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20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20

    生态系统天地空一体化观测和实验的技术和方法示意图(杨东海绘)。本专辑从生态系统生态学视角主要介绍了涉及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相关技术和方法的应用进展、问题与展望。

    ■ 封面及目次下载 (PDF 5143 KB)

    ■ 封面照片背后的故事 | 天地空一体化观测与实验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

      
    专辑名称: 生态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专辑责编: 温学发, 刘玲莉
    编者评述
    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
    温学发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287-290.  doi:10.17521/cjpe.2020.0081
    摘要 ( 1506 )   全文 ( 308 )   PDF (701KB) ( 1887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陈世苹, 游翠海, 胡中民, 陈智, 张雷明, 王秋凤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291-304.  doi:10.17521/cjpe.2019.0351
    摘要 ( 2550 )   全文 ( 275 )   PDF (1186KB) ( 286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量观测是定量描述土壤-植被-大气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基础。涡度相关技术作为直接测量植被冠层与大气间能量与物质交换通量的技术手段, 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用的通量观测标准方法。随着涡度相关技术在全球碳水循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长期连续的通量观测正在为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水分和能量平衡状况、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区域和全球尺度模型的优化与验证、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机制理解途径。通过站点尺度通量长期动态观测, 明确了不同气候区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强度基线及其季节与年际变异特征。通过多站点联网观测, 在区域和全球尺度研究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变异特征, 揭示了区域尺度上温度和降水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格局的生物地理学控制机制。该文概括地介绍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假设与系统构成, 总结了涡度通量长期联网观测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并对通量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量梯度法在温室气体及同位素通量观测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赵佳玉, 肖薇, 张弥, 王晶苑, 温学发, 李旭辉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05-317.  doi:10.17521/cjpe.2019.0227
    摘要 ( 1752 )   全文 ( 186 )   PDF (1156KB) ( 172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量梯度法与涡度相关法均是微气象学的物质和能量通量观测方法, 在没有高频气体分析仪或下垫面风浪区较小的情况下, 通量梯度法可以有效观测生态系统(或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温室气体及其同位素通量, 同时也可以作为涡度相关法的配套观测和有益补充。该文回顾了通量梯度法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假设, 重点综述了温室气体浓度梯度以及相关湍流扩散系数的观测与计算的方法和理论, 概述了通量梯度法在森林、农田、草地、湿地和水体等生态系统观测温室气体通量的应用进展, 特别是在稳定同位素通量观测中的应用, 最后从影响温室气体和同位素的浓度梯度以及湍流扩散系数测定与计算等方面概述了应用注意事项及建议。

    箱式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的理论假设及其应用进展
    魏杰, 陈昌华, 王晶苑, 温学发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18-329.  doi:10.17521/cjpe.2019.0201
    摘要 ( 1152 )   全文 ( 160 )   PDF (1443KB) ( 210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CO2、CH4)、氮(N2O)和水汽(H2O)等温室气体的交换通量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 是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纽带。稳定同位素光谱和质谱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使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 13C)和氧稳定同位素比值(δ 18O)(CO2)、δ 13C (CH4)、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 15N)和δ 18O (N2O)、氢稳定同位素比值(δD)和δ 18O (H2O)的观测成为可能, 与箱式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结合可以实现土壤、植物乃至生态系统尺度温室气体及其同位素通量观测研究。该综述以CO2及其δ 13C通量的箱式观测技术和方法为例, 概述了箱式通量观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阐述了系统设计的理论要求和假设, 综述了从野外到室内土壤、植物叶-茎-根以及生态系统尺度箱式通量观测研究的应用进展及问题, 展望了气体分析精度和准确度、观测数据精度和准确度以及观测数据的代表性评价在箱式通量观测研究中的重要性。

    陆地生态系统野外增温控制实验的技术与方法
    朱彪, 陈迎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30-339.  doi:10.17521/cjpe.2019.0179
    摘要 ( 2808 )   全文 ( 179 )   PDF (1577KB) ( 259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急剧增加,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地表温度显著增加约1 ℃, 未来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 到21世纪末最高可升温4 ℃。这种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陆地植被的适应策略, 也深刻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全球变暖的反馈, 是决定未来气候变化强度的关键因素, 因此全球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生态系统尺度的野外增温控制实验, 研究生态系统碳收支对气温升高的响应, 从而提高地球系统模型的预测精度。然而由于增温技术和方法的不同, 不同研究的结果之间难以进行比较。该文系统总结了常见的野外增温技术和方法, 包括主动增温和被动增温, 阐述了其优缺点、适用对象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同时简要介绍了野外增温控制实验的前沿研究方向——新一代野外增温技术(包括全土壤剖面增温和全生态系统增温)和基于新一代增温技术开展的野外增温联网实验。

    FACE实验技术和方法回顾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冯兆忠, 徐彦森, 尚博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40-349.  doi:10.17521/cjpe.2019.0223
    摘要 ( 1875 )   全文 ( 152 )   PDF (1862KB) ( 249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和臭氧(O3)浓度日益升高, 大气气体浓度的变化会对植物个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CO2浓度升高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而O3导致作物减产和生态系统固碳损失。自由空气中气体浓度增加(FACE)系统是最接近自然的一种模拟大气气体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平台, 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态系统, 为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评估未来情景的生态风险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该文从FACE技术特点出发, 介绍了国内外建成的大型CO2/O3-FACE系统, 分析了FACE系统的不同布气方式在不同生态系统研究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 概述了全球FACE运行的现状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并指出了FACE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前沿研究方向。

    水同位素分析与生态系统过程示踪: 技术、应用以及未来挑战
    汤显辉, 陈永乐, 李芳, 宋欣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50-359.  doi:10.17521/cjpe.2019.0204
    摘要 ( 1847 )   全文 ( 155 )   PDF (1262KB) ( 215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分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 水同位素自然示踪和人工标记是研究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方法, 利用水同位素所具有的示踪、整合和指示等功能特征, 通过测量和分析生态系统中不同组分所含水分的氢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情况, 可实现生态系统蒸散发的拆分、植物水分来源判定和叶片水同位素富集机理研究, 是研究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机理和生态学效应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生态系统水同位素发展和应用的历史,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水同位素技术和方法在生态学研究热点领域应用的基本原理, 概述了水同位素在植物水分来源判定、蒸散发拆分、露水来源拆分、降水的水汽来源拆分以及 17O-excess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植物叶片水富集机理及基于稳定同位素的碳水耦合研究。最后, 指出了水同位素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了水同位素应用的前沿方向, 旨在利用水同位素分析加深对生态系统的水分动态、植被格局和生理过程的理解。

    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葛体达, 王东东, 祝贞科, 魏亮, 魏晓梦, 吴金水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60-372.  doi:10.17521/cjpe.2019.0208
    摘要 ( 4311 )   全文 ( 261 )   PDF (1651KB) ( 452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灵敏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标记方法, 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 自然丰度法、与13C贫化示踪技术结合的自由空气中气体浓度增加(FACE)实验、脉冲与连续标记法以及碳同位素高丰度底物富集标记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常用的碳同位素示踪方法; 通过将长期定位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结合, 量化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传输与分配特征, 明确植物光合碳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稳定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 阐明土壤碳动态变化(迁移与转化)和新碳与老碳对土壤碳库储量的相对贡献, 评估有机碳输入、转化与稳定的生物与非生物微观界面过程机制。然而, 生态系统碳循环受气候、植被、人为活动等多因素影响, 碳同位素技术需要结合质谱、光谱技术实现原位示踪, 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其微生物驱动机制, 从而构建灵敏、准确、多尺度、多方位的同位素示踪技术体系。因此, 该文以稳定碳同位素为主, 综述了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分析方法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归纳总结了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原位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并对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方运霆, 刘冬伟, 朱飞飞, 图影, 李善龙, 黄韶楠, 全智, 王盎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73-383.  doi:10.17521/cjpe.2019.0249
    摘要 ( 1994 )   全文 ( 183 )   PDF (1080KB) ( 315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过去几十年中, 氮(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认识。该文回顾了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研究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历史, 综述了最近十多年来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典型案例, 包括利用氮同位素自然丰度鉴定植物氮来源、指示生态系统氮状态和量化过程速率, 利用15N标记技术示踪氮的去向和再分布等。该文同时指出这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在陆地生态系统上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生物标志物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冯晓娟, 王依云, 刘婷, 贾娟, 戴国华, 马田, 刘宗广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84-394.  doi:10.17521/cjpe.2019.0139
    摘要 ( 3457 )   全文 ( 175 )   PDF (1165KB) ( 329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标志物是环境和地质体中记载着原始生物母质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其含量可以指征特定生物来源对天然有机质的相对贡献, 其组成和同位素信息还可以记录有机质的转化及环境信息。与传统元素及组分分析相比, 生物标志物为研究天然有机质的来源、动态变化和转化特征提供了具有高度专一性和灵敏度的工具, 因此, 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特别是, 与生态系统观测以及控制实验相结合, 生物标志物在揭示微生物的活性与碳源变化、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些年开发的生物标志物单体同位素分析也在生态系统碳氮周转与食物网研究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研究潜力。基于此, 该文综述了生态系统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分析方法和应用方向, 总结了生物标志物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旨在为使用生物标志物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微生物组学的技术和方法及其应用
    高贵锋, 褚海燕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95-408.  doi:10.17521/cjpe.2019.0222
    摘要 ( 5718 )   全文 ( 373 )   PDF (1065KB) ( 644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生物组是指一个特定环境或生态系统中全部微生物及其遗传信息的集合, 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全面系统地解析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 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等重大问题带来新思路。然而, 微生物组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在高通量测序技术出现以前, 微生物研究主要基于分离培养和指纹图谱等技术, 然而, 由于这些技术存在的缺陷, 人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十分有限。自21世纪初以来, 尽管高通量测序和质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 微生物组学技术在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此外, 目前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多样性等描述性研究已臻成熟, 微生物组学研究正处于从数量到质量、从结构到功能的关键转变时期。因此, 该文首先介绍了微生物组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其次简述了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及其发展历程, 并进一步阐述了微生物组学的技术和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从技术、理论和应用层面阐述了未来微生物组学技术和方法发展的前沿方向, 并提出了今后微生物组学研究的优先发展领域。

    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和方法应用进展与展望
    肖文宏, 周青松, 朱朝东, 吴东辉, 肖治术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409-417.  doi:10.17521/cjpe.2019.0165
    摘要 ( 4062 )   全文 ( 245 )   PDF (952KB) ( 257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研究和保护管理的重要生物类群, 对调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平衡具有显著作用。科学监测数据是野生动物研究、保护、管理决策的前提基础, 但由于传统监测技术的限制, 野生动物的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未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随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和方法出现较大突破和变革。该文论述了近年来野生动物监测研究领域的重要新技术, 包括红外相机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追踪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通过综合介绍相关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 该文总结了新技术的应用优势和重大应用进展, 同时探讨了新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野生动物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新一代遥感技术助力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
    郭庆华, 胡天宇, 马勤, 徐可心, 杨秋丽, 孙千惠, 李玉美, 苏艳军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418-435.  doi:10.17521/cjpe.2019.0206
    摘要 ( 2815 )   全文 ( 201 )   PDF (10151KB) ( 270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 生态系统正处于剧烈变化中, 生态学家需要从更大的时空尺度去理解生态系统过程和变化规律, 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传统地面调查方法主要获取的是样方尺度、离散的数据, 难以满足大尺度生态系统研究对数据时空连续性的要求。相比于传统地面调查方法, 遥感技术具有实时获取、重复监测以及多时空尺度的特点, 弥补了传统地面调查方法空间观测尺度有限的缺点。遥感通过分析电磁波信息从而识别地物属性和特征, 反演生态系统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已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数据来源。近年来, 随着激光雷达、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等新型遥感技术以及无人机、背包等近地面遥感平台的发展, 个人化、定制化的近地面遥感观测逐渐成熟, 新一代遥感技术正在推动遥感信息“二维向三维”的转变, 为传统样地观测与卫星遥感之间搭建了尺度推绎桥梁, 这也给生态系统生态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向多尺度、多过程、多学科、多途径发展。因此, 该文从生态系统生态学角度出发, 重点关注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 并分别从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结合作者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主要成果和该领域国际前沿动态, 阐述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生态学中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我国生态系统遥感监测领域发展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陆地生物圈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彭书时, 岳超, 常锦峰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436-448.  doi:10.17521/cjpe.2019.0315
    摘要 ( 1879 )   全文 ( 240 )   PDF (991KB) ( 227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地生物圈与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能量、水和碳氮等元素的交换和循环对整个地球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陆地生物圈模型(TBM)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和反馈全球变化的重要方法和工具。通过对从生态系统到区域和全球陆地生物圈不同空间尺度的植被动态、生物地球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水循环和水文过程、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等过程时间动态的模拟, 陆地生物圈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评估和归因过去陆地生物圈的时空变化和预测陆地生物圈对未来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该文简要回顾了陆地生物圈模型的发展, 总结了模型对陆地生态系统主要过程的刻画和模型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应用, 并对未来陆地生物圈模型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