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1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3-10
      
    论文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景观的若干特征
    黄永梅, 刘鸿雁, 崔海亭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257-264. 
    摘要 ( 2112 )   PDF (695KB) ( 106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乌素沙地景观的植被与土壤特征空间格局及其相关分析
    陈玉福, 董鸣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265-269. 
    摘要 ( 2104 )   PDF (426KB) ( 146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结构及树种多样性特征的研究
    臧润国, 杨彦承, 蒋有绪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270-275. 
    摘要 ( 2321 )   PDF (531KB) ( 118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1 hm2老龄原始林样地的调查材料为基础,分析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组成、高度结构、径级结构及有关的树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树种较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树种数和树木的密度都随高度级、径级的增加而呈负指数或负幂函数递减;热带山地雨林不同高度级、不同径级和不同小样方斑块内的树种数都与树木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热带山地雨林经过自然的演替达到老龄顶极群落后,最后进入主林层的只是少部分树种的少数个体。
    三峡大老岭地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隙干扰研究 I. 林隙基本特征
    沈泽昊, 李道兴, 王功芳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276-282. 
    摘要 ( 2096 )   PDF (587KB) ( 93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我国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林隙干扰特征,对三峡大老岭地区这一植被类型进行调查,分析了植被中林隙的数量、类型及成因;林隙形成木(GM)的类型、数量、物种构成和径级结构,以及林隙和GM的多尺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林隙密度为11.7个·hm-2;冠林隙和扩展林隙分别占森林面积的11.09%和27.06%。平均每个林窗的形成木为4.5株;单株GM形成的林隙只占17.46%,其中翻倒木集群性最强。对林隙形成的贡献大小次序是:翻倒木>折干>枯立>折枝。2)林隙成因方面:冬雪和春、秋冻雨的影响最大
    暖温带若干落叶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群落动态的关系
    高贤明, 马克平,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283-290. 
    摘要 ( 2591 )   PDF (721KB) ( 165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比较了暖温带中部至西南部20个落叶阔叶林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一般情况下,乔、灌、草3个层次的物种丰富度(Sp)和多样性指数(D和H′)多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但均匀度指数(Ea)则多以灌木层居高;2)处于亚顶极阶段的森林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指数(D和H′)特征是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3)当群落处于顶极亚顶极阶段时,群落各层次的均匀度指数均在0.5以上;4)以群落总体重要值为测度指标来测度群落的总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时,发现群落总体Simpson多样性指数(D)可用于判断群落稳定性的高低,即总体多样性指数D低于或接近0.5的群落其稳定性较差或为特殊生境下的群落类型;当总体多样性指数D高于0.5时有两种情况:群落的均匀度指数Ea大于D的群落为地带性群落类型,它们有很高的稳定性,相当于顶极群落,而Ea小于或与D接近的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在群落的演替动态方面处于顶极的前期,相当于亚顶极群落。
    海南岛霸王岭不同热带森林类型的种-个体关系
    余世孝, 臧润国, 蒋有绪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291-297. 
    摘要 ( 2009 )   PDF (477KB) ( 99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分析了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热带低山雨林、山地雨林、云雾林、山地矮林等4种热带森林类型中不同大小径级树木的物种—个体关系。结果表明:各种植被类型中物种数与个体数对数成线性关系是一种普遍现象,且不受调查树木的径木级影响。在相同个体数的条件下,累积物种数随海拔增高而逐渐减少,也即物种数由热带低山雨林、山地雨林、云雾林到热带山地矮林逐渐减少。对于各种植被类型的种—多度关系,单个体、双个体的物种有相当高的比例,其后一般依个体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物种的出现频率,呈典型的倒J型曲线,而且这一比例随树木径级的增加而增加。
    广东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研究
    周厚诚, 任海, 彭少麟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298-305. 
    摘要 ( 2407 )   PDF (746KB) ( 108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广东南澳岛的1个草坡、4个人工林和3个次生林群落为对象,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将这8个群落当作植被恢复中的不同阶段,研究各群落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土壤养分等,进而研究了南澳岛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过程和机理。随着植被的恢复进程,群落的阳性种类逐渐减少,中生性种类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β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依退化草坡→人工林→次生林逐渐增加。南澳岛退化草坡、10年生人工林、15年生人工林和次生林的生物量分别为4.81t·hm-2、45.18t·hm-2、100.39t·hm-2和88.34t·hm-2,叶面积指数分别为1.04、3.81、5.89和6.52,凋落物贮量分别为0.42t·hm-2、3.20t·hm-2、3.70t·hm-2和4.90t·hm-2。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和交换性K含量逐渐增加。由于海岛的生境、大风和暴雨的影响,海岛植被恢复的格局不同于大陆,而其恢复速度也较慢。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了人工促进海岛植被恢复的途径。
    土壤种子库与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定居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再分配
    张志权, 束文圣, 蓝崇钰, 黄铭洪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06-311. 
    摘要 ( 1929 )   PDF (428KB) ( 167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旱和CO2浓度升高对干旱区春小麦气孔密度及分布的影响
    杨惠敏, 王根轩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12-316. 
    摘要 ( 3052 )   PDF (378KB) ( 167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不同CO2浓度条件下春小麦叶片气孔的观测结果表明:干旱和CO2浓度升高不仅影响叶片气孔密度,而且也影响其分布。随干旱程度的加剧,气孔密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孔在叶片上的分布趋向均匀;随CO2浓度的升高,气孔密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分布也趋向均匀。水分状况和CO2浓度相同时,气孔密度及分布受不同温度的影响。
    UV-B辐射对香蕉光合作用和不同氮源利用的影响
    孙谷畴, 赵平, 曾小平, 彭少麟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17-324. 
    摘要 ( 1886 )   PDF (628KB) ( 122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对金钗石斛生长的影响
    丑敏霞, 朱利泉, 张玉进, 张明, 别之龙, 陈仕江, 李泉森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25-330. 
    摘要 ( 2716 )   PDF (471KB) ( 107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系统地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温度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生长的影响,在金钗石斛分蘖期,于80μmol·m-2·s-1、160μmol·m-2·s-1、320μmol·m-2·s-1、640μmol·m-2·s-1的不同光强下,各设置5个温度(15℃、20℃、25℃、30℃、35℃)梯度对石斛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石斛的生长与代谢随温度由低到高,表现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80μmol·m-2·S-1光强下,石斛生长以25~30℃较为适宜;160μmol·m-2·s-1光强下则以20~25℃为适宜温度范围;320μmol·m-2·s-1与640μmol·m-2·s-1的中、强光照下,25℃处理石斛的生长优势尤为明显;不同光强下,石斛鲜重的增长大多以25℃处理更快,繁殖力则以20℃与25℃处理较高,各光强下的MDA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先降后升,且均以25℃最低;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及叶绿素含量则表现出随温度由低到高而先增后减的趋势,其含量最高点均出现在25℃左右;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随光强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种光强下的暗呼吸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石斛生长的适宜温度均在25℃左右。光温处理引起石斛生理生化过程明显的相应变化表现出:高温和弱光照条件有利于石斛的株高增长,但不利于产量和质量提高;石斛的生长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80=-0.9082、r160=-0.9816、r320=-0.8075、r640=-0.8586),与可溶性糖含量呈一定正相关(r80=0.7673、r160=0.8892、r320=0.8179、r640=0.9278),并且石斛的生长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之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黍气体交换对异质养分环境的反应
    何维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31-336. 
    摘要 ( 1887 )   PDF (435KB) ( 81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了异质养分环境中黍(Panicum miliaceum)叶片气体交换和光合养分利用效率。异质养分环境显著影响黍叶片气体交换;繁殖前期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环境中总养分水平变化的趋势与种子成熟期恰好相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与叶氮含量成显著相关,而与叶磷含量和叶钾含量无显著相关;光合磷利用效率和光合钾利用效率受异质养分环境的显著影响,而光合氮利用效率对异质养分环境无显著反应。
    种间竞争梯度对白车轴草与其病原菌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相互作用的影响(英文) 刘登义 Lars Ericson
    刘登义, Lars Ericson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34-350. 
    摘要 ( 2122 )   PDF (483KB) ( 84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在与其病原菌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的长期相互作用中分化形成了抗病型(Resistance)无性系和易感型(Susceptibility)无性系。该研究工作旨在了解:1)在种间竞争不断增强的环境梯度中,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表现有何区别?2)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进行接种感染后,两者的生长表现又有何区别?在一严重感病的白车轴草自然种群中,分别标定17个抗病型无性系和14个易感
    东北草原羊草种群种子生产与气候波动的关系
    杨允菲, 杨利民, 张宝田, 李建东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37-343. 
    摘要 ( 1954 )   PDF (521KB) ( 96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种间竞争梯度对白车轴草与其病原菌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相互作用的影响(英文)
    刘登义, Lars Ericson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44-350. 
    摘要 ( 1530 )   PDF (483KB) ( 64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河北省野生大豆种群若干数量性状结构特征
    王克晶, 李福山, 曹永立, 周涛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51-358. 
    摘要 ( 2031 )   PDF (614KB) ( 86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我国河北省野生大豆天然种群几个重要数量性状的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地理生态分布。结果显示:平均种群内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百粒重(46%)>脂肪含量(17%)>开花期(10.3%)>蛋白质含量(4.7%)。种群平均开花期与纬度有相关性,而百粒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布与纬度没有相关,与种群的生态和遗传背景有关。种群内每个数量性状分布都存在一个优势区段。种群内数量性状存在因基因频率积累程度的不同而导致表型差异较大的遗传型个体。虽然同一个居群长期受到相同光周期诱导,但是种群不是有单一相近的开花期,存在着开花光周期反应不同的基因型。地理种群结构相似性分析表明:河北省天然野生大豆种群结构相似性与地理生态有密切相关性,存在地理生态群。
    名古屋风景林凋落物和凋落叶养分含量季节动态的研究
    薛立, 薛达, 罗山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59-360. 
    摘要 ( 1687 )   PDF (542KB) ( 124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灌丛化与土壤异质性关系研究进展
    张宏, 史培军, 郑秋红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66-370. 
    摘要 ( 2039 )   PDF (423KB) ( 140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回顾了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灌丛化的成因和机理、灌丛化导致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异质性与土地退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周期性气候干旱和过度放牧是天然草地灌丛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灌木入侵而出现的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是造成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流失,以及土壤加速侵蚀的原因之一。因此,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的灌丛化应得到一定的控制,使群落中灌丛保持适宜的密度,以避免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的损失。
    简报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主要类型草原土壤中CH4和CO2浓度的变化
    纪宝明, 王艳芬, 李香真, 王跃思, 陈佐忠, 郑循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71-374. 
    摘要 ( 2253 )   PDF (295KB) ( 89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1999年生长季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主要类型草原土壤中CH4和CO2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H4浓度沿土壤剖面逐渐降低,而且不同土壤深度之间差异显著,而CO2浓度呈现出沿土壤剖面增加的趋势。草甸草原、羊草(Leymus chinesis )草原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土壤中CH4的浓度差异显著,季节变化明显,但是三类草原土壤中CO2浓度变化不大。测定结果还表明:一定时间尺度上,放牧对草原土壤中CH4和CO2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暖温带地区主要树种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主要元素释放的比较
    王瑾, 黄建辉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3):  375-380. 
    摘要 ( 2038 )   PDF (436KB) ( 153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坛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