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2年, 第增刊期
    刊出日期:2002-09-01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进展
    侯继华,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1-8. 
    摘要 ( 114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种共存是由进化、历史及生态尺度上的过程决定的。现存的理论从不同的尺度探讨了植物群落物种共存的可能机制,本文阐述了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种库理论在进化和历史尺度上解释了植物物种共存的形成原因。在生态尺度上,虽然传统的生态位理论受到质疑,但是更新生态位理论和资源比率% 异质性假说越来越受到重视;竞争共存理论认为具有相似竞争能力或能够避免竞争排斥的植物物种可以共存。在非平衡条件下,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物种共存也有显著影响,它们一方面作用于竞争优势种,使竞争优势向稀有种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创造生境时空异质性,为生态位分化提供机会。生态漂变学说认为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物种的共存和分布由随机因素决定。这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理论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必将促进人们对植物物种共存问题的深刻理解。

    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
    李庆康,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9-19. 
    摘要 ( 1022 )   PDF (445KB) ( 175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植物群落演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了综述。演替早期和演替后期各种植物所处环境常有很大差别。演替早期的生境具有开放性和光照充足等特点,各环境因子富于变化;演替后期的生境由于植被的缓冲作用,一般较为封闭和稳定,各环境因子在空间尺度上的异质性较强。演替早期和演替后期群落不仅物种组成不同,而且在演替不同阶段中出现的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有很大差别,这些物种的生理生态差异使得物种更替现象经常发生,也使得演替能够顺利进行。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生态系统将会出现更多的次生演替和长时间停留于演替早期阶段的情况。

    青藏东缘岷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
    赵常明, 陈庆恒, 乔永康, 潘开文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20-29. 
    摘要 ( 443 )   PDF (373KB) ( 68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不同林龄(10~70年)的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及自然恢复的桦木(Betula utilis var. sinensis)林和天然原始冷杉(Abies faxoniana)林的调查研究,采用Margalef 指数、Simpson 指数、McIntosh 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的均匀度指数、Hurlbert 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及物种数、个体数和盖度分析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发现:1)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上升,林冠郁闭前后上升最快,在50~70 年间下降;其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先上升,郁闭后下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郁闭前下降,郁闭后骤然上升,后来缓慢下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早期阶段很高,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下降,郁闭后又缓慢回升。2)均匀度的变化幅度不大,变化的趋势基本上与物种多样性相反。3)次生桦木林与同林龄的人工云杉林及天然原始林相比,原始冷杉林的物种丰富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优势度(Simpson 指数和MacIntosh 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 指数)最高,灌木层均匀度最低;人工云杉林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最低,但灌木层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最高。4)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群落盖度特别是乔木层盖度呈负相关,影响人工云杉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其乔木层的盖度过大。5)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低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的桦木林,远远低于天然原始林,而且经过70 年的发育,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很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生态效益很差。迫切需要调整人工云杉林的群落结构,以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增强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建议在人工云杉林郁闭以后,采取适当的人工干扰如间伐等,降低乔木层的盖度,以促进林下灌草层的发育,既可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又可加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神农架龙门河地区的植被制图及植被现状分析
    田自强, 陈玥, 陈伟烈, 胡东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30-39. 
    摘要 ( 422 )   PDF (655KB) ( 131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龙门河地区所处位置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性,绘制了该地区1:50000 的植被复原图。并在野外调查、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辅以全球定位系统(GPS)、GIS软件及TM影像数据,绘制了该地区1:50000 的植被类型图。结果表明:1)植被海拔分布由低至高依次为常绿阔叶林(海拔900 m 以下),硬叶常绿阔叶林(海拔900~1300 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300~1600 m)以及落叶阔叶林(海拔1600~2200 m)。2)龙门河地区林地面积4419.2 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93.71%,共计8个植被型65个群系。其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最大,为1674.09 hm2,占林地面积的37.88%。另外,果园(3种类型)和农田两种农业用地面积228.12 hm2,占总面积的4.84%。3)由植被复原图与现状植被类型图叠加分析可知,干扰后增加了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4 种植被类型,占龙门河地区总面积的34.6%。其中针阔混交林所占面积最大,996.79 hm2

    神农架龙门河地区基于植被的GAP分析
    田自强, 陈玥, 陈伟烈, 胡东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40-45. 
    摘要 ( 463 )   PDF (376KB) ( 64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MapInfo Professional 6.0 软件和野外调查所积累的资料,首先找出最佳“投资-效益比”的珍稀濒危物种密集分布区。随后,利用GAP分析的方法,对龙门河地区现状植被类型图、管理规划图、珍稀濒危物种密集分布区图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规划管理的gap主要由3 部分组成,即原管理方法中不限制人为干扰的区域、原保护区域内没有包含的自然植被类型所属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密集分布区中没有禁止人为干扰的区域。其总面积为1736 hm2, 占龙门河地区总面积的36.81%。综合考虑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需,为该地区今后的管理重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
    张峰, 张金屯, 上官铁梁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46-51. 
    摘要 ( 413 )   PDF (249KB) ( 57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群落内,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不同群落间,物种多样性也存在差异,但其并不一定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群落之间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着连续性。2)海拔高度是决定本区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随着群落分布海拔高度的增加,多样性呈一致的上升趋势,即多样性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3)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海拔的敏感性由大到小的次序为草本层> 乔木层> 灌木层,其中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草本层均匀度指数与海拔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与海拔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灌木层的多样性与海拔没有显著的相关性。4)群落中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对群落总体多样性的贡献是不同的,两种测定方法所产生的总体多样性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表明给定加权参数的测定方法没有影响客观生态意义的反映,同时也更好地反映出群落结构对于群落多样性的功能差异。

    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树种种间关系及环境解释
    张峰, 张金屯, 韩广业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52-56. 
    摘要 ( 499 )   PDF (220KB) ( 65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2×2 列联表的Fisher 精确检验、Pearson 相关系数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山西省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树种种间关系。结果表明:1)秩相关检验的正负相关种对数均高于相关系数检验的种对数,说明秩相关系数比相关系数灵敏度要高。2)物种之间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它们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而物种之间负相关,则主要是由于它们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种间关系的环境解释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3)依据测定结果,将该区乔木层树种划分为4 个生态种组,生态种组的划分为进一步研究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演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研究
    覃光莲, 杜国祯, 李自珍, 杨广运, 马建云, 娘毛加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57-62. 
    摘要 ( 497 )   PDF (284KB) ( 58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生产力(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多样性与生产力的总体关系呈对数线性增加关系,随着观测时间和环境条件(生境)的改变,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是因为当观测时间和环境条件不同时,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构成以及其它的生物或非生物条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它们对多样性和生产力各自造成的影响是非同步性的(这种非同步实际上就是物种在时间和空间生态位上的分化);而可能由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生长季较短,环境条件的改变比观测时间改变对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造成的影响更显著。观测时间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许多实验研究中得不到一个一致的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对各种多样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对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从中得到一些关于产生这种关系的机制的一些启示。

    多样性排序:方法与实例
    刘灿然,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63-67. 
    摘要 ( 584 )   PDF (266KB) ( 68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样性已经成为生态学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很多多样性指数被引进或设计出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系统管理以及环境监测与评价之中。然而,很多学者对其也提出了疑议,因为当用不同的多样性指数对一组群落进行比较时会得出不同的顺序。Patil 和Taillie 等人提出用含有一个参数的多样性指数族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这个类型的14种方法做了评述,并将其分为4组。证明了组内各方法间是等价的,而不同组的各方法间是不等价的。并认为在进行多样性排序时,Patil 和Taillie 的“右尾和”方法应属首选,因为只需计算有限个数值,并且该方法判断了群落内多样性的高低。其次,Hulbert-Smith-Grassle的方法也值得推荐,因为该方法有直观而明确的意义,它是一个随机样本中期望包含的物种数目。作为实例,还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北京东灵山地区的3个森林群落多样性的比较。

    嵌套性:研究方法、形成机制及其对生物保护的意义
    刘灿然, 马克平,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68-72. 
    摘要 ( 990 )   PDF (164KB) ( 94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岛屿或者“生境岛”中的生物区系常常显示出一种嵌套结构,即物种较贫乏的岛屿中的物种是物种较丰富的岛屿中的物种的一个适当的子集,如果将各个岛屿中的生物区系排列起来就形成一个嵌套的序列。与种-面积关系一样,嵌套结构在很多生境类型和生物类群中也都存在。嵌套性对生物保护也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与SLOSS争论(是单个大的还是几个小的保护区能保护更多的物种)有一定关系。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经提出了一些方法,可以对嵌套性进行定量刻画和统计检验。同时,对嵌套性的形成机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选择性的迁移和选择性的灭绝是两个主要的原因。由于嵌套性分析只需要物种的存在) 不存在数据,使得很多调查数据都能够利用起来,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孢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杨振京, 徐建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73-81. 
    摘要 ( 555 )   PDF (349KB) ( 91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第四纪孢粉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来,孢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已成为世界孢粉学界的热点之一。空气孢粉学的研究在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花粉过敏症、农业收成预报和第四纪植被与环境重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近年来,为开展全球范围的古环境研究,各大洲相继建立了孢粉数据库,大量开展表土孢粉研究。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汇集了我国近半个世纪积累的孢粉资料,并利用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系统开展了中国现代表土孢粉、6 kaBP(中全新世)及18 kaBP(末次盛冰期)的生物群区模拟及重建,建立了花粉(气候转换函数和响应面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冲积物孢粉学和环境考古孢粉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特征指示种花粉雨研究,对古生态环境重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山北麓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信息
    阎顺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82-87. 
    摘要 ( 545 )   PDF (177KB) ( 100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2000 年以来,天山北麓的气候有冷暖干湿波动,但总体干旱的基本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植被在森林的上下界限、平原河谷林的发育程度、平原低地草甸的面积上,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山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平原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尤其是平原河流和湖泊抗干扰性极差,容易发生改变,同时也引起局地小气候及生物群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平原地区的水系变化很大,河流流量减少、流程缩短、尾闾湖消失、地下水位降低、扇缘溢出带北移等成为普遍现象。天山北麓是自然绿洲发育比较好的地带,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绿洲大多为人工绿洲取代,自然绿洲功能弱化,基本失去了改善荒漠环境、生物栖息地、保护荒漠区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该区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为活动,早期以狩猎、牧业活动为主;中期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后期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相当长的时间。清朝以来,尤其是解放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急剧加强,成为近代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对水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系列水系、植被、沙漠变化。

    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量和能量密度研究
    桑卫国, 苏宏新,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88-92. 
    摘要 ( 44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生物量、能量分配和能量密度过程,结果表明,辽东栎林的生物量在60~200 t·hm-2之间,乔木层的生物量在50~160 t·hm-2之间,在林分中所占比例为80%~98%,辽东栎生物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从40%到100%,净初级生产力从, 5 t·hm-2·a-1到24 t·hm-2·a-1。辽东栎群落能量现存密度为83000 kcal·m-2,其中乔木层占96.65%、灌木层占3.12%、草本层占0.23%。乔木层中各器官能量密度排列顺序是树干> 树根> 树枝> 树叶,比例是4:3:2:1,灌木层中,各器官能量密度顺序是干> 枝> 根> 叶。最后给出了该类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的生物量和能量概念模式,为下一步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建立可操作能实用的计算机模拟模型打下了基础。

    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
    张德全, 桑卫国, 李曰峰, 王宗泉, 盖文杰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93-97. 
    摘要 ( 455 )   PDF (159KB) ( 62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各森林类型为统计单元,得出山东省现有森林有机碳储量为43.41 Tg,占全国的1.23%,是全国单位面积碳储量平均水平的78.72%(按土地面积计),各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较大,介于0.40~49.46 Mg?hm-2之间,密度大小与人为干扰程度有直接关系。并根据历年森林有机碳储量与碳密度变化情况,对未来10年山东省的有机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在3年后,森林有机碳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至2010 年,全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可达90.31 Tg,比现在增长1.08倍。

    宏观植物生态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苏宏新, 桑卫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98-106. 
    摘要 ( 565 )   PDF (304KB) ( 73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3 种主要植物生态模型的发展现状:1)种群动态模型,主要模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单个种的植物个体发芽、成长和死亡过程,及其种内竞争和种间相互作用,是研究开发最早的一类生态模型之一。该类模型主要应用于分析植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2)演替模型,主要模拟植物种类(动物与此相伴)在整个生态系统发展过程的变化,包括植被类型的转变和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改变。可用于研究生物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生态系统模型,是把生态系统当作一个功能整体来模拟的一类模型,主要有以下3类:(1)SVAT模型,主要模拟地表生态系统过程,以BATS、SiB、SiB2和LEAF为代表,多用于气候研究;(2)BGC模型,主要模拟3个关键循环:碳,水和营养物质循环。常用的BGC模型有:FOREST-BGC、BIOME-BGC、CENTURY、TEM、DOLY以及由它们衍生而来的整合模型组;(3)BG模型,模拟群落、生物群区中植物分布,比较具有代表性的BGMs包括BIOMF2和MAPSS,它们主要用于研究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生物分布的变迁。最后,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展望了生态模型在未来几年内的几个发展方向:1)与基础学科相结合,比如把物候学引入生态模型研究中来,以寻求新的支撑点;2)与现代非线性理论相结合,重新评价模型的假设基础;3)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模型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4)在研究方法上,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尽可能地把生态系统当作一个功能整体来模拟研究。

    山地小气候模拟研究进展
    苏宏新, 桑卫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107-114. 
    摘要 ( 997 )   PDF (281KB) ( 103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地气候是最为复杂的气候类型之一,加上观测点少,气象资料比较缺乏,研究的难度很大,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对山地气候进行研究是气象和生态学的交叉领域,得到气象和生态学者的广泛重视。目前,山地小气候模型模拟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作者从温度、降水、湿度、太阳辐射和风场5 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1)温度场的模拟主要是以分离&综合法改进后的多元回归法为主;2)降水模拟的方法主要有地形因子相关法(又可分为单要素、双要素、三要素和多要素)和趋势面法;3)关于湿度,一般气象站只观测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但一般的生态系统模型却是以水气压饱和差来表征湿度的,用湿度-辐射循环法模拟;4)太阳辐射的模拟很复杂,主要以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和总辐射分别来模拟;5)风场主要模拟方法有诊断方法和预报方法。以上对山地小气候的模型模拟总的特点为:区域性强、经验性大、普适性(理论性)差。同时,我们根据实际研究工作,展望了未来山地气候中小尺度模拟研究的两个侧重点:1)今后要综合、动态地模拟山地小气候系统,用现代理论尤其是非线性理论来研究山地气候,以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2)加强对先进技术(例如GIS、RS 等)的吸收利用。

    防护林防护成熟与干扰
    杜晓军, 姜凤岐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115-118. 
    摘要 ( 474 )   PDF (175KB) ( 59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防护成熟是经营防护林的核心问题。作者在回顾防护林防护成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以往关于防护林防护成熟的研究,往往把森林看作一个纯自然物品,这是个非常理想的状态;提出了在干扰几乎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对防护林防护成熟的认识上应重视干扰因子的作用;并给出了防护林防护效益变化模式图,对防护成熟与干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微卫星标记在种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盛岩, 郑蔚虹, 裴克全,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119-126. 
    摘要 ( 594 )   PDF (311KB) ( 121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卫星是以几个碱基(一般为1~6个)为重复单位组成的简单的串联重复序列,具有丰度高、多态性高、共显性标记、选择中性、可自动检测等优点。本文着重介绍了微卫星在种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微卫星位点可以提供具高分辨率的遗传信息,这一特点使微卫星既适合于个体水平上的研究,又适合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在个体水平上包括个体识别、交配系统和亲本分析、基因流等研究。微卫星是常用的个体识别手段,但在克隆植物遗传结构研究方面的应用还很有限;微卫星提高了交配系统和亲本分析、基因流等研究的准确性。在种群水平上微卫星可用于遗传结构、有效种群大小、种群的系统发育重建等研究。微卫星在很多物种(包括珍稀物种)的遗传结构研究中得到应用;利用微卫星标记确定有效种群大小、检测有效种群大小的波动可以促使我们正确理解种群遗传结构动态和种群进化过程;微卫星在种群的系统发育重建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微卫星并不是研究所有问题的唯一选择。文中还讨论了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正确利用分子标记等问题。

    Bt 基因棉花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魏伟, 裴克全, 桑卫国, 钱迎倩,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127-132. 
    摘要 ( 377 )   PDF (237KB) ( 77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t 基因抗虫棉(Gossypium spp.)是目前国内释放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其生态风险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密切的关注。从生态风险评价的角度,分转基因棉花中Bt 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及其对害虫的控制效果、Bt 基因通过花粉传播而扩散的风险、害虫对Bt 棉花抗性的进化风险、Bt 棉花对非目标生物体影响的风险等几个方面,综述了Bt 棉安全性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咨询意见,并提出了目前针对Bt 棉亟待研究的内容。期望本文能够为推动生物安全的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和实践:用乡土树种重建当地森林———宫胁森林重建法介绍
    王仁卿, 藤原一绘, 尤海梅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增刊):  133-139. 
    摘要 ( 1196 )   PDF (278KB) ( 139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国际著名植被生态学家、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宫胁昭(Prof. Akira Miyawaki)创造和倡导的造林法———环境保护林重建法(即生态造林法,简称宫胁造林法)。本方法的创新和重要之处就是将植被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并取得成功。该方法依据潜在自然植被和演替理论,提倡和强调用乡土树种重建乡土森林植被(Native forest with native trees),目的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用宫胁方法重建环境保护林,在日本已经有600多个成功的例子,在马来西亚、泰国、巴西、智利和中国等国家用该方法重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有10多个成功实例。宫胁法对于中国的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很有借鉴和帮助。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