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沼泽湿地芦苇地上-地下性状对水分变化的响应
贾紫璇, 方涛, 张舒欣, 刘一凡, 赵微, 王荣, 昌海超, 朱耀军, 罗芳丽, 郭允倩, 于飞海
植物生态学报. 0,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1.
doi: 10.17521/cjpe.2024.0240
摘要
(
99 )
PDF (1216KB)
(
1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作为典型的根茎型多年生湿地植物, 是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湿地逐渐干旱化, 芦苇的生长常常受到水分的限制。研究芦苇对水分变化的响应可为芦苇群落的保护和动态预测以及湿地植物异质生境下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北方3个典型沼泽湿地——岱海湿地、科尔沁湿地、青铜峡水库的芦苇群落为对象, 分析了高低土壤水分和其他环境因子对芦苇地上性状、地下性状及地上-地下性状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对于低土壤水分, 高土壤水分显著增加芦苇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比叶面积, 显著降低芦苇根冠比; 高土壤水分显著降低了芦苇的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的氮磷含量。高土壤水分显著增加了芦苇的根生物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 显著降低了芦苇的根直径。土壤水分不影响根生物量与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正相关关系, 但土壤水分的降低会逆转高土壤水分下根直径与叶氮含量的负相关关系, 以及与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正相关关系。高土壤水分下芦苇性状主要受土壤总氮、总磷含量的影响; 低土壤水分下芦苇性状主要受温度和降水影响, 表明土壤水分可能通过间接影响土壤总氮、总磷含量和温度, 改变部分地上-地下性状的相关关系。综上, 高土壤水分有利于芦苇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 但降低芦苇茎氮磷含量和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土壤水分可通过影响土壤氮磷含量和温度, 间接影响芦苇的地上和地下性状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