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1994年, 第3期
    刊出日期:1994-03-10
      
    论文
    长白山红松混交林干扰历史的重构研究
    阳含熙, 谢海生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01-208. 
    摘要 ( 2074 )   PDF (424KB) ( 112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取自300棵林木的年轮盘年轮宽度分析,利用林木年轮中表现出的释压(release)反应,进行红松混交林干扰历史重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林木的释压反应,分析诸如长白山红松混交林这种以风作为主要干扰类型的林分干扰历史是合理的方法,也是现行林分干扰历史推测方法中最准确、可靠、提供信息量最大的方法;只要满足一定的样本数,是可以通过样树的释压反应分析出林分的干扰历史;对红松混交林而言,臭松、鱼林松和红松是干扰历史分析的理想树种;在天然红松混交林中被压林木比率与干扰密切相关,一次干扰导致林分被压林木一次大幅度下降,而当较长时间不发生干扰时,林分被压林木比率逐渐上升。群落干扰历史的重构为群落和生态系统动态研究提供有利的历史资料。
    川西北甘南云冷杉林的DCA排序、环境解释和地理分布模型的研究
    江洪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09-218. 
    摘要 ( 2411 )   PDF (666KB) ( 94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应用DCA排序的方法进行了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云冷杉林的梯度分析,建立了植物群落梯度环境解释的数学模型和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川西北甘南云冷杉林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生态梯度中最显著并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度梯度和水分梯度。在水分梯度上,大致有这样的植被序列,由较湿的藓类和杜鹃冷杉及云杉林,中生性的箭竹冷杉林和云杉林,偏旱的高山栎冷杉林和云杉林;处于恢复中期的桦木林的生境也偏旱,但一般不如高山栎林。冷杉林比云杉林更趋于阴湿的生境。 在温度梯度上,呈现出灌木云杉林—桦木林—落阔冷杉林—高山栎云杉林—箭竹云杉林—箭竹红桦林—高山栎冷杉林—藓类红桦林—藓类云杉林—箭竹冷杉林—藓类云冷杉林—藓类冷杉林—小叶章云杉林—杜鹃冷杉林的排序。基本特征是:川西北和甘南的云杉林的温度需求高于冷杉林。川西北云冷杉林与甘南云冷杉林在DCA排序轴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虽然川西北地区云冷杉林的海拔分布高于甘南地区,但是其纬度也低于甘南,故在温度条件上基本一致。在水分梯度上,川西北云冷杉林的湿度要稍大于甘南云冷杉林。利用植物地理分布的数学模型和有关的图、表,详细地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环境解释,并找出了主导的环境因子。
    高山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贺金生, 陈伟烈, 王勋陵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19-227. 
    摘要 ( 2888 )   PDF (1649KB) ( 145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分布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建群种高山栎组植物叶的形态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栎组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兼有非肉质旱生植物和高山植物的性状,这是它们对生态环境广泛适应的基础。每一个种除气孔器类型及腹面二层表皮细胞性状比较稳定外,其他性状,如气孔的大小和密度、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的类型、叶片的厚度、角质膜的厚度均受环境条件修饰,不是稳定性状,不具分类学意义。对同一个种的不同生活型,如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在解剖结构土没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地中海的冬青栎(Quercusilex)的表皮特征和高山栎组植物有很大的相似性。
    鼎湖山黄果厚壳桂群落的凋落物及其氮素动态
    蚁伟民, 丁明懋, 张祝平, 廖兰玉, 黄忠良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28-235. 
    摘要 ( 2257 )   PDF (441KB) ( 68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的凋落物量进行了两周年的观测,结果分别是12.16和6.58t·ha-1·yr-1。不仅年间凋落物量有差别,各月凋落物量也不尽相同。气候的变化对凋落物影响较大。用自然分解法Ⅰ和Ⅱ测得凋落物年分解失重率分别为72.4%和70.2%,t-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别。用网袋法测得凋落物的年分解失重率为64.9%,稍低于自然分解法,与尼龙袋阻隔了某些分解凋落物的生物进入袋内有关。试验开始时测得地被物层重2.87t·ha-1,含氮量36.63kg·ha-1,一年试验期间通过凋落物进入地被物层的氮量为172.19kg·ha-1,合计地被物层应有208.82kg·ha-1的氮。但经一年分解后,在试验结束时再次测定地被物的重量和含氮量,则分别为4.32t·ha-1和55.25kg·ha-1。经计算(208.82—55.25),已有153.57kg·ha-1·yr-1的氮从地被物层流人土壤。这部分氮相当于该群落年生长需氮量的71%,营养循环相当旺盛,反映了群落处于生长发展盛期。
    南平溪后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杨玉盛, 李振问, 俞新妥, 何宗明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36-242. 
    摘要 ( 2204 )   PDF (422KB) ( 10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福建省南平溪后70年生杉木丰产林与杂木林的土壤肥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前茬杂木林相比,70年生杉木林下土体较紧实,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含量降低,土壤酶活性和氧化代谢能力减弱。目前70年生杉木丰产林之所以仍保持较高的土壤肥力水平,主要是杉木林林冠疏开后林下植物多样性提高及生物量增加的缘故。
    果粮间作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研究
    吴刚, 冯宗炜, 秦宜哲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43-252. 
    摘要 ( 2234 )   PDF (531KB) ( 11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果粮间作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果粮间作系统(苹果、小麦、花生)是一个多植物种群,多层次结构,多功能、多效益的人工生态系统;(2,果粮间作系统对灾害性干热风、高温、低温等气象条件起到抗逆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变系统生物种群结构,增加系统的稳定性;(3)系统的年经济产量为5218.6kg·h-1·yr-1,年生产力为17645.6kg·ha-1·yr-1,年凋落量为206.9kg·ha-1·yr-1,1988—1991年4年中,净经济效益为每公顷50781.2元,能量现存量为78.4699×1010J·ha-1,年固定能量为49.6×1010J·ha-1·yr-1,光能转化率为1.138%,营养元素N、P、K在系统的累积量分别为640.8、130.8、328.4kg·ha-1,年吸收量分别为554.5、96.7、253.9kg·ha-1·yr-1,年归还量分别为16.4、3.4,10.4kg·ha-1·yr-1,年归还率分别为:2.9%、3.5%、4.1%。
    三峡地区茶园土壤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王效举, 陈鸿昭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53-260. 
    摘要 ( 2194 )   PDF (476KB) ( 97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分类原则,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植茶土壤为硅铝质铁铝土、钾硅质铁铝土和硅铁质铁铝土3种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硅铝质铁铝土的特点是土壤质地粗,剖面分异明显,硅、铝、钾含量高,铁、钙、镁含量低:钾硅质铁铝土多为砂壤质,硅、钾含量较高;硅铁质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铁、铝含量高,磷、钾含量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至为密切。砂质土有利于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而粘质土则会使氨基酸含量降低;较高的盐基含量会降低茶叶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但有利于氨基酸形成;速效磷与水浸出物成显著正相关,但与咖啡碱成显著负相关;缓效钾与氨基酸成正相关。从总体上看,硅铝质铁铝土上产出的茶叶品质较高,适宜植茶,硅铁质铁铝土上茶叶品质欠佳,如无特殊改良措施,不宜开辟为茶园。
    太白山红桦林的初步研究
    傅志军, 郭俊理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61-270. 
    摘要 ( 2395 )   PDF (589KB) ( 53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林是太白山森林植被的重要类型,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成为落叶阔叶林带的一个亚带,南坡分布于海拔1950—2650m,北坡分布于海拔2200—2750m。 太白山红桦林可分为7个类型: Ⅰ红桦+辽东栎林,Ⅱ红桦+辽东栎+华山松林,Ⅲ红桦 +华山松林,Ⅳ红桦纯林,Ⅴ红桦+华山松+牛皮桦林,Ⅵ红桦+牛皮桦+巴山冷杉林,Ⅶ红桦 +牛皮桦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红桦林各类型依次有规律的分布,但红桦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并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组成。红桦林以高大粗壮的红桦个体为主,林内更新苗较少,天然更新状况普遍不良。优势种群(红桦)年龄分析表明,红桦种群为衰退种群。红桦种群的衰退特征反映出红桦林的消退发展趋势。 目前本区红桦林多属成熟林或过熟林,应加强人工更新。
    甘肃马衔山林区植被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王孝安, 冯杰, 张怀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71-282. 
    摘要 ( 2247 )   PDF (614KB) ( 93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目前各国学者广泛使用的一些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区的马衔山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和排序。所用方法包括多元等级分划分类(TWINSPAN程序)、PCA排序(ORDINA程序)、RA和DCA排序(DECORANA程序)。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32个样地分为两大类共7个群落类型:山地森林 (1)山杨+白桦群落,(2)青杆群落,(3)青杆+白桦+山杨群落,(4)山杨+康定柳+糙皮桦群落;山地灌丛 (1)康定柳+糙皮桦群落,(2)糙皮桦+黄毛杜鹃+裂香杜鹃群落,(3)黄毛杜鹃+裂香杜鹃群落。它们的分布格局与海拔梯度密切相关。此外,本文还对所用方法的比较进行了讨论。
    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中优势种群的特性与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刘玉成, 杜道林, 岳泉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83-289. 
    摘要 ( 2250 )   PDF (461KB) ( 113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对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系列优势种群的生长、分布、显著度及其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基本方法采取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利用相邻格子法每木实测取样。结果表明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系列8个优势种群对应9个生态因子的关系。马尾松受限于较差的环境条件,如土层薄、坡度大等;亚热带演替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第一层树种,如大头茶、小叶栲等受控于土壤条件最大。9个生态因子对优势种群作用由强到弱的潜在序列为土壤有机质>土壤厚度>种丰富度>土壤pH>土壤水分>干扰度>海拔高度>坡度>群落透光度。8个优势种群受9个因子综合作用的反应由强到弱的可能序列是栲树>银木荷>大头茶>小叶栲>马尾松>白毛新木姜子>川山矾>光叶山矾。
    磷在羊草草地植物——土壤中积累、分布及转移规律
    傅林谦, 祝迁成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3):  290-296. 
    摘要 ( 2247 )   PDF (354KB) ( 74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研究磷素几种形态的动态变化基础上,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磷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流通、积累和归还的特点,得出如下结果:1.磷素在系统内99%以上分布在土壤中。2.群落内磷的再利用量为3.6755kg·ha-1·yr-1。3.群落每年吸收的磷为3.4063kg·ha-1·yr-1,地上部归还土壤为0.1447kg·ha-1·yr-1,地下部归还土壤为1.8111kg·ha-1·yr-1,输出仅占吸收量的42.24%,磷素在群落中每年净积累为0.35kg·ha-1·yr-1.4.磷在各库内的周转时间是:地上植物活体为1.3364年,立枯体为6.4350年,活根为1.0887年,死根为2.4378年,有机磷为833.3年。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