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报 ›› 2025, Vol. 49 ›› Issue (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1-.DOI: 10.17521/cjpe.2024.0300
• • 上一篇
张建华, 周晓阳, 段珊珊, 白佳妮, 徐龙超
收稿日期:
2024-09-06
修回日期:
2025-04-10
出版日期:
2025-06-20
发布日期:
2025-05-07
ZHANG Jian-Hua, ZHOU Xiao-yang, DUAN Shan-shan, BAI Jia-ni, XU Long-Chao
Received:
2024-09-06
Revised:
2025-04-10
Online:
2025-06-20
Published:
2025-05-07
摘要: 灌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估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面积增加引起的植被碳储量增加被认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我国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最不确定因素之一。为了估算华北地区常见灌丛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 该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异速生长方程法, 对北京东灵山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灌丛生态系统碳密度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 鬼箭锦鸡儿灌丛碳密度(427.59 t?hm-2)显著高于鹅耳枥灌丛(178.19 t?hm-2), 其中土壤碳密度占绝对优势(98.53%和81.31%), 分别为421.29和144.89 t?hm-2。土壤有机碳富集在0–50 cm土层中, 且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鬼箭锦鸡儿灌丛各土层有机碳密度均高于鹅耳枥灌丛, 这可能是由于前者分布区域气温较低和坡度较小, 有利于积累有机物。灌木层和乔灌层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贡献较小(1.27%和17.77%), 分别为5.44和31.69 t?hm-2, 其中乔木层各器官碳密度排序为树干>根>枝>叶, 2类灌丛灌木层碳密度排序均为: 枝>根>叶, 且鬼箭锦鸡儿灌丛灌木层各器官碳密度均显著高于鹅耳枥灌丛。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对灌丛的碳密度贡献最小(0.20%和0.91%), 分别为0.86和1.62t?hm-2, 其中鬼箭锦鸡儿灌丛草本层碳密度(0.55 t?hm-2)显著高于鹅耳枥灌丛(0.35 t?hm-2), 且鬼箭锦鸡儿灌丛草本层地上和地下部分碳密度相近, 而鹅耳枥灌丛草本层地上碳密度显著低于地下部分, 鹅耳枥灌丛凋落物层碳密度(1.27 t?hm-2)显著高于鬼箭锦鸡儿灌丛(0.31 t?hm-2)。
张建华, 周晓阳, 段珊珊, 白佳妮, 徐龙超. 北京东灵山2种典型灌丛碳密度分配特征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1-. DOI: 10.17521/cjpe.2024.0300
ZHANG Jian-Hua, ZHOU Xiao-yang, DUAN Shan-shan, BAI Jia-ni, XU Long-Chao. Carbon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ypical shrublands in Dongling Mountain, Beijing.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1-. DOI: 10.17521/cjpe.2024.0300
[1] | 白帆, 王杨. 2007–2015年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长期监测样地植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数据集[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典型生态系统数据集): 1-. |
[2] | 陈颖 王迎雪 邓清雅 李培杨 肖自新 许艳蓉 邓传远.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4): 1-0. |
[3] | 李琳 黄佳芳 丁中浩 郭萍萍 蔡芫镔 李诗华 李云琴 罗敏. 淹水增加对短叶茳芏潮汐沼泽湿地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量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4): 1-0. |
[4] | 吴闫宁, 郝珉辉, 何怀江, 张春雨, 赵秀海. 长白山森林功能多样性与地上碳汇功能的关系及其随演替的变化[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32-243. |
[5] | 王雯莹, 肖元明, 王小赟, 徐嘉昕, 马玉花, 李强峰, 周国英. 多功能群物种配置模式下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联[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1): 103-117. |
[6] | 许梦真, 卢正宽, 谭星儒, 王彦兵, 苏天成, 窦山德, 潘庆民, 陈世苹.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退化特征因子识别与快速诊断指标体系构建[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1): 42-58. |
[7] | 张梦迪, 向官海, 文艺瑶, 王欢, 呼格吉勒, 白永飞, 王忠武, 郑淑霞. 灌丛斑块和草本斑块碳交换对季节性降水增加的响应——基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叶面积指数标准化的比较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8): 1035-1049. |
[8] | 陈科宇, 邢森, 唐玉, 孙佳慧, 任世杰, 张静, 纪宝明. 不同草地类型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5): 660-674. |
[9] | 张计深, 史新杰, 刘宇诺, 吴阳, 彭守璋. 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4): 428-444. |
[10] | 杨安娜, 李曾燕, 牟凌, 杨柏钰, 赛碧乐, 张立, 张增可, 王万胜, 杜运才, 由文辉, 阎恩荣. 上海大金山岛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异[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3): 377-389. |
[11] | 耿雪琪, 唐亚坤, 王丽娜, 邓旭, 张泽凌, 周莹. 氮添加增加中国陆生植物生物量并降低其氮利用效率[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2): 147-157. |
[12] | 王振宇, 黄志群. 亚热带27种木本植物叶片性状对植食作用的影响: 验证生长-防御权衡假说[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1): 1501-1509. |
[13] | 黄玫, 石岳, 孙文娟, 赵霞, 常锦峰, 方精云. 云南省生态系统碳汇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0): 1243-1255. |
[14] | 陈保冬, 付伟, 伍松林, 朱永官. 菌根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 1-20. |
[15] | 韩聪, 母艳梅, 查天山, 秦树高, 刘鹏, 田赟, 贾昕. 2012-2016年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黑沙蒿灌丛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数据集[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9): 1322-133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