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26年, 第菌根生态学期
    刊出日期:2026-01-20
      
    模拟干旱对菌根介导下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李文竹, 栾军伟, 邸雅平, 王一, 陈志成, 聂秀青, 刘世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26, 50(菌根生态学):  0.  doi: 10.17521/cjpe.2025.0037
    摘要 ( 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旱是全球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胁迫之一,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并间接改变土壤碳循环过程。温带森林在全球碳储存和气候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针对其土壤碳动态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机制研究仍显不足,尤其对菌根介导的土壤碳过程缺乏理解。本研究利用河南宝天曼长期模拟干旱实验平台结合不同孔径微宇宙(0.001 mm, 0.053 mm, 1.45 mm)原位培养实验,探讨了暖温带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林土壤中细根、菌根真菌与非共生微生物(free-living microorganisms)在干旱胁迫下分别对碳循环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和颗粒有机碳(POC,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及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 mineral 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这两种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植物通过增加地下碳分配来应对水分胁迫,细根与菌根真菌分泌物为水解酶活性增强提供了关键碳源支持。与此不同,氧化酶活性主要受水分和pH调控。过氧化物酶(PER, peroxidase)活性在干旱处理中显著下降,其通过抑制复杂化合物的分解促进了0.001 mm, 0.053 mm微宇宙中POC的积累。此外,细根与菌根真菌的碳输入也对POC的形成有显著作用。相比生物组分的影响,MAOC更多受干旱条件下微生物代谢活动和土壤环境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首次阐明了暖温带锐齿栎林中细根、菌根真菌及非共生微生物在干旱胁迫下的功能分化及其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干旱通过改变生物组分间的交互机制,调控酶活性及碳组分的动态,显著影响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这些发现为预测气候变化下森林土壤碳循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壤管理和碳库优化提供了科学支撑。
    亚热带森林土壤磷有效性与外生菌根优势度的关联分析
    杨密, 鲁梦珍, 冯志洋, 袁旭东, 赵小祥, 田秋香, 刘峰
    植物生态学报. 2026, 50(菌根生态学):  0.  doi: 10.17521/cjpe.2024.0414
    摘要 ( 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磷(P)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也是制约森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陆地上大部分植物可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或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 EC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以增强其对磷的吸收。AM菌根和ECM菌根在磷的利用策略上存在差异,影响生态系统磷循环过程。了解不同菌根类型下森林土壤磷有效性的变化,对于理解亚热带森林的生产力维持机制和指导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内35个森林样地(ECM树种优势度呈梯度变化)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土壤4种生物有效磷(氯化钙-P、酶-P、柠檬酸-P、盐酸-P)的含量,分析土壤有效磷随ECM树种优势度的变化规律,并探究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氯化钙-P、柠檬酸-P、盐酸-P含量与外生菌根优势度无显著相关关系,但酶-P含量随ECM树种优势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氯化钙-P含量与凋落物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柠檬酸-P和盐酸-P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酶-P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此外,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与ECM树种优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综上,以ECM树种为主的森林土壤具有更高的酶可水解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可通过有机磷的矿化,释放更多的磷素,进而促进亚热带森林ECM树种的快速生长。
    大气还原态氮干湿沉降下水曲柳和兴安落叶松菌根化苗木生长响应
    张诚航, 卫星, 吴纯泽, 王裕尧, 李浩楠
    植物生态学报. 2026, 50(菌根生态学):  0.  doi: 10.17521/cjpe.2024.0474
    摘要 ( 4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还原态氮增加背景下东北主要造林树种水曲柳(阔叶,具丛枝菌根)和兴安落叶松(针叶,具外生菌根)苗木对干湿还原态氮沉降的生长响应,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类型苗木生长与大气氮素沉降形态的关系,为苗木精准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具有丛枝菌根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具有外生菌根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播种苗为试验材料,模拟不同浓度的干湿氮沉降下,即0(CK)、35(ND-35)、70(ND-70)、35(NW-35)、70 kg N ha-1 yr-1(NW-70),两种苗木生长、光合能力、吸收根发育及菌根侵染率的变化。【主要结果】大气干湿氮沉降下,两种菌根类型的苗木均逐渐减少对菌根真菌的依赖性,以提高自身光合性能或根系吸收能力作为主要响应形式。(1)具有丛枝菌根的水曲柳在干沉降时,主要通过改变光合能力促进叶片及总生物量的积累,在ND-70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总叶绿素和叶片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9.61%、76.29%和53.84%。湿沉降时主要通过增加吸收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在NW-35和NW-70处理下,吸收根表面积比对照增加14.96%和16.17%,提高氮素利用效率。(2)具有外生菌根的兴安落叶松对湿沉降响应更明显,主要通过吸收根变长变细来促进根系的吸收能力,在NW-70处理下,吸收根长度比对照增加20.70%,吸收根平均直径和皮层厚度比对照减少10.14%和27.25%。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菌根类型与大气还原态沉降之间的关系,为不同菌根类型苗木精准养分管理提供借鉴。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