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报 ›› 2025, Vol. 49 ›› Issue (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1-.DOI: 10.17521/cjpe.2025.0004
• • 上一篇
沈会涛, 俞筱押, 秦彦杰, 武爱彬
收稿日期:
2025-01-02
修回日期:
2025-04-02
出版日期:
2025-06-20
SHEN Hui-Tao, YU Xiao-Ya, QIN Yan-Jie, WU Ai-Bin
Received:
2025-01-02
Revised:
2025-04-02
Online:
2025-06-20
摘要: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平衡与过程调控的关键理论基础。探究林龄对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的影响,能够为解析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及其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太行山东麓不同林龄(4、8、12和16年生)核桃林(Juglans regia plantation)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乔木层与土壤层C、N、P化学计量及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乔木层各器官(根、干、枝、叶)C平均含量分别为437.17、449.87、448.16和441.39 g·kg-1;随林龄增长而增加,但林龄间差异并不显著。各器官N、P含量范围分别为4.15-26.68 g·kg-1和0.59-1.95 g·kg-1,随林龄增长呈显著降低趋势;C:N和C:P显著升高,而N:P无显著变化。2)受人为经营措施影响,土壤层C、N、P含量随林龄增长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林龄间差异显著;C:N、C:P与N:P比值变化趋势与养分含量相一致。3)土壤C和N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叶片C与N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叶片N与P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土壤P与叶片N、枝条P、树干P和N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1)。4)4、8、12和16年生核桃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167.59、123.69、136.03和202.37 Mg·ha-1;土壤层作为其生态系统主要碳库,贡献率达88.2%-99.7%。该研究对系统理解山区经济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变化及其碳汇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沈会涛, 俞筱押, 秦彦杰, 武爱彬. 太行山东麓核桃林碳氮磷化学计量及碳储量随林龄变化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1-. DOI: 10.17521/cjpe.2025.0004
SHEN Hui-Tao, YU Xiao-Ya, QIN Yan-Jie, WU Ai-Bin. Ecosystem C:N:P stoichiometry and carbon storage along a chronosequence of Juglans regia plantations on the Eastern of Taihang Mounta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1-. DOI: 10.17521/cjpe.2025.0004
[1] | 赵珮杉 高广磊 丁国栋 张英. 林龄和生态位对樟子松人工林地下真菌群落构建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1-0. |
[2] | 常鹏飞 李平 纳尔斯格 王静 王振华 杨森 贾舟 杨璐 刘玲莉 邓美凤. 内蒙古温带草原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储量对总碳储量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0-0. |
[3] | 吴闫宁, 郝珉辉, 何怀江, 张春雨, 赵秀海. 长白山森林功能多样性与地上碳汇功能的关系及其随演替的变化[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32-243. |
[4] | 张计深, 史新杰, 刘宇诺, 吴阳, 彭守璋. 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4): 428-444. |
[5] | 张智洋, 赵颖慧, 甄贞. 基于LUCC的1986-2022年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监测[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0): 1274-1290. |
[6] | 徐干君, 吴胜义, 李伟, 赵欣胜, 聂磊超, 唐希颖, 翟夏杰. 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碳储量估算[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4): 469-478. |
[7] | 张亮, 王志磊, 薛婷婷, 郝笑云, 杨晨露, 高飞飞, 王莹, 韩星, 李华, 王华. 葡萄园生态系统碳源/汇及碳减排策略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3): 179-191. |
[8] | 罗斯生, 罗碧珍, 魏书精, 胡海清, 李小川, 吴泽鹏, 王振师, 周宇飞, 钟映霞. 中度强度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10): 1073-1086. |
[9] | 魏红, 满秀玲. 中国寒温带不同林龄白桦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19, 43(10): 843-852. |
[10] | 陈科宇, 字洪标, 阿的鲁骥, 胡雷, 王根绪, 王长庭. 青海省森林乔木层碳储量现状及固碳潜力[J].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8): 831-840. |
[11] | 周序力, 蔡琼, 熊心雨, 方文静, 朱剑霄, 朱江玲, 方精云, 吉成均. 贵州月亮山不同演替阶段亮叶水青冈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7): 703-712. |
[12] | 陈日升, 康文星, 周玉泉, 田大伦, 项文化. 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随林龄变化的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2): 173-184. |
[13] | 李茜, 王芳, 曹扬, 彭守璋, 陈云明. 陕西省森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9): 953-963. |
[14] | 邢娟, 郑成洋, 冯婵莹, 曾发旭. 河北塞罕坝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及碳储量的变化[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8): 840-849. |
[15] | 李登秋, 张春华, 居为民, 刘丽娟. 江西省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7): 643-65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