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16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10

    青藏高原东缘松潘县卡卡山雪被覆盖下的高山草地景观(周宇摄)。高景等在长期自然雪厚梯度草地围封样地中, 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 研究了三种典型早春开花植物株高、叶片性状及生物量分配随雪被厚度的变化规律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了不同雪被厚度下三种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间的相关生长关系, 明确了三种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本期775–787页)。

      
    研究论文
    刈割、围封、放牧三种利用方式下草原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李静鹏, 郑志荣, 赵念席, 高玉葆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735-747.  doi:10.17521/cjpe.2015.0457
    摘要 ( 1961 )   全文 ( 42 )   PDF (4356KB) ( 3613 )   英文版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断加剧,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相互关系(BEF)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过去的20多年, BEF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物种多样性与单一或少数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探讨, 但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价值是同时维持多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 基于此, 该文首次在国内引入近年来不断完善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的概念, 并对目前主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 从而对内蒙古三种利用方式(刈割、围封、放牧)下的草地群落进行了多功能性评价, 并探讨了多功能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本研究改进的方法和目前主流方法评价得出的多功能性指数在样方和样地尺度上都有很高的相关性(R2 = 0.6956, p < 0.0001; R2 = 0.9231, p < 0.0001), 表明该文作者改进后的方法是可靠的。重度放牧的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 绝大多数土壤功能指标较差, 表现出退化特征; 7年的围封和刈割群落均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和改善的土壤功能指标; 三者的多功能性指数为刈割(0.2178) >围封(0.0704) >放牧(-0.8031)。植被样方主要沿水肥梯度分布; 多样性指数中, 均匀度指数(Pielou index)和丰富度指数(Margelf index)对多功能性的影响作用最大, 均为样方尺度(R2 = 0.1871, p < 0.0001; R2 = 0.1601, p < 0.0001)小于样地尺度(R2 = 0.5921, p = 0.0093; R2 = 0.7499, p = 0.0007), 有尺度依赖性; 多功能性在样方和样地尺度上均与物种均匀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而与物种丰富度呈单峰曲线关系。该文研究结果表明, 相对于重度放牧和围封, 刈割更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 物种丰富度适中且物种分布均匀的生态系统可能有更好的多功能性。

    内蒙古温带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和围栏封育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杨丽丽, 龚吉蕊, 王忆慧, 刘敏, 罗亲普, 徐沙, 潘琰, 翟占伟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748-759.  doi:10.17521/cjpe.2016.00051
    摘要 ( 1091 )   全文 ( 7 )   PDF (3879KB) ( 1710 )   英文版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放牧和围封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微环境来调控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该研究在内蒙古温带草原设置轻度放牧后围封、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后围封、重度放牧4种样地, 通过测定干旱年(2011年)和湿润年(2012年)地上、地下凋落物产量、质量及其分解速率和土壤养分含量, 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凋落物形成和分解的影响, 以及围栏封育对生态系统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 重度放牧地上凋落物产量和分解速率均高于轻度放牧。干旱年轻度放牧样地地下凋落物产量和分解速率高于重度放牧, 湿润年相反。短期围封显著提高了凋落物产量, 轻度放牧样地围封后地上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循环加快, 而重度放牧样地围封后地上凋落物分解减慢。因此, 与重度放牧相比, 轻度放牧草地的恢复更适合采用围栏封育措施; 而重度放牧草地的恢复可能还需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降水显著促进地上、地下凋落物形成和分解。地下凋落物的生产和分解受降水年际波动影响较大, 重度放牧草地对降水变化的敏感度比轻度放牧草地高。地上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N含量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全N显著负相关, 与地上凋落物C:N和木质素:N相关性不大; 地下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C、C:N和纤维素含量显著负相关。该研究结果将为不同放牧强度的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毛竹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杜满义, 范少辉, 刘广路, 封焕英, 郭宝华, 唐晓鹿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760-774.  doi:10.17521/cjpe.2015.0464
    摘要 ( 1412 )   全文 ( 6 )   PDF (754KB) ( 1927 )   英文版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重要特征, 开展种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可以细化植物种群化学计量学内容, 确定限制植物生长的元素类型, 同时为大尺度模型的发展提供数据基础。为阐明我国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通过对毛竹主要产区文献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探索我国毛竹林“植物-土壤-凋落物”系统C、N、P及C:N、C:P、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以及不同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经纬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我国毛竹林叶片C含量为478.30 mg·g-1, N含量为22.20 mg·g-1, P含量为1.90 mg·g-1, C:N为26.80, C:P为299.60, N:P为14.40; 毛竹林0-20 cm土层C含量为21.53 mg·g-1, N含量为1.66 mg·g-1, P含量0.41 mg·g-1, C:N为14.20, C:P为66.74, N:P为4.28; 毛竹凋落物C含量为438.49 mg·g-1, N含量为13.39 mg·g-1, P含量为0.86 mg·g-1, C:N为22.53, C:P为665.67, N:P为22.55。2)毛竹林“植物-土壤-凋落物”系统中, C:N表现为: 叶片>凋落物>土壤, C:P和N:P均表现为: 凋落物>叶片>土壤, 叶片N、P再吸收率分别为39.68%和54.74%, 我国毛竹林生长发育总体上可能受到P限制或者N和P两种元素的双重限制。3)纬度梯度: 叶片N含量、N:P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C:N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经度梯度: 叶片N:P随经度增加而增加, P含量、C:N随经度增加而降低; 土壤C:N随经度增加而增加, N含量随经度增加而降低; 凋落物N含量随经度增加而降低。4)叶片N含量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 但对温度的响应比降水更敏感, 叶片N含量与纬度呈正相关关系, 支持“温度-植物生理假说”, 反映了植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不同雪被厚度下典型高山草地早春植物叶片性状、株高及生物量分配的研究
    高景, 王金牛, 徐波, 谢雨, 贺俊东, 吴彦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775-787.  doi:10.17521/cjpe.2015.0288
    摘要 ( 1233 )   全文 ( 18 )   PDF (938KB) ( 1882 )   英文版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高寒生命带, 雪被作为重要的综合环境因子, 影响着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种群动态及群落演替等过程, 进而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通过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设置厚雪、中雪和浅雪3个地段, 选取早春开花的常见种紫罗兰报春(Primula purdomii)、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高原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 研究了三种植物株高、叶片性状和生物量分配随雪被厚度的变化规律, 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甘肃马先蒿和高原毛茛在生境状况较好的地段比叶面积相对较高, 紫罗兰报春由于具有根状茎和肉质根, 在厚雪地段比叶面积相对较小; 关于单个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紫罗兰报春在厚雪和浅雪地段为完全一致的异速生长关系, 而甘肃马先蒿和高原毛茛在个别地段并无显著相关关系。总体而言, 三种植物整体样本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在不同雪被地段均为异速生长关系, 不支持等速生长假说, 并且地上生物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地下生物量的变异; 功能性状和生物量指标间的相关性, 在紫罗兰报春和高原毛茛表现较好, 而在甘肃马先蒿表现较弱。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具有一定的规律, 同时也表现出物种特异性。今后的研究中, 应注重构建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功能性状谱, 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状的响应及其适应策略。

    张掖湿地芨芨草叶大小和叶脉密度的权衡关系
    韩玲, 赵成章, 徐婷, 冯威, 段贝贝, 郑慧玲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788-797.  doi:10.17521/cjpe.2016.0003
    摘要 ( 1113 )   全文 ( 10 )   PDF (1196KB) ( 2045 )   英文版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叶大小-叶脉密度的权衡关系是植物叶经济谱理论的基础, 对理解资源竞争条件下植物叶片的物理构建与生理代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 SMA)的方法, 按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株丛密度设置I (>12丛·m-2)、II (8-12丛·m-2)、III (4-8丛·m-2)和IV (<4丛·m-2) 4个密度梯度, 以叶面积和叶干质量分别表示叶大小, 对张掖洪泛平原湿地不同密度条件下芨芨草种群的叶大小和叶脉密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芨芨草株丛密度的降低, 湿地群落的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电导率逐渐增加, 芨芨草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分枝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叶面积、叶干质量、比叶面积和株高呈逐渐减小趋势、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叶脉密度呈逐渐增加趋势; 芨芨草叶大小和叶脉密度在高密度(I)和低密度(IV)样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1), 中密度(II、III)样地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 叶大小和叶脉密度回归方程的SMA斜率在不同密度样地均显著小于-1 (p < 0.05), 即芨芨草叶大小和叶脉密度呈“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在高密度湿地群落芨芨草倾向于大叶片低叶脉密度的叶片构建模式, 在低密度湿地群落选择小叶片高叶脉密度的异速生长模式, 体现了密度制约下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资源利用对策。

    基于超声清洗的树木叶面颗粒物粒径分布与吸滞效率研究——以银杏和油松为例
    刘金强, 曹治国, 刘欢欢, 张少伟, 贾黎明, 贾忠奎, 席本野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798-809.  doi:10.17521/cjpe.2016.0100
    摘要 ( 1087 )   全文 ( 4 )   PDF (1431KB) ( 134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确在常规叶片清洗方法(泡洗或泡洗+刷洗)上增加超声清洗对叶面各径级颗粒物滞纳量定量评估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叶面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和吸滞效率, 可进一步提高城市树木大气颗粒物吸滞能力的定量评估精度。该文以城市森林建设常用阔叶树种银杏(Ginkgo biloba)和针叶树种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为研究对象, 于雨后(降水量>15 mm) 4天(短滞尘时长)和14天(长滞尘时长)分别采集叶样, 并依次对其进行泡洗(WC)、刷洗(BC)、超声清洗(UC)等洗脱程序, 然后对每个清洗步骤下叶片洗脱液中颗粒物的质量和粒径分布进行测试, 并依此估算叶片各径级颗粒物的吸滞效率。结果表明, 以“泡洗+刷洗+超声清洗”清洗流程的测试结果为参照, 若只对叶片进行泡洗, 则银杏和油松对大气颗粒物(PM1, 粒径d ≤1 µm)、PM2.5 (d ≤ 2.5 µm)、PM5 (d ≤ 5 µm)、PM10 (d ≤ 10 µm)吸滞量会分别被低估约一半(54%、53%、53%和53%)和40% (42%、42%、42%和42%); 若只进行“泡洗+刷洗”, 则银杏和油松对相应径级颗粒物的吸滞量仍会分别被低估约15% (17%、16%、15%和15%)和20% (21%、20%、20%和20%)。油松叶面颗粒物粒径分布呈双峰曲线, 而银杏叶面颗粒物粒径则呈单峰分布, 且银杏叶面颗粒物平均粒径在短、长滞尘时长下均大于油松。油松叶片对PM1、PM2.5、PM5、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的吸滞效率分别为8.96、23.92、23.96、23.96和23.96 mg·m-2·d-1, 分别比银杏叶片高112%、73%、34%、37%和42%。

    哀牢山山地森林不同附生地衣功能群的水分关系和光合生理特征
    胡涛, 李苏, 柳帅, 刘文耀, 陈曦, 宋亮, 陈泉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810-826.  doi:10.17521/cjpe.2015.0445
    摘要 ( 1185 )   全文 ( 4 )   PDF (1516KB) ( 1907 )   英文版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附生地衣是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组分,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附生地衣按共生藻、生活型和繁殖策略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群, 不同附生地衣功能群的分布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 然而其生理生态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以我国西南地区哀牢山亚热带山地森林中的附生地衣优势类群为研究对象, 对该地区蓝藻地衣、阔叶地衣、狭叶地衣及枝状地衣4种功能群的8种附生地衣的水分关系、光合生理特征等进行了测定分析, 结果显示: 不同功能群附生地衣的持水力和失水速率均存在差异, 其中蓝藻地衣具有较高的最大水分含量, 而枝状地衣的失水速率较快; 过高和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抑制附生地衣的光合作用, 但抑制程度有所差异; 蓝藻地衣的光合作用最适水分含量比较高, 表明它们的光合生理活动对水分条件要求较高, 所以它们偏好潮湿的生境, 同时蓝藻地衣的光补偿点比较低但光饱和点却不低, 反映出它们具有较宽的光强适应范围, 所以蓝藻地衣能够同时分布于强光和弱光生境中; 枝状地衣的光合最适水分含量较低, 表明它们的光合生理活动对水分条件要求不是很高, 能够适应较为干旱的环境, 同时枝状地衣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很高, 说明它们的光合生理活动对光照条件要求比较高, 所以它们广泛分布于强光生境中; 阔叶和狭叶地衣的光补偿点比较高, 说明它们更适应有充足光照条件的生境。

    昼夜不对称性与对称性升温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丹, 乔匀周, 董宝娣, 葛静, 杨萍果, 刘孟雨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827-833.  doi:10.17521/cjpe.2015.0439
    摘要 ( 1049 )   全文 ( 6 )   PDF (3570KB) ( 1339 )   英文版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白天和夜间的平均变暖, 而是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大豆(Glycine max)是世界范围内种植较广泛的豆科作物, 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大豆的生长与水分利用对不对称性气候变暖的响应, 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大豆的适应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该实验在人工气候箱中采用盆栽方式进行, 设立对照(CON, 昼26 ℃夜16 ℃)、对称性升温(ETs, 昼夜均升高3 ℃)和不对称性升温(ETa, 昼升高2 ℃, 夜升高4 ℃)三个温度情景, 研究了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对昼夜不对称性与对称性升温的差异性响应。结果表明: 在昼/夜26 ℃/16 ℃的背景下, 1) ETs对大豆产量影响不显著, 主要是因为生物量的增加缓解了收获指数下降对大豆的不利影响; ETa使大豆产量减少38.9%, 是由于大豆的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要素(荚数、粒数、百粒重)均显著降低。2) ETs对大豆全生育期蒸散量(ET)的影响不显著, ETa使大豆整个生育期ET减少14.8%。3)两种升温模式对大豆耗水量中蒸发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耗水量的差异主要来自蒸腾量的差异, 其中ETs和ETa分别使大豆全生育期蒸腾量降低10.7%和26.1%。综上所述, 只针对ETs进行研究, 而没有对ETa进行研究的实验会低估真正的气候变暖情景(ETa)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不利影响, 高估其对大豆耗水量的影响。

    综述
    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修复机制: 研究进展与问题
    金鹰, 王传宽, 周正虎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834-846.  doi:10.17521/cjpe.2016.0118
    摘要 ( 2200 )   全文 ( 17 )   PDF (1159KB) ( 235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维持木本植物体内长距离的水分运输对于植物生存、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但因水分在木质部张力状态下处于亚稳定状态而易发生空穴化和栓塞, 导致水力导度降低、生产力下降、甚至植物死亡。面对水分胁迫诱导的空穴化, 植物可通过形成抵抗空穴化的解剖结构降低栓塞发生频率, 或(和)通过活跃的代谢修复栓塞, 其中对木质部栓塞及其修复的发生频率、条件、机制等的认识仍有很大分歧。为此, 该文首先综述了木质部栓塞修复过程及时间动态、木质部栓塞形成及修复的发生频率。然后, 总结了木质部导管“新的再充水”栓塞修复过程中的4种主要假说: (1)渗透调节假说; (2)反渗透调节假说; (3)韧皮部驱动再充水假说; (4)韧皮部卸载假说。在此基础上, 比较了针叶树种和木本被子植物木质部栓塞形成与修复的差异, 并分析了木质部栓塞阻力与修复能力之间的权衡关系。最后, 提出了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与修复研究的4个优先研究问题: (1)改进木质部栓塞测定技术; (2)验证“新的再充水”栓塞修复机制假说及引发木质部再充水的信号; (3)阐明木质部栓塞与修复特性的树种间差异及其可能的权衡关系; (4)加强碳代谢和水通道蛋白表达与木质部栓塞及其修复关系的生理生化研究。

    植物比叶质量研究进展
    刘明秀, 梁国鲁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8):  847-860.  doi:10.17521/cjpe.2015.0428
    摘要 ( 2526 )   全文 ( 51 )   PDF (3754KB) ( 397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叶质量(LMA)是叶片经济型谱中最基础的叶功能性状, 也是重要的复合型结构参数。LMA不仅与植物的许多生理反应密切相关, 而且能定量测定光合产物在单位叶面积的投入, 因而被认为是反映植物生态策略的重要指标。目前, 有关LMA的深入研究已在植物生态学、农学、林学、植物生理学领域全面展开。该文系统阐述了LMA在叶片整体、组织、细胞三个水平的结构解析和计算方法; 重点分析了LMA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讨论了LMA的内在遗传差异以及外部的环境胁迫因子(温度、水分、光照)对LMA的影响, 以期梳理比叶质量研究的思路、策略和方法,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