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11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4-01

    云南元江热带季雨林干(旱)季的植被景观。朱华的文章探讨了云南热带季雨林的分布、生态外貌特征、植物种类组成、植物区系及地理成分, 并与热带雨林进行了比较(本期463–470页)。(朱华摄)

      
    研究论文
    滇池流域富磷区不同土壤磷水平下植物叶片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阎凯, 付登高, 何峰, 段昌群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353-361.  doi:10.3724/SP.J.1258.2011.00353
    摘要 ( 2587 )   全文 ( 4 )   PDF (307KB) ( 259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滇池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富磷区, 分析该区域内不同土壤磷含量下主要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 有助于理解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恢复的特殊性。该研究测定了滇池流域滇中地区75种常见植物叶片的碳(C)、氮(N)、磷(P)及钾(K)含量, 综合分析了该区域不同土壤磷水平(富磷和正常)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C、N、P和K的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植物叶片C、N和K含量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441.42、16.17和13.57 mg·g-1, P含量的几何平均数为1.92 mg·g-1, 植物叶片的N、P和K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富磷区域植物叶片的P和K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区域, N/P、K/P显著低于正常区域。无论是富磷还是正常区域, 草本植物的N、P和K含量均高于木本植物, 乔木与灌木差异不明显。植物叶片的P含量及N/P与土壤磷水平呈显著相关; 叶片N/P分析结果表明, N是影响滇池流域植物生长和群落恢复的主要限制元素。研究指出, 在滇池流域增加陆地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氮素来源是进行生态修复和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切入点。

    面积、温度及分布区限制对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的影响: 以秦岭太白山为例
    池秀莲, 唐志尧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362-370.  doi:10.3724/SP.J.1258.2011.00362
    摘要 ( 3596 )   全文 ( 14 )   PDF (357KB) ( 284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主要描述丰富度的格局, 而对其形成机制研究较少, 且主要集中于探讨单个因子或过程的影响。物种丰富度同时受到多个因子和过程的综合作用, 面积、温度及物种分布区限制被认为是控制山地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的主要因素, 三者同时沿海拔梯度而变化, 同时作用于丰富度的海拔格局。幂函数种-面积关系(SAR)、生态学代谢理论(MTE)及中域效应假说(MDE)分别基于以上3个因素, 从机制上解释了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格局。探讨这些假说的相对影响对研究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差分离方法有利于分解不同因素的影响, 为此, 该文以秦岭太白山的植物物种丰富度为例, 采用方差分离和逐步回归方法, 分析了SAR、MTE及MDE对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太白山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呈单峰分布格局, 但丰富度峰值存在类群差异; 对太白山所有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格局而言, SAR、MTE及MDE分别解释了其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66.4%、19.8%和37.9%, 共同解释了84.6%, 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 SAR和MTE的独立影响较高(分别为25.5%和17.7%), 而MDE的独立影响不显著; 分类群研究则发现, 苔藓植物丰富度的海拔格局主要受MDE的影响, 蕨类植物丰富度的海拔格局同时受到SAR、MTE以及MDE的影响, 而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格局主要受SAR和MTE影响。

    黑龙江长白山森林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毛学刚, 范文义, 李明泽, 于颖, 杨金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371-379.  doi:10.3724/SP.J.1258.2011.00371
    摘要 ( 2388 )   全文 ( 2 )   PDF (546KB) ( 158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信息, 对揭示地表空间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分析评价森林生产力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4个时期的遥感数据和同期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为基础, 应用遥感信息模型, 估算了黑龙江长白山地区的森林生物量, 分析了该地区森林生物量的时空动态变化, 以及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该地区4个时期的森林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1.56、44.27、48.27和54.82 t·hm-2。4个时期总的森林生物量分别为5.37 × 10 8、2.83 × 10 8、3.06 × 10 8和3.46 × 10 8 t。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森林平均生物量和总的森林生物量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呈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森林采伐为主, 后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地区4个时期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坡度和坡向都表现出一致性的变化规律, 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和坡度变化都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高程、坡度和坡向变化引起了局地气候条件的变化, 从而直接影响森林生长环境, 造成森林分布的变化。森林生物量在200-400 m高程所占的比例最大, 约为35%, 在坡度5°-15°所占的比例接近50%。森林生物量在南坡和西南坡所占的比例最小, 为7%; 平坡所占的比例最大, 为28%; 南坡次之, 为19%。

    生物土壤结皮对准噶尔盆地5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与元素吸收的影响
    张元明, 聂华丽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380-388.  doi:10.3724/SP.J.1258.2011.00380
    摘要 ( 2625 )   全文 ( 5 )   PDF (366KB) ( 197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于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它影响土壤物理过程、水文、侵蚀和养分循环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发育。该文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对准噶尔盆地5种荒漠植物(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蛇麻黄(Ephedra distachya)、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arius)、涩芥(Malcolmia africana)和狭果鹤虱(Lappula semiglabra))的生长及其对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1)相对于裸沙而言, 生物土壤结皮显著促进了荒漠植物的生长速率, 并增加了草本植物地上和地下的生物量, 但对灌木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 2)生物土壤结皮使部分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开花和结实期提前, 这可能有利于荒漠植物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下快速完成生活史, 并繁衍后代; 3)生物土壤结皮能够影响荒漠植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 具体表现在生物土壤结皮显著促进了5种植物对N的吸收, 增加了荒漠植物在N贫乏的荒漠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而对P和K的吸收均没有影响。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植物对元素吸收的影响因种而异, 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影响。荒漠植物对Mg、Mn和Cu的吸收受生物土壤结皮的影响最小。

    不同龄级速生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动态变化
    安然, 龚吉蕊, 尤鑫, 葛之葳, 段庆伟, 晏欣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389-401.  doi:10.3724/SP.J.1258.2011.00389
    摘要 ( 2496 )   全文 ( 2 )   PDF (374KB) ( 220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 对伊犁河谷地区3种龄级(5年、10年、15年)的速生杨欧美黑杨(Populus × euramericana)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和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种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微生物集中分布在10-40 cm土层, 数量和种类组成随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随着林龄的增长, 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减少, 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10年生人工林最高, 这一规律随季节变化。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比例相对稳定, 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 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其含量及分布受季节和土壤深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有机氮则先减后增。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 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机氮呈正相关。3种林地土壤有机C/N比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比例一致, 说明速生杨人工林在一定生长年龄内能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改善土壤肥力。

    三种森林生物量估测模型的比较分析
    范文义, 张海玉, 于颖, 毛学刚, 杨金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402-410.  doi:10.3724/SP.J.1258.2011.00402
    摘要 ( 2644 )   全文 ( 6 )   PDF (384KB) ( 330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生物量的定量估算为全球碳储量、碳循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该研究采用黑龙江长白山地区的TM影像和133块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样地的数据, 选取地学参数、遥感反演参数等71个自变量分别构建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传统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高斯误差函数的BP神经网络改进模型(Gaussian error function, Erf-BP), 进而估算该地区的森林生物量,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估测的森林生物量预测精度为75%, 均方根误差为26.87 t·m-2; 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估测森林生物量的预测精度为80.92%, 均方根误差为21.44 t·m-2; Erf-BP估测森林生物量的预测精度为82.22%, 均方根误差为20.83 t·m-2。可见, 改进后的Erf-BP能更好地模拟生物量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 估算精度更高。

    华北落叶松树体储水利用及其对土壤水分和潜在蒸散的响应: 基于模型模拟的分析
    孙林, 熊伟, 管伟, 王彦辉, 徐丽宏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411-421.  doi:10.3724/SP.J.1258.2011.00411
    摘要 ( 2397 )   全文 ( 3 )   PDF (543KB) ( 245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树体储水在树木水分传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仅为蒸腾提供水分来源, 还具有缓冲作用, 可防止木质部导管水势过低以至于水分传输的失败。树体储水动态及其利用的研究对于认识树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了包含树体储水释放-补充作用的树干水分传输模型, 可模拟计算林分小时尺度的冠层蒸腾、边材液流、树体储水与木质部导管水流交换过程, 并以六盘山北侧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例, 在林分水平分析树体储水利用及其与土壤水分和潜在蒸散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够精确地模拟出林分边材液流的日变化特征, 模拟与观测的小时液流速率决定系数R2为0.91 (n = 2 352)。模拟结果表明, 在典型晴朗天气下, 在日出时树体储水利用启动, 至9:00左右达到峰值(0.14 mm·h-1), 午间降至0, 下午降为负值直至午夜, 即进入树体补水阶段; 树体储水日使用量(DJz)为0.04-0.58 mm·d-1, 与日蒸腾量(DTr)成正相关(R2 = 0.91), 对蒸腾的贡献为25.6%。分析结果表明, 当潜在蒸散(ETp)低于4.9 mm·d-1时, ETp是华北落叶松树体储水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 DJzETp成正相关(R2 = 0.68); 当ETp高于4.9 mm·d-1时, DJz随着ETp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 DJz与土壤水势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 > 0.05), 但最大树体储水日使用量(DJzmax)与土壤水分含量成正相关(R2= 0.79), 说明土壤水分是树体储水利用的限制因子。

    基于GreenLab原理构建油松成年树的结构-功能 模型
    国红, 雷相东, Veronique LETORT, 陆元昌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422-430.  doi:10.3724/SP.J.1258.2011.00422
    摘要 ( 2317 )   全文 ( 5 )   PDF (436KB) ( 199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林木的结构-功能模型(functional-structural tree modeling, FSTMs)是基于器官级组件构建的将植物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类模型, 在应用于成年树时需要解决拓扑结构复杂性和年轮分配模式普适性的问题。该文以18年生和41年生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成年树为研究对象, 将GreenLab模型应用到成年树的模拟中。采用破坏性取样, 实测了2株油松成年树的形态结构, 利用子结构模型解决成年树拓扑结构复杂性的问题, 引入年轮影响系数λ, 将全局分配模式和Pressler模式结合起来, 解决年轮分配模式在不同年龄和环境条件下不同的问题。模型的直接参数通过实测数据获得, 隐含参数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反求获得。通过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对比、模拟数据与经验模型模拟数据的对比, 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了评估, 发现节间总重、针叶总重、树高、树干节间重观测值和模型模拟值建立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84-0.98, 结构-功能模型与经验模型对总生物量模拟的决定系数为0.95, 表明该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油松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基于植株碳流的水稻籽粒淀粉积累模拟模型
    陈洁, 汤亮, 刘小军, 曹卫星, 朱艳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431-440.  doi:10.3724/SP.J.1258.2011.00431
    摘要 ( 2733 )   全文 ( 5 )   PDF (496KB) ( 155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解析水稻(Oryza sativa)植株碳素积累和转运的动态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基因型之间的定量关系, 构建基于植株碳流动态的水稻籽粒淀粉积累模拟模型。水稻籽粒中的淀粉积累速率取决于库限制下的淀粉积累速率和源限制下的可获取碳源。库限制下的淀粉积累速率是潜在淀粉积累速率及温度、水分、氮素、淀粉合成能力等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 源限制下的可获取碳源取决于花后光合器官生产的即时光合产物和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储存光合产物。花后植株即时光合产物随花后生长度日呈对数递减。花后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储存光合产物又分为叶片和茎中积累碳素的转运。利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独立田间试验资料对籽粒淀粉积累的动态模型进行了检验, 结果显示籽粒淀粉积累量和含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根均方差均值分别为3.61%和4.51%, 决定系数分别为0.994和0.959, 表明该模型对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水稻单籽粒淀粉积累量和含量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为水稻生产中籽粒淀粉指标的动态预测和管理调控提供了量化工具。

    短时间热胁迫对疏叶骆驼刺光系统II、Rubisco活性和活性氧化剂的影响
    薛伟, 李向义, 林丽莎, 王迎菊, 李磊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441-451.  doi:10.3724/SP.J.1258.2011.00441
    摘要 ( 2479 )   全文 ( 4 )   PDF (622KB) ( 210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长在温带沙漠地区的植物在夏季时常遭受正午短时间的高温胁迫, 频繁和骤然的热胁迫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荒漠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防风固沙的优势植物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材料, 分别用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和CO2响应方法分析热胁迫后光系统II (PSII)和RuBP羧化酶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 (1)在叶片温度超过43 ℃后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有活性反应中心数目、活力指数均出现明显的降低; 中高温度下PSII的电子供体侧比电子受体侧组分更容易受到热胁迫的伤害; 在58 ℃出现明显的K点(300 μs), 说明放氧复合体放氧结构受到破坏而失去活性。(2)随着叶片温度的上升, Rubisc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在34 ℃时具有最高的活性水平。(3)叶片受到高温胁迫时, 细胞内氨态氮和活性氧分子等大量积累。(4)疏叶骆驼刺叶片处于短时间的高温环境时,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均表现出功能的不稳定性, 其中PSII和Rubisco是主要的热敏感位点。

    东北主要树种光合作用可行的离体测定方法
    唐艳, 王传宽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452-462.  doi:10.3724/SP.J.1258.2011.00452
    摘要 ( 2390 )   全文 ( 10 )   PDF (421KB) ( 247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树木光合作用的测定常因植株高大而难以开展, 其中离体测定是解决途径之一。但离体测定的方法及其可靠性因树种而异。选取东北东部温带森林中特性各异的7种主要树种: 针叶树(红松(Pinus koraiensis)、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散孔材(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环孔材(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黄榆(Ulmus macrocarp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首先采用光合速率恢复到光合诱导前稳定值90%的时间(T90)长短和叶片蒸腾速率(E)的大小评估离体叶片水分供应状况及其光合活力, 以此确定较优的离体测定方案; 同时, 观测离体叶片的光合活力稳定时间; 最后通过比较原位测定和采用所确定的较优离体方案测定的各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论证采用离体测定光合作用的可靠性。结果表明: 除蒙古栎外的6个树种的离体叶片均具有较高、较稳定的水分供应和光合活力。离体枝条或复叶插入水中, 环剥去除切口处3 cm左右的韧皮部和剩余叶片的方法, 是这6个温带树种叶片光合能力的较优离体测定方法。6个树种叶片的T90受树木特性的影响而差异显著(p < 0.05), 其中环孔材树种的T90显著高于散孔材和针叶树种。6个树种离体叶片在1 h内均有较高、较稳定的水分供应和光合活力。在此期间离体所测得的绝大多数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与其原位测定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该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树木叶片光合作用的离体测定方案, 适用于蒙古栎以外的其他6个温带树种。

    综述
    云南热带季雨林及其与热带雨林植被的比较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4):  463-470.  doi:10.3724/SP.J.1258.2011.00463
    摘要 ( 5374 )   全文 ( 11 )   PDF (333KB) ( 220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植物学文献中, 对热带季雨林的解释和运用是不一致的, 特别是易于把季雨林与热带雨林相混淆。季雨林是在具有明显干、湿季变化的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一种热带落叶森林植被, 是介于热带雨林与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之间的一个植被类型。云南的热带季雨林在分布生境、生态外貌特征、植物种类组成和地理成分构成上, 均与热带雨林有明显区别, 季雨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几大河流开阔河段两岸和河谷盆地, 其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乔木一般仅有1至2层, 上层树种在干季落叶或上层及下层树种在干季都落叶; 在生活型组成上, 季雨林的木质藤本相对较少, 大高位芽植物及地上芽植物很少, 但地面芽植物很丰富, 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也相对丰富; 在叶级和叶型特征上, 季雨林植物的小叶和复叶比例相对较高, 分别占到24%和44%; 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构成上, 季雨林的热带分布属合计也占绝对优势, 但以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相对较高, 约占到总属数的30%,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属的比例也较高, 约占总属数的12%。季雨林的地理成分更为多样性, 起源与发展历史也更复杂和古老。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