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8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7-30
      
    专辑名称: 进化生态学专题
    专辑责编: 张大勇
    编辑之窗
    进化生态学—生态与进化的交叉整合
    张大勇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741-742.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5.000
    摘要 ( 2892 )   全文 ( 19 )   PDF (139KB) ( 2561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
    片断化生境中濒危植物黄梅秤锤树的开花生物学、繁育系统与生殖成功的因素
    张金菊, 叶其刚, 姚小洪, 张胜菊, 黄宏文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743-750.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02
    摘要 ( 3170 )   全文 ( 6 )   PDF (338KB) ( 182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处于片断化生境中濒危植物的繁育系统、传粉过程及生殖成功状况, 可为评估物种的受胁迫程度及制订相应的保护和管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授粉实验等方法,对片断化生境中濒危植物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的开花生物学和繁育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探讨了影响其生殖成功的因素。黄梅秤锤树的总状花序上通常有两性花2~6朵, 单花花期约5~7 d, 单花花药不同步开裂使整朵花花粉活力持续时间延长。虽然花开放过程中柱头始终高于花药, 在单花水平上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花自交的发生, 但由于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期之间有一定的重叠期, 在自然情况下, 由于外界媒介动物和风媒的作用,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同株同花和同株异花传粉。实验结果表明, 该种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繁育类型以异交为主, 部分自交亲和且需要传粉者。主要的传粉昆虫为黑带食蚜蝇(Epistrophe balteata)、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和中华回条蜂(Habropoda sinensis)。黄梅秤锤树自然状态下的结实率较低(10.33%), 平均每果种子数较少(0.387个), 这主要与传粉昆虫少、花粉传递效率低, 以及柱头上自花及同株异花花粉的落置和自交亲和性低有关。但是单株较大的开花量保证了一定的果实和种子产量, 使居群能自然更新。部分自交亲和性可能为该物种适应生境片断化提供了一定的生殖保障及进化潜力。对该残存居群的保护, 应着眼于加强对传粉昆虫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具混合繁殖策略的草本植物异果舞花姜的居群遗传结构
    周会平, 陈进, 张寿洲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751-759.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03
    摘要 ( 3284 )   全文 ( 6 )   PDF (297KB) ( 132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居群遗传结构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繁殖方式可能对居群内遗传变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距离隔离也是居群间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异果舞花姜(Globba racemosa)具有混合繁殖策略(以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和以珠芽进行无性克隆繁殖)。调查分布于云南的7个异果舞花姜居群间有性与无性克隆繁殖的差异。采用ISSR标记研究各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克隆多样性, 探讨繁殖方式和距离隔离对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异果舞花姜各个居群存在一定的繁殖差异。ISSR结果显示, 该种在种水平上呈现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PPB=71.19%), 大部分的变异来自于居群间(GST = 0.590 7)。同时, 异果舞花姜具有较高水平克隆多样性(G/N = 0.88)。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与繁殖水平的变异间相关性不明显, 说明繁殖方式不是居群遗传结构形成的必要和决定性的因素。居群间的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显著相关(r = 0.68, p < 0.05), 表明距离隔离是居群间遗传变异形成的重要原因。其它因素(如少量新有性个体的补充、细胞突变、奠基效应等)也对异果舞花姜居群遗传结构的形成和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准噶尔无叶豆的开花物候与生殖特征
    马文宝, 施翔, 张道远, 尹林克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760-76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04
    摘要 ( 3031 )   全文 ( 5 )   PDF (436KB) ( 232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沙漠稀有植物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的开花物候特征及其对生殖成功的影响, 2005和2006年连续两年对其自然种群的开花物候和开花过程中的花部表型变化进行了观察, 并运用相对开花振幅、开花强度和开花同步性等开花物候指数研究了开花物候特征。结果表明: 准噶尔无叶豆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开花, 其种群、个体、花序和单花的花期分别历时26~29 d、8~10 d、5~7 d和2~3 d。单花开花进程依其形态和散粉特征可分为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和凋谢期4个时期。其个体水平的开花物候进程(开花振幅曲线)呈渐进式单峰曲线, 具有很高的开花同步指数, 表现出一种集中开花的模式。开花物候指数与座果数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始花日期与花期持续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而与开花数和座果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花期持续时间与开花数和座果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准噶尔无叶豆个体开花物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遗传因子决定的, 而开花物候在年度间的变异, 可能是由于荒漠气候的差异(主要是水分和温度的差异)所引起的。作为沙漠窄域分布特有种, 准噶尔无叶豆在环境和人为干扰的双重选择压力下, 为了吸引更多的传粉者访问而达到生殖成功, 形成了大量集中开花的模式。

    钝叶榕果实内繁殖的两种榕小蜂与寄主榕树间的协同进化
    张凤萍, 彭艳琼, 杨大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768-775.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05
    摘要 ( 3700 )   全文 ( 4 )   PDF (297KB) ( 131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榕树(Ficus)及其传粉榕小蜂(Agaonidae)构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体系。榕树的果实(以下简称榕果)内也寄生着一些非传粉小蜂。绝大多数非传粉小蜂在榕果外把产卵器刺入果壁产卵到果腔内, 只有极少数种类能够进入果腔内产卵。在西双版纳地区, 钝叶榕(Ficus curtipes)上的杨氏榕树金小蜂(Diaziella yangi)类似于传粉者钝叶榕小蜂(Eupristina sp.), 它也是进入榕果内产卵繁殖后代的, 这就为比较研究榕果内产卵小蜂与寄主榕树间的关系提供了材料。该文从形态学、行为学和生态学角度比较研究了这两种进入榕果内产卵的小蜂与寄主钝叶榕之间的作用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 1)杨氏榕树金小蜂与钝叶榕小蜂的雌蜂头部形状存在趋同进化; 2)两种小蜂的产卵器的平均长度都比雌花花柱长, 因而能把卵产在子房里; 3)钝叶榕小蜂从瘿花出来需要3~5 h, 交配需要17~19 min, 杨氏榕树金小蜂从瘿花出来只需18~20 min, 交配时间为20~30 s; 4)在自然群落中, 大约90%的雌花期榕果里都只进一只杨氏榕树金小蜂和一只钝叶榕小蜂, 杨氏榕树金小蜂能通过传粉来增加榕树种子数量, 但对钝叶榕小蜂种群的繁衍造成了极显著的负面影响; 5)两种小蜂于同一时期进入榕果内繁殖, 子代同期成熟羽化, 发育期与榕树雄花的发育期同步。研究表明: 进入榕果内繁殖的两种小蜂与寄主榕树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关系, 杨氏榕树金小蜂为榕树有效地传粉, 这可能是一个由寄生者向互惠方向进化的实例。

    菊花花部特征及花冠精油组分与访花昆虫的相关性
    王伟, 戴华国, 陈发棣, 郭维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776-785.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06
    摘要 ( 3216 )   全文 ( 3 )   PDF (1013KB) ( 175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是异花授粉植物, 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其自然授粉的主要媒介为蜂类和蝶类。我们对19个菊花品种的花色、花朵繁密度、花冠直径、管状花花盘直径、株高以及花冠精油组分与访花蜂数和访花蝶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花色系较吸引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访花; 菊花的花朵繁密度、花冠直径、管状花花盘直径均与访花蜂数有显著相关性, 而株高与访花蜂数无相关性。大红蛱蝶(Vanessa indica)青睐红色花, 其访花蝶数与花朵繁密度、管状花花盘直径均有显著相关性, 而花冠直径和株高与访花蝶数无相关性。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得知, 不同菊花品种花冠精油的组分不同, 其主要成分均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 并且不同品种含有某些特定的花冠精油组分, 其中樟脑萜(r = -0.909, p<0.05)和6,10,14-三甲基-2-十五酮(r=0.882,p<0.05)与访花蜂数呈一定的相关性, α-萜品醇(r=0.979, p<0.01)、顺柠檬烯氧化物(r=0.979, p<0.01)、金合欢烯氧化物(r=0.979, p<0.01)、p-mentha-6,8-dien-2-ol,cis- (r=0.973,p<0.01)、p-menth-1-en-8-ol (r=0.962, p<0.01)和4-萜品烯醇(r=0.957, p<0.05)与访花蝶数呈一定相关性。

    基于CASA模型的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模拟
    张峰, 周广胜, 王玉辉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786-79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07
    摘要 ( 3808 )   全文 ( 10 )   PDF (429KB) ( 270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13年的地上生物量资料对基于遥感信息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验证的基础上, 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1982~2002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时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1) 1982~2002年21年间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平均年NPP为290.23 g C·m-2·a-1, 变化范围为 145.80~502.84 g C·m-2·a-1; 2)内蒙古典型草原NPP呈增加趋势, 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其中1982~1999年的18年间NPP呈现非常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NPP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生长旺季生长本身增强所致; 3)内蒙古典型草原NPP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年降水量显著影响NPP的变异, 而NPP与年均温无显著相关关系。

    中国东北样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遥感模拟
    张峰, 周广胜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798-809.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08
    摘要 ( 3063 )   全文 ( 5 )   PDF (730KB) ( 227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东北样带(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是中纬度半干旱区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陆地样带之一, 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该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分析了NECT从1982~199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1) 1982~1999年NECT植被NPP为58 ~ 811 g C·m-2·a-1, 平均为426 g C·m-2·a-1, 大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 2)研究时段内NECT的总NPP变异范围是0.218 ~ 0.325 Pg C, 平均为0.270 Pg C (1 Pg = 1015 g); 3) NECT的总NPP在过去18年内整体呈显著性增加趋势, 其中从1982~1990年样带NPP呈显著性增加趋势, 而后期1991~1999样带NPP没有显著性变化趋势; 4)沿NECT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是不同的, 在研究时段内, 农田、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表现出最大的NPP增加量, 而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对气候变化表现出高的敏感性; 5) NECT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年降水量的分布格局所决定, 而NPP的时间变异则由年降水量、年太阳总辐射的变化所影响驱动。

    草原固碳量估算方法及其敏感性分析
    常瑞英, 唐海萍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10-814.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09
    摘要 ( 3258 )   全文 ( 6 )   PDF (293KB) ( 155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提高草地管理水平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是一种低成本的固碳减排途径。固碳量的确定是固碳成本估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草地固碳量估算方法有两种: 碳储量变化法和碳通量法。该文以禁牧为固碳措施, 通过敏感性分析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对草原固碳成本估算的适宜性。结论得出: 在一定牧压强度范围和一定面积研究区内, 固碳成本与牧压强度成线性增长关系, 与研究区面积成非线性关系, 表现出“饱和增长”的趋势; 与碳通量法相比, 碳储量变化法对牧压强度和研究区面积都较不敏感。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方法选取的研究区及其放牧强度背景不同。从草地生态系统过程看, 碳储量变化法与碳通量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者都较适于草原禁牧措施下的固碳量和固碳成本的估算, 可根据获取数据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高海拔幼林地表苔藓组成与结构——皆伐与造林实践的影响评估
    闫晓丽, 包维楷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15-824.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0
    摘要 ( 3070 )   全文 ( 1 )   PDF (381KB) ( 186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壤塘县二林场4个不同时间皆伐和造林后形成的幼林地, 开展了苔藓植物和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 采用方差分析法对苔藓植物特征进行差异性检验, 对苔藓植物结构特征和环境因子作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1)幼林地4个阶段的发展进程中苔藓物种组成变化显著。优势种相似, 为喜光耐旱的侧蒴藓物种; 一些耐阴喜湿的种类种群扩大成为林下局部生境优势物种; 同时由于干扰造成地表裸露后产生耐旱土生或石生性广泛分布的藓类。2)随着幼林地植被恢复进程, 苔藓物种丰富度(22~37)和多样性指数(0.37~1.08)呈增长趋势。结构特征在4个幼林地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3)乔木与灌木层盖度与苔藓植物的发育呈正相关, 灌木层盖度的发育明显促进了苔藓植物丰富度的增加, 而基于喜光先锋的禾草为主的草本发育程度很高, 与凋落物生物量一起抑制了苔藓的发育。随幼林地发展, 乔、灌、凋落物发育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加速幼林地乔、灌层片的发育对于促进地表苔藓植物多样性的恢复与层片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神农架地区河岸带中领春木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魏新增, 黄汉东, 江明喜, 杨敬元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25-83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1
    摘要 ( 3372 )   全文 ( 3 )   PDF (478KB) ( 180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亚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在神农架地区集中分布于河岸带中。为初步探讨领春木在河岸带集中分布的成因和维持机制, 在神农架地区4条河流——沿渡河、香溪河、南河和堵河的河岸带, 共设置了30个样方(20 m × 30 m), 从种群的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5个方面分析了神农架地区河岸带中领春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1) 幼龄期个体缺乏, 中龄期个体相对丰富, 老龄期个体数量稀少。纺锤型的大小级结构表明种群属于衰退型, 但是以萌蘖为主要更新方式使其种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以维持; 2)现存的Ⅰ、Ⅱ级个体数少, 导致静态生命表中Ⅰ、Ⅱ级个体死亡率出现负值, 自疏现象造成第Ⅳ级个体出现死亡率高峰, 由于接近实际寿命, 在第Ⅶ级死亡率达到最高; 3) 虽然其幼苗存活率较低, 但由于其幼树的存活率较高, 其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 表明该地区河岸带的环境条件较适宜领春木种群的生长; 4) 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 这与大多数珍稀植物种群一致。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影响其分布格局, 使种群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发展。因此使领春木种群在河岸带中沿海拔呈现“一带多岛”现象; 5) 从幼龄期到中龄期再到老龄期, 不同发育阶段的领春木种群的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变为随机分布。但由于分布格局受种群本身生物学特性、自然环境因素(如坡向和海拔)和人为干扰的影响, 领春木在不同河岸带中的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被合理生态水位
    郝兴明, 李卫红, 陈亚宁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38-84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2
    摘要 ( 2987 )   全文 ( 5 )   PDF (690KB) ( 132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文依据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多年监测资料, 将地下水位按不同埋深划分为0~2、2~4、4~6、6~8、8~10和>10 m 6个梯度, 并设置植被调查样方进行连续监测, 以分析地下水位变化对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种群生态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地下水位2~4 m时, 物种多样性最高, 其次为4~6 m, 再次为0~2 m; 当地下水位在6 m以下时, 物种多样性锐减, Hill多样性指数曲线变化趋势趋于平直化。荒漠河岸(林)植被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随着地下水位的逐步下降而扩展, 并在地下水位4~6 m处达到最宽; 尔后, 生态位又显著变窄; 地下水位4~6 m时, 种群间生态位重叠最不显著, 物种数较为丰富。因此, 该文分析得出结论: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的地下水位应确保达到6 m以上, 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应维持在4~6 m, 而部分河道附近地区地下水位争取达到2~4 m。

    荒漠植物红砂叶片元素含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马剑英, 方向文, 夏敦胜, 段争虎, 陈发虎, 王刚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48-85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3
    摘要 ( 3088 )   全文 ( 2 )   PDF (531KB) ( 182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定中国境内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主要分布区21个自然种群407个植株叶片氮(N)、磷(P)、钾(K)含量、叶片含水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叶片特征, 分析不同自然种群红砂叶片特征与环境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升高, 红砂叶片N、P含量、叶片含水量和稳定碳同位素值显著升高。年平均温度和红砂叶片含水量、年平均最高温度和红砂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显著正相关。不同生长区年平均降雨量和平均湿度对红砂叶片特征的影响一致, 与红砂叶片P、K含量和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显著负相关, 与叶片N含量和叶片含水量显著正相关。不同生长区平均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对红砂叶片特征的影响一致, 与红砂叶片P、K含量和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显著正相关, 与叶片含水量显著负相关。说明不同自然种群中红砂叶片特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显著, 不同气候因子对红砂叶片特征的贡献显著不同。不同种群间红砂叶片N含量的变化是各气象因子均衡作用的结果, 年平均湿度是影响红砂叶片K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值的主要限制因子, 蒸发量是影响红砂叶片P含量的关键因子, 平均日照时数是影响红砂叶片含水量的关键因子。红砂叶片特征对不同环境条件下气候因子的这种响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指示了以红砂为建群种荒漠生态系统的环境状况和稳定程度。

    湿地芦苇植株氮素分布动态特征分析
    贾庆宇, 周广胜, 周莉, 谢艳兵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58-864.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4
    摘要 ( 2894 )   全文 ( 1 )   PDF (343KB) ( 151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湿地植物组织器官氮素变化是湿地氮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盘锦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植株整个生长季地上和地下不同器官的含氮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芦苇不同器官(叶片、茎秆、根须、根茎)的含氮量差异显著, 总体表现为叶片>茎秆>根须>根茎, 地上器官的含氮量大于地下器官, 且各器官含氮量的高值出现在生育前期。生长期叶片含氮量与累积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而成熟期叶片含氮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根茎含氮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根系含氮量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整个生长季芦苇群落氮库随生长进程逐渐增大, 2005年芦苇地上冠层和地下30 cm以上的氮储量分别为25.76和24.04 g·m-2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对不同海拔生境的生理生态响应
    康华靖, 刘鹏, 徐根娣, 陈子林, 韦福民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65-872.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5
    摘要 ( 2887 )   全文 ( 2 )   PDF (446KB) ( 134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全面调查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分布的基础上, 设置了4个海拔段(A1: 550 ~ 650 m, A2: 680 ~ 770 m, A3: 810 ~ 900 m, A4: 970 ~ 1 100 m), 对不同海拔段内香果树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叶绿素a (Chla)、叶绿素b (Chlb)和总叶绿素(Chl(a+b))含量均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减小, 高海拔A4与低海拔A1相比, Chla、Chlb和Chl(a+b)含量分别下降了21.32%、31.53%和24.96%, 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 主要是由于相对较强的光照以及干旱胁迫的增强所致。同样, 比叶面积(SLA)也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减小, A4与A1相比下降了27.55%,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MP)变化较为一致, 两者均在A3处达到最低水平, 在A4处达到最高, 说明在A3受到的伤害最小而在A4受到的伤害最大; 脯氨酸(Pro)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先升高再降低, 在A3处则均达到最高, 与A1相比分别增加了139.33%和10.60%; 酶保护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在A1均最小, 随着海拔的升高, 其活性变化则不太一致: SOD活性一直增加, POD、CAT和APX活性虽然都是先增加后减小, 但POD和APX在A3达到最高, CAT则是在A2最高。非酶类保护物质含量的增加和酶活性的增强有利于清除细胞内的活性氧, 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 从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综合此次实验结果表明, 在中海拔(810~900 m)比较适合香果树的生长, 而高海拔(970~1 100 m)则不适合香果树的生长。

    五种C4荒漠植物光合器官中含晶细胞的比较分析
    严巧娣, 苏培玺, 陈宏彬, 张岭梅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73-882.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6
    摘要 ( 3261 )   全文 ( 3 )   PDF (2787KB) ( 194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荒漠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机理, 选择光合器官发生很大变化的5种C4荒漠植物进行了解剖结构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这5种植物中含晶细胞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位置等存在差异。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和梭梭(H. ammodendron)的同化枝普遍具有含晶细胞;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的含晶细胞很少, 一般只分布在贮水组织或靠近栅栏组织处; 木本猪毛菜(Salsola arbuscula)的含晶细胞也不多, 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和表皮细胞之间; 猪毛菜(S. collina)的含晶细胞更少, 仅在贮水组织中偶尔可见晶簇。比较梭梭、白梭梭和沙拐枣同化枝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发现, 梭梭同化枝基部含晶细胞最多, 中部次之, 顶部最少; 白梭梭同化枝顶部的含晶细胞数量较多, 中部及基部较少; 沙拐枣同化枝顶部与基部的粘液细胞较多, 中部较少, 基部几乎没有栅栏组织, 而其维管组织较为发达。综合晶体的酸碱溶解性及硝酸银组化分析结果, 并参照能谱仪的分析结果得知, 梭梭、白梭梭、沙拐枣和木本猪毛菜的叶片或同化枝中所含晶体的主要成分为草酸钙。通过比较解剖结构发现, 梭梭和白梭梭的同化枝中含晶细胞最多, 其它3种植物的同化器官中含晶细胞较少, 而沙拐枣同化枝中有粘液细胞存在。

    太白山红桦种子的萌发特性
    任坚毅, 林玥, 岳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83-890.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7
    摘要 ( 3126 )   全文 ( 3 )   PDF (414KB) ( 162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广布于我国太白山中高海拔地区, 普遍存在着更新障碍。为了给红桦林的自然更新提供新的解释与证据, 我们对2 400粒红桦种子进行了去果皮观察并计数发芽率, 观察了红桦种子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和不同光照时间(强光照: PAR为 464.7 µmol photons ·m-2·s-1, 12 h·d-1; 中光照: PAR为233.8 µmol photons ·m-2·s-1, 12 h·d-1; 弱光照: PAR为233.8 µmol photons ·m-2·s-1, 0.5 h·d-1)、不同昼夜温差(25/20 ℃、20/15 ℃、15/10 ℃)和去果皮处理下的发芽率, 以及无光照处理下的发芽率。此外, 还观察了种子在不同覆盖物(阔叶、针叶、针阔混合)和不同基质(土、沙)中以及在落叶(阔叶、针阔混合)中的发芽率。红桦种子成熟时, 大约54.29%为饱满具活力的种子。种子在25/20 ℃的昼夜温差下发芽率最高, 而在15/10 ℃的昼夜温差下极少萌发。中光照下, 种子发芽率略高于其它两种光照, 无光照则完全抑制了种子萌发。去果皮处理可促进其萌发, 各种覆盖物会导致种子发芽率下降。不同的萌发基质对萌发无影响。以上结果暗示, 自然条件下太白山红桦种子的萌发将依赖于自然的扰动。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几种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变化
    李娟, 赵秉强, 李秀英, 姜瑞波, SO Hwat Bing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91-899.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8
    摘要 ( 3146 )   全文 ( 8 )   PDF (355KB) ( 212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功能, 以国家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法与常规分析法研究了长期施肥15年后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CK)相比, 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土壤中土壤有机质(SOM)、全氮(STN)、全磷(STP)含量升高, 土壤C/N与pH值降低, 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生物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SMBN)、微生物商(qMB)及脲酶(Urease)活性升高, BIOLOG ECO微平板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和长期单施化肥处理(NPK)相比, 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中上述几种微生物学特征(SMBC、SMBN、qMB、Urease及AWCD、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极显著增加。NPK处理与CK相比虽然SOM、STN、STP含量稍有升高, 土壤C/N与pH值降低, SMBC、SMBN、qMB及Urease活性增高, 但是AWCD、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却显著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Catalase)在各处理土壤中的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 长期不同施肥各处理在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种类和能力上有差异。此试验说明, 土壤微生物受农业管理措施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可作为土壤质量的敏感指标, 为提高作物产量、增强肥力提供理论参考。

    紫茎泽兰与非洲狗尾草单、混种群落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比较
    蒋智林, 刘万学, 万方浩, 李正跃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900-90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19
    摘要 ( 2937 )   全文 ( 3 )   PDF (423KB) ( 163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是植物竞争取胜的重要生态策略之一, 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该文研究了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单种(A)、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单种(S)和两物种混种(A+S)群落4种重要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规律, 并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1)群落S土壤有效氮(NH4+-N和NO3--N)含量高于群落A对应养分含量, 而与群落A+S该养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S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低于群落A对应指标, 而群落A+S其含量最低。2)群落S、A+S和A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的高低次序分别为S>A+S>A、A+S>S>A; 群落A+S、S和A磷酸酶活性依次升高; 群落A+S、A和S蔗糖酶活性依次降低。3)在生长过程中, 3类群落土壤NO3--N、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在生长初期(5月)最高, 随后逐渐降低; 土壤NH4+-N含量呈现单峰趋势, 在生长后期(9月)最高。3类群落土壤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随生长时间推移而升高, 在生长末期(11月)最高; 土壤磷酸酶和脲酶酶活性在生长过程中呈现单峰趋势, 在生长旺盛期(7月)最高。3类群落间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具有较一致的相关性。由此推断, 非洲狗尾草对土壤含氮化合物的活化能力比紫茎泽兰强, 且在种间竞争中能够强烈抑制紫茎泽兰对土壤含磷、含钾化合物的活化能力是其竞争取胜的可能原因;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是引起土壤有效养分变化的重要驱动机制之一。

    火烧对内蒙古草原中坚韧胶衣固氮活性的影响
    吴清凤, 刘华杰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908-913.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20
    摘要 ( 3023 )   全文 ( 2 )   PDF (265KB) ( 132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坚韧胶衣(Collema tenax)是干旱和半干旱草原中常见的一种固氮地衣, 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生态系统氮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火烧作为一种干扰因子, 是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采用乙炔还原法(Acetylene reduction assay), 研究了火烧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坚韧胶衣固氮活性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 在个体尺度上, 与对照相比, 火烧区中地衣体烧损的坚韧胶衣固氮活性降低了42.3%, 而无烧损的个体固氮活性则升高了28.4%。这表明火烧对坚韧胶衣的固氮功能在个体尺度上具有双重影响: 1)通过烧损地衣体、恶化地表温度和水分条件, 而抑制个体的固氮活性; 2)通过改善光照条件, 使表土养分呈现脉冲式增高, 而促进未烧损个体的固氮活性。在种群尺度上, 火烧与对照之间固氮活性并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火烧在个体尺度上对坚韧胶衣的固氮活性的双重影响相互抵消所致。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对叶片衰老、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天学, 李潮海, 马新明, 赵霞, 刘士英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914-921.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21
    摘要 ( 3189 )   全文 ( 4 )   PDF (349KB) ( 148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大田试验,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Zea mays)间作对叶片衰老、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豫玉19’(YY19)与‘周单041’(ZD041)、‘郑单958’(ZD958)与‘鲁单981’(LD981)间作, 可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 降低丙二醛(MDA)含量, 延缓叶片衰老。具体表现为, 在吐丝后10 d, 4个玉米品种叶片中的SOD和POD活性均有所提高或显著提高, ZD041和ZD958叶片中的CAT活性提高或显著提高, YY19和LD981变化不显著; 4个玉米品种叶片中的MDA含量降低。在吐丝后40 d, SOD和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与吐丝后10 d基本一致, CAT活性均有所提高, 其中以YY19较为显著。研究还表明, 间作增加了复合群体产量, 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均大于1, 籽粒品质也有所改善。

    CO2浓度增加和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根系呼吸及生物量的影响
    寇太记, 朱建国, 谢祖彬, 刘钢, 曾青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922-931.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22
    摘要 ( 3038 )   全文 ( 3 )   PDF (423KB) ( 169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托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研究平台, 利用特制分根集气生长箱, 采用静态箱-GC(Gas chromatography)法, 连续两年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抽穗期和灌浆末期的根系呼吸及生物量的影响。两季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和高氮肥量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3个阶段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 这有利于增加根茬的还田量; 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根系呼吸影响不同, 在拔节期影响较小;孕穗抽穗期显著增加了根系呼吸, 2004~2005季分别增加33.8%(148.1 mg N·kg-1 干土, HN)和43.9%(88.9 mg N·kg-1 干土, LN), 2005~2006季分别为23.8%(HN)和28.9%(LN); 而灌浆末期显著降低了根系呼吸, 2004~2005季分别降低31.4%(HN)和23.3%(LN), 2005~2006季分别为25.1%(HN)和18.5%(LN); 高施氮量比低施氮量促进了根系呼吸; 随着作物生长根系呼吸与地下生物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 高CO2环境中的R2变小,表明随着作物生长发育高CO2浓度降低了作物根系呼吸与地下部生物量积累间的相关性.

    黑松菌根共生体中真菌液泡形态构架及其活力
    郑玲, 吴小芹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932-93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23
    摘要 ( 3660 )   全文 ( 3 )   PDF (875KB) ( 189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菌根共生体中菌根菌液泡结构及其活力变化对宿主生长的影响, 对3种外生菌根菌黄色须腹菌(Rhizopogen luteous, 简称Rl)、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 简称 Pt2)、美味牛肝菌 (Boletus edulis, 简称Be)离体菌丝及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形成菌根共生体的冰冻切片进行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6-CFDA)染色, 观察了真菌液泡形态构架及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Pt2与Rl离体菌丝中既可见单个分散的大液泡, 又可见相邻液泡间由细管状连接而成的管状液泡系统, Be离体菌丝的液泡则呈细小颗粒状, 密集分布于菌丝体的各个部分; Be离体菌丝的活性强于Pt2和Rl。上述3种菌根菌与黑松形成菌根共生体后, Pt2与Rl对黑松的促生效果好于Be, 菌根共生体中菌套和哈氏网菌丝的活性明显强于Be, 且仍可见数个液泡连接成管状系统; 而在Be菌根中菌丝液泡系统不形成管状, 活性较低。结果暗示, 菌根共生体中真菌的管状液泡系统及其活力与对黑松的促生作用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菌根的促生作用机理及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北京地区野生大豆种群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严茂粉, 李向华, 王克晶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938-950.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24
    摘要 ( 3210 )   全文 ( 2 )   PDF (572KB) ( 187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40对SSR引物分析了北京地区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天然种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10个种群共检测到526个等位变异, 平均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为13.15个, 种群平均Shannon指数(I)为0.658, 群体平均位点预期杂合度(He)为0.369, 群体平均位点杂合度(Ho)为1.29 %。平均种群内遗传多样度(Hs)为0.362, 平均种群间遗传多样度(DST)为0.446, 基因分化程度(GST)为0.544。该研究显示, 中-西部生态区种群比北部和东部山区种群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地理上, 环绕北京地区的太行山和燕山两大余脉区域野生大豆种群遗传分化表现出地理差异。可能是经过干旱选择而形成的有抗旱潜力的种群在遗传上表现单一化。期待该种群提供耐旱基因。

    综述
    幂指数异速生长机制模型综述
    韩文轩,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951-960.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25
    摘要 ( 4080 )   全文 ( 19 )   PDF (407KB) ( 397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个体大小对生物的各种生理属性有重要意义, 描述个体大小和生理属性关系的规律叫做异速生长。生物的异速生长通常以幂函数的形式表示, 在众多的异速生长关系中, Kleiber定律所描述的新陈代谢率和个体大小的3/4幂指数关系最为重要和基本, 解释此有充分数据支持的定律的机理也最具挑战性。围绕该著名的3/4幂指数异速生长关系, 该文回顾历史上主要的有关模型假说, 并重点介绍1990年代中期以来, 由West等提出的分形分配网络模型和由其它研究人员建立的代表性模型: 最少载体网络模型、多因理论、最小总熵理论、构造理论、细胞优化生长理论和能量消耗理论。

    叶片水H218O富集的研究进展
    温学发, 张世春, 孙晓敏, 于贵瑞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961-966.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26
    摘要 ( 3017 )   全文 ( 3 )   PDF (371KB) ( 1071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对大气中O2和CO218O收支有着重要影响。蒸腾作用使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 而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的程度主要受大气水汽δ18O和植物蒸腾水汽δ18O的影响。过去, 通过引入稳态假设(蒸腾δ18O等于茎水δ18O)得到Craig-Gordon模型的闭合形式, 或将植物整个叶片水δ18O经过Péclet效应校正后得到植物叶片水δ18O的富集程度。然而, 在几分钟到几小时的短时间尺度上, 植物叶片蒸腾δ18O是变化的, 稳态假设是无法满足的。最近成功地实现了对大气水汽δ18O和δD的原位连续观测, 观测精度(小时尺度)可达到甚至优于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的观测精度。在非破坏性条件下, 高时间分辨率和连续的大气水汽δ18O和蒸腾δ18O的动态观测, 将提高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的预测能力。该文综述了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的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研究焦点和观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旨在进一步加深理解植物叶片水H218O富集的过程及其机制。

    植被监测及趋势分析——植被数量生态学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白·图格吉扎布, 梁应权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967-976.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8.04.027
    摘要 ( 2820 )   全文 ( 6 )   PDF (350KB) ( 1272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监测可以对危机发出预警, 是防治灾害的重要手段。生态监测的基础是植被监测。多物种×多样本×多年的植被定位监测数据隐含着植被变化的信息。该文探索描述植被的数学工具, 提出植被监测数据的趋势分析方法。植被是资源竞争系统, 可以用多维空间的向量来表示。在向量空间(射影空间), 不是“距离”, 而是“方向”决定区别; 在植被科学, 不是“产量”, 而是“组成”决定区别。新方法用多维空间的位置向量来表示植被: 向量的方向表示植被的组成、两向量夹角余弦值表示相似、向量长度表示植被总体。在简缩数据时, 用“中心化”滤去样本噪音、“标准化”滤去系统噪音, 得到状态向量。在趋势分析时, 定义后、前状态向量的比值为变化趋势; 用当年的状态和趋势的乘积来预测次年的状态。到次年, 再用实测数据修正、更新来自去年的预测, 是为“卡尔曼滤波”。卡尔曼滤波能降低监测成本, 有效地使用历史数据, 提高分析精度。文章同时指出, 使用统计或(样本物种)矩阵分析植被动态可能违背逻辑。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