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志红1,杨妮2,张涛2,李海波3,田太安2,黄小波1,李聪1,马驷驹1,苏建荣1,李帅锋1
Zhi-Hong GUO1,Ni YANG2,Tao ZHANG2,Haibo LI3,Tai-An TIAN2,Huang Xiao-Bo4,Cong LI5,Siju Ma6,Jianrong Su7,Shuai-Feng LI5
摘要: 基于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的群落构建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至关重要,是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热点之一,山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沿海拔梯度上菌根植物功能多样性与群落构建过程变化格局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研究基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600~2100 m建立的8个一公顷动态监测样地,将胸径 ≥ 1 cm的261种木本植物分为三个功能群:丛枝菌根(AM)植物、外生菌根(EcM)植物和杜鹃花类菌根(ErM)植物,分析其群落构建过程与功能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揭示构建过程在维持功能多样性中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菌根植物功能多样性随海拔变化差异显著,AM和EcM植物功能丰富度与功能分散度随海拔升高呈现显著下降趋势,AM和EcM植物的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功能性状加权平均值随海拔升高呈减小趋势,EcM植物叶干物质含量、叶片氮含量和磷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ErM植物的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磷含量随海拔呈增加趋势。三个菌根植物群落构建均由随机性过程主导,其中ErM植物的漂变过程对群落构建的贡献均比AM和EcM大。AM植物的β最近亲缘指数(βNTI)对其功能多样性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对EcM和ErM植物的功能性状加权平均值影响显著,βNTI对EcM和ErM植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正效应,维持了其功能多样性。此外,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水解性氮)对AM和EcM植物的功能多样性有显著正效应,而对ErM植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负效应;海拔对AM和ErM植物具有显著负效应,而对EcM植物具有显著负效应。研究结果为揭示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中亚热带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