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干旱对蒙古高原草地恢复力和抵抗力的影响
王尧, 王耀彬, 陈子彦, 白永飞, 金晶炜, 赵玉金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7):
0.
doi: 10.17521/cjpe.2024.0100 cstr: 32100.14.cjpe.2024.0100
摘要
(
12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系统是欧亚草原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长期以来, 气候变化导致蒙古高原干旱事件发生的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 对草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 很少有研究探索蒙古高原不同草原类型的恢复力和抵抗力对连续干旱的响应。该研究基于2000–2020年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净初级生产力(NPP)长时间序列数据, 量化了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系统在连续干旱(1–4年)下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及其时空变化, 比较了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对极端干旱和中度干旱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 (1)中度干旱下草地的抵抗力普遍高于极端干旱, 但恢复力与之相反。(2)随着连续干旱年份增加, 极端干旱和中度干旱下草地抵抗力都表现出下降趋势; 但随着连续干旱年份增加, 极端干旱下草地恢复力逐渐增强, 而在中度干旱下草地恢复力却有减小的趋势。(3)沿降水量递减的空间梯度, 草甸草原的抵抗力最高, 典型草原次之, 荒漠草原的抵抗力最低; 相反荒漠草原的恢复力最高, 草甸草原的恢复力最低。(4)沿时间尺度, 2011–2020年草原抵抗力高于2001–2010年, 恢复力则与之相反; 随着连续干旱年份的增加, 3种草原类型在2000–2010和2011–2020年抵抗力均有下降趋势, 但草原恢复力呈先增加(2000–2010年)后降低(2011–2020年)趋势。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的影响机制, 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