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Vol. 26 ›› Issue (增刊): 20-29.
所属专题: 生物多样性
赵常明1, 陈庆恒2, 乔永康2, 潘开文2
摘要:
通过对不同林龄(10~70年)的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及自然恢复的桦木(Betula utilis var. sinensis)林和天然原始冷杉(Abies faxoniana)林的调查研究,采用Margalef 指数、Simpson 指数、McIntosh 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的均匀度指数、Hurlbert 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及物种数、个体数和盖度分析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发现:1)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上升,林冠郁闭前后上升最快,在50~70 年间下降;其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先上升,郁闭后下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郁闭前下降,郁闭后骤然上升,后来缓慢下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早期阶段很高,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下降,郁闭后又缓慢回升。2)均匀度的变化幅度不大,变化的趋势基本上与物种多样性相反。3)次生桦木林与同林龄的人工云杉林及天然原始林相比,原始冷杉林的物种丰富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优势度(Simpson 指数和MacIntosh 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 指数)最高,灌木层均匀度最低;人工云杉林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最低,但灌木层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最高。4)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群落盖度特别是乔木层盖度呈负相关,影响人工云杉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其乔木层的盖度过大。5)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低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的桦木林,远远低于天然原始林,而且经过70 年的发育,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很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生态效益很差。迫切需要调整人工云杉林的群落结构,以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增强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建议在人工云杉林郁闭以后,采取适当的人工干扰如间伐等,降低乔木层的盖度,以促进林下灌草层的发育,既可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又可加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