3种沼泽植物群落——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群落、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群落和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群落以及最为典型的3种湿地土壤——泥炭土、泥炭沼泽土和草甸沼泽土为对象,采用田间腐解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高原湿地植物——土壤系统中有机碳的分布与流动,其目的在于:1)探明该区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数量与分布状况;2)了解植物碳在向土壤流动过程中的消失与残留情况。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一般较高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在植物由活体—立枯—残落物的不同阶段,植物不同化学组分中碳的消失率各异,其中易分解组分碳的消失率最大(3种群落分别为61.37%、69.59%和66.34%),木质素碳的消失率(44.53%~52.98%)略大于纤维素碳的消失率(38.23%~43.86%),3种群落植物碳的总消失率分别为53.8%、60.03%和55.18%;3种群落的植物残落物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和两年后的残留碳量分别为30 g·m﹣2和25.5 g·m﹣2,而植物残根的相应数值则分别高达179~223 g·m﹣2和161~208 g·m﹣2,说明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残根是形成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由于该区湿地的生物量较高,有机碳的流动量也相应较大。

    北京东灵山地区地形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关系研究
    刘世梁, 马克明, 傅伯杰, 康永祥, 张洁瑜, 张育新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96-502.  doi:10.17521/cjpe.2003.0072
    摘要 ( 3707 )   PDF (552KB) ( 142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形与土壤因子是决定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同时植物多样性在不同尺度上影响着景观中的流,植物、地形与土壤三者之间在不同尺度上密切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生态系统功能过程非常重要。针对东灵山地区异质化景观现状,在小流域尺度上选取了76个20 m×20 m的样地进行调查,研究选取了16个指标,分别代表地形因子、植物群落与土壤性质。利用多元统计手段,对选取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典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植被、地形因子三者相互影响:地形因子与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植被的分布格局与群落结构,反过来群落因子也对土壤的理化因子产生较大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指示土壤肥力的一个敏感指标,3种不同肥力类型中,群落的层盖度与丰富度存在较大的差别,而决定其分布的地形特点也不相同。不同指标集团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坡位主要影响乔木层盖度,海拔高度与全氮相关性密切,而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

    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个体分布格局与土壤元素异质性
    程晓莉, 安树青, 李远, 卓元午, 管永健, 刘世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03-509.  doi:10.17521/cjpe.2003.0073
    摘要 ( 2156 )   PDF (651KB) ( 96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复合个体_距离法分析了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多种群和优势种个体分布格局,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和氮元素的异质化过程。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多种群和优势种个体分布格局大多表现出不同尺度下的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但多种群的个体分布格局在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中出现均匀分布;优势种油蒿和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在油蒿+牛心朴子群落中均出现了均匀分布。土壤元素在单一优势种群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油蒿群落中异质化程度最强;在共优势种本氏针茅+油蒿群落中,出现了土壤元素相对均质化,油蒿+牛心朴子群落中,异质化程度相对减弱。由于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竞争,使共优势种群落出现植物的均匀分布,土壤元素相对均质化。土壤元素先后异质化过程首先表现为土壤有机质的异质化过程,然后才表现为土壤氮的异质化过程。土壤元素先后异质化过程表明异质化过程首先表现为植被异质化,植被的异质化导致土壤某些元素的异质化。

    中国3种水韭属植物自然居群水体化学性质特征及差异性研究
    刘星, 庞新安, 王青锋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10-515.  doi:10.17521/cjpe.2003.0074
    摘要 ( 2449 )   PDF (434KB) ( 131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定20个化学因子,利用平均值、变异系数和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研究了中国3种水生水韭属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云贵水韭(I. yunguiensis)和高寒水韭(I. hypsophila)自然居群水体化学性质的特征和差异性。结果显示:这3种水韭属植物生活水体的20个化学因子整体上表现出Ni含量占绝对优势、电导率较低、受干扰较小的共同特征;虽然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变化较大,但除了pH、P、NO3-N、NO3-和Al具有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各因子在3个种的生活水体间相对稳定不具显著性差异。结合其它的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这3种水韭属植物自然居群水体化学性质的差异可能源于这3种水韭属植物生理特征的差异性,对3种水韭属植物的分布不具选择差异性。

    自然状况下头状沙拐枣对水分条件变化的响应
    李向义, Frank M. THOMAS, Andrea FOETZKI, 曾凡江, 张希明, 何兴元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16-521.  doi:10.17521/cjpe.2003.0075
    摘要 ( 2741 )   PDF (613KB) ( 174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前沿人工植被头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medusae)水分关系的研究表明:头状沙拐枣在生长季节中一直保持着正的膨压,水分亏缺的发展并不严重,植被所受水分胁迫在正常范围内,因而在现存条件下干旱引起的水分胁迫不足以威胁植被的存在。在生长进程中,随着环境胁迫的加剧,头状沙拐枣依然维持了比较高的水势和渗透势,实验结果也显示植株体内可溶性物质(NsDM)的累积程度并没有升高,因而其生理过程仍然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相对含水量(RWCp)在生长季节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这对植株保持体内水分防止水分过度损失有利。头状沙拐枣在干旱胁迫下表现出的这些生理特点说明,植物对干旱环境的生理适应类型属于抵抗型。在叶水平上植株对干旱胁迫的水分生理适应主要表现为质外体水比例的增高,细胞壁弹性的增加,持续较高的相对含水量(RWCp)以及灌水后RWCp和枝条水分比值(WCsat)的增加上。夏季的引洪灌溉有助于头状沙拐枣水分状况的恢复,并很可能是植被免于严重水分胁迫的原因之一。

    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黑麦草与其它6种植物的竞争研究
    樊江文, 钟华平, 梁飚, 杜占池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22-530.  doi:10.17521/cjpe.2003.0076
    摘要 ( 2410 )   PDF (997KB) ( 97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与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芒(Miscanthus sinensis)、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var. nepalensis)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等6种植物之间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的竞争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以便进一步探讨黑麦草草地群落退化演替的机理,为今后这种草地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水分条件和土壤肥力两个压力因子处理及刈割频率和刈割强度两个干扰因子处理,其中,水分条件处理包括自然降水(1 800 mm)和自然降水+浇水(2 300 mm)两个水平;土壤肥力处理包括施肥0 kg·hm-2·a-1、75 kg·hm-2·a-1和150 kg·hm-2·a-1 3个水平;刈割频率处理包括每年刈割1、3、6次3个水平;刈割强度处理包括刈割留茬2 cm和10 cm 两个水平。在专门设计的固定试验装置中,按各种植物单植和分别与黑麦草混植的方法以相同密度种植植物,通过对各处理植物产量的测定,运用de Wit提出的植物相对拥挤系数(RCC),确定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黑麦草对其它6种植物的竞争关系。试验表明,黑麦草对白三叶、鸭茅、地榆、白茅、芒、绣线菊的竞争力依次增强。同时,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水分条件和土壤肥力的提高,黑麦草的竞争力也明显增加,其中刈割次数对黑麦草竞争力变化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试验还表明,黑麦草等栽培牧草的生长速度和竞争力及耐刈割干扰程度均高于大部分野生杂草植物,但它们忍受环境压力的能力明显低于野生杂草植物,在环境压力大的地区,它们对杂类草的竞争力明显减弱,使得杂类草逐渐占优势。此外,分析表明,对于黑麦草来说,在试验的其它6种植物中绣线菊是压力忍耐(S)型植物;白三叶和鸭茅属于干扰忍耐(D)型植物;其它几种植物对压力和干扰的忍耐性处于中等水平。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栲属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研究
    邓贤兰, 刘玉成, 吴杨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31-536.  doi:10.17521/cjpe.2003.0077
    摘要 ( 2479 )   PDF (558KB) ( 166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联结系数AC值、Jaccard指数及点相关指数对井冈山栲属(Castanopsis)群落样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20个种群的种间联结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栲属群落20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20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中10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正联结,10个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4个种对具有极显著负联结,8个种对具有显著负联结。190个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目前群落的发展阶段及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目前,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顶极阶段。

    都江堰地区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与生态研究
    张英, 郭良栋, 刘润进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37-544.  doi:10.17521/cjpe.2003.0078
    摘要 ( 2736 )   PDF (746KB) ( 138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调查了都江堰地区3个不同生境样地(般若寺、馒头山、龙池)中85种优势及常见植物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其中78种植物(91.8%)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同时对其中58种植物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共分离到5属47种丛枝菌根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35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7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1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2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2种。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是3个样地共有的优势属。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是龙池的优势种,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是般若寺和馒头山的优势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种的丰度显著受到海拔相关因子影响,同时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组成也受较大影响。乔木砍伐没有显著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种的丰度,同时对种类组成影响也较小。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与根系侵染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2=0.024 8)。

    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多样性及固沙作用研究
    徐杰, 白学良, 杨持, 张萍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45-551.  doi:10.17521/cjpe.2003.0079
    摘要 ( 2524 )   PDF (671KB) ( 130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对沙坡头固定沙丘生物结皮的物种调查、鉴定及盖度和生物量的研究,藓类植物共2科,7属,16种,以真藓(Bryum argenteum)为优势种。随着固沙时间的延长,生物结皮中藓类和藻类总盖度呈上升趋势;沿不同年代固定沙丘坡面向上等距离梯度,藓类盖度显著下降,而藻类盖度则平稳上升。对不同年代固定沙丘生物结皮优势种真藓的生物量和固沙量的测定表明,随沙丘固定年代的增加,真藓的生物量和固沙量增加,50年代固沙区结皮层真藓生物量是944.03 kg·hm-2,固沙量是3.925×104 kg·hm-2,但固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真藓的饱和吸水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50年代固定沙丘藓类结皮层可吸水7.06×103 kg·hm-2,说明藓类结皮层具有很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对于干燥少雨的沙漠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综述
    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及若干研究热点
    于顺利, 蒋高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52-560.  doi:10.17521/cjpe.2003.0080
    摘要 ( 3546 )   PDF (929KB) ( 228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表层土壤(包括凋落物)中的有生命的种子。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是植物生态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已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中比较活跃的领域。土壤种子库时期是植物种群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人称之为潜种群阶段。土壤种子库对一年生植物来说尤其重要。土壤种子库简单地可分为瞬时土壤种子库和长久土壤种子库,即使给予理想的萌发条件如季节、温度、湿度等,土壤种子库中也仍有部分种子保持休眠状态,休眠的种子组成了土壤长久种子库的成分。时空异质性是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性之一,不仅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种子库具有不同的组成、大小和多样性,而且微环境也影响土壤种子库的分布格局。由于萌发、捕食和衰老等原因,土壤种子库具有季节动态,一般在旧种子萌发之后,新种子散布之前达到最低点。在高等植物占据的大多数生境中,以休眠繁殖体形式存在的个体远远超过地上植株的数量;土壤种子库、幼苗库和成年植被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如群落类型的差异、群落的演替阶段、取样的时间等,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即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土壤种子库的方法通常有萌发法和物理分离法。土壤种子库能部分反应群落的历史,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土壤种子库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2)土壤种子库的分类问题,3)土壤种子库分布的时空格局,4)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关系,5)土壤种子库的动态等。

    植物化学通讯研究进展
    孔垂华, 胡飞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61-566.  doi:10.17521/cjpe.2003.0081
    摘要 ( 3086 )   PDF (538KB) ( 140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的信息传递是生命科学中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之一,生物种间种内和个体内都存在着物理和化学等各种信息交流方式。植物种间种内是否通过物理信号进行通讯交流还是一个未知数,但邻近的同种或异种植物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的通讯关系确是客观存在的。最近,愈来愈多的研究证明:许多陆生植物种可以合成并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这些次生物质可以通过空气和土壤两种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尤其是在植物受到侵袭和寄生条件下。茉莉酮酸甲酯、水杨酸甲酯和乙烯等挥发性次生物质被确证为以空气为媒介进行植物种间和种内通讯的化学信号分子。植物根分泌的黄酮和氢醌等分子也可以经土壤媒介传递信息。由于在自然条件下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和活性信号分子的俘获及鉴定技术还未能突破,这增加了以土壤为媒介的植物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关系研究的难度。但不论如何,植物的化学通讯是植物种间和种内交流的主要方式,植物间的化学通讯关系的研究还处于突破的前夜,这方面的任一研究成果都会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因此,破译植物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密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简报
    林下和林窗内绢毛匍匐委陵菜的克隆生长和克隆形态
    张淑敏, 陈玉福, 于飞海, 邢雪荣, 李凌浩, 董鸣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567-571.  doi:10.17521/cjpe.2003.0082
    摘要 ( 2603 )   PDF (439KB) ( 142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验证绢毛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 var. sericophylla)林窗和林下种群间的行为差异是完全由表型可塑性引起,还是局部分化的结果,将生长在北京东灵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林窗和林下的绢毛匍匐委陵菜,进行生境间的交互移植-重植野外生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植物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和匍匐茎节间长度等克隆形态特征在两生境间无差异。两个来源的植株,其基株生物量、基株分株数和基株匍匐茎总长度等克隆生长特征在林下生境中都比在林窗生境中小,表现出显著的可塑性。所研究的克隆形态特征和克隆生长特征及其可塑性在不同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间没有差异。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形态特征和克隆生长特征及其可塑性在林下和林窗生境间没有发生局部分化,林窗为其较适生境,克隆生长特征的可塑性对绢毛匍匐委陵菜利用生境异质性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