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Vol. 49 ›› Issue (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0-.DOI: 10.17521/cjpe.2025.0070
• • 下一篇
杨浩林, 赵英, 胡秋丽, Jeffrey J. McDonnell
收稿日期:
2025-02-25
修回日期:
2025-09-08
接受日期:
2025-09-05
出版日期:
2025-06-20
基金资助:
Yang Hao-Lin, Zhao Ying, Hu QiuLi, McDonnell Jeffrey J
Received:
2025-02-25
Revised:
2025-09-08
Accepted:
2025-09-05
Online:
2025-06-20
Supported by:
摘要: 近年来, 随着稳定同位素技术、原位监测设备以及土壤水提取方法的持续改进, 生态水文学领域逐步论证了“生态水文分离”现象, 即植物与径流似乎分别从土壤中不同水库吸水并将其返回水圈。本文回顾了“两水世界”假说自Brooks等(2010)首次提出以来的发展历程, 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 详细综述了该假说在小流域实验、跨尺度分析及跨生态系统比较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文章系统归纳了降水入渗后土壤中束缚水与自由水的形成机制、时空动态以及两者之间一定程度的连通性; 同时讨论了植物水源判识、土壤水采样技术标准化和生态水文模型构建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最新的高频监测数据和新型提取技术, 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包括深入揭示植物吸水机理、改进同位素在线监测方法、建立多尺度耦合模型以及开展不同气候和植被条件下的对比研究。我们期望这些综合观点能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杨浩林, 赵英, 胡秋丽, Jeffrey J. McDonnell. “两水世界”假说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0-. DOI: 10.17521/cjpe.2025.0070
Yang Hao-Lin, Zhao Ying, Hu QiuLi, McDonnell Jeffrey J. The “two water worlds” hypothesis: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0-. DOI: 10.17521/cjpe.2025.0070
[1] | 赵梦扬, 庄淏然, 许德浩, 马国荣, 马永成, 冯克鹏. 干旱半干旱地区灌区玉米农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56-267. |
[2] | 王堃莹, 邱贵福, 刘子赫, 孟君, 刘宇轩, 贾国栋. 气候变化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林分生长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的调节[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343-355. |
[3] | 周红娟, 刘子赫, 刘柯言, 张初蕊, 胡旭, 韩璐, 陈立欣. 不同降雨条件下北京土石山区混生乔灌植物的水分吸收和生态位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9): 1089-1103. |
[4] | 吴风燕, 吴永胜, 陈晓涵, 冯骥, 卢丽媛, 查斯娜, 王超宇, 孟元发, 尹强. 鄂尔多斯高原3种固沙灌木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9): 1180-1191. |
[5] | 路晨曦, 徐漫, 石学瑾, 赵成, 陶泽, 李敏, 司炳成. 基于贝叶斯模型MixSIAR的不同水同位素输入方法对苹果园吸水特征分析结果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2): 238-248. |
[6] | 朱林, 王甜甜, 赵学琳, 祁亚淑, 许兴. 紫花苜蓿和斜茎黄耆水力提升作用及其对伴生植物的效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7): 752-762. |
[7] | 方运霆, 刘冬伟, 朱飞飞, 图影, 李善龙, 黄韶楠, 全智, 王盎. 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73-383. |
[8] | 魏杰, 陈昌华, 王晶苑, 温学发. 箱式通量观测技术和方法的理论假设及其应用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318-329. |
[9] | 庞家平, 温学发. 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测定CO2同位素校正方法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2): 143-152. |
[10] | 李亚飞, 于静洁, 陆凯, 王平, 张一驰, 杜朝阳. 额济纳三角洲胡杨和多枝柽柳水分来源解析[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5): 519-528. |
[11] | 吕婷, 赵西宁, 高晓东, 潘燕辉. 黄土丘陵区典型天然灌丛和人工灌丛优势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2): 175-185. |
[12] | 邹婷婷, 张子良, 李娜, 袁远爽, 郑东辉, 刘庆, 尹华军.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主要树种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差异[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0): 1051-1059. |
[13] | 何春霞, 陈平, 孟平, 张劲松, 杨洪国. 华北低丘山区果药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利用策略[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2): 151-164. |
[14] | 陈清, 王义东, 郭长城, 王中良. 天津沼泽湿地芦苇叶片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11): 1044-1052. |
[15] | 王丹, 张荣, 熊俊, 郭海强, 赵斌.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土壤碳库的贡献——基于稳定同位素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10): 941-94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