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6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7-30
      
    论文
    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
    胡会峰, 王志恒, 刘国华, 傅伯杰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39-544.  doi:10.17521/cjpe.2006.0071
    摘要 ( 3181 )   全文 ( 17 )   PDF (244KB) ( 254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 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 462.64 ×104 hm2,总碳储量为1.68±0.12 Pg C (1 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0.88±0.77 Mg C·hm-2(1 Mg=106 g),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5.92~17 Mg C·hm-2之间波动。2)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南3省(云南、贵州、四川)既是我国灌丛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分布面积占6种灌丛总面积的23.5%,又是我国灌丛碳储量的主要储库,碳储量占整个6种灌丛碳储量的1/3(32.6%),适宜的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平均碳密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 与我国森林和草地的植被碳储量相比,这些灌丛碳储量相当于我国森林和草地碳储量的27%~40%和36%~55%。

    新疆天山中段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地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
    安尼瓦尔·买买提, 杨元合, 郭兆迪,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45-552.  doi:10.17521/cjpe.2006.0072
    摘要 ( 2802 )   全文 ( 6 )   PDF (377KB) ( 147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新疆天山中段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地(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的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积分和分层两种估算方法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积分算法的优势在于能推算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便于与以往的研究进行比较;高山草甸的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高山草原;其地上生物量分别为71.4和94.9 g C·m-2,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 033.5和1 285.2 g C·m-2; 1 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5.7和38.8 kg·m-2;地上生物量呈现较为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即随着海拔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先呈增加趋势,但当海拔超过一定界限后生物量突然下降;土壤含水率是导致南坡(阳坡)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但北坡(阴坡) 土壤有机碳含量还可能与地形、土壤质地等其它因素有关;两种高山草地(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的根系集中分布在40 cm以内,0~20 cm根系分别占其总量的76%和80%;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在60 cm以内,0~20 cm土壤有机碳分别占其总量的55%和49%;高山草原根系分布比高山草甸深,但较低的地下/地上比使得其有机碳分布比高山草甸浅。

    内蒙古草地样带植物群落生物量的梯度研究
    韩彬, 樊江文, 钟华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53-562.  doi:10.17521/cjpe.2006.0073
    摘要 ( 2686 )   全文 ( 5 )   PDF (492KB) ( 161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样带法对内蒙古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沿水热梯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几种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一元回归结果表明:在本样带的限定范围内,生物量与年均温、≥0 ℃年积温、≥10 ℃年积温、年实际日照总时数等热量因子呈负相关(年均温的相关性最高),而与年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等水分因子呈正相关(年均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高),其中年均温和年均相对湿度对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二者对生物量的空间变异起着互为消长的作用,而海拔高度的影响则不显著。多元回归结果表明,作为半干旱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年降水量在大尺度上对生物量产生影响的途径更为复杂,但其作用不可低估。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会因不同的气候区、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物种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在经向、纬向和草地类型梯度上的变化特征也不同。水热的配比关系要比单一的水分和温度与植物的生长具有更紧密的关系,地下地上生物量比随着水热配比关系的变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驱动因子并不一定始终都是降水。也许可以认为:半干旱/干旱的划分界限是本研究所涉及的草地样带上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沿草地类型梯度变化的一个转折界限,在此界限前后,气候对生物量的主导因素和生物量对此关键因子的响应程度都有所变化。

    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点格局分析
    杨洪晓, 张金屯, 吴波, 李晓松, 张友炎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63-570.  doi:10.17521/cjpe.2006.0074
    摘要 ( 3425 )   全文 ( 9 )   PDF (413KB) ( 190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固沙植物,研究其种群格局对理解种群生态过程和改善流沙治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点格局分析法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油蒿种群的点格局,发现油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同空间尺度、植株形体大小以及生境3种因素有密切联系。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油蒿种群倾向于非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比均匀分布常见),个体间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正关联比负关联常见);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后,油蒿种群倾向于服从随机分布,同时种群的空间关联性减弱。幼小油蒿植株具有明显的集群分布趋势,高大植株则表现出聚集强度的降低趋势;形体大小的差异越大,植株间的正关联关系越弱,或者负关联关系越强。与固定沙地相比,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的集群分布现象更加明显,同时种群的空间正关联关系更强。研究结果表明,当通过移栽油蒿成体治理流动沙地时,应尽量将其栽种成集群分布而非均匀分布的形式,以提高植株成活率。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测定的新方法:摄影定位法
    王鑫厅, 王炜, 刘佳慧, 梁存柱, 张韬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71-575.  doi:10.17521/cjpe.2006.0075
    摘要 ( 3554 )   全文 ( 4 )   PDF (248KB) ( 204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取样方法至关重要。受点格局分析方法及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的启示,该文论述了一种新的测定方法:摄影定位法,即在典型草原恢复样地中选取10 m×10 m的群落片段,用竹签将其分成400个50 cm×50 cm的亚样方,应用摄影技术将这400个亚样方内所有的物体按一定的顺序拍摄下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准确地确定每株(丛)植物的着生点位置,实现种群格局的测定,并通过威尔柯克森符号秩检验,表明该种方法可行。在使用此方法进行种群格局测定时,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且在典型草原群落种群格局测定中得到很好的效果。应用该测定方法对种群格局进行动态监测,不仅可以测定每个种群的格局动态变化过程,而且可以监测每株植物的生死过程以及种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从种群格局角度去认识演替过程,从而把演替的群落、种群尺度监测细化到个体水平。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吴晓雯, 罗晶, 陈家宽, 李博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76-584.  doi:10.17521/cjpe.2006.0076
    摘要 ( 3433 )   全文 ( 21 )   PDF (373KB) ( 311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认识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预测入侵的影响和入侵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聚类分析和排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空间格局,并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强度对中国32个省级空间单位(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中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导致这一格局的主要因子为无霜期;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密度由东南海岸向内陆递减,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交通密度;纬度是解释中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组成变异的主要因子,因此中国32个省区可归为低、中、高纬度区3大类型。在此基础上预测中国东南部地区有遭受更多外来植物入侵的可能;此外,交通发达的区域也将成为外来植物入侵的热点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空心莲子草对南京春季杂草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林金成, 强胜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85-592.  doi:10.17521/cjpe.2006.0077
    摘要 ( 3061 )   全文 ( 7 )   PDF (394KB) ( 151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目前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外来植物之一。利用样方法调查了南京市春季有空心莲子草分布的不同生境下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目的是研究空心莲子草对杂草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市春季有空心莲子草分布的样点杂草有36科142种,其中禾本科、菊科、蓼科最多;影响空心莲子草及伴生杂草分布、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条件和人为干扰强度。依据这两个因素的不同,可将样点划分为4个聚类群,比较了各聚类群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各聚类群里随着空心莲子草重要值的升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也逐步上升,表明空心莲子草的优势度得到加强;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逐渐下降,说明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持续降低,原来的优势种危害加大,空心莲子草的入侵影响群落结构,使物种多样性降低。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种群生态位适宜度分析
    朴顺姬, 王振杰, 颜秀灵, 张斌才, 尹航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93-600.  doi:10.17521/cjpe.2006.0078
    摘要 ( 2752 )   全文 ( 1 )   PDF (328KB) ( 140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生长在科尔沁沙地的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类型沙地上的综合活力指数和生态位适宜度进行计算,主要结论如下:1)在生长旺季,差巴嘎蒿种群综合活力指数随着沙地的固定显著下降。2)在同一生长季内,综合生态位适宜度表现为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水分生态位适宜度表现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土壤水分的限制土层深度也有所不同:7月各类型沙地均为15~30 cm土层;8月随着雨水的下渗,限制土层也有所加深,为45~60 cm土层;9月除流动沙地为15~30 cm外,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均为30~45 cm。3)在同一生长季内的不同生境上种群的限制因子(NFmin)不同:在流动沙地上为土壤有机质,而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上为土壤含水量,且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水分的配置关系直接影响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值的高低。在一定范围内,二者的比值可直接反映有机质对植物细根的有效性,同时种群通过调节细根生长状况来适应限制因子间的配置关系。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猪毛蒿种内、种间竞争
    杜峰, 梁宗锁, 山仑, 陈小燕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01-609.  doi:10.17521/cjpe.2006.0079
    摘要 ( 2908 )   全文 ( 1 )   PDF (395KB) ( 137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通常是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前期群落优势种,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猪毛蒿群落通常会向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落或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群落,或长芒草(Stipa bungeana)群落等演替。该文通过河阶地和梁峁阴坡中猪毛蒿生长特征的调查和种内、种间竞争田间试验,从植物竞争角度对猪毛蒿群落的演替机制给予了解释。结果表明:1)两类样地中猪毛蒿的生长都趋于小型化,有少数大个体和多数小个体,都存在异速生长现象,说明两类样地存在竞争,且对猪毛蒿的生长形态具有塑造作用; 2)由于单位地上生物量竞争效应排除了立地条件和个体大小的影响,因而比总竞争效应更能说明种对间的相对竞争能力。梁峁阴坡地和一、二级河阶地三种立地条件下,7种测试植物中对猪毛蒿的相对竞争能力以演替后期多年生植物较高,而演替前期一年生植物较低,说明演替后期种对前期种的竞争抑制是演替驱动力之一; 3)以各测试植物对猪毛蒿单位重量竞争抑制程度平均值来看,以梁峁阴坡地最大,二级河阶地次之,一级河阶地最小,说明立地条件越差,土壤资源可利用水平越低,竞争越激烈; 4)一级河阶地和梁峁阴坡地各测试植物对猪毛蒿的竞争等级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环境条件差别较大时,植物的竞争等级会发生变化。

    歪叶榕繁殖生态学
    石章红, 杨大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10-616.  doi:10.17521/cjpe.2006.0080
    摘要 ( 2814 )   全文 ( 2 )   PDF (292KB) ( 123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文主要从物候学、行为学和生态学3个方面首次研究报道了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的一种榕树——歪叶榕(Ficus cyrtophylla)的繁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歪叶榕榕小蜂(Blastophaga sp.)是歪叶榕唯一的传粉昆虫,传粉行为方式为被动传粉,而且这种榕小蜂也只能在该种榕树中成功繁衍后代。物候学观察结果表明,歪叶榕常绿且叶量常年变化较小,10~11月和3~4月是歪叶榕雄株落叶的高峰期,这时正值西双版纳的雾凉季和干热季,而雌株的落叶高峰期是3~4月;12月和5月是歪叶榕雄株新叶萌发的高峰期,而4~5月是其雌株新叶萌发的高峰期,这时正值西双版纳干热季向雨季过渡的时期,新叶萌发后同时伴随着一次该种榕树的挂果高峰期;歪叶榕在种群水平上常年持续结果,在每年的11月和4~5月有两次结果高峰期,单株每年大量结果2~3次;单棵雄株内结果异步性较高,而雌株内结果高度同步。单果进蜂数(Foundress number)为0~5只,大多数雄果(78.45%)和雌果(84.25%)只有1只传粉榕小蜂,大约16.02%的雄果和13.33%的雌果内含有2只传粉榕小蜂,其它情况均很少。在自然情况下,雄果中的总瘿花量为147.32±62.61(SD)枚,传粉榕小蜂出蜂量为110.94±62.82(SD)只,其中雌蜂多而雄蜂少,传粉榕小蜂性比为0.143 9±0.131 6(SD),瘿花形成率为64.13%±19.89%(SD),雌果中的种子数为231.44±74.25(SD)粒,种子形成率为85.72%±14.19%(SD)。歪叶榕和其传粉榕小蜂在物候学、传粉行为与花药/胚珠比(A/O ratio)和雄花成熟与其羽化出蜂的时期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相互适应。

    科尔沁沙质草地放牧和围封条件下的土壤种子库
    赵丽娅, 李兆华, 赵锦慧, 赵哈林, 赵学勇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17-623.  doi:10.17521/cjpe.2006.0081
    摘要 ( 2643 )   全文 ( 2 )   PDF (297KB) ( 122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文研究了科尔沁沙质草地在放牧和围封条件下土壤种子库密度、组成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放牧草地植物种数22种,围封草地植物种数30种,围封使土壤种子库植物种数增加了36%;2)放牧草地土壤种子库密度为16 149±1 900有效种子数·m-2, 围封草地土壤种子库密度为20 657±3 342有效种子数·m-2,比放牧草地增加了28%。放牧和围封草地种子库组成密度均以一年生植物为主(分别占99%和98%的比例),多年生植物所占的比例很小;3)放牧草地种子库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836 3和4.954 9,明显小于围封草地的0.968 2和7.226 0,表明自由放牧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4)放牧和围封草地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地上植被密度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表明了随着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增加, 地上植被密度随之增加,放牧草地地上植被密度78%的变异可归结为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变异, 而围封草地地上植被密度58%的变异可由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变异来解释。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54种禾本科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
    卜海燕, 任青吉, 徐秀丽, 刘坤, 贾鹏, 文淑均, 孙大帅, 杜国祯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24-632.  doi:10.17521/cjpe.2006.0082
    摘要 ( 2856 )   全文 ( 4 )   PDF (355KB) ( 152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54种禾本科植物的种子萌发特点。结果发现:在54种植物中,有43种植物种子萌发率都达到了50%,其中萌发率80%以上的物种有26种,60%~80%的有11种,40%~60%的有8种,20%~40%的有5种,小于20%的有4种; 萌发开始时间为3~5 d的植物有14种,6~8 d的植物有29种,9~10 d的植物有10种,大于10 d的有1种;萌发持续时间为1~7 d的植物有16种,8~14 d的植物有28种,15~21 d的有10种;达50%萌发率的时间为1~7 d的植物有11种,8~14 d的植物有27种,大于14 d的植物有5种,萌发率一直没达到50%的植物有11种。这些植物显示了4种萌发类型: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萌发率大于50%的物种)和低萌型(萌发率小于50%的物种)。

    沙冬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
    丁琼, 王华, 贾桂霞, 郝玉光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33-639.  doi:10.17521/cjpe.2006.0083
    摘要 ( 2977 )   全文 ( 2 )   PDF (294KB) ( 216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是亚洲中部荒漠特有种,由于其分布的环境条件特殊,现存植被天然更新困难,人工育苗、造林存在一定问题。为改善种皮透水性,获得整齐一致的发芽,分别用21.5 (室温)、40、60、80和90 ℃的温水浸种5 min。结果表明: 60 ℃温水浸种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显著地提高了种子发芽势,并有效地降低硬实率。对比分析了15、20、25、30、35和40 ℃环境温度下种子萌发的特性,种子发芽最适温度是30 ℃,而胚根及下胚轴伸长最快的温度为25~30 ℃。较低温度下种子发芽延续时间较长,并且种子萌发后下胚轴和胚根伸长缓慢,易形成畸形(胚根严重扭曲、缢裂)幼苗。15 ℃时畸形幼苗占发芽种子数的28.1%,而30~40 ℃时仅占5.2%~8.6%。温度过高不利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40 ℃时,吸胀种子绝大部分丧失活力,发芽种子在35 ℃以上温度下生长2~3 d,胚根胚轴组织呈水渍状坏死。另外,催芽后的种子播种在河沙中子叶出土最快,出土率可达63%,显著高于在粘质壤土中出土率(11%)。不同粒径的种子播种后幼苗生长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粒径5 mm以下小粒种子播种后幼苗长势弱,苗期成活率低,生长70 d后幼苗成活率仅为35.4%,而粒径5 mm以上种子同期幼苗成活率达56.2%。据上述试验结果,结合自然分布区内环境条件的资料,分析了沙冬青濒危原因,并为植被恢复育苗措施提出建议。

    内蒙古中东部草原羽茅内生真菌的遗传多样性
    魏宇昆, 高玉葆, 李川, 许华, 任安芝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40-649.  doi:10.17521/cjpe.2006.0084
    摘要 ( 2862 )   全文 ( 2 )   PDF (393KB) ( 150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文从形态学和基因水平上对内蒙古中东部草原4个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种群所含的27个内生真菌(Neotyphodium)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羽茅内生真菌在形态学和基因水平上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PDA培养基上,根据菌落颜色、质地、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外观等特征,可分为4个形态型;西乌旗、霍林郭勒和定位站3个种群所含的内生真菌菌落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和外观,而羊草(Leymus chinensis)样地种群无论从菌落外观和质地的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它3个样地。用20个随机引物对这27株内生真菌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共检测到463个位点,其中461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9.6%,特有位点93个,占20.1%。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 0.238 0和0.387 0;多数菌株间的遗传一致度较低而遗传距离较大,在DNA水平上存在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基于Nei无偏遗传距离和UPGMA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将27株内生真菌分为7组,并且与形态型的划分基本一致,RAPD分析方法提高了内生真菌类群划分的可靠性。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浮游植物与水质评价
    张乃群, 杜敏华, 庞振凌, 李玉英, 胡兰群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50-654.  doi:10.17521/cjpe.2006.0085
    摘要 ( 3074 )   全文 ( 3 )   PDF (237KB) ( 160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2003年3月至2005年8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体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8门63属96种及变种,其中以硅藻的种类最多,其次是绿藻和蓝藻。藻类的细胞密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从近3年的浮游生物检测结果可知,整个水源区年平均藻类细胞密度为109.33×104 cells·L-1,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未检出水体重污染指示种,充分说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富营养化程度较低。运用Margalef和Menkinick多样性指数对该水域的水质进行评价,数据显示2003~2005年该水源区的d值和α值,各采样点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各采样点的水质营养状况虽有差异,但总体水平基本相当。水质评价结果:水体为寡污型,基本处于中营养状态。通过水生生物资源的调查,做好水源区的长期生态监测,可为建立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保证中线水质质量十分重要。

    基于树干液流测定值进行尺度扩展的马占相思林段蒸腾和冠层气孔导度
    赵平, 饶兴权, 马玲, 蔡锡安, 曾小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55-665.  doi:10.17521/cjpe.2006.0086
    摘要 ( 2778 )   全文 ( 4 )   PDF (641KB) ( 181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长期监测华南丘陵地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林14棵样树的树干液流(Sap flow),由此计算整树和林段的蒸腾速率,结合同步记录的环境因子,求算冠层平均气孔导度(Gc)。Granier探针的灵敏度较高,能精确测定即使是微弱的液流活动。观测结果显示,树木个体之间的液流密度(Js)和整树蒸腾(Et)受树形特征影响较大。马占相思林径级大的树木个体数较少,但占据林段边材总面积和林段蒸腾的比例较大。JsEt的日变化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Qo)和空气水蒸气压亏缺(D)的控制,土壤含水量(θ)对较大胸径树木Et的影响大于胸径较小的树木,个体之间JsEt的差异随θ的下降而缩小。一年中,林段蒸腾(E)在光照和水热条件较好的7月最高,9~12月,由于土壤水分供应的减少致使E值降低,ED的敏感性下降。Gc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与E相似,如果θ长期偏低,Gc会明显下降,是造成E降低的主要原因。成熟马占相思林在光照充足、水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的蒸腾活动旺盛,但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忍受力较低。

    油页岩废渣地12种木本植物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
    黄娟, 吴彤, 孔国辉, 陈志东, 张进忠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66-674.  doi:10.17521/cjpe.2006.0087
    摘要 ( 3133 )   全文 ( 1 )   PDF (653KB) ( 145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引种在油页岩工业废渣地12种木本植物冬、夏季光合作用特征,根据此评价引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测定的主要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结果表明:1) 冬、夏季各项测定指标差异很大,PnTrGs均是夏季高于冬季,而且,夏季平均PnTrGs值要比冬季均值分别高60.9%、77.7%和85.7%,但水分利用效率(WUE)却是冬季高于夏季26.8%~77.2%。2) Pn日变化节律冬、夏季有异,夏季较多的种出现“双峰型”,而冬季较多出现“单峰型”。但也有例外,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冬、夏季均出现“单峰”;油榄仁(Terminalia bellirica)、红胶木(Tristania conferta)和柚木(Tectona grandis)冬、夏季均出现“双峰”;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则冬季为“双峰”,夏季为“单峰”。3) 若某一植物种在冬、夏季都表现出有较高的Pn日均值,相对于另一种植物其中有一季有较高的Pn,说明前者更适应当地环境生长。据此,以冬、夏季Pn日均值的平均值高低排序,评价参试植物在当地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效率高低,树种的排序为: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油榄仁、铁刀木(Cassia siamea)、云南石梓(Gmelina arborea)、柚木、红胶木、樟树、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铁冬青(Ilex rotunda)、海南蒲桃、双翼豆(Peltophorum ptetocarpum)和海南翅萍婆(Pterygota alata)。

    利用水稻冠层光谱特征诊断土壤氮素营养状况
    薛利红, 卢萍, 杨林章, 单玉华, 范晓晖, 韩勇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75-681.  doi:10.17521/cjpe.2006.0088
    摘要 ( 2634 )   全文 ( 1 )   PDF (483KB) ( 125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测定了不同秸秆还田和氮肥处理下水稻(Oryza sativa)关键生育期的冠层反射光谱及土壤速效氮含量,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速效氮含量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内均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呈负相关,与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呈正相关。归一化及比值植被指数与土壤速效氮含量有更好的相关性,分蘖期要优于其它生育时期,以870、1 220 nm波段与560和710 nm波段的组合最佳,但两者的关系易受土壤等背景的干扰。而转换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TSAVI能较好地消除分蘖期土壤背景的影响,两生态点可用统一的方程来拟合,用该研究中所筛选出的最佳波段组合计算出的TSAVI的表现更好,尤其是870 nm波段和710 nm波段的组合,决定系数(R2)由0.46提高到0.60。抽穗期和灌浆期由1 220和760 nm计算的比值指数R(1 220, 760)和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1 220,760)与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关系则不受生态点的影响,可用统一回归方程来拟合。这说明水稻冠层反射光谱可以用来评价稻田土壤肥力状况,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砷对烤烟碳氮代谢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常思敏, 马新明, 张贵龙, 熊淑萍, 詹克慧, 刘国顺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82-688.  doi:10.17521/cjpe.2006.0089
    摘要 ( 2841 )   全文 ( 1 )   PDF (270KB) ( 126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砷对烤烟全生育期的碳氮代谢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砷毒害对烤烟全生育期的碳代谢有显著影响,抑制了碳的同化和转化,降低了整个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造成了全生育期可溶性糖的积累,导致了生育后期淀粉含量的降低,最终使碳积累减少。砷毒害也改变了烤烟的氮代谢,造成生育前期氮同化能力的降低,表现出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下降、总氮和蛋白质含量低于CK。砷毒害烤烟的氮转化表现活跃,提高了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最终导致烤烟生育中后期总氮和蛋白质的积累,但使整个生育期的烟碱含量降低。研究还表明,砷毒害降低了烤烟的产量和经济性状,增加了叶片中砷的积累,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提高和糖氮比的协调虽好,但烟碱含量的降低和总氮、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以及糖碱比和氮碱比的失调,不利于碳氮代谢有关的化学品质形成。

    介质pH缓冲系统选择及其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
    徐永健, 韦玮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89-694.  doi:10.17521/cjpe.2006.0090
    摘要 ( 2540 )   全文 ( 1 )   PDF (288KB) ( 103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文选择红藻门大型植物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黑白瓶法筛选出有机试剂POPSO(哌嗪-N,N-双(2-羟基乙烷磺酸)),能较好地缓冲室内龙须菜培养中介质pH的波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POPSO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mol·L -1及以上浓度的POPSO能较好地稳定介质pH值,减少系统中DIC浓度的急剧变化,但POPSO对CO2浓度波动不起作用;试验结果还表明,介质中的CO2浓度与龙须菜的生长速率间存在着类似酶动力学方程的关系,当介质中的CO2浓度下降到5.25 μmol·L -1以下时,龙须菜生长出现抑制现象。相对稳定pH的培养环境,更有利于介质DIC中的HCO-3、CO2-3向CO2的转换,缓解龙须菜生长的C抑制。

    综述
    盗蜜行为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意义
    张彦文, 王勇, 郭友好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695-702.  doi:10.17521/cjpe.2006.0091
    摘要 ( 3348 )   全文 ( 8 )   PDF (290KB) ( 1901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中,盗蜜行为被认为是一种不同于普通传粉者的非正常访花行为。动物之所以要采取这种特殊的觅食策略,有假说认为是由访花者的口器和植物的花部形态不匹配造成的,也有认为是盗蜜行为提高了觅食效率从而使盗蜜者受益。在盗蜜现象中,盗蜜者和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盗蜜对宿主植物的影响尤其是对其繁殖适合度的影响归纳起来有正面、负面以及中性3类。与此同时,盗蜜者的种类, 性别及其掠食行为差异不仅与生境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宿主植物的繁殖成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外,盗蜜者的存在无疑对其它正常传粉者的访花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宿主植物的繁殖成功, 而植物在花部形态上也出现了对盗蜜现象的适应性进化。作者认为, 盗蜜是短嘴蜂对长管型花最有效的一种掠食策略, 它不仅增加了盗蜜者对资源的利用能力, 而且由于盗蜜对宿主植物繁殖成功的不同的影响使其具有调节盗蜜者和宿主之间种群动态的作用, 两者的彼此适应是一种协同进化的结果。

    植物对重金属耐性的分子生态机理
    谭万能, 李志安, 邹碧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703-712.  doi:10.17521/cjpe.2006.0092
    摘要 ( 3400 )   全文 ( 13 )   PDF (419KB) ( 2564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适应重金属元素胁迫的机制包括阻止和控制重金属的吸收、体内螯合解毒、体内区室化分隔以及代谢平衡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控制这些过程的分子生态机理逐渐被揭示出来。菌根、根系分泌物以及细胞膜是控制重金属进入植物根系细胞的主要生理单元。外生菌根能显著提高寄主植物的重金属耐性,根系分泌物通过改变根际pH、改变金属物质的氧化还原状态和形成络合物等机理减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目前,控制菌根和根系分泌物重金属抗性的分子生态机理还不清楚。但细胞膜跨膜转运器已得到深入研究,相关金属离子转运器被鉴定和分离,一些控制基因如铁锌控制运转相关蛋白(ZIP)类、自然抵抗相关巨噬细胞蛋白(Nramp)类、P1B-type ATPase类基因已被发现和克隆。金属硫蛋白(MTs)、植物螯合素(PCs)、有机酸及氨基酸等是植物体内主要的螯合物质,它们通过螯合作用固定金属离子,降低其生物毒性或改变其移动性。与MTs合成相关的MT-like基因已经被克隆,PCs合成必需的植物螯合素合酶(PCS), 即γ-Glu-Cys二肽转肽酶(γ-ECS) 的编码基因已经被克隆,控制麦根酸合成的氨基酸尼克烟酰胺(NA)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和分子机理也被揭示出来。ATP 结合转运器(ABC)和阳离子扩散促进器(CDF) 是植物体内两种主要膜转运器,通过它们和其它跨膜方式,重金属被分隔贮藏于液泡内。控制这些蛋白转运器合成的基因也已经被克隆,在植物中的表达证实其与重金属的体内运输和平衡有关。热休克蛋白(HSP)等蛋白类物质的产生是一种重要的体内平衡机制,其分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重金属耐性植物在这些环节产生了相关响应基因或功能蛋白质,分子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又使它们在污染治理上得到了初步的应用。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