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贾紫璇1,方涛1,张舒欣1,刘一凡1,赵微1,王荣2,昌海超3,郭允倩1,朱耀军4,罗芳丽1,于飞海5
收稿日期:
2024-07-22
修回日期:
2025-03-05
发布日期:
2025-03-21
Received:
2024-07-22
Revised:
2025-03-05
摘要: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作为典型的根茎型多年生湿地植物,是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湿地逐渐干旱化,芦苇的生长常常受到水分的限制。研究芦苇对水分变化的响应可为芦苇群落的保护和动态预测以及湿地植物异质生境下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北方3个典型沼泽湿地——岱海湿地、科尔沁湿地、青铜峡水库的芦苇群落为对象,分析了高低土壤水分和其它环境因子对芦苇地上性状、地下性状及地上-地下性状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低土壤水分,高土壤水分显著增加芦苇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比叶面积,显著降低芦苇根冠比;高土壤水分显著降低了芦苇的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的氮磷含量。高土壤水分显著增加了芦苇的根生物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降低了芦苇的根直径。土壤水分不影响根生物量与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正相关关系,但土壤水分的降低会逆转高土壤水分下根直径与叶氮含量的负相关关系,以及与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正相关关系。高土壤水分下芦苇性状主要受土壤总氮、总磷影响;低土壤水分下芦苇性状主要受温度和降水影响,表明土壤水分可能通过间接影响土壤总氮含量、土壤总磷含量和温度,改变部分地上-地下性状的相关关系。综上,高土壤水分有利于芦苇地上部分和根系生长,但降低芦苇茎氮磷含量和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土壤水分可通过影响土壤氮磷含量和温度,间接影响芦苇的地上和地下性状及其关系。
贾紫璇 方涛 张舒欣 刘一凡 赵微 王荣 昌海超 郭允倩 朱耀军 罗芳丽 于飞海. 不同沼泽湿地芦苇地上-地下性状对水分变化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DOI: 10.17521/cjpe.2024.0240
[1] | 李琳 黄佳芳 丁中浩 郭萍萍 蔡芫镔 李诗华 李云琴 罗敏. 淹水增加对短叶茳芏潮汐沼泽湿地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量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预发表): 1-0. |
[2] | 韩雨晴, 熊伟, 吴波, 卢琦, 杨文斌, 刘雅莉, 张景波, 辛智鸣, 马迎宾, 廉泓林, 王思涵. 乌兰布和沙漠梭梭茎干液流对降雨脉冲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9): 1172-1179. |
[3] | 李蓓蓓, 张明军, 车存伟, 刘泽琛, 钟晓菲, 张园园, 张宇. 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不同覆砂厚度下枣树水分利用策略[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9): 1202-1212. |
[4] | 王秀英, 陈奇, 杜华礼, 张睿, 马红璐. 基于机器学习的青藏高原高寒沼泽湿地蒸散发插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7): 912-921. |
[5] | 牟利, 吴林, 刘雪飞, 李小玲, 王涵, 吴浩, 余玉蓉, 杜胜蓝. 鄂西南亚高山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甲烷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2): 131-143. |
[6] | 李耀琪, 王志恒. 植物叶片形态的生态功能、地理分布与成因[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0): 1154-1172. |
[7] | 陈禹含, 罗亦夫, 孙鑫晟, 魏冠文, 黄文军, 罗芳丽, 于飞海. 根部水淹和土壤养分提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水蓼生长和繁殖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11): 1184-1194. |
[8] | 宋小艳, 王根绪, 冉飞, 杨燕, 张莉, 肖瑶. 东北大兴安岭演替初期泰加林灌草层典型植物开花物候与生长对模拟暖干化气候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5): 539-549. |
[9] | 李晋波, 姚楠, 赵英, 范庭, 张建国, 兰志龙, 易军, 司炳成. 不同放牧条件下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降水入渗估算[J].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10): 1033-1042. |
[10] | 罗丹丹, 王传宽, 金鹰. 植物水分调节对策: 等水与非等水行为[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9): 1020-1032. |
[11] | 徐婷, 赵成章, 韩玲, 冯威, 段贝贝, 郑慧玲. 张掖湿地旱柳叶脉密度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7): 761-769. |
[12] | 窦渤凯, 王义东, 薛冬梅, 王中良. 挺水和湿生草本植物传输甲烷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1): 1208-1218. |
[13] | 骆杨青, 余梅生, 余晶晶, 郑诗璐, 刘佳佳, 于明坚. 千岛湖地区常见木本植物性状和相对多度对幼苗植食作用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0): 1033-1040. |
[14] | 陈敏玲, 张兵伟, 任婷婷, 王姗姗, 陈世苹.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7): 658-668. |
[15] | 孙鹏森, 刘宁, 刘世荣, 孙阁. 川西亚高山流域水碳平衡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10): 1037-104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