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小溪洞杜鹃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李晓花, 刘杰, 李丹丹, 张乐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预发表):
1.
doi: 10.17521/cjpe.2024.0324
摘要
(
42 )
PDF (604KB)
(
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溪洞杜鹃(Rhododendron xiaoxidongense)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 狭域分布于罗霄山脉中段, 种群数量稀少, 曾被评估为灭绝(EX), 其资源状况和种群结构与动态不清楚, 严重制约了该物种的保护。本研究以现存的小溪洞杜鹃种群为研究对象, 通过空间代替时间得到种群龄级结构, 据此计算种群动态指数、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 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与生存潜力; 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并采用聚集度指标判断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旨在明确小溪洞杜鹃种群生存状况、发展趋势及影响种群更新的关键因子, 为其野生种群保护、管理和复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 4个小溪洞杜鹃种群龄级结构均不完整, 总体表现为中龄、成龄个体较多, 低龄及老龄个体严重不足, 属衰退型。(2) 相邻龄级间的动态指数(Vn)随着龄级增大呈“衰退--增长--稳定--衰退”的波动变化, 忽略外部干扰时的动态指数(Vpi) >考虑外部干扰时的动态指数(V′pi) > 0, V′pi趋近于0, 对外部干扰所承担的风险概率最大值(Pmax)为11.11%, 表明该种群受外部干扰风险概率高, 抗干扰能力弱。(3) 期望寿命(ex)在Ⅰ龄时最大, 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4) 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曲线呈“升高--降低--升高”动态变化, 种群处于不稳定状态。(5) 生存函数曲线呈现前期锐减、中期相对稳定和后期缓慢衰退的趋势, 并在较小的龄级(2.25龄)进入衰退期, 表明种群生存力较弱。(6) 在未来2、4、6和8个龄级时间后, 低龄、中龄个体数减少, 成龄、老龄个体数增多, 种群面临衰退风险。(7) 种群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集群分布, 但随着龄级增大聚集度减弱, 并在Ⅶ-Ⅷ龄时过渡到随机分布。综上所述, 种群规模小、分布范围狭窄、抗干扰能力弱及幼苗更新困难是导致小溪洞杜鹃濒危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小溪洞杜鹃种群的生境保护与抚育管理, 并结合野外回归和近地保护, 多途径的实现种群保护与复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