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本地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对外来植物影响的示意图。左侧两株为外来植物, 右侧单株为本地植物。杨佳婷等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本地植物与病原微生物、共生微生物和腐生微生物三大类微生物互作对外来植物入侵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 综述
      本地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对植物入侵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佳婷, 潘应骥, 常春玲, 刘艳杰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547-1560.  doi: 10.17521/cjpe.2024.0017   cstr: 32100.14.cjpe.2024.0017
      摘要 ( 197 )   全文 ( 27 )   PDF (1475KB) ( 18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来植物入侵是世界各地所面临的重要生态安全问题, 外来植物入侵的过程受到包括自身的耐受性、其他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降水、温度和土壤养分等)的综合影响。其中,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种间竞争等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现有研究表明, 本地植物与不同种类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对单一物种入侵存在的影响途径包括: 1)本地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积累的负面效应更大, 从而增进外来植物的入侵优势; 2)本地植物与共生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有助于其抵御外来植物的入侵, 而外来植物入侵时本地植物与共生微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改变则有利于外来植物入侵; 3)具有高养分利用率的外来植物能从腐生微生物的分解过程中获取更多营养, 从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相比于单一物种入侵, 多物种同时入侵可通过种间协同作用分担病原菌压力、与微生物建立共生关系、加速腐生微生物分解过程获取异质性营养等对本地植物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 并干扰本地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的平衡。另外, 在全球变化影响下, 本地植物受到来自土壤微生物的负面影响增大, 也能加速外来植物的入侵进程。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本地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对外来植物入侵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土壤种子库特征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研究进展与展望
      杜忠毓, 王佳, 陈光才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561-1575.  doi: 10.17521/cjpe.2023.0349   cstr: 32100.14.cjpe.2023.0349
      摘要 ( 194 )   全文 ( 9 )   PDF (1619KB) ( 20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种子库代表陆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资源储备库之一, 在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维持及生态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种子库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有研究多数仅关注土壤种子库对小(区域)尺度或单个影响因子的响应。尺度小或欠缺多因素耦合的研究限制了人们对土壤种子库响应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全面认识。该文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学术数据库, 对检索到截至2022年2月9日的共7 606篇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系统梳理了土壤种子库研究的现有进展, 综述了土壤种子库研究的发展趋势, 以期为未来土壤种子库的重点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全球变化(温度、降水和氮沉降)和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围栏放牧和生态恢复)会直接或间接改变土壤种子库物种的组成和大小(密度)。土壤种子库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机制仍然未有定论。综述认为仍需加强以下4个方面研究: (1)规范土壤种子库取样方法, 包括取样时间、取样大小、取样深度, 建立完备的研究方法体系; (2)建立野外长期定位观测实验站, 在时空尺度开展土壤种子库动态特征研究; (3)考虑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多因素耦合效应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4)基于野外长期定位观测数据, 并结合模型预测并量化未来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潜力。

      研究论文
      长期氮添加对温带落叶阔叶林优势植物叶片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赵常提, 夏青霖, 田地, 陈冰瑞, 朱瑞德, 刘宵含, 俞果, 吉成均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576-1588.  doi: 10.17521/cjpe.2024.0262   cstr: 32100.14.cjpe.2024.0262
      摘要 ( 231 )   全文 ( 22 )   PDF (1314KB) ( 18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PSM)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抵御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密切相关, 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叶片PSM如何响应长期氮添加尚不清晰, 限制了对氮沉降背景下树木抗性及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的理解。该研究基于连续12年的氮添加实验平台, 选取了北京东灵山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的乔灌层优势植物, 包括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的优势植物白桦和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 以及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的优势植物蒙古栎和大花溲疏(Deutzia grandiflora), 旨在探究两种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4种植物的叶片酚类PSM (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及乔木生长对长期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 白桦林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均高于蒙古栎林; 氮添加显著降低了白桦林的土壤pH和蒙古栎林的土壤含水量, 并增加了蒙古栎林的土壤全磷含量。整体上, 白桦林和蒙古栎林的优势植物的叶片酚类PSM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并不一致, 表现为白桦林呈上升趋势, 而蒙古栎林则呈下降趋势, 尤其是在高氮添加处理下较为显著。4种植物的叶片酚类PSM含量与叶片养分含量存在权衡关系, 并受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调控。此外, 氮添加后, 白桦的相对生长速率呈下降趋势, 而蒙古栎则呈上升趋势。这些结果暗示氮沉降背景下不同林型差异化的养分分配及生长-抗性平衡策略。相较于白桦林, 水分和养分相对贫瘠的蒙古栎林在长期氮沉降的影响下很可能较早出现脆弱性相关(如昆虫植食性水平增加, 病原菌丰度上升等)的问题。
      中亚热带格氏栲林凋落物季节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兰光飞, 张强, 陈相标, 陈仕东, 熊德成, 刘小飞, 杨智杰, 杨玉盛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589-1601.  doi: 10.17521/cjpe.2024.0069   cstr: 32100.14.cjpe.2024.0069
      摘要 ( 234 )   全文 ( 9 )   PDF (1315KB) ( 7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凋落物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产量及其组成常表现出多峰的季节变化特征, 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常绿阔叶天然林为研究对象, 对其地上不同组分的凋落物产量和环境因子进行了5年(2018-2022年)的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 1)该天然林的年凋落物量在4 949.17-6 873.45 kg·hm-2·a-1之间, 其中各组分占比为落叶(66.63%) >碎屑(16.07%) >落枝(12.78%) >落果(4.64%)。2)凋落物总量的季节动态呈现三峰型, 第一个峰出现在3-5月, 第二个峰在7-8月, 第三个峰在9-12月。其中, 叶凋落物、果凋落物季节动态呈现双峰型, 叶凋落物高峰值分别出现在4和8月, 而果凋落物高峰主要集中在3和12月。枝凋落物和碎屑凋落物季节动态呈现三峰型, 枝凋落物高峰值分别出现在5、8和12月, 碎屑凋落物的高峰分别出现在4、8和12月。3)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结果表明, 影响凋落物季节动态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是月降雨量、气温和日间降雨时长。其中, 3-5月凋落物量随着日间降雨时长和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 7-8月凋落物量随着土壤含水率和日间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降雨量及其发生时段等直接与间接作用是影响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产量及季节动态特征的重要因素。
      长白山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组成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及其随演替的变化
      袁鹤洋, 郝珉辉, 何怀江, 张春雨, 赵秀海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602-1611.  doi: 10.17521/cjpe.2024.0060   cstr: 32100.14.cjpe.2024.0060
      摘要 ( 135 )   全文 ( 10 )   PDF (1048KB) ( 13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形成与维持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其背后潜在的生态学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生态位互补效应和生物量比率效应是解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两种主要假说, 但在温带森林中生态位互补效应和生物量比率效应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对贡献是否随森林演替而变化, 以及如何变化目前仍不清楚。该研究以长白山地区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为研究对象, 分别在次生山杨(Populus davidiana)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演替早期)、次生针阔混交林(演替中期)和原始紫椴(Tilia amurensis) -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演替后期)内设置3块面积为5.2 hm2的固定监测样地。基于两期样地调查数据, 分别采用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组成验证生态位互补效应和生物量比率效应, 采用地上生物量和森林生产力作为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的指标,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生态位互补效应和生物量比率效应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对贡献及其随演替的变化。研究显示: 物种丰富度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随森林演替而变化, 演替初期物种丰富度的作用并不显著, 而在演替中后期物种丰富度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表明随着森林演替生态位互补效应逐渐增强。相比物种丰富度, 物种组成在森林演替的各个阶段都显著影响着生态系统功能, 表明生物量比率效应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 地上生物量也是影响森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揭示了长白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及其随演替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能够为东北地区退化森林的生态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东北天然次生林同种和异种密度制约效应随生活史阶段变化规律
      强亚琪, 张新娜, 王娟, 张春雨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612-1622.  doi: 10.17521/cjpe.2023.0293   cstr: 32100.14.cjpe.2023.0293
      摘要 ( 110 )   全文 ( 7 )   PDF (1095KB) ( 122 )   附录附件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温带森林不同生活史阶段是否存在密度制约现象, 及密度制约的相对重要性是否随生活史阶段变化, 可为温带森林局域尺度物种共存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基于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21.1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451个幼苗监测样方连续3年(2016-2018)的动态监测以及乔木的复测数据, 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引入交互作用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引入物种间随机效应和交互作用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单独引入物种间随机效应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共4种模型, 在群落和物种2个水平分析密度制约对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存活率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 群落水平上, 同种邻域效应对所有生活史阶段的存活率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幼苗的存活率受到同种成树较显著的负向影响以及同种幼苗邻体的显著正向影响。幼树和成树阶段的存活率均受到同种邻体的显著负向影响。同种负密度制约(CNDD)随着生活史阶段而减弱。异种邻域效应随生活史阶段和邻域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但没有明确的趋势。物种水平上, 仅在成树阶段, 邻域效应在物种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在其他生活史阶段, 同种邻域效应和异种邻域效应在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负密度制约现象存在于该温带森林的所有生活史阶段, 且CNDD随生活史阶段减弱, 异种负密度制约对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存活率的影响受邻域尺度影响, 但没有体现明显的趋势。由于受到“异群保护效应”或适宜生境等的影响, 同种幼苗邻体对幼苗个体的存活率呈现正向影响。受物种生活史策略、生活型及物种多度等影响, 邻域效应存在种间差异。该研究结果显示, 在探究影响局域尺度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机制时, 需结合多物种和多生活史阶段进行综合分析。
      雌雄异株克隆植物髭脉槭对种间竞争的性别差异响应
      廖丹, 王艺彤, 雷晶晶, 王映霓, 张新娜, 王娟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623-1636.  doi: 10.17521/cjpe.2024.0071   cstr: 32100.14.cjpe.2024.0071
      摘要 ( 95 )   全文 ( 1 )   PDF (4734KB) ( 4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繁殖过程会受到种间竞争的选择压力。由于克隆植物的克隆构件性以及雌雄异株植物的繁殖成本的差异, 可能导致其对种间竞争的响应并不一致, 并可能存在性别差异。了解雌雄异株克隆植物在种间竞争中不同生理活动的响应对于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雌雄异株克隆植物髭脉槭(Acer barbinerve)为研究对象, 采用Hegyi指数量化种间竞争强度, 在基株水平上探讨雌雄异株克隆植物的繁殖过程与营养生长对种间竞争强度变化的响应。在样地内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雌、雄髭脉槭基株, 于花期和果期对髭脉槭基株进行基础调查并统计花果数、花果生物量及叶面积等指标, 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各指标与种间竞争强度的相关性, 探究雌、雄基株的有性繁殖、克隆繁殖和营养生长对种间竞争强度的响应差异。雌、雄基株的克隆繁殖和营养生长均受种间竞争强度的显著抑制, 但雌株的营养生长受到更大程度的抑制作用。髭脉槭雌株的有性繁殖不受竞争强度影响, 而雄株仅在2023年花期受种间竞争强度的显著抑制。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雌性和雄性受到的种间竞争强度没有显著差异, 但它们对种间竞争的响应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和有性繁殖过程。

      氮水添加对黑沙蒿种子功能性状的影响
      马斌, 佘维维, 秦欢, 宣瑞智, 宋春阳, 袁新月, 苗春, 刘靓, 冯薇, 秦树高, 张宇清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637-1649.  doi: 10.17521/cjpe.2024.0047   cstr: 32100.14.cjpe.2024.0047
      摘要 ( 98 )   全文 ( 6 )   PDF (1588KB) ( 4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种子性状对植物种群繁殖更新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种子性状对氮沉降及降水变化的响应, 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植物群落演替方向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以宁夏毛乌素沙地连续8年(2015-2022)的野外氮、水控制实验(自然降雨、增水20%、增水40%和0、20、60 kg N·hm-2·a-1全因子交互)平台为依托, 测定了氮、水添加对黑沙蒿种子形态、生理和化学性状的影响; 采用培养皿萌发实验并通过观测萌发种子数量计算各萌发指标, 探究了各处理种子在两种培养温度下(25 ℃/15 ℃、20 ℃/10 ℃)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 (1)氮、水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改变了黑沙蒿种子质量、长度、宽度、曲率、体积、形状系数等形态性状, 增水使种子变小, 氮添加使种子变大, 增水20%削弱了氮添加对种子变大的作用, 增水40%时, 氮添加使种子变小; (2)常温(25 ℃/15 ℃)下种子萌发率总体高于低温(20 ℃/10 ℃), 低温下, 种子萌发性状受亲本氮、水添加影响更大, 且仅增水20%、40%处理下, 种子萌发率更高; (3)氮、水添加处理下, 种子长、宽、质量等形态大小性状调节扩散和幼苗建立功能, 种子形状系数、2 h吸水率、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共同调节种子萌发时间, 单独增水或氮添加使黑沙蒿种子只倾向于单一功能(扩散建立或萌发)的变异, 而同时增水与氮添加使黑沙蒿种子两类功能均发生变异。研究结果表明, 黑沙蒿种群繁殖更新策略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较大的可塑性, 可通过种子性状变异改变在氮沉降及降雨增多情形下的种子扩散建立与萌发功能策略。
      季节尺度毛乌素沙地黑沙蒿的叶片性状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
      徐铭泽, 赵洪贤, 李成, 李满乐, 田赟, 刘鹏, 查天山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650-1665.  doi: 10.17521/cjpe.2024.0025   cstr: 32100.14.cjpe.2024.0025
      摘要 ( 113 )   全文 ( 11 )   PDF (2268KB) ( 6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晰植物性状的网络特征是功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目前对于季节尺度植物的性状网络(PTN)以及驱动因素的认识仍十分有限。该研究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定期测量了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生长季(5-9月)叶片光响应、CO2响应曲线及关键的叶片结构性状和生化性状指标, 探究25个叶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PTN特征。结果显示: 季节尺度, 叶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最紧密的性状耦合关系发生在光合生理性状间, 共有67对生理-生理性状组合显著相关。PTN边密度、直径、平均路径长度和模块度分别为0.58、3、1.51和0.08, 叶组织密度、单位面积叶氮含量和蒸腾速率的介数相对较高, 是PTN中的“桥梁”。PTN并没有绝对的中心性状, 生理性状整体表现出了较高的度、特征向量中心度和聚类系数, 表明该PTN由生理性状共同主导。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 季节尺度25个叶性状可以被压缩为两大类性状维度, 一类是受空气温度和土壤水分调控的性状, 一类是受光合有效辐射调控的性状。研究结果强调, 在评估不同性状功能组对气候波动的潜在反应时, 需要区分环境因素对不同性状的影响程度。如果将植物性状对环境的季节反应纳入一个统一的范式, 将会错误地评估植物的性状适应性结果。
      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不同优势植物根系形态性状和生物量的影响
      刘位会, 宋小艳, 才仁多杰, 丁路明, 王长庭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666-1682.  doi: 10.17521/cjpe.2024.0019   cstr: 32100.14.cjpe.2024.0019
      摘要 ( 180 )   全文 ( 10 )   PDF (2667KB) ( 84 )   附录附件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了解高寒草甸植物根系形态性状和生物量分配对退化生境的适应性策略, 有助于探索植物根系形态可塑性机制与生物量分配的协同关系, 对深入了解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的生境耐逆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禾本科(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莎草科(矮生嵩草(Carex alatauensis)和青藏薹草(Carex moorcroftii))和杂类草(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和钝苞雪莲(Saussurea nigrescens))的生物量、根系形态性状以及生物量与根系形态性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 1)与其他物种相比, 矮生嵩草地上生物量在中度退化下降幅最大(71.44%), 根冠比在轻度退化下增幅最大(216.92%)。草地早熟禾和草玉梅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在中度退化下增加, 根冠比随退化程度增加无显著变化。草玉梅相对地上生物量和垂穗披碱草相对地下生物量在重度退化下增幅最大(384.90%和299.57%)。2)重度退化下矮生嵩草的总根长降幅最大(72.81%), 青藏薹草总根长在轻度退化下增幅最大(14.81%); 退化增加了草地早熟禾、矮生嵩草、青藏薹草和草玉梅的根平均直径, 降低了其比根长。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矮生嵩草、草玉梅和钝苞雪莲根尖数和分叉数随退化程度增加而降低。3)草地早熟禾相对地下生物量与根尖数显著相关。垂穗披碱草和矮生嵩草相对地下生物量取决于总根长和分叉数。青藏薹草相对地上生物量与总根表面积显著相关, 相对地下生物量取决于根体积和比根长。草玉梅和钝苞雪莲相对地上生物量与总根长显著相关, 相对地下生物量取决于比根长的变化。总之, 不同优势植物通过调整其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特征来适应退化引起的土壤微环境, 且这种适应性策略在不同物种间是不同的, 体现了高寒草甸植物对逆境响应策略的多样性。
      基于叶形分类的木本植物单叶片面积预测模型
      陈香蕾, 崔树娟, 赵晨军, 顾洪亮, 陈晓萍, 李锦隆, 孙俊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683-1691.  doi: 10.17521/cjpe.2024.0044   cstr: 32100.14.cjpe.2024.0044
      摘要 ( 146 )   全文 ( 3 )   PDF (1545KB) ( 176 )   附录附件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和叶面积反映了植物重要的生理生态功能。该研究在不同物种中建立椭圆形和披针形2种叶片形态的叶面积预测模型, 以便无损、准确地预测叶面积的变化。采集了亚热带3个研究区59个物种, 共计4 061片叶片, 利用叶面积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 同时与叶片实际面积进行比较, 采用均方根误差、决定系数和预测精度来检验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1)不同物种叶面积的大小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受长宽积的影响最大, 其相关系数为0.997; 2)以长宽积为自变量建立椭圆形和披针形叶面积分类预测模型, 其均方根误差为0.996和1.017, 决定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0, 分类预测精度为95.32%和94.89%, 且优于整体拟合精度92.76%; 3)进一步研究发现, 基于物种叶片长宽比均值分类的预测模型精度分别为95.53%和94.86%, 且预测模型精度随着物种间叶片长宽比变异系数增大而显著降低。该研究基于叶片形态分类建立的以长宽积为自变量的叶面积预测模型, 可以为椭圆形和披针形叶面积的快速测定提供便捷的方法。同时, 细分叶片形态能够增加模型的准确性, 减少叶片长宽比变异对叶面积预测模型的影响。
      云杉和华西箭竹叶际与根际细菌群落对增温的响应
      李昀奕, 郑矜, 严晓艳, 李霜, 罗林, 童晋, 赵春章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692-1707.  doi: 10.17521/cjpe.2023.0221   cstr: 32100.14.cjpe.2023.0221
      摘要 ( 73 )   全文 ( 4 )   PDF (4571KB) ( 61 )   附录附件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叶片和根系作为植物对环境变化敏感的重要器官, 二者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已有很多, 但叶际和根际细菌群落对增温的响应仍不清楚。该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针叶林优势树种云杉(Picea asperata)和优势灌木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研究对象, 比较两种植物叶际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其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 云杉和华西箭竹根际细菌群落Chao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显著高于叶际, 增温降低了云杉叶际和根际细菌多样性, 但提高了华西箭竹叶际和根际细菌多样性。两种植物叶际与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根瘤菌目(Rhizobiales) (41%-46%)为两种植物叶际优势菌群, Vicinamibacterales为根际优势菌群。增温下云杉叶际菌群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和棒杆菌目(Corynebacteriales)的相对丰度约增加了2倍, 华西箭竹叶际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相对丰度有增加趋势, 但增温下两种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变化较小。两种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共现网络复杂性高于叶际, 增温会增加云杉叶际和根际细菌共现网络连接数, 但会减少华西箭竹叶际和根际细菌的连接数。根据FAPROTAX功能预测, 两种植物根际参与碳、氮循环功能的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显著大于叶际, 叶际细菌潜在生态功能对增温更加敏感, 增温提高了两种植物叶际细菌尿素分解功能, 但显著降低了华西箭竹叶际细菌氮呼吸、硝酸盐还原和硝酸盐呼吸功能, 以及云杉叶际细菌潜在固氮作用。因此, 两种植物根际和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其潜在碳、氮循环功能存在显著差异, 叶际细菌群落对增温的响应较根际敏感, 且存在物种差异。
  • 更多>>
  •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更多>>
  • Baidu CSCD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更多>>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