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雨婷, 肖江, 黄欣瑞, 龚定康, 刘镌垚, 刘雕, 雷泞菲, 王琦, 李玲娟, 李琪, 裴向军
收稿日期:
2025-04-02
修回日期:
2025-07-31
ZHOU Yu-Ting, XIAO Jiang, HUANG Xing-Rui, GONG Ding-Kang, LIU Juan-Yao, LIU Diao, LEI Ning-Fei, WANG Qi, Li Ling-Juan, Li Qi, PEI Xiang-Jun
Received:
2025-04-02
Revised:
2025-07-31
摘要: 花岗岩弃渣堆积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碳排放加剧,通过重构土壤实施生态修复后仍存在碳库稳定性低等问题。根系作为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的关键界面,构型特征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转化过程。本文对比分析直根系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非根际土(MR/MNR)和须根系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根际/非根际土(PR/PNR)的理化性质、有机碳组分、酶活性与微生物群落特征,揭示根系构型对花岗岩弃渣场重构土壤碳固存的影响。结果表明:(1)披碱草较苜蓿更能显著提升重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为碳转化提供适宜微环境;(2)披碱草对TOC和DOC根际效应分别为50.36%和78.60%,显著高于苜蓿(13.38%,-7.10%)(P<0.05);(3)2种植物根际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其中PR纤维素酶活性较MR高28.66%(P<0.05),表明披碱草促进有机碳快速转化;(4)PR变形菌门相对丰度(41.09%)高于MR(37.85%)(P<0.05),酸杆菌门丰度(10.25%)低于MR(10.51%)。铵态氮、有效磷、有机质及纤维素酶活性与有机碳组分呈显著正相关。须根系披碱草通过速效养分提升、纤维素酶活性增强及变形菌门功能菌群富集的协同作用驱动花岗岩弃渣重构土壤有机碳积累。本研究结果为促进花岗岩弃渣场有机碳库的稳定、生态修复植物筛选和群落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周雨婷, 肖江, 黄欣瑞, 龚定康, 刘镌垚, 刘雕, 雷泞菲, 王琦, 李玲娟, 李琪, 裴向军. 植物根系构型对花岗岩弃渣场重构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DOI: 10.17521/cjpe.2025.0122
ZHOU Yu-Ting, XIAO Jiang, HUANG Xing-Rui, GONG Ding-Kang, LIU Juan-Yao, LIU Diao, LEI Ning-Fei, WANG Qi, Li Ling-Juan, Li Qi, PEI Xiang-Jun. Influence of root architecture on th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 of reconstituted soil from a granite spoil dump.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DOI: 10.17521/cjpe.2025.0122
[1] | 邢强, 赵斌, 胡永红, 杨君, 秦俊, 刘何铭, 周鹏, 王红兵. 华东地区两种典型立体绿化植物根系性状特征及对新型土壤基质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0-. |
[2] | 梁天豪, 熊德成, 刘源豪, 杜旭龙, 杨智杰, 黄锦学.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根系分泌物特征及其根际效应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7): 1038-1052. |
[3] | 付粱晨, 丁宗巨, 唐茂, 曾辉, 朱彪. 北京东灵山白桦和蒙古栎的根际效应及其季节动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4): 508-522. |
[4] | 颜辰亦, 龚吉蕊, 张斯琦, 张魏圆, 董学德, 胡宇霞, 杨贵森. 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2): 229-241. |
[5] | 贺强. 生物互作与全球变化下的生态系统动态: 从理论到应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0): 1075-1093. |
[6] | 祝维, 余立璇, 赵德海, 贾黎明. 基于根系发育分级的砂壤土下成熟林木根系构型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 2019, 43(2): 119-130. |
[7] | 莫雪丽, 戴晓琴, 王辉民, 付晓莉, 寇亮. 中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常见乔灌木根际效应——以江西泰和千烟洲为例[J].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7): 723-733. |
[8] | 赵睿宇, 李正才, 王斌, 葛晓改, 戴云喜, 赵志霞, 张雨洁. 毛竹林地表覆盖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4): 418-429. |
[9] | 辜翔, 张仕吉, 项文化, 李雷达, 刘兆丹, 孙伟军, 方晰. 中亚热带4种森林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10): 1064-1076. |
[10] | 宋清华, 赵成章, 史元春, 杜晶, 王继伟, 陈静. 高寒草地甘肃臭草根系分形结构的坡向差异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8): 816-824. |
[11] | 宋清华, 赵成章, 史元春, 杜晶, 王继伟, 陈静. 不同坡向甘肃臭草根系分叉数和连接长度的权衡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6): 577-585. |
[12] | 郑慧玲, 赵成章, 徐婷, 段贝贝, 韩玲, 冯威. 红砂根系分叉数和分支角度权衡关系的坡向差异[J].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11): 1062-1070. |
[13] | 郭京衡, 曾凡江, 李尝君, 张波.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三种防护林植物根系构型及其生态适应策略[J].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1): 36-44. |
[14] | 孙宝伟, 杨晓东, 张志浩, 马文济, 黄海侠, 阎恩荣.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库与植被碳归还的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9): 803-810. |
[15] | 付登高, 何锋, 郭震, 阎凯, 吴晓妮, 段昌群. 滇池流域富磷区退化山地马桑-蔗茅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效能评价[J].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4): 326-33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