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1993年, 第1期
    刊出日期:1993-01-10
      
    论文
    河西走廊芦苇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对生境条件的适应
    郑学平, 张承烈, 陈国仓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1-8. 
    摘要 ( 2537 )   PDF (1113KB) ( 107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生长的四个不同生境芦苇为对象,比较研究了它们的叶解剖结构、光合关键酶活力、乙醇酸氧化酶活力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结果发现,沼泽芦苇叶中虽具有不典型的花环结构,但维管束鞘细胞中不含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为24.4,乙醇酸氧化酶活力为1218Unit mgpro-1·min-1δ13C值为-34‰,这些测值位于C3植物(小麦)的范围内。生长于沙丘上的芦苇叶片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内含异型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为0.985, 乙醇酸氧化酶活力为504 Unitmgpro-1·min-1,δ13C值为-20.9‰,这些测值与典型C4植物(玉米)十分相似。盐化草甸芦苇和盐化草一沙丘过渡地带芦苇叶中均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中含大型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分别为2.45和1.53,但乙醇酸氧化酶活力分别为1470和2058Unitmgpro-1·min-1,δ13C值分别为35.6和30.6‰,综合盐化草甸芦苇和过渡地带芦苇的上述指标,似介于沼泽芦苇和沙丘芦苇之间。由这些结果可以认为,分布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芦苇,在种内发生有由环境因子引起的光合碳代谢途径的适应性改变。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森林植被生态种组的初步研究
    康慕谊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9-19. 
    摘要 ( 2384 )   PDF (582KB) ( 90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秦岭南坡旬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森林植被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以地形海拔高度、土壤pH值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森林环境梯度区分指标,运用主分量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数学手段,在该流域内划分出9种不同生境(立地)类型。以此9种生境类型为基准,对比林下植物种在各类型样地中的出现与否及其盖度特征,经反复调整,筛选出31种具生境指示意义的种子植物,并由此建立起相对应的9个生态种组。最后简要介绍了各种组的生境特征指示范围,以期为生产经营工作中野外识别不同生境类型提供帮助,推动植被生态学研究的深入。
    25000年以来渤海湾西岸古环境探讨
    许清海, 吴忱, 王子惠, 童国榜, 吴绍杰, 张俊牌, 杜乃秋, 孔昭宸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20-32. 
    摘要 ( 2082 )   PDF (743KB) ( 88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依据孢粉、微体古生物、放射性碳测年、因子分析等资料,表明25000a,BP 以来渤海湾西岸的古植被,古地理环境演变既受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又受海平面变化的制约。25000—23000a,BP 为高海平面时期,古植被为森林草甸植被,23000—12000a,BP,气候冷干,为低海平面时期,以草原植被为主,前期和后期为沼泽草甸植被。12000—5000a,BP 气候温凉或温暖湿润为海平面上升时期,为阔叶林草甸或沼泽草甸植被,5000a,BP 以来,气候变凉变干,为海退时期,古植被由沼泽草甸演变为盐生草甸。
    稗草阴蔽对大豆根瘤固氮速率的影响
    由振国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33-37. 
    摘要 ( 2457 )   PDF (291KB) ( 83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自控人工气候室内系统研究了稗草阴蔽对大豆根瘤固氮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盆6、12和24株稗草的阴蔽作用下,播后44—101天期间大豆单株根瘤的平均固氮速率分别比无阴蔽对照下降了31.5、39.5和44.5%。稗草阴蔽引起大豆根瘤固氮速率下降的原因与其通过降低大豆植株的受光量及其叶片的CO2传导速率从而降低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有关。播后43一75天期间在每盆6、12和24株稗草的阴蔽作用下,由于大豆植株的受光量分别比无阴蔽对照平均减少了32.1,39.1和43.4%,叶片的CO2传导速率分别比无阴蔽对照平均下降了14.0,16.7和19.3%,导致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无阴蔽对照降低了25.4,32.7和37.3%。
    浙江次生青冈林林木层的生物量模型及其分析
    陈启常, 沈琪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38-42. 
    摘要 ( 2084 )   PDF (689KB) ( 96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用收获法对浙江建德山区的天然次生青冈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了林木层样木的生物量优化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检验和估算。结果表明,立木各器官变量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对生长关系;进行分层次、种类(组分)和自变量的模型选优是十分必要的;各种模型都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对该群落的生物量作出有效的估计;种间模型的有效组合适用于亚乔木层的种类和乔木层的伴生种类;种类(组分)间的模型差异与它们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作用密切相关;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各器宫中的分配比例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种间关系、生态位分化和种群动态特征上的综合反映。
    林区火灾后植物群落与冻土环境的多元分析
    张齐兵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43-55. 
    摘要 ( 2305 )   PDF (462KB) ( 79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运用国际较为先进的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多元等级分划分类方法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方法对大兴安岭阿木尔林区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后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通过排序结果和冻土环境的多元分析,得出:DCA排序轴1代表了土壤岩性与地形的梯度而决定植物群落的分布;DCA排序轴2则反映了森林火烧的程度梯度,并通过冻土融化深度和浅层地温值的变化而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布,运用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回归方程。 据此,进而探讨了该地区森林火灾后冻土环境的变化对植物次生演替方向和进程的影响。
    鼎湖山某些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及其氮素动态
    廖兰玉, 丁明懋, 张祝平, 蚁伟民, 郭贵仲, 黄忠良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56-60. 
    摘要 ( 2340 )   PDF (310KB) ( 105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挖土柱及埋土柱法测定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的根系生物量和年生长量。用自动离子分析仪分析了根的含氮量并研究了根系的氮素动态。结果表明,根系生物量(t/ha)为35.43,其中活根26.63,死根8.8;根的生长量(kg/ha·a)是3.74。根库贮氮量(kg/ha)为279.23,其中活根库为202.25,死根库为76.98;每年新生根系积累的氮素为57.55kg/ha。每年新生根系生产量及其氮素积累量占整个根库生物量及其氮素贮量的百分率分别为10.6及20.6,根库年生长量及其氮素积累的比率均较高,群落正处在生长发育盛期。
    太行山草地建群种远东羊茅地上生物量动态的研究
    田玉梅, 张义科, 张洪达, 张翠君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61-70. 
    摘要 ( 2232 )   PDF (559KB) ( 95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远东羊茅地上生物量在10.80—979.30gFW/m2或5.00—351.33gDW/m2之间变动,峰期值在902.87—1092.15gFW/m2或331.45—370.53gDW/m2之间变动。地上生物量的季节生长曲线呈单峰型,峰值期出现在7月份。地上生物量的增长与生长高度的增长和投影盖度的扩大呈正直线相关(R=0.8929和R=0.9066)。地上生物量和生长高度的最高生长速率出现于同期,而两者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值则出现在生物量峰值期之前。在生长季节期间,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两者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6.2596+1.4089x(R=0.9250)。
    青海湖地区植被及其分布规律
    陈桂琛, 彭敏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71-81. 
    摘要 ( 5657 )   PDF (797KB) ( 164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海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复杂的地貌类型及青海湖的存在对植被有重要影响。本区植物种类贫乏,现有种子植物52科、174属、445种。主要植被类型有寒温性针叶林、高原河谷灌丛、高寒灌丛、沙生灌丛、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高寒流石坡植被等。植被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草原分布于湖盆及河谷地带,由东而西植被类型有更加适应寒旱趋势。温性草原以青海湖为中心;呈环带状分布,而高寒草原的分布则与生境寒冷干旱相一致。山地垂直带谱表现为草原带、高寒灌丛与高寒草甸带以及高寒流石坡植被带。本区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异受到青海湖的影响,其植被组合及特征表现出与青藏高原植被的明显相似性。作为祁连山南麓中部地区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其东西方向界于青海省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之间,植被东西方向的水平地带性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根据植被特点及分布规律分析,本区植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并与青藏高原隆升之后气候寒冷干旱相一致。因此,青海湖地区就整体而言应属祁连山地区植被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三台油气区地植物和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张镱锂, 王荷生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82-89. 
    摘要 ( 2050 )   PDF (547KB) ( 86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植物学勘探油气资源是当今地植物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根据1988—1989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试验区的地植物调查和优势植物的化学成分测量资料,对比分析了已知油气区和无油气区的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化学组成特征及异常现象。结果发现:油气区植物群落特点、种群特征、植物个体发育、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灰分和矿质元素含量以及元素颉颃作用等均异于无油气区,异常程度因种而异。
    长白山某些树种叶子的分解动态研究
    耿晓源, John Pastor, Bradely Dewey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1):  90-96. 
    摘要 ( 2354 )   PDF (367KB) ( 109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下,红松、蒙古栎、春榆、白桦、山杨、色木及紫椴叶分解至300天时,其重量损失百分数分别为24.2,37.6,30.8,44.47,50.6及55.6。在分解过程中,每种叶子的重量损失同该叶子的木质素、水溶性物质、全碳及全氮的变化成线性相关(R=0.99**)。在叶子分解前期,木质素、N素的绝对量有所增加,而水溶性物质则急剧减少。除紫椴叶外,其它几种叶子在分解过程中氮的含量有一定增加。但是,当红松、蒙古栎、春榆、白桦、山杨及色木叶中N素浓度分别为0.96%,1.41%,2.38%,1.67%,1.32%及1.32%时,则开始了N素的矿化释放。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