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2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02-05-10
      
    论文
    中国东北样带(NECT)土壤碳、氮、磷的梯度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王淑平, 周广胜, 吕育财, 邹建军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13-517. 
    摘要 ( 2507 )   PDF (187KB) ( 224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中国东北样带(NECT)为依托,基于沿样带的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分析了沿样带的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带内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沿经度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降水量和温度对土壤碳、氮、磷的作用强度顺序分别为土壤有效氮、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效磷;并建立了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样带陆地碳收支评估及养分循环提供基础资料。
    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元素分布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何斌, 温远光, 梁宏温, 李志先, 刘世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18-524. 
    摘要 ( 2440 )   PDF (269KB) ( 143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研究了5个主要演替阶段红树植物群落优势种地上部分的7种元素 (N、P、K、Ca、Mg、Na、Cl)含量、群落元素积累量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树植物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大小为:N、P、K均为花果>叶>枝>皮>干,Ca为皮>枝、叶>花果>干,Mg为花果>叶>皮>枝>干, Na、Cl为叶、花果>皮>枝>干;2)同一器官中各元素含量均以Cl、Na最多, 其次是N、Ca、K, 然后是Mg, 最少是P;3)随着进展演替, 红树植物群落优势种的N、P、K含量呈明显减少
    酚类物质对杉木幼苗15N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陈龙池, 廖利平, 汪思龙, 黄志群, 高洪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25-532. 
    摘要 ( 2158 )   PDF (346KB) ( 87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N素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香草醛及其与对羟基苯甲酸的混合物(浓度比1∶1)明显抑制了杉木幼苗的生长和对15NO3-离子的吸收,10 mmol·L-1的香草醛使杉木幼苗根、茎、叶生物量分别下降了25.3%、13.5%、5.7%,15N吸收量分别减少了38.5%、48.1%、46.5%;10 mmol·L-1的混合物使杉木幼苗根、茎、叶生物量分别下降了33.5%、36.0%、21

    六种植物对Pb的吸收与耐性研究
    刘秀梅, 聂俊华, 王庆仁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33-537. 
    摘要 ( 2271 )   PDF (198KB) ( 208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选择和筛选重金属Pb的耐性与富集植物,在温室砂培盆栽条件下对铅锌尾矿区附近生长的6种植物(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草木樨(Melilotus suavena Ledeb)、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a)、酸模(Rumex acetos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羽叶鬼针草(Bidens maximowicziana Oett))体内Pb的含量与分布、重金属Pb的迁移总量、根系的耐性指数做了研究;拟定了6种植物对Pb的耐性临
    树木N2O排放速率的测定
    张秀君, 徐慧, 陈冠雄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38-542. 
    摘要 ( 2199 )   PDF (239KB) ( 119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封闭罩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个主要树种——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 (Pinus koraiensis)、毛赤杨(Alnus hirsuta)和椴树(Tilia amurensis)的连体枝叶排放N2O的速率进行了原位测定, 并考察了树木的N2O排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4种树木的N2O排放速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水曲柳9.46~152.85 ng N2O·g-1 DW·h-1、红松1.37~64.51 ng N2O·g-1 DW·h-1、赤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碳循环的初步估算
    桑卫国, 马克平,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43-548. 
    摘要 ( 2185 )   PDF (170KB) ( 153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大气成分的组成,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以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近10年的定位研究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该类生态系统碳循环数值模式。结果表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典型生态系统每年从外界主要是大气中吸收的碳是10.3 t·hm-2·a-1,植物呼吸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通量为5.5 t·hm-2·a-1。森林植物干物质积存的碳量为4.8 t·hm-2·a-1,通过凋落物分解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通量为2.46 t·hm-2·a-1。森林同化的碳绝大部分以活生物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存留在活生物体和凋落物中的很少。通过对碳现存量的研究发现,所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碳现存量为165.05 t·hm-2,其中活生物体碳现存量为61.2 t·hm-2,死生物体碳现存量为104.05 t·hm-2 (包括土壤中碳),土壤碳现存量为96 t·hm-2。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8%,土壤是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碳库,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碳储量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区域碳储量整体动态的变化。
    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陈世苹, 白永飞, 韩兴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49-560. 
    摘要 ( 2598 )   PDF (1241KB) ( 166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产生碳同位素分馏的最重要过程,也是碳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应用的基础。最初,碳同位素主要应用于光合途径的鉴别。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此项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从植物叶片、功能群、群落冠层、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等几个不同的尺度上,对碳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中国寒温带森林与温带森林之间过渡边缘的检测
    金森, 周晓峰, 国庆喜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61-567. 
    摘要 ( 2276 )   PDF (283KB) ( 102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1995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的固定样地数据,以多个树种的信息为分类因子,采用1994年Fortin 提出的二维数据边缘检测的方法并考虑树种垂直分布对边缘确定的影响,对我国寒温带针叶林与温带阔叶混交林的过渡中心边缘进行了科学定位,并对所获得的边缘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寒温带针叶林与温带针阔混交林的边缘大致位于48°30′ N,南北浮动10′,126°~130° E之间,行政区划上属于北安_乌伊岭_嘉荫一线,基本是沿小兴安岭山体的北缘。该边缘与目前天然红松
    模拟植物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从气候和生产力推知的一种可能性(英文)
    倪健, 丁圣彦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68-574. 
    摘要 ( 2349 )   PDF (285KB) ( 85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鉴于全球植被/生物群区在现状气候条件下已经被很好地模拟并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得到很好的预测,人们有必要和急需模拟大尺度(区域、洲际至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陆地生物圈模型的发展(从生物地理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到动态和耦合的植被模型),气候-生物多样性相互关系和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相互关系研究成果的增多,以及基于现有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理论和经验制图的进步,加大了模拟大尺度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可能性。本文的目的是:综述当前气候-生物多样性相互关系和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相互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大尺度
    农业景观中山体的植物多样性分布:地形和土地利用的综合影响
    马克明, 张洁瑜, 郭旭东, 傅伯杰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75-588. 
    摘要 ( 2229 )   PDF (1038KB) ( 155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景观中,山体是被广阔农田包围的生境岛屿,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段。存在人类干扰时,决定山体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不是面积、年龄和隔离程度,而是地形和土地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从岛屿生物地理学的观点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是不合适的,因此本文采用直接对比分析方法对此进行说明。选择环渤海地区河北省遵化市(39°55′~40°22′ N, 117°34′~118°14′ E)境内的10个山体,从山顶到山底沿坡面设置样带。记录不同坡位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宽度,分层调查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
    松嫩平原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
    杨利民, 周广胜, 李建东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89-593. 
    摘要 ( 2219 )   PDF (245KB) ( 167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而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是其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常与生产力密切相关,其相关性格局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即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和单峰关系。本研究结果支持单峰格局,即中等生产力水平物种多样性最高。并认为水的作用导致草地群落养分资源的空间异质性降低,物种竞争增大,从而物种多样性下降,但生产力明显增加。物种的共存依赖于进化上稳固的物种之间利用资源能力的交换,而物种在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上的交换使具有更高生产力的物种是竞争的弱者。物种多样性与生
    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叶片表皮组织的聚光效应及其对叶片内部光分布的影响(英文)
    樊大勇, 王强, 李铭, 张刚民, 高荣孚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94-598. 
    摘要 ( 1988 )   PDF (485KB) ( 78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州市大气污染对两种绿化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苏行, 胡迪琴, 林植芳, 林桂珠, 孔国辉, 彭长连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599-604. 
    摘要 ( 1981 )   PDF (303KB) ( 170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种荒漠植物气体交换特征的研究
    邓雄, 李小明, 张希明, 叶万辉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605-612. 
    摘要 ( 2484 )   PDF (434KB) ( 117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自然条件下我们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边缘4种主要荒漠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_medusae Schrenk.)、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B.Keller et Shap)和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bd.)的气体交换、水势及其δ13C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和沙拐枣气体交换日变化为单峰曲线,骆驼刺和柽柳为双峰曲线;其中骆驼刺属低光合低蒸腾型,WUEph最低,

    边缘效应带和保留带内红松幼林水分生态的差异
    祖元刚, 王文杰, 王慧梅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613-620. 
    摘要 ( 2329 )   PDF (621KB) ( 93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一个经过12年边缘效应带处理的14年生红松(Pinus koraiensis)(1998年)幼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处于不同宽度的边缘效应带和保留带的红松幼树木质部水势、叶片蒸腾强度、气孔导度、叶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以及土壤相对含水量进行了分析,结合叶片净光合速率探讨了效应带宽度对红松幼林生态系统中红松幼树水分生态及红松生长状况的可能影响模式。结果表明:1)边缘效应带的开拓降低了效应带内红松幼树木质部水势、空气相对湿度和叶片气孔导度,显著提高了叶片蒸腾强度、叶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
    内生真菌感染对干旱胁迫下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梁宇, 陈世苹, 高玉葆, 任安芝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621-626. 
    摘要 ( 2454 )   PDF (263KB) ( 113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生真菌是生活在健康植物的茎叶内,形成不明显感染的一类真菌。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为实验材料,研究在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lolii)侵染对其叶片延伸生长、分蘖数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感染种群相比,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叶片延伸速率无明显促进作用;内生真菌感染种群具有明显较多的分蘖数;在重度胁迫并经过恢复期后,内生真菌感染种群具有较高的根冠比。因而内生真菌可能通过提高植物的分蘖能力和促进有机物向根系的分配来促进宿主植物的营养生长并提高其抗旱性
    植被覆盖对风蚀地表保护作用研究的某些新进展
    黄富祥, 王明星, 王跃思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627-633. 
    摘要 ( 2150 )   PDF (259KB) ( 142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被覆盖在风蚀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地表土壤,减少风蚀输沙,对此人们早已有所认识。然而,在植被覆盖防护效应的定量研究方面,却长期存在着严重不足。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在植被覆盖保护作用的机理和定量研究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内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大量总结国内外最新文献基础上,从理论研究、观测实验和定量模型3个方面,就植被覆盖对风蚀地表保护作用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介绍和评述,并结合当前国内的研究状况和现实需要,提出了4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
    简报
    干旱对苗木萌芽期水分状况、ABA含量及萌芽特性的影响
    孙群, 梁宗锁, 杨建伟, 韩蕊莲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5):  634-638. 
    摘要 ( 2035 )   PDF (51KB) ( 86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4种常见造林树种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和杨树(Populus simonii),研究水分胁迫下苗木移栽后萌芽过程中体内水分状况与ABA累积关系,探讨干旱使苗木致死的生理学机制。结果表明,土壤干旱导致苗木组织含水量、芽体生长速率、萌芽率及成活率显著下降;各树种在萌芽过程中其芽体和韧皮部中的脱落酸(ABA)含量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并与苗体组织含水量、萌芽率及成活率呈显著负相关;抗旱性强的沙棘和油松芽体和韧皮组织中ABA绝对含量比杨树和刺槐高5~10倍左右;经统计分析发现,4种苗木的萌芽速度、萌芽率以及移栽成活率均与韧皮部的组织含水量显著相关。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