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2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3-10
      
    论文
    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对针叶分解的作用(英文)
    田兴军, 立石贵浩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257-263. 
    摘要 ( 1981 )   PDF (534KB) ( 148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80片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层切片的显微观察和统计,并结合微生物(CFU)的培养观察,对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根据可见针叶数目和C/N比率在土壤有机物层的垂直分布变化将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真菌数量(CFU)在第一阶段(表层0~2 cm)明显高于第二和第三阶段(深层);与此相反细菌的数量(CFU)却表层少深层多。具有虫便的针叶在表层(0~2 cm)为最多,而深于2 cm后便急剧减少,至4.5 cm处为零。综合以上结果并结合微形态观察我们认为针叶的分解过程
    锌对大叶相思-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影响研究
    聂湘平, 蓝崇钰, 束文圣, 张志权, 黄铭洪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264-268. 
    摘要 ( 2224 )   PDF (239KB) ( 121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报道了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和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两种根瘤菌在Zn2+重金属环境中耐受性以及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在这种环境中的结瘤、固氮和生长变化,讨论了大叶相思在Pb/Zn矿尾矿废弃地作为先锋植物克服定居初期氮素缺乏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大叶相思根瘤菌对Zn2+的耐受性较强,可以忍受<10.0 mM的Zn2+浓度,Zn2+对它的半致死浓度是7.91 mM。大叶相思在无重金属无菌砂培条件下固氮酶活性为2.71 C2H4 μg·g-1·h-
    浙江天台山几种林型下土壤细菌生理群生态分布的特性
    张崇邦, 金则新, 施时迪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269-274. 
    摘要 ( 2024 )   PDF (205KB) ( 115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浙江省天台山8种土壤细菌生理群生态分布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种细菌生理类群在8种土壤中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与土壤的立地条件、营养成分、水热条件有较大的关系。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好气性固氮菌、氨化细菌、有机磷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在每种土壤中均占有较大的比例,为8种土壤细菌生理群的优势菌群。与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林土壤相比,其余7种土壤细菌生理类群总体组成的相似顺序为:竹林土壤>日本花柏(Chamaecyparis pisifera)林土壤>金钱松(Pseudola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的研究(英文)
    杨玉盛, 陈光水, 郭剑芬, 何宗明, 陈银秀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275-282. 
    摘要 ( 2584 )   PDF (446KB) ( 144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福建省中亚热带杉木观光木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Tsoongiodendron odorum mixed forest)和杉木纯林(Pure C. lanceolata forest)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试验研究表明,凋落物各组分分解过程中干物质损失速率随时间而减小,分解1年时以观光木叶的干重损失最大。各组分分解过程中N、P元素浓度增加而K和C元素浓度下降。混交林中各组分的养分释放速率大小为观光木叶>混合样品(等重量的观光木叶和杉木叶混合)>杉木叶>杉木
    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
    陈有鑑, 黄艺, 陶澍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283-287. 
    摘要 ( 2225 )   PDF (233KB) ( 150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根垫模拟装置制备根际土壤,并改变根垫与土壤接触时间以研究植物生长不同时期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不同时期根际土壤性质变化有明显差异:植物生长前期,根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急剧增加,20 d后逐渐下降;pH值也是先升后降,但最高值出现在40~60 d前后。在研究的100 d内,氧化还原电位(Eh)始终呈下降趋势,而微生物量则持续上升。玉米(Zea mays L.)和大豆(Glycine max Merr.)根际土壤性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玉米根际土壤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大豆

    高寒矮嵩草草甸植物类群对模拟降水和施氮的响应
    沈振西, 周兴民, 陈佐忠, 周华坤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288-294. 
    摘要 ( 2219 )   PDF (277KB) ( 143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植物类群对模拟夏季增减雨量、冬春增雪以及增施氮肥下的响应。结果表明:1999年模拟减少降雨20%~40%和增加雨量20%~40%下禾草类、杂类草和莎草类的综合优势比(SDR)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均不显著。冬春增雪100%有利于禾草类夏季的生长,冬春增雪对植物类群的影响大于夏季雨量的增加。夏季增施氮150 kg·hm-2和增施氮300 kg·hm-2禾草类的盖度比、高度比、SDR和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大,而杂类草的盖度比和高度比、SDR及地上生物量在施氮300 kg·hm-2下显著减低,在施氮150 kg·hm-2水平上禾草类的生物量的增加与杂类草生物量的降低存在相互补偿的作用机制。在水分资源不利的(如减少雨量)的干扰下,其敏感性表现为杂类草大于禾草类,莎草类最小。莎草类植物对各种处理下响应不敏感,也说明它对资源环境的波动有很强的适应性。缺水年(1999年)模拟增加雨量20%~40%的条件下,可缓解降水量减少的影响,相反模拟减少雨量20%~40%会增强干旱的影响程度。
    不同氮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碳氮比和碳磷比的影响
    李伏生, 康绍忠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295-302. 
    摘要 ( 2365 )   PDF (290KB) ( 144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设两种CO2浓度水平(350 μmol·mol-1和700 μmol·mol-1),两种土壤水分处理(湿润、干旱)和5种N肥施用水平(0、 50、 100、 150、 200 mg·kg-1土)。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地上部氮(N)磷(P)浓度下降,根系N浓度略有下降。无论CO2浓度是升高或是当前水平,与干旱处理相比,湿润处理的地上部和根系N浓度明显降低;地上部和根系N浓度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小麦体内N浓度下降,是因为CO2浓度升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这将减少质流运送养分到根系为作物利用以及氮
    NaHSO3-Na2SO3混合液对大麦幼苗生长和细胞分裂的影响
    仪慧兰, 孟紫强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03-307. 
    摘要 ( 1974 )   PDF (212KB) ( 16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SO2在生物体内的衍生物——亚硫酸氢钠和亚硫酸钠混合液(1:3, mol·L-1)(以下简称亚硫酸氢钠)对大麦(Hordeum vulgare)幼苗生长发育和根尖细胞分裂的效应。幼苗生长发育依赖于亚硫酸氢钠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大麦幼苗的高度和根系发育与处理时间之间具有正的线性相关;幼苗高度、根长、根系体积和干重与处理浓度之间具有负的线性相关。高浓度亚硫酸氢钠短时间处理或低浓度长时间处理,能导致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并使根尖中具有微核的细胞明显增多,部分细胞核发生固缩。在0.1~5.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群落植物功能群组成沿水热梯度变化的样带研究
    白永飞, 张丽霞, 张焱, 陈佐忠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08-316. 
    摘要 ( 2346 )   PDF (394KB) ( 177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样带法调查了草原群落植物功能群组成沿水热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降水量的减少,热量和干燥度的增加,群落植物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中,多年生杂类草的相对多度逐渐减少,而多年生丛生禾草的相对多度逐渐增加,多年生丛生禾草对多年生杂类草具有强烈的生态替代作用。在植物生态类群功能群组成中,中旱生植物的作用逐渐减弱,而旱生植物的作用显著增强。草地的利用方式对群落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永久样地和割草场中不耐牧种的相对生物量显著地高于放牧场,而放牧场中耐牧种的相对生物量则显著地高于永久样地和割草场。受草地利用
    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及管理活动影响研究 (英文)
    蒋延玲, 周广胜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17-322. 
    摘要 ( 2357 )   PDF (376KB) ( 114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利用大兴安岭地区根河落叶松(Larix gmelini)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实际观测资料验证CENTURY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林业经营管理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林碳循环的影响,指出:1)目前兴安落叶松林是一个碳汇,每年净吸收碳2.65 t·hm-2。2)砍伐将使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土壤碳含量则有所增加。干扰强度越大则其植物总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碳含量变化幅度越大,伐后恢复时间也越长。3)连年去除枯枝落叶处理使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含量下降,土壤越来越贫瘠。植物总生物量在前30年迅速增加,之后则趋于稳
    蚂蚁筑丘活动对松嫩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侯继华, 周道玮, 姜世成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23-329. 
    摘要 ( 2212 )   PDF (288KB) ( 169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吉林省长岭县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草地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蚂蚁主要为玉米毛蚁(Lasius alienus)和黄墩蚁(Lasius flavus)。蚂蚁是草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生物干扰因子。通过分析比较该保护区内4个植物群落中玉米毛蚁和黄墩蚁蚁丘上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的数量特征及群落多样性变化,探讨了蚂蚁筑丘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蚁丘上的植物种类组成与对照显著不同。在蚁丘上分布的植物主要是羊草种组(Aneurolepidium chinense group
    青藏高原东部采伐迹地早期人工重建序列梯度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包维楷, 张镱锂, 王乾, 摆万奇, 郑度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30-338. 
    摘要 ( 2501 )   PDF (357KB) ( 149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伐是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过去经营管理中最常见的实践。采伐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林地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损失。目前虽然对采伐环境退化与迹地人工林恢复重建开展过许多研究,但对采伐迹地以及人工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很少。人工重建时间序列上的植物组成变化还不清楚,也没有人去检测人工林早期发展阶段间多样性的差异。作者选择大渡河上游亚高山针叶林序列采伐迹地,调查了采伐后8个人工造林时间序列梯度(1年、2年、5年、7年、10年、15年、19年和30年)和相邻的原始林内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比较分析了序列梯度上的植物
    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的地带性特征
    陈云明, 梁一民, 程积民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39-345. 
    摘要 ( 2144 )   PDF (264KB) ( 171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黄土高原现有人工林草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天然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实测资料,分析了以水分为主的生态条件及林草植被对水分利用的地带性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的群落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即: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指导人工林草植被建设;选择地带性植被优势种作为主要造林种草的植物种;模拟天然植被结构实行乔灌草复层混交是快速建造稳定植被的科学途径。根据一些“适地适树”树种并不能正常成林的现象,提出造林应强调“适地适林”的原则,同时给出适宜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地带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树草种和伴生种或四旁绿化树种。
    台湾相思林和芒草草丛中薇甘菊枝构件的分枝格局及其生物量
    张炜银, 王伯荪, 李鸣光, 昝启杰, 王勇军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46-350. 
    摘要 ( 2340 )   PDF (203KB) ( 141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域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具有极强的分枝能力。在枝构件水平上,对生长在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群落和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群落中的薇甘菊枝构件的分枝格局和生物量分配的比较分析得出:1)同芒草群落相比,台湾相思群落中薇甘菊各级枝的分枝数、分枝密度和分枝率都低,而分枝长度则较长;2)台湾相思群落中薇甘菊以第一级分枝为主,而在芒草群落中则以第二级分枝为主;3)台湾相思林中薇甘菊枝构件的叶面积率、比叶面积和比茎长及叶片生物量分配显著大于芒草草丛;4
    4种作物部分非叶器官气孔频度及其在光合作用中的意义(英文
    李寒冰, 白克智, 胡玉熹, 匡廷云, 林金星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51-354. 
    摘要 ( 2617 )   PDF (219KB) ( 128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ill)、 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玉米(Zea mays L.)等4种作物部分非叶器官(油菜和大豆的豆荚;小麦的外稃和玉米的苞叶)的气孔频度、气孔大小和气孔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上述作物非叶器官的气孔频度均较对应叶低;而气孔大小和气孔指数则变化较大。其中油菜和大豆非叶器官气孔的直径通常比对应叶大,小麦和玉米非叶器官的气孔直径则较小;大豆和油菜的非叶器官气孔指数比对应叶小,
    不同光强下焕镛木和观光木的光合参数变化
    孙谷畴, 赵平, 曾小平, 彭少麟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55-362. 
    摘要 ( 2319 )   PDF (359KB) ( 117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长在全日光强下的焕镛木(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和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lotungensis)幼树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产率和光能转换效率均较生长在40%和20%日光强的高。当生长光强从全日光强降低至40%日光强时,焕镛木的表观量子产率和光能转换效率分别降低13.1%和6.3%,而观光木则相应分别降低23.8%和33.4%。生长光强降低至40%日光强时,焕镛木的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未见变化;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则降低14.1%,表明Jmax对光强降低的响应较Vcmax敏感。当生长光强从全日光强降低到40%和20%日光强时,观光木的Vcmax分别降低7.7%和31.7%,而Jmax则分别降低9.7%和42%。光强从全日光强降低至40%日光强,焕镛木叶氮在Rubisco和捕光叶绿素蛋白复合体中的分配系数没有明显改变,而叶氮在生物力能学组分中的分配系数降低则较为明显(20.4%),表明生长光强降低对叶氮在光合电子传递链组分分配的影响较在Rubisco的大。结果表明,焕镛木表现阳生树种特性,在迁地保育中宜选择向阳小生境种植,而观光木较耐荫,可种植在较遮荫的环境。

    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等6种阔叶树光合生态特性
    柯世省, 金则新, 陈贤田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63-371. 
    摘要 ( 2277 )   PDF (396KB) ( 116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分布在浙江天台山的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等6种主要阔叶树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6种植物光合日进程均为“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日均净光合速率月变化呈“单峰”型,8月是一年的高峰期。日均和5~11月平均净光合速率最高的是东南石栎(Lithocarpus harlandii),最低的是天台阔叶槭(Acer amplum var. tientaiense),七子花处于中下水平。2)相对常绿树种而言,七子花的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较低,对光

    简报
    普通野生稻种群恢复的生态学研究 II.种群动态
    刘贵华, 周进, 李伟, 郭友好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72-376. 
    摘要 ( 2275 )   PDF (230KB) ( 103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年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通过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优势度、斑块的大小分布以及斑块转化等各项指标,研究了茶陵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种群恢复初期的种群动态。作为人工管理下的自然种群,普通野生稻种群在1997~1999年间持续增加,个体数由447丛增加到803丛,4 m2以上的斑块数由19个增加到31个,斑块总面积由268 m2增加到780 m2,斑块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值由0.0627增加到0.1148。目前,种群以小斑块(面积小于20 m2)为主,种群的斑块大小分布为增长型分布。在斑块转
    毛乌素沙地群落动态中克隆和非克隆植物作用的比较
    陈玉福, 董鸣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77-380. 
    摘要 ( 2171 )   PDF (213KB) ( 94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乌素沙地的克隆植物适应当地的沙化环境,并对沙化景观具有积极的改造作用。对克隆植物群落和非克隆植物群落内裸地斑块植物入侵的野外对比观测实验表明,克隆植物群落内裸地斑块入侵植物所占的格子数显著地大于非克隆植物群落,克隆植物可以提高沙化景观的自我恢复能力,在沙化景观的恢复重建中是一种值得利用的生物资源。
    论坛
    树年轮纤维素稳定同位素比率的生态学意义 (英文)
    林光辉, Rolf SIEGWOFL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3):  381-384. 
    摘要 ( 1899 )   PDF (905KB) ( 73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