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1997年, 第3期
    刊出日期:1997-03-10
      
    论文
    中国暖温带若干灌丛群落多样性问题的研究
    谢晋阳,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197-207. 
    摘要 ( 2274 )   PDF (547KB) ( 125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暖温带灌丛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表明:1.灌丛群落的均一度指数同优势度指数的相关性较丰富度指数同变化度指数的相关性为高;在众多的多样性指数中,D4(Shannon信息度指数)和D6(Gini指数)因最大限度地包含了其它各类多样性指数的信息而被采用。2.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随着演替的进行,没有表现出降低的趋势。3.生物多样性较高的荆条灌丛和辽东栎萌丛的物种多度分布是对数分布,而生物多样性较低的鬼见愁灌丛和毛榛灌丛的物种多度分布是几何分布,处于中间的三桠绣线菊灌丛的物种多度分布是Broken-Stick分布;没有正态对数分布类型。
    依据野外实测的蒸腾速率对几种沙地灌木水分平衡的初步研究(英文)
    董学军, 张新时, 杨宝珍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08-225. 
    摘要 ( 2427 )   PDF (953KB) ( 8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将毛乌素沙地植被建设的水分平衡与半固定沙丘持续发展原则应用于治沙造林的实践中。毛乌素沙地是一个灌木“王国”,然而沙地灌丛植被的发育常常受到水分亏缺的严重制约。为此,根据水分平衡的原则与方法确立适宜的植物种植密度,对沙地植被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水分平衡研究中,蒸散是最难估计的一项。本文提供了一种根据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变化与蒸腾速率的观测资料计算蒸腾耗水量的方法,并根据沙地水分平衡的要求估算丁几种优势灌木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灌丛生态系统的蒸发散主要来自植物蒸腾作用;在所研究的植物当中,除沙地柏(Sabina vulgaris)可以形成很大的密度外(因其强的蒸腾控制能力),其它灌木的适宜种植密度应控制在使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的水平上。
    苹果、杨树等林木根系浸取物对小麦生长的潜在影响
    祝心如, 王大力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26-233. 
    摘要 ( 2468 )   PDF (431KB) ( 105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了解树木根系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针对泡桐树(Paulownia elongata)、苹果树(Malus pumila)、桃树(Prunus persica)和杨树(Populus canadensis)进行了实验。本文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表明,泡桐根、苹果根、杨树根和桃树根的水浸液抑制小麦的种子萌发,抑制强度依次为;桃根>杨树根>苹果树根>泡桐根。树根水浸液同样抑制小麦幼苗根伸长。其作用强度为:杨树根>苹果树根>泡桐树根。根水浸液再用乙醚萃取,乙醚萃取液表现了更为明显的对小麦早期根和苗发育的抑制作用。抑制能力为:桃树根>杨树根>苹果树根>泡桐树根。苹果树根的根皮苷在土壤中或水中可依次降解产生根皮素,对羟基氢化肉桂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间苯三酚。以此为例,取化学试剂对羟基苯甲酸和间苯三酚进行小麦种子萌发和早期发育试验。结果表明,当化合物浓度为1×10-2M时,可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在实验样地的土壤中检出了对羟基苯甲酸,这表明存在林木根系产生化学物质而影响作物生长的可能性。本文还分析了不利影响发生的条件.
    山地草原生物量的垂直变化及其与气候变暖和施肥的关系
    杨永辉, 托尼·哈里森, 费尔·安纳逊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34-241. 
    摘要 ( 2282 )   PDF (486KB) ( 99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将3种土壤(酸性棕壤、灰壤土、粘泥炭土)/植被的土柱从位于英格兰北部的Great Dun Fell(GDF)移入同一山体低海拔的Newton Rigg(NR),利用海拔高差造成的温差(4.2℃)模拟全球变暖对生物量的影响;和利用施肥(20kgNhm-2·a-1、10kgPhm-2·a-1)试验模拟全球变暖下,温度升高诱发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营养元素浓度升高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变动造成的温度差异使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温度升高使粘泥炭土、酸性棕壤、灰壤土地上总生物量比对照分别提高51%、78%及66%;同时,物种组成大大改变,剪股颖在群落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急剧升高。但不同施肥处理未使样品间生物量出现显著差异,从而得出结论:全球变暖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不会直接对生物量造成重要影响;而温度是影响生物量及物种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
    长白山红松林主要树种空间格局的模拟分析
    侯向阳, 韩进轩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42-249. 
    摘要 ( 2098 )   PDF (399KB) ( 154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引入依坐标点集的空间格局模拟分析法研究了长白山红松林主要树种的格局分布,以及红松不同年龄级格局分布的动态。结果表明:红松在不同的林型、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表现不同的空间格局,乔木层红松属随机型分布,在红松云冷杉林中非随机性较强;随着年龄级增长,红松的空间格局从聚集向随机发展,林木的随机自稀是种群格局动态变化的重要原因。
    几种常用造林树种冠层对降水动能分配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周国逸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50-259. 
    摘要 ( 1834 )   PDF (512KB) ( 12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林冠如何调节到达林地的降水动能,推导了计算大气降水和穿透水动能的理论和方法。经由理论推导指出并非所有的森林都适合作为水土保持林,即由穿透水的水滴直径较大,而且不受大气降水强度的影响及穿透水常常不是以最大的稳定速度到达林地这两个规律来讨论森林冠层在水土保持功效方面所具有的地位,可以做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理论基础。
    杉木萌芽林林冠下营造细柄阿丁枫与木荷的生态效益的研究
    李振问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60-266. 
    摘要 ( 2159 )   PDF (410KB) ( 101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杉木萌芽林林冠下营造中亚热带常见乡土阔叶树种——细柄阿丁枫与木荷后,形成的杉阔混交林的两年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萌芽林改造成细柄阿丁枫杉木混交林与木荷杉木混交林后,林分水源涵养功能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林内小气候得到改善,林分抗御火灾能力增强。杉木林冠下营造乡土阔叶树种是改良杉木林生态环境质量,科学经营杉木低产林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
    有序样方聚类在植被垂直划分中的应用
    张峰, 上官铁梁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67-273. 
    摘要 ( 1878 )   PDF (400KB) ( 95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一种非等级分类方法——有序样方聚类法,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绵山植被垂直带的划分,结果为:1,落叶阔叶林带(包含3个亚带:Ⅰ.落叶阔叶灌丛亚带,Ⅱ.松栎林亚带,Ⅲ.落叶阔叶林亚带),2.寒温性针叶林带和3,亚高山草甸带。基于黄金分割法(或Fisher’s法)的有序样方聚类法,是按照样方在空间(或时间)先后出现的序号和组内相似性最大,组间相似性最小的标准,对样方进行分类,因此,所得结果是最优的。与TWINSPAN的结果比较,在绵山植被遭到严重扰动的情况下,有序样方聚类要优于TWINSPAN。
    不同邻体大头茶幼苗的适应特征
    肖春旺, 刘玉成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74-284. 
    摘要 ( 2367 )   PDF (480KB) ( 106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林窗下,以大头茶幼苗为基株,分别以马尾松、川灰木和大头茶幼苗为邻体。研究不同邻体如何改变可利用资源,影响大头茶幼苗基株生长动态和形态、树冠结构和生物量效应,并探讨影响基株生长的邻体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不同邻体的生长和截光效应差异明显;基株生长特征与邻体的树高、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树冠距地表10cm处截光量相关极小,却与邻体树冠距地表30cm处截光量相关极大,故影响基株生长的邻体主导因素是遮挡基株树冠的邻体的可利用光资源;基株生长动态,如树高、叶数、叶面积和叶大小,树冠结构和生物量显著受到不同邻体的影响,并且基株树高及增长量、叶面积、冠幅和生物量均为大头茶单株(GNO)>大头茶+川灰木(GNS)>大头茶+马尾松(GNP)>大头茶+大头茶(GNG)。大头茶幼苗种内竞争明显强于种间竞争。
    中国南极长城湾1994年1~2月间海水初级生产初析
    陈皓文, 朱明远, 洪旭光, 袁峻峰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85-289. 
    摘要 ( 2138 )   PDF (237KB) ( 87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中国南极长城湾内水体夏季的初级生产力于1994年1~2月间作了估计。发现其初级生产碳量约为0.7998·m-3·d-1。2月份高于1月份。表层、中层和下层相比,下层的日产量仍高。意味着该湾水体处于真光层范围内。水柱上下均有相应的初级生产。水温提高似有利于初级生产。初级生产的粗生产量与叶绿素a(Chl-a)、NH4-N、总N、ΣN/P的变化较为一致。营养盐相当充足。而与NO2-N、PO4-P 较不一致。与异养菌数也相悖。推测异养菌有较强的分解有机质能力和矿化作用活动。
    广西隆安蔗区环境地球初步研究
    李先琨, 苏宗明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3):  290-296. 
    摘要 ( 1852 )   PDF (404KB) ( 74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广西隆安县甘蔗产区不同地层甘蔗生长状况和产量的调查,划分甘蔗生长的适宜地层,并通过母岩、土壤、甘蔗植株中31种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植物与地球化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对甘蔗生产产生影响的元素。结果是:不同地层上甘蔗产量差异显著,以C3为优势区,C2、D2d2为次优势区,D3、Qp为劣势区,对甘蔗生产有明显促进作用的营养元素有K、Na、B、N;对甘蔗产量的提高有抑制影响的元素有As、Cr、Cu、Ca。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