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10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10-08-01

    塔里木河下游秋季生态输水条件下的荒漠河岸林景观。马建新等研究了其中胡杨液流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2010年8期 915–923页)。(陈亚宁摄)

      
    研究论文
    滇石林喀斯特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溶痕生境中木本植物的更新特征
    俞筱押, 李玉辉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889-89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01
    摘要 ( 2509 )   全文 ( 1 )   PDF (568KB) ( 248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喀斯特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该文以云南石林为例对此进行研究。根据喀斯特溶痕与土壤、植物生长发育关系把石林的溶痕生境划分为溶蚀廊道、溶槽、裂隙溶沟、溶坑和溶蚀石堆等5种。依据石林的现有植被与演替特征, 选择了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石漠化草丛5种群落进行调查。在每一个样地中设置10个10 m × 10 m的样方, 采用记名计数样方法分片调查溶痕生境中的木本植物, 并区分更新层的萌生苗与实生苗; 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进行生物多样性计算。调查结果显示: (1)溶痕生境的长度、宽度变化较大。溶痕生境结构比例随群落演替而变化, 其原因可能在于所处演替阶段和干扰程度的差异; (2) 在各种溶痕生境中, 随着群落的退化, 实生更新物种数与实生株数大致表现为递减, 在严重退化阶段部分溶痕生境中没有实生苗的分布, 而萌生更新的物种数则以灌丛为峰值向两极减少, 个体数变化较大。计算结果显示: 在各类溶痕生境(溶蚀石堆除外)中, 实生苗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大致呈现随群落的退化而降低, 优势度增加; 萌生苗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除溶蚀廊道递减的趋势明显外, 其他类型变化较大。不同演替阶段植物更新策略不同。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 随着群落的退化, 植物更新逐步趋向于营养繁殖, 其部分原因在于特殊的溶痕生境(除溶蚀廊道)能保存一些植物残体, 而这些残体在反复的干扰下不断萌出茎干(采用营养繁殖)以实现物种的持续生态位, 萌生茎干的成熟为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态恢复提供繁殖体来源。

    干旱胁迫降低了内蒙古羊草草原的碳累积
    郝彦宾, 王艳芬, 崔骁勇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898-906.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02
    摘要 ( 2458 )   全文 ( 2 )   PDF (688KB) ( 196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涡度相关法, 分析了2004年(平水年)和2005-2006年(干旱年)生长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Re)的季节和年度变化。结果表明: 平水年羊草草原的日最大GPPRe分别为4.89和1.99 g C·m-2·d-1, 而干旱年GPPRe分别为1.53-3.01和1.38-1.77 g C·m-2·d-1。与平水年相比, 干旱年日最大GPP、Re分别下降了38%-68%和11%-12%。平水年羊草草原累积的GPPRe分别为294和180 g C·m-2, 而在干旱年分别为102-123 g C·m-2和132-158 g C·m-2。和平水年相比, 干旱年的GPPRe分别下降了58%-65%和12%-27%。用Van’t Hoff模型模拟的8个窄土壤含水量(θ)跨度生态系统呼吸(Re)对土壤温度(Ts)的敏感程度表明: 曲线斜率在θ = 0.16-0.17 m3·m-3范围内达到最大, 高于或者低于这个阈值, ReTs的敏感度降低。干旱胁迫降低了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量。与平水年相比, 干旱年的GPPRe下降的幅度更大, 干旱胁迫降低了内蒙古羊草草原的碳累积, 使生态系统由碳汇变为碳源。

    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功能群生产力对凋落物添加的响应
    王静, 赵萌莉, Walter WILLMS, 王忠武, 韩国栋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07-914.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03
    摘要 ( 2178 )   全文 ( 4 )   PDF (538KB) ( 179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连续5年对退化草地进行凋落物添加处理, 分析不同处理强度植物群落动态, 探讨凋落物对草地地上和不同功能群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凋落物添加对草地地上生产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草地地上生产力随着凋落物添加强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处理效应主要表现在处理后第一年, 重度处理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p < 0.05), 以后几年差异不显著(p > 0.05), 年度间差异极显著(p < 0.001)。凋落物添加对植物群落各功能群生产力无显著影响。年度间不同处理各功能群相对生物量随年际变化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说明: 草地生产力主要是由多年生丛生型禾草与多年生杂类草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补偿作用决定的, 随着凋落物添加强度的增加, 二者的竞争作用减弱, 相关性下降, 多年生丛生型禾草占更大优势, 预示着多年生杂类草与一二年生草本、灌木、多年生根茎型禾草的竞争补偿作用增大。

    胡杨液流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
    马建新, 陈亚宁, 李卫红, 黄湘, 朱成刚, 马晓东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15-923.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04
    摘要 ( 2244 )   全文 ( 0 )   PDF (483KB) ( 179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主要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 结合中下游不同断面地下水埋深和胡杨液流变化的监测数据, 分析了胡杨茎干液流与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关系, 探讨荒漠环境下天然胡杨生长的合理生态水位。研究表明, 胡杨液流通量密度随地下水埋深即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大而减小, 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达-0.887; 胡杨液流通量在地下水埋深位于4.5-5 m时出现异常变化, 表明此时胡杨的正常生长受到胁迫, 胡杨通过自身调节降低蒸腾耗水以适应环境; 土壤盐分不是影响塔里木河中下游各断面胡杨液流变化的主要因子; 对植物样地调查结果分析显示, 胡杨盖度、密度和频度均在地下水埋深在4-6 m梯度下开始表现为降低趋势。综合分析认为维系塔里木河中下游天然胡杨正常生长的生态水位为地下水埋深4.5 m以内。

    北京绿化树种油松、雪松和刺槐树干液流的空间变异特征
    王华, 欧阳志云, 郑华, 王效科, 倪永明, 任玉芬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24-93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05
    摘要 ( 2179 )   全文 ( 1 )   PDF (919KB) ( 151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绿化树木具有多重生态效应, 其耗水量不容忽视。在不了解树干液流空间变异的前提下, 将点的测定值推广到整树或者林段尺度会产生很大的误差。为准确地确定整树耗水, 采用热消散探针法研究了夏秋季北京成年常绿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雪松(Cedrus deodara)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树干液流的空间变异特征及产生原因。各树种树干液流存在方位变异, 受树干靠南的方向受光较多、木材解剖特征和枝下高高度的影响, 油松和雪松液流密度与方位之间的关系较为固定, 而刺槐液流密度与方位之间的关系表现出随机性。不同方位每小时液流密度之间高度相关(p < 0.000 1)。因此, 可以基于这种关系准确地计算其他方位的液流(R2 > 0.91, p < 0.000 1)。油松和雪松树干液流的径向变异显著, 较深处和较浅处树干液流的日变化格局相似, 但是较深处的液流明显滞后于较浅处的树干液流, 且较浅处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远高于深处的液流。不同深度树干液流之间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利用较浅处的液流外推其他深度的液流(R2 > 0.89, p < 0.000 1)。然而, 同一棵树不同方位径向剖面特征不同, 雪松南向较深处的液流明显高于其他方位, 且滞后不显著, 这与树冠南向受光较多有关。结合误差分析, 采取北向15 mm和75 mm深处的液流密度均值来估算整树耗水较为准确。

    湖南会同5个亚热带树种的细根构型及功能特征分析
    刘佳, 项文化, 徐晓, 陈瑞, 田大伦, 彭长辉, 方晰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38-945.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06
    摘要 ( 3071 )   全文 ( 9 )   PDF (572KB) ( 215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根(直径< 2 mm)具有复杂的分枝系统, 不同树种间的细根在空间分布、形态和大小上有较大差异, 研究不同树种的细根构型及不同根序的养分特征, 对认识不同树种的细根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异格局, 及其对树种地下生态位分离(niche segregation)、共存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在湖南会同林区选择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枫香(Liquidanbar formosana)、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5个亚热带树种, 用挖掘法采集完整的细根根系, 按照Pregitzer细根分级方法对细根分级, 用Win-RHIZO根系测定系统对细根构型的参数进行测定, 同时测定各级根系的C、N含量, 以探讨各树种各级细根的功能特征, 揭示不同树种细根构型与养分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5个亚热带树种细根1级根比根长、比表面积最高, 直径最细; 3级根比根长、比表面积最低, 直径最粗。不同树种之间细根形态特征和构型也表现出差异性: 枫香的1级根序比根长最大, 为31.45 m·g-1, 杉木的最小, 为16.34 m·g-1, 枫香和杉木之间差异显著。马尾松的1、2级根序的比表面积最大, 杉木的1级根序的比表面积最小, 青冈2级根序的比表面积最小, 3级根序比表面积杉木最大, 青冈最小。不同树种之间的细根直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各根序的平均直径以杉木的最大, 拟赤杨的最小。5个树种细根根尖密度大小顺序为马尾松>青冈>枫香>杉木>拟赤杨, 各树种细根分叉数以拟赤杨和马尾松的较高, 杉木最低。除杉木和枫香外, 5个树种细根C含量均呈现出随着根序上升而增加的趋势, C/N比也随根序的上升而增加, 而细根N含量呈现出随着根序上升而明显下降的趋势。细根平均C含量以杉木的最高, 拟赤杨的最低, 马尾松、青冈与枫香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细根平均N含量以拟赤杨的最高, 马尾松的最低。C/N比以马尾松的最高, 拟赤杨的最低。5个树种中, 马尾松的外生菌根有很强的拓展能力, 因此能显著地增强植物根系的养分、水分吸收能力, 即使在贫瘠和干旱的土壤环境中, 也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养分和水分, 促进个体生长。而杉木细根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效率及能力最小。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季雨林树木的死亡率
    刘万德, 臧润国, 丁易, 张炜银, 苏建荣, 杨民, 蔡笃磊, 李儒财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46-956.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07
    摘要 ( 2463 )   全文 ( 2 )   PDF (529KB) ( 154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树木死亡是调节群落组成和结构的一种方式, 在森林生态系统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在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季雨林群落大量调查和树种功能群划分研究的基础上, 探索了热带季雨林群落及其不同功能群树木的死亡率及其随径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季雨林群落内树木死亡率的变化范围为3.42%-18.71%, 平均值为7.60%。按照功能群比较, 乔木死亡率显著高于灌木, 落叶树种死亡率高于常绿树种, 但具刺树种死亡率显著低于无刺树种。按照树木径级划分, 5-30 cm径级范围的死亡率均超过10%, 最高值出现在5-10 cm径级范围, 在相同径级范围内比较时, 落叶树种在 胸径(DBH ) < 5 cm时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常绿树种, 而在其他径级范围内, 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具刺和无刺树种的死亡率在所有径级范围内均无显著差异。乔木死亡率与群落距河流距离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距离河流越远死亡率越高; 落叶树种和无刺树种则与坡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坡上部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坡中部。热带季雨林内树木的死亡率与其所处的群落生境有关, 较干旱的生境是导致树木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十种菊科外来入侵种连萼瘦果风力传播的特性
    郝建华, 强胜, 杜康宁, 郜元兴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57-965.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08
    摘要 ( 2679 )   全文 ( 9 )   PDF (1093KB) ( 175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助风力传播连萼瘦果, 是菊科入侵种最普遍的自然扩散方式, 而其适应风力传播的特性与入侵性关系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阐明种子本身的风力传播特性与入侵潜力间的关系, 可以为深入理解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机制以及入侵种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10种菊科入侵种为研究对象, 测量其连萼瘦果的形态特征, 测定它们在静止空气中的垂直沉降速度和模拟风力条件下的水平扩散距离, 分析比较连萼瘦果的形态性状与沉降速度、水平扩散距离以及这些菊科入侵种在国内入侵范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根据连萼瘦果的形态特征, 将这10个入侵种分为强、中和弱风传播3类; 连萼瘦果的重量和冠毛特征对垂直沉降速度和水平扩散距离均有显著影响, 对垂直沉降速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冠毛长度和冠毛上的小刺对数, 对水平扩散距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连萼瘦果的重量和冠毛长度。在垂直沉降速度和水平扩散距离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r = -0.806, p = 0.005), 表明沉降速度越慢, 借风力水平移动的距离越远。这些入侵种的发生程度与沉降速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 = -0.721, p = 0.019), 而与水平扩散距离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性(r = 0.927, p = 0.000), 说明水平扩散距离比垂直沉降速度更适合作为评估菊科入侵种入侵能力的指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提出了南京市需重点防范胜红蓟(Agratum conyzoides)和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等菊科入侵种的建议。

    入侵植物剑叶金鸡菊的繁殖特征及其与入侵性之间的关系
    曾建军, 肖宜安, 孙敏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66-972.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09
    摘要 ( 2569 )   全文 ( 10 )   PDF (441KB) ( 260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入侵植物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既可进行有性繁殖, 又能进行克隆繁殖, 其繁殖特征可能对其入侵性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通过观测剑叶金鸡菊的花序开花动态、交配系统、种子萌发特性等有性繁殖特征及克隆繁殖特征, 研究了上述繁殖特性及其与入侵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剑叶金鸡菊每年4月下旬开始现蕾, 5-11月为花果期。单个花序的花期为5-6天, 至果实成熟开裂约18天。单个花序自交及同株异花授粉不亲和, 为异株异花授粉的异交型, 其花粉-胚珠比(P/O比)为103 549.40 ± 7 162.44。花序高花粉活力及本地蜂传粉行为保障了花粉资源, 因而结实率高达12 000粒∙株-1。自然条件下其种子的萌发率高达50%以上, 且2-3天即可萌发。剑叶金鸡菊克隆繁殖能力非常强, 整个生长季节均可见从根蘖长出的密集型克隆分株, 8月下旬开始出现游击型克隆生长, 通过密集型和游击型克隆生长, 剑叶金鸡菊排斥其他物种形成单优种群。上述研究结果说明, 剑叶金鸡菊的入侵性与其繁殖特征密切相关。

    生产力调控对翌年苹果园土壤水分和苹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张义, 谢永生, 鞠艳, 王辉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73-978.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10
    摘要 ( 2211 )   全文 ( 0 )   PDF (409KB) ( 165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盛果期‘长枝富士’为试验材料, 以生产力调控翌年苹果(Malus pumila)树坐果期为主要观测期, 对不同生产力水平下果园土壤水分状况及苹果叶片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生产力调控范围内, 土壤剖面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减小而增加, 其中在60 cm处达到最大增量, 为31.02%; 而在600 cm范围内土壤贮水量最大能够提高15.4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降低, “光合午休”现象减弱, 净光合速率(Pn)增加, 最大增幅为25.71%, 下午时段的蒸腾速率(Tr)下降迅速, 水分利用效率(WUE)最大提高34.12%。通过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贮水量(WSC)与Pn、Tr、WUE之间均达到显著相关,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973**、-0.543*和0.992**。土壤贮水量(x)与水分利用效率(y)之间符合y = 0.002 3x - 1.480 6, R2= 0.984 4**的回归模型。通过生产力调控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和果树光合能力, 提高WUE

    综述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在调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蒋婧, 宋明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79-988.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11
    摘要 ( 3206 )   全文 ( 40 )   PDF (665KB) ( 441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地生态系统的地上、地下是相互联系的。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结合的重要纽带。该文首先介绍了植物在养分循环中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和归还等作用, 阐述了土壤微生物对养分有效性及土壤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 重点综述了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植物通过其凋落物与分泌物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营养, 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提供植物可吸收的营养元素, 比如共生体菌根真菌即可使植物根与土壤真菌达到互惠。然而, 植物的养分吸收与微生物的养分固持同时存在, 因而两者之间存在对养分的竞争。通过植物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以及土壤微生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分析, 探讨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当前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循环的调控机制的争论, 提出植物凋落物是调节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养分循环的良好媒介,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指出了目前在陆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植株叶片的光合色素构成对遮阴的响应
    孙小玲, 许岳飞, 马鲁沂, 周禾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989-999.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12
    摘要 ( 3613 )   全文 ( 25 )   PDF (450KB) ( 397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叶绿素在植株体内负责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 类胡萝卜素则行使光能捕获和光破坏防御两大功能, 它们在光合作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几大主要光合色素的分布和功能, 以及不同物种的色素含量和构成差异。阳生植物的叶黄素库较大, 但脱环氧化水平不及阴生植物。黄体素与叶黄素库的比值与植物的耐阴性呈正相关关系。由不同的遮阴源造成的遮阴环境, 光强和光质有很大的差异, 总体来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建筑物遮阴<阔叶林遮阴<针叶林遮阴。光强的改变可诱导类胡萝卜素的两大循环——叶黄素循环和黄体素循环。由光强诱导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的改变与该物种的耐阴性无关。短时间的遮阴不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 叶黄素库的大小不仅与每天接受的光量子有关, 更与光量子在一天的分布有关, 因为光照和温度是协同作用的。光合作用或色素构成是蓝光、红光和远红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是某一种单色光所能替代的。我们总结了影响植物色素构成的内因和外因, 指出植物主要通过调整光反应中心和捕光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的比例, 以及两个光系统的比值来调整色素含量和构成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 提出了现存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旨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简报
    中国第四纪晚期孢粉记录整理
    倪健, 陈瑜, Ulrike HERZSCHUH, 董丹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1000-1005.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13
    摘要 ( 2966 )   全文 ( 48 )   PDF (1624KB) ( 4044 )   附录附件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孢粉数据库是重建过去植被格局以及研究古气候变化和大气圈-生物圈-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基础, 而孢粉取样信息的记录和整理是建立孢粉数据库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收集我国1960-2008年发表的孢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整理分析了第四纪晚期, 尤其是2万年以来(全新世为主)全国孢粉采样点的信息, 包括采样地点名称、详细采样位置、省份、采样点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样品类型、取样深度、孢粉样品数量、14C测年数量及年代记录、覆盖的时间段和参考文献。总结发现, 我国目前共有2 324个表土/湖泊表层花粉采样点和987个第四纪晚期的地层沉积剖面和钻孔, 其中高质量的地层孢粉采样点714个。虽然我国以及部分国际上从事第四纪研究的科学家尽了最大努力开展中国疆域的孢粉学研究, 但由于人力、物力以及地形条件的限制, 在我国仍然存在部分孢粉采样的“地理空隙”, 比如北方和西北荒漠地区、青藏高原无人区、中南部山区和东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然而, 该数据信息库的不断完善, 将为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会议报道
    第三届国际种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召开
    黄振英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8):  1006-1006.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14
    摘要 ( 2044 )   PDF (113KB) ( 111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际种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由国际种子科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eed Science, ISSS)主办, 每3年举办一次。第三届国际种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6月20–24日在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举行, 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种子生态学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Seed and Change”, 分了四个主要议题, 分别是(1)种子生理生态学(seed ecophysiology),探讨在环境中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受环境调节; (2)种子进化生态学(seed evolutionary ecology),探讨种子在较短和较长的自然选择时间尺度上是如何适应变化的; (3)种子群落生态学(seed community ecology), 探讨种子通过萌发、长期种子库或者传播来对环境产生响应, 包括与传播者、病原体以及其他植物的动态关系; (4)种子恢复和保育生态学(Seed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ecology), 探讨种子在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种子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生物多样性丧失中的作用。 学术研讨会由大会口头报告(52个)和海报(54个)两部分组成。大会的几个特邀报告代表了种子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Larry Venable教授的报告“The seed stage and its importance for desert annuals”通过对美国索诺兰荒漠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以及土壤种子库动态的研究, 揭示出储藏效应(storage effect)是当地植物的种群密度、物种间共存以及群落结构稳定的促进机制, 种子生态使荒漠一年生植物能够响应气候变化和适应异质性环境, 从而在维持物种共存和群落稳定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Kathleen Donohue 教授做了题为“Interactions across seed and adult life stages: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consequences”的报告, 他们通过实验证实了植物的种子阶段和成年阶段的特征相互作用贯穿整个生活史阶段, 能够影响生活史的表达、遗传表达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来自阿根廷Buenos Aires大学的Roberto Benech- Arnold教授做了题为“Modeling and predicting changes in dormancy in soil seed banks”的报告。他在充分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土壤种子休眠程度影响的基础上, 将不同环境因子对土壤种子库种群的休眠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化分析, 并将这种关系通过模型定量表达。模型的建立能够在入侵杂草的控制和防治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预测和应用前景。 来自中国的种子生态学工作者也以大会口头报告和海报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黄振英研究员在大会上做了“Adaptation strategy of seed dimorphism in desert halophyte Suaeda aralocaspica (Chenopodiaceae)” 的口头报告, 他的研究揭示了温带荒漠盐生植物异子蓬二型性种子在传播、休眠和萌发以及耐盐性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在种群维持和更新中所采取的“两头下注”的生活史对策。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马红媛博士在大会上做“Mechanisms of the glumes affecting seed germination of Leymus chinensis”的口头报告, 报道了颖片的结构及其所含的抑制物在羊草种子休眠和萌发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刘志民研究员在大会上做了“Seed bank patterns on active and stabilized sand dunes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的口头报告, 报道了对内蒙古流动和固定沙丘种子库格局动态变化受沙埋和风蚀影响的研究结果。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的沈有信博士通过海报形式展示了对“Soil seed banks of Eupatorium adenophora and E. odoratum along roadsides in Yunnan”的研究成果。 会议期间, 参会人员对盐湖城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山植被进行了考察, 同时, 会议还组织大家对当地的植物种质保育园、种子工业的加工设备、犹他州联邦政府资助的野生种质资源保存库等地点进行了参观考察。 这次会议为全球的种子生态学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 同时也为种子生态学与植物保育、恢复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交叉研究提供了交流的桥梁。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