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11年,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1-12-01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校园内的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花序。喜树为蓝果树科(Nyssaceae)落叶乔木,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药用植物, 分布于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区)。其花序为2–9 个(通常为4–5个)头状花序组成的聚伞花序, 顶部的头状花序直径大, 坐果率高, 最先开放, 由雄蕊先熟的两性花组成。中部的头状花序也由两性花组成, 但花序直径较小。基部的头状花序为雌蕊发育不全的功能性雄花组成, 花序直径更小, 一般不能结实。徐申林等对喜树花序内性别表达及性别分配进行了研究(本期1290–1299 页)。(刘文哲摄)

      
    研究论文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水分保持及其有效性的控制作用
    刘效东, 乔玉娜, 周国逸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09-1218.  doi:10.3724/SP.J.1258.2011.01209
    摘要 ( 2590 )   全文 ( 12 )   PDF (504KB) ( 299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如何基于常规测定因子评估森林在土壤水分保持方面的生态效益, 并建立森林固碳效益与水文效益的联系等科学问题, 在综合评估森林生态效益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南亚热带地区的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的马尾松针叶林(Pinus massoniana coniferous forest, PF)、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mixed 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forest, PBF)和季风常绿阔叶林(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BF))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其土壤有机质及土壤水分状况在林内及林型间的分布格局差异, 探讨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水分保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由PF至地带性顶级群落MBF的3种林分虽然相距很近且有关环境因子一致, 但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 MBF的最高, PBF其次; 3种林型林内土壤水分分布格局迥异, MBF的土壤水分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趋势明显, PBF土壤各层水分较为均一, PF则土壤表层水分含量较低, 与土壤有机质的状况一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显示, 0-40 cm土层在相同基质吸力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含量: MBF > PBF > PF, MBF的保水性最好。进一步分析发现, 土壤孔隙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大, 饱和含水量、土壤有机质次之, 同时, 考虑到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饱和含水量对土壤有机质的高度依赖性, 我们认为土壤有机质控制着土壤含水量及其有效性( p= 0.014)。作为常规测定指标的土壤有机质, 不仅是森林固碳效益的关键指标, 而且可用来量度土壤水分保持及其有效性, 可以作为评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个综合指标。

    土壤氮磷对四季竹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顾大形, 陈双林, 黄玉清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19-1225.  doi:10.3724/SP.J.1258.2011.01219
    摘要 ( 1928 )   全文 ( 4 )   PDF (380KB) ( 212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可以把环境和器官功能性状联系起来, 从而为探索环境作用于植物器官功能的内在机制及器官功能的调控提供可能。通过土壤氮(N)、磷(P)添加设置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的盆栽实验, 分析了土壤和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实验设置的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包括对照(全N: 421.76 mg·kg-1, 全P: 37.35 mg·kg-1, 1N1P)、全N和全P浓度分别是对照相应浓度的2倍和2倍(2N2P)、2倍和3倍(2N3P)、2倍和4倍(2N4P)、3倍和2倍(3N2P)、3倍和3倍(3N3P)、3倍和4倍(3N4P)、4倍和2倍(4N2P)、4倍和3倍(4N3P)、4倍和4倍(4N4P)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 土壤N含量分别与叶片N含量和叶片N : P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土壤P含量与叶片P含量及叶片N : P均无显著性相关。叶片N : P随土壤N : P的增大而增大, 但其增加速率小于土壤N : P的增加速率。相同土壤N : P (11.29)条件下, 生长在2N2P处理和3N3P处理土壤中的立竹叶片N : P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对照(1N1P)并显著低于4N4P处理。土壤不同全N浓度对叶片N : P的影响与相应浓度N和P处理对叶片N : P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叶片N : P是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发现: 土壤全N较土壤全P对四季竹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更大的影响, 并且在土壤全N供应充足时四季竹叶片存在对N的奢侈吸收。N、P添加前土壤N是影响四季竹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

    异质低磷胁迫下马尾松家系根构型和磷效率的遗传变异
    杨青, 张一, 周志春, 马雪红, 刘伟宏, 丰忠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26-1235.  doi:10.3724/SP.J.1258.2011.01226
    摘要 ( 1931 )   全文 ( 1 )   PDF (443KB) ( 176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7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一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为材料, 设置同质低磷(P)胁迫和异质低P胁迫模拟的盆栽试验, 系统研究马尾松家系对不同类型低P胁迫的适应机制和P效率变异规律。结果表明, 参试马尾松家系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等P效率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家系变异, 主要P效率指标的家系遗传力均较高, 干物质积累量的广义遗传力大于0.80, 揭示了马尾松P营养效率的较大遗传改良潜力。马尾松对不同类型低P胁迫的适应机制有所差异。在同质低P胁迫下, 32011217等高P效率家系的根系主要参数均高于低P效率家系, 表明整体根系参数的适应性变化是P效率和生物量形成的决定因素。在异质低P胁迫下, 高P效率马尾松家系在表层富P介质的根系分布量、分布比例均显著增加, 表层根系参数与马尾松家系P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揭示根系空间构型的适应性变化是决定马尾松高P效率的重要生物学基础。表层根系生物量、表层根相对比例的家系遗传力达0.88和0.72, 证实了以马尾松根构型的适应变化为突破口, 选育具有理想根构型和较高P效率的马尾松家系。

    秸秆和生草覆盖对桃园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桂玲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36-1244.  doi:10.3724/SP.J.1258.2011.01236
    摘要 ( 2089 )   全文 ( 7 )   PDF (378KB) ( 212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秸秆(覆盖重量分别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秸3.25 kg·m-2、玉米(Zea mays)秸1.97 kg·m-2、禾本科杂草3.67 kg·m-2)和生草(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高羊茅(Festuca arundince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播种量均为50 kg·hm-2)为覆盖材料, 以不覆盖为对照, 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对桃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除覆盖生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外, 其他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所有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氨化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含水率和pH值、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白三叶草处理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钾、有机质含量, 土壤氨化细菌和真菌数量, 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平均升幅均最高, 分别为99%、270%、267%、117%、272%、158%、141%、156%和64%。氨化细菌、真菌、放线菌、脲酶和磷酸酶分别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放线菌和磷酸酶除外)、全氮、全钾和有机质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 在3种土壤微生物和2种酶对养分含量的影响中, 脲酶是影响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钾和有机质的主要因子。

    三种温带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配
    于丽敏, 王传宽, 王兴昌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45-1255.  doi:10.3724/SP.J.1258.2011.01245
    摘要 ( 2582 )   全文 ( 28 )   PDF (660KB) ( 258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树体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含量及其分配反映了树木整体的碳供应状况, 是决定树木生长和存活的关键因子, 也是构建树木碳平衡模型的关键参数。温带树种的NSC尚缺乏系统研究。该文测定了特性各异的3种温带树种在生长盛期的NSC及其组分的浓度和含量以及分配格局的种间种内变异。结果表明, NSC及其组分的浓度在树种和组织之间差异显著, 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浓度分别在0.65-8.45、1.96-5.95和3.00-13.90 g·100 g-1 DM之间波动。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大小依次为: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 >红松( Pinus koraiensis), 其中叶和根中的浓度较高。树干中的NSC及其组分浓度的纵向变化不显著, 但其心材与边材之间的浓度差异却随树种和NSC组分而异, 表现为心边材的可溶性糖浓度差异不显著, 但其淀粉和总NSC浓度差异显著。不同直径根系的NSC及其组分浓度在2种针叶树种中差异不显著, 但在蒙古栎中差异显著。蒙古栎将可溶性糖主要投资到地上生长, 而2种针叶树将更多的可溶性糖投资到根系生长。淀粉的主要储存库为树干, 其在树体内的分布格局与可溶性糖正相反, 因而使总NSC在树根和树枝中的分配趋于较平衡状态。在树干中, 除了2种针叶树的可溶性糖库以边材为主外, 心材是淀粉和总NSC的主要储存库。在树根中, 粗根是NSC及其组分的优势储存库。该研究中3种温带树种的NSC及其组分的浓度和含量的种间和种内变化, 反映了这些树种的生长对策和体内碳源汇强度的差异。

    山西霍山油松林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高利霞, 毕润成, 闫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56-1270.  doi:10.3724/SP.J.1258.2011.01256
    摘要 ( 2101 )   全文 ( 8 )   PDF (640KB) ( 214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种多度格局分析对理解群落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首次选用描述种-多度关系的生态位模型(生态位优先模型NPM、分割线段模型BSM、生态位重叠模型ONM)、生物统计模型(对数级数分布模型LSD、对数正态分布模型LN)以及中性理论模型NT, 对山西霍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的物种数量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 并采用卡方(χ2)检验、Likelihood-ratios (L-R)检验、Kolmogorov-Smirnov (K-S)检验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选择最适合模型, 结果表明: (1)描述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的最优生态位模型为NPM (3种检验方法均接受该模型, p > 0.05, 且该模型具有最小的 AIC值), ONM的拟合效果次之, 不服从BSM; 三种生态位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灌木层物种多度格局; ONM是草本层最佳生态位模型, BSM、NPM拟合效果较差; LSD可以描述油松林各层物种多度结构; LN可以很好地解释灌草层物种数量关系; NT不能解释油松林任何层次的物种多度结构。(2)霍山油松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明显小于草本层; 该群落物种富集种少而稀疏种多, 且群落的均匀度相对较小。(3)从该区油松林种-多度分布来看, 同一个模型可以拟合不同的物种多度数据, 相同的数据可以由不同的模型来解释。因此, 研究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时, 应采用多个模型进行拟合, 同时选用多种方法筛选最优模型。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同年龄针叶生理生态性状
    魏雅芬, 方杰, 赵学勇, 李胜功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71-1280.  doi:10.3724/SP.J.1258.2011.01271
    摘要 ( 1878 )   全文 ( 3 )   PDF (547KB) ( 211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又称蒙古松, 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的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建立初期, 在水分、养分匮乏的干旱、半干旱沙地, 樟子松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近年来, 各地樟子松人工林均出现衰退迹象。在沙地这种特殊生境下, 樟子松针叶的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氮利用效率等主要性状的研究对于理解樟子松的沙地适应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以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42°55′ N, 120°43′ E) 30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对不同年龄针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针叶碳氮含量、针叶形态(叶长、宽、厚)等主要生理生态属性进行测定, 计算出针叶的蒸腾系数(Kc)、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 阐明了这些性状与樟子松叶龄的关系, 进而探讨了叶片性状在樟子松适应沙地生境中的意义。结果表明, 1)不同年龄针叶的光合速率(Pn)、KcPNUE存在显著差异, 四龄针叶的PnKcPNUE显著低于其他龄针叶。氮含量减少是导致Pn差异的根本原因, Pn随着氮含量的减小而降低。2)各龄针叶的长、宽等形态参数及碳含量受其形成前一年的降水量影响显著。3)从水分及养分利用(KcPNUE)角度来看, 一至三年生针叶的利用效率更高, 四龄针叶较低。合理的叶龄结构既能增强针叶对氮素的利用又能增大植株的光合叶面积, 有利于提高个体乃至冠层的光合能力。此外, 遇到严重干旱时, 老叶脱落可以增强樟子松个体的适应性。

    羊草+大针茅草原退化群落优势种群空间点格局分析
    王鑫厅, 侯亚丽, 刘芳, 常英, 王炜, 梁存柱, 苗百岭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81-1289.  doi:10.3724/SP.J.1258.2011.01281
    摘要 ( 2126 )   全文 ( 7 )   PDF (551KB) ( 295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草原退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群落生产力的大幅下降和植物个体的小型化, 同时, 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与一定强度的放牧压力保持平衡而相对稳定。该文应用摄影定位法测定了羊草+大针茅草原退化群落中4个优势种群羊草(Leymus chinensis)、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大针茅(Stipa grand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的空间格局。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 在空间分布格局上, 4个优势种群均偏离完全随机模型和泊松聚块模型, 而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 也就是说, 其空间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 且在大聚块中分布着较高密度的小聚块。严重退化的草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嵌套双聚块空间分布格局当属一种集体行为, 是种群适应过度放牧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过度放牧导致的退化草原群落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生态学现象同植物个体小型化一样, 是种群易化(正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过度放牧的胁迫下, 种群通过改变个体性状及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状况实现自我帮助, 以抵御外界的放牧压力达到自我保护, 从而维持退化草原生态系统与放牧压力间的相对平衡。

    喜树花序内性别表达及性别分配
    徐申林, 刘文哲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290-1299.  doi:10.3724/SP.J.1258.2011.01290
    摘要 ( 1549 )   全文 ( 3 )   PDF (763KB) ( 140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花序内性别表达和性别分配的差异在被子植物中非常普遍。常见的变化模式是: 在顺次开放的花序内, 从早开的花到晚开的花, 生殖结构大小和数量依次减少, 晚开的花偏向雄性。通常认为资源竞争和位置效应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的聚伞花序内, 早开的头状花序在花序直径、小花直径、短雄蕊长度、坐果率、果序重量等方面与晚开的头状花序差异显著。通过去除喜树聚伞花序一级或一级和二级头状花序来控制花序内的资源分配, 从而分析影响喜树花序内花性状、性别分配及生殖能力的主要因子。结果显示, 去除部分头状花序后, 剩余头状花序的花序直径、小花直径明显增加, 短雄蕊长度明显缩短, 位置间差异消失; 而坐果率、果序重量的位置间差异依然显著。表明资源限制对花序直径、小花直径和短雄蕊长度等影响显著, 而坐果率和果序重量受位置效应影响明显。喜树雄全同株的性别分配可能是对特定生殖状况和资源状况适应的结果。

    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木本植物幼苗的功能性状分析
    路兴慧, 丁易, 臧润国, 邹正冲, 黄卢标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300-1309.  doi:10.3724/SP.J.1258.2011.01300
    摘要 ( 1954 )   全文 ( 4 )   PDF (500KB) ( 144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利用植物的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等特征, 揭示性状对物种共存的影响。以往有关热带林的群落生态学分析中, 基本上都是以胸径(DBH) ≥ 1 cm 以上的个体为对象, 而对 DBH < 1 cm的幼苗很少关注。该文以海南岛典型的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内幼苗多度最大的16个物种的幼苗为研究对象, 详细测定了4种功能性状: 比叶面积( SLA)、叶干物质比例(LMF)、比茎密度(SSD)和茎干物质比例(SMF), 分析了这些性状之间及其与幼苗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SLAL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减小, SSDSMF随幼苗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幼苗功能性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均达到显著差异; 乔木和灌木幼苗的各功能性状均无显著差异, 藤本植物幼苗的各功能性状与前两种生长型植物有显著差异; 乔木、灌木通过低的SLALMF和高的SMF来适应热带低地老龄林的林下低光环境, 藤本植物则通过相反的策略实现在老龄林中的共存; 幼苗通过调节各功能性状之间的权衡来适应环境。

    三种温带树种树干储存水对蒸腾的贡献
    金鹰, 王传宽, 桑英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2):  1310-1317.  doi:10.3724/SP.J.1258.2011.01310
    摘要 ( 1780 )   全文 ( 3 )   PDF (517KB) ( 170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树干储存水在协调叶片水分和碳平衡、维持树木水分收支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无孔材红松(Pinus koraiensis)、散孔材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环孔材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对象, 于2010年8月中旬至9月末(生长季后期)测定其冠基和干基树干液流通量以及树干储存水的日变化过程, 量化分析树干储存水对日蒸腾量的贡献及其生物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冠基的液流比干基启动得早, 而且两者在一天中存在显著的时滞。树干储存水的日进程总体上可分为: 完全释放、以释放为主补充为辅、以补充为主释放为辅、饱和稳定等4个阶段, 但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和变化格局随树种而变。红松的树干储存水在一天内表现出两个释放-补充周期, 而两种阔叶树种均只经历了一次释放-补充过程。在测定时段内红松、山杨、蒙古栎标准化到平均木(边材体积为0.29 m3)的树干储存水释放量分别为: (3.4 ± 1.5)、(2.4 ± 0.6)和(1.5 ± 0.4) kg·d -1, 分别占日蒸腾量的18.9%、17.1%和8.8%。树干储存水释放量与日蒸腾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 而与干基的边材面积和树高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突显了树木大小(树高和边材面积)和材性特征对树干储存水释放量及其对蒸腾量贡献的重要影响。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