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香格里拉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植物群落空间结构与分布特征(陈明苗绘制)。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是该森林的主要建群种,林下植被以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和忍冬属(Lonicera)等为主。万嘉敏等基于云南香格里拉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20 hm2动态监测样地调查数据,研究了长苞冷杉与其他优势种的空间格局、种内和种间关联性及其与地形生境的关系(本期268-281页)。

■封面及目次下载(PDF 9069 KB)

  
    • 综述
      树木干旱死亡点预测及致死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邵畅畅, 段洪浪, 赵熙州, 丁贵杰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21-231.  doi: 10.17521/cjpe.2023.0319   cstr: 32100.14.cjpe.2023.0319
      摘要 ( 239 )   全文 ( 21 )   PDF (2627KB) ( 18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旱导致树木死亡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 近年国内外对干旱诱导树木死亡的机制研究有很多报道, 然而引起这种死亡的确切机制还未完全明确, 这增加了准确预测森林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存活几率的不确定性。该文从死亡点预测、干旱致死生理机制等角度, 综合分析了极端干旱事件诱发树木死亡的相关研究进展, 明确了树木死亡是多个生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 以往通过视觉症状判断的死亡可能发生在树木死亡一段时间之后, 导致错过最佳复水时期, 使死亡无法避免。通过分析木质部栓塞程度、径向液流、细胞膜渗透率、形成层活性等生理变量在树木死亡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发生的可能顺序, 提出形成层活性丧失使树木发生不可逆转的死亡。因此, 在探讨树木死亡机制时, 量化形成层活性丧失率, 对准确判断树木死亡时间至关重要, 是值得研究的领域。该文对树木干旱致死研究领域提出的相应问题和研究方向, 可为准确判断树木死亡事件并制定高效、适宜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方案提供参考思路。

      研究论文
      长白山森林功能多样性与地上碳汇功能的关系及其随演替的变化
      吴闫宁, 郝珉辉, 何怀江, 张春雨, 赵秀海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32-243.  doi: 10.17521/cjpe.2024.0164   cstr: 32100.14.cjpe.2024.0164
      摘要 ( 283 )   全文 ( 18 )   PDF (1262KB) ( 11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 促进森林“保碳增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基础, 阐明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前提。然而, 在温带森林演替过程中, 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碳汇功能的相对贡献及其背后的生态学过程并不清楚。该研究以长白山原始红松(Pinus koraiensis)阔叶混交林及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基于森林大样地两期群落调查数据, 结合不同树种的功能性状数据计算森林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 分别用于反映生态位互补效应和质量比率效应, 同时运用森林初始地上碳储量反映植被绿量效应,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不同多样性效应对森林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影响, 并探讨其随森林演替的变化。结果表明, 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随森林演替而变化。在次生杨桦林阶段(演替早期), 生态位互补效应、质量比率效应以及植被绿量效应共同影响森林碳汇功能; 在次生针阔混交林阶段(演替中期), 质量比率效应是影响森林碳汇功能的主要机制; 而在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阶段(演替顶极), 质量比率效应和植被绿量效应对碳汇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 局域环境对森林碳储量和固碳速率也有显著影响。该研究在功能性状维度上, 揭示了长白山森林演替过程中, 生物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温带森林碳汇功能的维持机制, 同时为东北地区次生林的生态修复以及碳汇功能提升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武夷山不同海拔杉木凋落叶和细根分解规律以及驱动因素的差异
      郑琳敏, 熊小玲, 姜永孟, 王曼, 张锦秀, 曾志伟, 吕茂奎, 谢锦升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44-255.  doi: 10.17521/cjpe.2024.0211   cstr: 32100.14.cjpe.2024.0211
      摘要 ( 158 )   全文 ( 16 )   PDF (1444KB) ( 10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凋落物是森林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凋落物分解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武夷山具有较大的地势起伏, 沿海拔梯度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研究不同海拔杉木凋落叶和细根的分解规律和驱动因素的差异, 可为研究区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鉴于此, 该研究选择了武夷山的不同海拔山地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作为气候变化研究平台, 采用分解袋法开展了为期3.5年的杉木凋落叶和细根凋落物分解实验。主要结果: (1)同一海拔凋落叶的分解速率高于细根, 且海拔升高会降低凋落叶和细根的分解速率, 增大凋落叶与细根分解速率的差异。(2)海拔的升高会降低凋落叶和细根碳、氮、磷的释放速率, 对凋落物中木质素的分解也具有抑制作用。(3)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差异驱动细根的分解和养分变化, 而不同海拔高度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变化主要作用于凋落叶。该研究探讨了温度、土壤以及微生物如何作用于凋落叶和细根的分解, 加深了对同一树种的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解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差异的认识。

      干旱半干旱地区灌区玉米农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赵梦扬, 庄淏然, 许德浩, 马国荣, 马永成, 冯克鹏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56-267.  doi: 10.17521/cjpe.2024.0037   cstr: 32100.14.cjpe.2024.0037
      摘要 ( 61 )   全文 ( 7 )   PDF (1589KB) ( 3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干旱半干旱地区灌区玉米(Zea mays)农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各组分氢氧稳定同位素(D、18O)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该研究以宁夏青铜峡灌区作为研究区, 通过采集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植株水、大气水、灌溉水及大气降水样本, 分析其D和18O组成, 运用灌溉水线、土壤水线、玉米根茎部水线以及当地大气降水线, 结合相关分析、Craig-Gordon模型以及同位素分离蒸散组分方法, 研究了农田、土壤、大气水分的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1)大气降水、灌溉和蒸发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δD、δ18O); 地表风速是影响土壤水δD、δ18O的主要环境因素。(2)玉米根部和茎部水分来源一致, 玉米根部在吸水过程中相对于0-100 cm混合土壤水发生同位素富集, 水分在由玉米根部向茎部运输的过程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出现贫化。(3)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大气2 m处δ18O在整个研究时期内大于大气10 m处, 表现出分层现象, 大气水δD相对于δ18O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 10 m处大气水同位素比值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云南香格里拉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内种间关联性
      万嘉敏, 张彩彩, 邓云, 顾荣, 斯那取宗, 吴俊华, 娄启妍, 陈梅, 张志明, 林露湘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68-281.  doi: 10.17521/cjpe.2024.0066   cstr: 32100.14.cjpe.2024.0066
      摘要 ( 426 )   全文 ( 8 )   PDF (6284KB) ( 26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散布限制和环境过滤等多种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布在高山树线交错带的植物因其特殊的生境, 对气候变化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因此, 研究这些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 对理解和预测高山林线森林群落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云南香格里拉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20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 以样地内优势种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亚乔木层优势种红棕杜鹃(Rhododendron rubiginosum)和西南花楸(Sorbus rehderiana)、灌木层优势种唐古特忍冬(Lonicera tangutica)和云南双盾木(Dipelta 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 采用空间点格局方法分析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长苞冷杉不同发育阶段间的种内关联性、长苞冷杉与其他优势种间的种间关联性, 以及其他优势种种间关联性, 并使用Torus-translation方法检验这些植物与地形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 (1)长苞冷杉的幼树和中树均呈现聚集分布, 这主要由散布限制和生境异质性驱动; 而成树主要呈随机分布, 表明密度依赖性的竞争对大径级个体分布的主导作用。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 但剔除环境异质性后部分优势种转变为随机分布, 说明环境过滤驱动了树种空间分布模式。(2)长苞冷杉的幼树与中树呈正关联, 可能是小径级个体通过集群作用来提高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幼树和中树与成树呈负关联, 这主要受由密度制约引起的专一性病原菌和植食性昆虫的侵害以及大个体对小个体的不对称竞争的影响。(3)长苞冷杉的幼树与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种分别呈正关联和负关联; 中树与其他优势种大多表现为负关联, 而成树则多表现为正关联; 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之间多表现为正关联。说明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优势种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平衡。各优势种通过独特的生存策略和资源利用方式来实现长期共存, 最终形成以长苞冷杉为主导的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4)坡度与长苞冷杉的幼树和中树的密度显著负相关, 与红棕杜鹃和云南双盾木显著正相关, 说明长苞冷杉与其他优势种发生了坡度生态位的分化。此外, 由于冬季积雪时间较长等不利因素, 凹凸度也对优势种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总体而言, 地形驱动的生境过滤可能是维持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力。
      降水梯度带榆树枝叶协作关系的区域分异规律
      李姝雯, 汤璐瑶, 张博纳, 叶琳峰, 童金莲, 谢江波, 李彦, 王忠媛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82-294.  doi: 10.17521/cjpe.2024.0050   cstr: 32100.14.cjpe.2024.0050
      摘要 ( 87 )   全文 ( 8 )   PDF (1730KB) ( 8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伴随着降水特征变化(如干旱、干季延长或干湿交替加剧), 与之相耦合的植物功能性状也将随之发生变异, 继而引发植物功能性状的协作关系(单个器官内或多个器官间)发生相应调整, 以此为基础的植物行为和适应策略随之改变。但对这一过程背后的数量关系和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以功能性状为切入点, 沿降水梯度带跨区域原位测量共有种对气候环境的特异性反应, 量化这些特异性反应背后的性状-环境关系, 阐明其调控机制, 揭示共有种功能性状及其适应策略的区域分异规律, 将为气候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坚实的科学基础。该研究在中国东南至西北的降水梯度带上选取10个样地, 以样带共有种榆树(Ulmus pumila)为实验对象, 测量其枝和叶共28个功能性状。分析了榆树枝和叶性状以及性状间权衡关系的区域分异规律, 进一步量化不同器官(枝和叶)间功能性状协作关系沿降水梯度带的区域分异, 揭示了榆树对不同水分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 (1)在湿润区, 榆树枝条具有最大的输水效率(Ks)和最小的栓塞抗性(P50); 随降水量减少, 叶片厚度、叶组织紧密度增加, 榆树的抗旱能力增强。(2)在整个降水梯度带上, 榆树同一器官(枝)内及不同器官(枝和叶)间均存在效率-安全权衡; 但在区域尺度上, 这种权衡关系随降水量的减少而解耦。(3)枝和叶功能性状相关分析表明: 在整个降水梯度带上, 最大净光合速率(Pn)和比叶质量(LMA)均与Ks负相关, 与P50正相关。榆树通过枝水分运输能力和叶功能性状(叶片厚度和气孔打开比率)协同调控光合能力, 枝和叶功能性状的调整与协作是榆树适应不同水分环境的重要机制。
      杉木和木荷木质部形成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李思雨, 杨风亭, 王辉民, 戴晓琴, 孟盛旺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95-307.  doi: 10.17521/cjpe.2024.0135   cstr: 32100.14.cjpe.2024.0135
      摘要 ( 149 )   全文 ( 1 )   PDF (3165KB) ( 9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解析木质部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木材生产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对制定合理的人工林管理措施至关重要。该研究以千烟洲站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为对象, 使用微树芯法于2022年监测了两个树种木质部形成的季节动态, 旨在明晰其木质部形成物候、生长动态及差异, 并分析木质部生长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杉木和木荷的形成层均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并产生扩大细胞, 4月细胞壁加厚, 5月细胞开始成熟; 木荷于7月细胞扩大结束, 8月底细胞木质化结束, 分别比杉木早48天和21天。杉木生长季持续时间长, 但生长速率显著低于木荷, 导致年生长量小于木荷。在全年尺度上, 气温和土壤含水量对杉木和木荷木质部生长速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 此外, 杉木木质部生长速率还与饱和水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正相关, 与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 木荷木质部生长速率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是调控研究区杉木和木荷木质部生长的关键因子。
      滇魔芋中国种群的谱系地理研究
      殷斯, 杨依婷, 卢瑞玲, 念蕊, 郝转, 高永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308-319.  doi: 10.17521/cjpe.2023.0220   cstr: 32100.14.cjpe.2023.0220
      摘要 ( 172 )   全文 ( 7 )   PDF (11678KB) ( 6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西南山区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复杂的地形地貌促进了种群的隔离分化, 形成了丰富的物种。魔芋属(Amorphophallus)植物是原产中国南方地区和中南半岛的重要经济作物, 物种和种群呈间断分布。魔芋属物种自然种群的种群动态历史和遗传分化机制有待深入研究。该研究以中国境内的滇魔芋(A. yunnanensis)自然种群为对象, 通过5个叶绿体DNA片段对16个种群进行了谱系地理学研究, 并分析了其遗传分化格局的形成机制。遗传变异分析表明, 滇魔芋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核苷酸多样性: 0.000 07-0.001 82), 且种群之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平均遗传分化指数为0.363)。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滇魔芋呈显著的东西分化格局, 东部支系主要由贵州高原及邻近的湘西、桂北的种群组成, 而西部支系则由云南高原的种群组成。此外, 在东部支系发现了近期的种群扩张以及与西部种群的基因交流现象。基于滇魔芋的种群动态历史和显著的地理隔离模式, 推测山地与河流导致的隔离生境和冰期气候波动可能对滇魔芋的种群遗传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东北碱化草甸芦苇匍匐型分株超速生长过程及生理机制
      韩大勇, 李海燕, 张维, 杨允菲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320-330.  doi: 10.17521/cjpe.2023.0158   cstr: 32100.14.cjpe.2023.0158
      摘要 ( 41 )   全文 ( 2 )   PDF (1774KB) ( 3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长根茎型克隆植物, 是世界广布种, 具有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变其形态甚至生长型的可塑性与适应性。芦苇匍匐型分株是根茎伸出碱斑地面的一种特殊生长形式, 该研究旨在探讨匍匐型分株的生长规律及形成机制。采用挂标签定期对分株生长跟踪测量、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生理测定和15N同位素转移测定等方法, 测定并分析了芦苇匍匐型分株超速生长的节律与格局、光合特性及分株间生理整合指标。结果表明: 在碱斑极端生境, 芦苇匍匐型分株与对照(直立型分株)有着不同的生长节律和格局。经过120 d生长, 芦苇匍匐样本分株长度平均为(685.25 ± 118.75) cm, 在整个观测期间平均生长速率为(6.64 ± 3.51) cm·d-1, 是对照分株的15.4倍, 呈先快速再减缓的对数异速生长过程; 而对照呈相对稳定的线性同速生长过程。芦苇匍匐型分株顶部幼叶具有与壮龄级功能叶相同的最大光合生产能力, 随着叶序增加, 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呈逻辑斯蒂曲线变化, 对照则呈先增加再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匍匐型分株净光合速率的理论最大值也比对照高19.4%。经15N同位素处理的匍匐型分株各器官15N丰度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的匍匐型分株。匍匐型分株是广布种芦苇在碱斑极端严酷生境形成的一种新的适应特征, 顶端幼叶的高光合速率以及丛生化基生分株与匍匐型分株之间的生理整合过程, 是匍匐型分株得以快速生长的物质基础。该研究拓展了对芦苇在极端生境适应的新认识, 提供了以物质生产和生理整合为佐证解析匍匐分株快速生长的研究方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亚热带地区3种常绿阔叶植物光系统II功能对冬季短暂升温的响应
      闫小红, 傅英健, 胡文海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331-342.  doi: 10.17521/cjpe.2023.0207   cstr: 32100.14.cjpe.2023.0207
      摘要 ( 156 )   全文 ( 8 )   PDF (1246KB) ( 4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候变暖导致亚热带地区冬季出现日最高气温在15 ℃以上亚适温的短暂升温现象, 然而不同耐冷性常绿阔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如何响应这种短暂升温的尚缺乏研究。该研究以栽培于亚热带的红叶石楠(Photinia × fraseri, 耐冷性强)、荷花木兰(Magnolia grandiflora, 耐冷性中等)和雅榕(Ficus concinna, 冷敏感)为材料, 比较了这3种常绿阔叶植物阴生叶和阳生叶光系统II (PSII)功能对冬季短暂升温的响应。结果表明: 受冬季低温抑制的这3种常绿阔叶植物PSII功能在短暂升温期内(持续3天日最高气温在15 ℃以上)均有所恢复, 但其PSII功能和恢复程度对升温呈现不同的响应特征。红叶石楠阴生叶和阳生叶冬季PSII光抑制为可逆光抑制, 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升温条件下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0.80); 且升温刺激了其阴生叶和阳生叶PSII功能的超补偿恢复, PSII反应中心开放程度(qP)和热耗散能力(NPQ)均高于冬季降温前(10月)水平, 其中阴生叶光化学反应恢复程度高于阳生叶, 而阳生叶热耗散恢复程度高于阴生叶。荷花木兰阴生叶冬季PSII光抑制以可逆光抑制为主, 阳生叶则部分区域受到光抑制破坏; 冬季短暂升温促进了荷花木兰PSII功能较大程度恢复, 虽然总体上升温对叶片热耗散恢复的促进作用大于光化学反应, 但两种类型叶片相对而言, 阴生叶热耗散恢复程度高于阳生叶, 而阳生叶的光化学反应恢复程度高于阴生叶。冷敏感植物雅榕阴生叶冬季PSII光抑制也以可逆光抑制为主, 阳生叶则受到严重光抑制破坏; 冬季短暂升温下雅榕阴生叶PSII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 而阳生叶PSII功能未能有效恢复, 但总体上升温更有利于雅榕叶片热耗散的恢复。该研究结果表明, 3种常绿植物PSII光抑制程度与植物的耐冷性呈正相关关系, 冬季短暂升温刺激了3种常绿植物PSII功能的恢复, 其中耐冷性强的红叶石楠PSII光化学反应和热耗散能力获得超补偿恢复, 耐冷性中等的荷花木兰热耗散恢复优于光化学反应, 但对冷敏感性雅榕叶片仅有利于热耗散的恢复。
      气候变化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林分生长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的调节
      王堃莹, 邱贵福, 刘子赫, 孟君, 刘宇轩, 贾国栋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343-355.  doi: 10.17521/cjpe.2023.0363   cstr: 32100.14.cjpe.2023.0363
      摘要 ( 79 )   全文 ( 8 )   PDF (2538KB) ( 4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作为中国北方重要防护树种, 其大面积衰退对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及防护林持续经营产生了严重影响, 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叶杨退化原因可为人工林的管理经营提供参考。该研究调查了张北县3种不同退化程度的小叶杨人工林, 将其胸高断面积增量(BAI)、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树轮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和气孔调节策略进行对比, 从而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小叶杨生长和iWUE的影响。结果显示: 1) CO2浓度和气温是iWU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大气CO2浓度增加、气候变化和生理状况综合影响下, 小叶杨的iWUE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BAI均呈先增后减趋势。2) 3种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林分的生长主要受气温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区iWUE的增加并不能促进树木生长。3)气候变化背景下, 衰退树木对干旱更为敏感, 干旱胁迫下, 退化程度大的林分采取更为严格的气孔策略。4) CO2浓度增加及气温上升的促进作用无法抵消干旱胁迫加剧对树木生理机能的不利影响, 长期干旱胁迫可能导致退化树木生长进一步衰退。
      幼龄楸树生物量分配规律与异速生长模型
      陈文义, 王智勇, 周梦岩, 麻文俊, 王军辉, 罗志斌, 周婧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356-366.  doi: 10.17521/cjpe.2024.0042   cstr: 32100.14.cjpe.2024.0042
      摘要 ( 93 )   全文 ( 5 )   PDF (1195KB) ( 5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幼龄楸树(Catalpa bungei)主干、枝条、叶、粗根、细根、整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各组分生物量分配规律并建立相应的异速生长模型, 在3个相邻省份4个取样点的3-8年幼龄期楸树人工林中, 选取41株胸径(D)范围为3.2-24.8 cm的样木, 采用全称质量法测量楸树各组分生物量并分析其分配规律。分别以D、树高(H)及其复合形式D2H为预测变量, 利用简单幂函数的形式, 构建楸树主干、枝条、叶、粗根、细根、整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幼龄期楸树各组分生物量存在明显异速生长关系。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占比为80.54%, 其中主干生物量平均占比为49.29%, 远高于地下部分, 而细根生物量仅占整株的0.29%。在D ≤ 10 cm时, 随D增大, 枝条生物量占比逐渐增大, 而粗根生物量占比减小, 导致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差距增大; 10 cm < D < 25 cm时, 各组分生物量占比变化放缓。在构建的各组分生物量模型中, 3个预测变量预测精度排序为D > D2H > H, 以D为单一预测变量拟合的主干、枝条、叶、粗根、整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异速生长模型精度较高, 以D2H为预测变量拟合的细根异速生长模型精度较高; 以不同径级楸树进行抽样, 验证模型准确性的结果显示, 各组分最优预测变量所构建的异速生长模型估测准确度高。幼龄期楸树各组分生物量平均占比顺序为: 主干>枝条>粗根>叶>细根; 随着楸树D增大, 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上升趋势。综合评估异速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可知, D是预测楸树除细根外其他各组分生物量的最可靠变量, D2H是估算细根生物量的可靠变量。利用构建的异速生长模型可预测幼龄楸树的生长规律, 为选育优良楸树无性系提供重要参考。

  • 更多>>
  •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更多>>
  • Baidu CSCD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更多>>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