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egraded Ecosystem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and 3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Botany,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The recently developed micro-sampling approach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extract micro-tree-cores at weekly intervals to monitor the process of stem cambial activity and xylem 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dendrochronology, the micro-sampling approach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 tree growth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nvironment at a more precise level. This review article aims to: 1) summarize the progresses in the micro-sampling approach-based studies published over recent years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2)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mary growth and secondary growth and the response mechanisms of radial growth of trees to global change (global warming, drought,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effects)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literature.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is review will assist with predicting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sink potential of forests, and help policy-makers with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s.
GUOXia-Li, YUBi-Yun, LIANGHan-Xue, HUANGJian-Guo. Advancement in studies of tree growth and ecophysiology incorporating micro-sampling approach.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7, 41(7): 795-804 https://doi.org/10.17521/cjpe.2017.0009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Fig. 3 Cambial and xylem cell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s in Pinus massoniana in Dinghu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z, cambial zone; Ec, enlarging cells; WTc, wall Thickening cells; Mc, mature cells.
The contribution of carbon and water in modulating wood formation in black spruce saplings.
Plant Physiology, 170, 2072-2084.
[15]
DeslauriersA, MorinH, UrbinatiC, CarrerM (2003).
Daily weather response of balsam fir (Abies balsamea (L.) Mill.) stem radius increment from dendrometer analysis in the boreal forests of Québec (Canada).
Comparing the intra-annual wood formation of three European species (Fagus sylvatica, Quercus petraea and Pinus sylvestris) as related to leaf phenology and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dynamic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phenological traits: Leaf shedding and cambial activity in Parkia nitida Miq. and Parkia velutina Benoist (Fabaceae) in tropical rainforest.
Trees, 29, 973-984.
[46]
OribeY, FunadaR, KuboT (2003).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mbial activity,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starch in storage tissues around the cambium in locally heated stems of Abies sachalinensis (Schmidt) Masters.
van der WerfGW, Sass-KlaassenUG, MohrenGMJ (2007).
The impact of the 2003 summer drought on the intra-annual growth pattern of beech (Fagus sylvatica L.) and oak (Quercus robur L.) on a dry site in the Netherlands
Response of radial growth to climate change for Larix olgensi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0, 23-3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于健, 徐倩倩, 刘文慧, 罗春旺, 杨君珑, 李俊清, 刘琪璟 (2016).
ZhangS, HuangJG, RossiS, MaQ, YuB, ZhaiL, LuoD, GuoX, FuS, ZhangW (2017). Intra-annual dynamics of xylem growth in Pinus massoniana submitted to an experimental nitrogen addition in Central China. Tree Physiology (in Press) doi: 10.1093/treephys/tpx079.
[75]
ZhuLJ, LiZS, WangXC (2017).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xylem in tree ring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1, 238-25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朱良军, 李宗善, 王晓春 (2017).
Kinetics of tracheid development explain conifer tree-ring structure.
1
2014
... 目前微树芯技术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并且方法日益成熟(Rossi et al., 2006; 张军周等, 2013), 极大地推进了对树干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形成过程方面的详细研究.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监测形成层以及木质部的发育过程, 以及通过模型定量出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以及细胞分裂的速率(Huang et al., 2011, 2014; Zhai et al., 2012; Cuny et al., 2014; Lupi et al., 2014), 详细记录树木木质部的生长动态, 进一步预测树木的生长情况(Bigler et al., 2004), 权衡探索树木的生存策略(Cuny et al., 2012; del Castillo et al., 2016), 了解树木的生活型(Xiao et al., 2014), 估算森林碳储量(Cuny et al., 2015)等.在法国东北部生长的先锋树种欧洲云杉形成层活动时间长, 但是生产效率低, 即采取了缓慢生长但是风险比较大的生存策略, 相反, 后期演替树种欧洲赤松和Abies alba形成层活动时间短而生产效率高, 采取了密集生长、安全性较大的策略(Cuny et al., 2012).Xiao等(2014)通过监测中国黑河下游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径向生长和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 因为柽柳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 可以通过很长的根系吸收地下水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 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回顾树木细胞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可以弥补通过树木年轮不能进行短期观察的缺陷, 同时在微观角度上为树木的分类提供依据(Campbell et al., 2016),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树轮学(Fonti et al., 2015).运用微树芯技术还可以监测形成层向外产生的并且在运输有机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树木韧皮部生长(Jyske et al., 2015).近些年来, 创新性地将微树芯技术用于监测树木根部(Thibeault-Martel et al., 2008; Krause et al., 2010)的生长动态, 将树木地上和地下不同部位的生长进行整合加以分析, 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机制.由于微树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5年10月, “第一届树木生长季内形成过程分析研讨会” (Intra-Annual Analysis of Wood Formation)在意大利举行, 探讨了探索树木形成的监测方法和科学产出, 对木质部发育的动态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贺敏慧和杨保(2014)综述了欧洲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环境下利用微树芯技术研究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生长物候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并且通过不同树龄、海拔以及健康状况等专题论述了微树芯技术在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的广泛应用.朱良军等(2017)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在细胞水平上的解剖特征如管胞密度、大小, 细胞壁厚度, 导管大小及密度等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适应过程以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内在机理性的解释, 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 利用微树芯技术在定性和定量树木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研究, 利用模型预测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发育过程对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适应性和在树木细胞水平上精准评估森林碳汇上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作为对前人综述的完善和补充, 希望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Woody biomass production lags stem-girth increase by over one month in coniferous forests.
2
2015
... 目前微树芯技术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并且方法日益成熟(Rossi et al., 2006; 张军周等, 2013), 极大地推进了对树干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形成过程方面的详细研究.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监测形成层以及木质部的发育过程, 以及通过模型定量出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以及细胞分裂的速率(Huang et al., 2011, 2014; Zhai et al., 2012; Cuny et al., 2014; Lupi et al., 2014), 详细记录树木木质部的生长动态, 进一步预测树木的生长情况(Bigler et al., 2004), 权衡探索树木的生存策略(Cuny et al., 2012; del Castillo et al., 2016), 了解树木的生活型(Xiao et al., 2014), 估算森林碳储量(Cuny et al., 2015)等.在法国东北部生长的先锋树种欧洲云杉形成层活动时间长, 但是生产效率低, 即采取了缓慢生长但是风险比较大的生存策略, 相反, 后期演替树种欧洲赤松和Abies alba形成层活动时间短而生产效率高, 采取了密集生长、安全性较大的策略(Cuny et al., 2012).Xiao等(2014)通过监测中国黑河下游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径向生长和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 因为柽柳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 可以通过很长的根系吸收地下水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 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回顾树木细胞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可以弥补通过树木年轮不能进行短期观察的缺陷, 同时在微观角度上为树木的分类提供依据(Campbell et al., 2016),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树轮学(Fonti et al., 2015).运用微树芯技术还可以监测形成层向外产生的并且在运输有机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树木韧皮部生长(Jyske et al., 2015).近些年来, 创新性地将微树芯技术用于监测树木根部(Thibeault-Martel et al., 2008; Krause et al., 2010)的生长动态, 将树木地上和地下不同部位的生长进行整合加以分析, 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机制.由于微树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5年10月, “第一届树木生长季内形成过程分析研讨会” (Intra-Annual Analysis of Wood Formation)在意大利举行, 探讨了探索树木形成的监测方法和科学产出, 对木质部发育的动态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贺敏慧和杨保(2014)综述了欧洲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环境下利用微树芯技术研究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生长物候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并且通过不同树龄、海拔以及健康状况等专题论述了微树芯技术在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的广泛应用.朱良军等(2017)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在细胞水平上的解剖特征如管胞密度、大小, 细胞壁厚度, 导管大小及密度等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适应过程以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内在机理性的解释, 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 利用微树芯技术在定性和定量树木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研究, 利用模型预测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发育过程对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适应性和在树木细胞水平上精准评估森林碳汇上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作为对前人综述的完善和补充, 希望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 传统方法是通过测量树干胸径、树高等来估测森林碳汇.然而基于北半球微树芯方法获得的海量数据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 生长季内树干径向尺寸停止增大后一个月内, 树木仍然在固碳(Cuny et al., 2015).这正好可以解释目前基于碳通量塔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 如秋天树木胸径停止生长后出现碳的净增(Granier et al., 2008)以及在短的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净生产力与树木胸径大小的变化无显著关系(Zweifel et al., 2010).造成滞后的原因可能是, 在木质部细胞完成细胞增大阶段后紧接着细胞壁增厚, 进一步导致固碳量的增加, 而树木的胸径并不会变化.这说明通过在木质部形成过程中估算碳, 能提高估测碳汇的准确性.Rossi等(2011)基于对Picea mariana在连续7年内形成层物候的分析, 建立了可以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木质部活动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变化的模型.其预测结果对森林固碳能力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相比于利用传统方法即通过独立的初级生长(枝、叶、根生物量)和次级生长(地上生物量、年轮宽度或生长曲线)来预测森林碳汇, Huang等(2014)建立了定量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混合效应模型, 该模型预期有助于提高森林生态系统长短期碳储量和碳平衡预测的准确性. ...
Life strategies in intra-annual dynamics of wood formation: Example of three conifer species in a temperate forest in north-east France.
2
2012
... 目前微树芯技术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并且方法日益成熟(Rossi et al., 2006; 张军周等, 2013), 极大地推进了对树干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形成过程方面的详细研究.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监测形成层以及木质部的发育过程, 以及通过模型定量出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以及细胞分裂的速率(Huang et al., 2011, 2014; Zhai et al., 2012; Cuny et al., 2014; Lupi et al., 2014), 详细记录树木木质部的生长动态, 进一步预测树木的生长情况(Bigler et al., 2004), 权衡探索树木的生存策略(Cuny et al., 2012; del Castillo et al., 2016), 了解树木的生活型(Xiao et al., 2014), 估算森林碳储量(Cuny et al., 2015)等.在法国东北部生长的先锋树种欧洲云杉形成层活动时间长, 但是生产效率低, 即采取了缓慢生长但是风险比较大的生存策略, 相反, 后期演替树种欧洲赤松和Abies alba形成层活动时间短而生产效率高, 采取了密集生长、安全性较大的策略(Cuny et al., 2012).Xiao等(2014)通过监测中国黑河下游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径向生长和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 因为柽柳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 可以通过很长的根系吸收地下水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 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回顾树木细胞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可以弥补通过树木年轮不能进行短期观察的缺陷, 同时在微观角度上为树木的分类提供依据(Campbell et al., 2016),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树轮学(Fonti et al., 2015).运用微树芯技术还可以监测形成层向外产生的并且在运输有机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树木韧皮部生长(Jyske et al., 2015).近些年来, 创新性地将微树芯技术用于监测树木根部(Thibeault-Martel et al., 2008; Krause et al., 2010)的生长动态, 将树木地上和地下不同部位的生长进行整合加以分析, 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机制.由于微树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5年10月, “第一届树木生长季内形成过程分析研讨会” (Intra-Annual Analysis of Wood Formation)在意大利举行, 探讨了探索树木形成的监测方法和科学产出, 对木质部发育的动态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贺敏慧和杨保(2014)综述了欧洲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环境下利用微树芯技术研究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生长物候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并且通过不同树龄、海拔以及健康状况等专题论述了微树芯技术在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的广泛应用.朱良军等(2017)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在细胞水平上的解剖特征如管胞密度、大小, 细胞壁厚度, 导管大小及密度等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适应过程以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内在机理性的解释, 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 利用微树芯技术在定性和定量树木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研究, 利用模型预测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发育过程对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适应性和在树木细胞水平上精准评估森林碳汇上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作为对前人综述的完善和补充, 希望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 形成层活动时间短而生产效率高, 采取了密集生长、安全性较大的策略(Cuny et al., 2012).Xiao等(2014)通过监测中国黑河下游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径向生长和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 因为柽柳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 可以通过很长的根系吸收地下水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 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回顾树木细胞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可以弥补通过树木年轮不能进行短期观察的缺陷, 同时在微观角度上为树木的分类提供依据(Campbell et al., 2016),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树轮学(Fonti et al., 2015).运用微树芯技术还可以监测形成层向外产生的并且在运输有机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树木韧皮部生长(Jyske et al., 2015).近些年来, 创新性地将微树芯技术用于监测树木根部(Thibeault-Martel et al., 2008; Krause et al., 2010)的生长动态, 将树木地上和地下不同部位的生长进行整合加以分析, 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机制.由于微树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5年10月, “第一届树木生长季内形成过程分析研讨会” (Intra-Annual Analysis of Wood Formation)在意大利举行, 探讨了探索树木形成的监测方法和科学产出, 对木质部发育的动态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贺敏慧和杨保(2014)综述了欧洲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环境下利用微树芯技术研究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生长物候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并且通过不同树龄、海拔以及健康状况等专题论述了微树芯技术在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的广泛应用.朱良军等(2017)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在细胞水平上的解剖特征如管胞密度、大小, 细胞壁厚度, 导管大小及密度等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适应过程以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内在机理性的解释, 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 利用微树芯技术在定性和定量树木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研究, 利用模型预测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发育过程对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适应性和在树木细胞水平上精准评估森林碳汇上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作为对前人综述的完善和补充, 希望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Increased soil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N deposition have no effect on the N status and growth of a mature balsam fir forest.
1
2013
... 另外,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加剧, 氮沉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Vitousek和Howarth (1991)研究表明, 短期内有效氮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而过量的氮会导致土壤环境、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失衡等从而影响树木的能量供应(Roelofs et al., 1985).在氮元素缺乏的北方针叶林中, 氮沉降预期会促进树木的生长.然而, 利用微树芯技术对加拿大Picea mariana进行的土壤增温和加氮处理的实验表明, 树木木质部的形成物候并没有受到显著影响, 对照组和加氮组的Picea mariana产生的细胞数量也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人们可能高估了氮添加对北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Lupi et al., 2012; D’Orangeville et al., 2013; Dao et al., 2015).Zhang等(2017)发现3年短期的低氮(25 kg·hm-2·a-1)添加对暖温带森林中的马尾松形成层活动和木质部的形成动态并无显著影响.因此, 氮沉降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监测.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氮沉降三大地区之一, 南方地区作为氮饱和地区, 氮沉降对树木木质部形成物候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相关工作亟需开展. ...
A 6-year-long manipulation with soil warming and canopy nitrogen additions does not affect xylem phenology and cell production of mature black spruce.
1
2015
... 另外,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加剧, 氮沉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Vitousek和Howarth (1991)研究表明, 短期内有效氮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而过量的氮会导致土壤环境、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失衡等从而影响树木的能量供应(Roelofs et al., 1985).在氮元素缺乏的北方针叶林中, 氮沉降预期会促进树木的生长.然而, 利用微树芯技术对加拿大Picea mariana进行的土壤增温和加氮处理的实验表明, 树木木质部的形成物候并没有受到显著影响, 对照组和加氮组的Picea mariana产生的细胞数量也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人们可能高估了氮添加对北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Lupi et al., 2012; D’Orangeville et al., 2013; Dao et al., 2015).Zhang等(2017)发现3年短期的低氮(25 kg·hm-2·a-1)添加对暖温带森林中的马尾松形成层活动和木质部的形成动态并无显著影响.因此, 氮沉降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监测.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氮沉降三大地区之一, 南方地区作为氮饱和地区, 氮沉降对树木木质部形成物候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相关工作亟需开展. ...
Diversity of leaf unfolding dynamics among tree species: New insights from a study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1
2011
... 近年来随着气温的增高, 树木春天叶展开时间提前, 秋天叶变色时间延迟, 导致了生长季延长, 从而产生更多的光合产物(Davi et al., 2011), 提高了森林生产力(Tegel et al., 2014).大量研究指出, 气候变暖也引起了树干形成层活动和木质部生长的提前且木质部生长季延长(Deslauriers et al., 2003, 2008; Rossi et al., 2013).在1998-2000年的连续监测中, Deslauriers等(2003)发现加拿大东部Abies balsamea木质部暖年(1999年)开始生长时间要早于冷年; 在意大利东部阿尔卑斯山, Rossi等(2007)监测对比了3个树种2002-2004年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2003年暖春的韧皮部活动开始时间要早于其他2年; Huang等(2011)沿着纬度梯度研究加拿大西部魁北克地区Picea mariana的年内树干木质部的生长, 发现春季低纬度林分木质部开始生长时间普遍比高纬度林分早, 且暖年(即暖春和暖夏)林分的木质部生长量多于暖春冷夏的木质部生长量, 因此形成宽年轮, 反之形成窄年轮.另外通过建立模型可以进一步定量形成层活动时间的变化.例如Lugo等(2012)发现1950-2010年间加拿大东部Picea mariana的形成层活动每10年提前0.5-0.8天.Rossi等(2016)通过研究北半球广阔的空间尺度、多个针叶树种的树干木质部生长动态, 发现木质部物候的开始时间与年平均气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且木材形成的持续时间随样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以6.5天·℃-1的速率线性增长.此发现表明, 针叶林木材形成过程的高度一致性以及春季4-5月的温度是诱导木质部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预示着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 北半球寒带森林的木材生长期可能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同步延长. ...
Living on the edge: Contrasted wood-formation dynamics in Fagus sylvatica and Pinus sylvestris under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
1
2016
... 目前微树芯技术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并且方法日益成熟(Rossi et al., 2006; 张军周等, 2013), 极大地推进了对树干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形成过程方面的详细研究.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监测形成层以及木质部的发育过程, 以及通过模型定量出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以及细胞分裂的速率(Huang et al., 2011, 2014; Zhai et al., 2012; Cuny et al., 2014; Lupi et al., 2014), 详细记录树木木质部的生长动态, 进一步预测树木的生长情况(Bigler et al., 2004), 权衡探索树木的生存策略(Cuny et al., 2012; del Castillo et al., 2016), 了解树木的生活型(Xiao et al., 2014), 估算森林碳储量(Cuny et al., 2015)等.在法国东北部生长的先锋树种欧洲云杉形成层活动时间长, 但是生产效率低, 即采取了缓慢生长但是风险比较大的生存策略, 相反, 后期演替树种欧洲赤松和Abies alba形成层活动时间短而生产效率高, 采取了密集生长、安全性较大的策略(Cuny et al., 2012).Xiao等(2014)通过监测中国黑河下游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径向生长和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 因为柽柳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 可以通过很长的根系吸收地下水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 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回顾树木细胞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可以弥补通过树木年轮不能进行短期观察的缺陷, 同时在微观角度上为树木的分类提供依据(Campbell et al., 2016),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树轮学(Fonti et al., 2015).运用微树芯技术还可以监测形成层向外产生的并且在运输有机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树木韧皮部生长(Jyske et al., 2015).近些年来, 创新性地将微树芯技术用于监测树木根部(Thibeault-Martel et al., 2008; Krause et al., 2010)的生长动态, 将树木地上和地下不同部位的生长进行整合加以分析, 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机制.由于微树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5年10月, “第一届树木生长季内形成过程分析研讨会” (Intra-Annual Analysis of Wood Formation)在意大利举行, 探讨了探索树木形成的监测方法和科学产出, 对木质部发育的动态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贺敏慧和杨保(2014)综述了欧洲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环境下利用微树芯技术研究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生长物候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并且通过不同树龄、海拔以及健康状况等专题论述了微树芯技术在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的广泛应用.朱良军等(2017)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在细胞水平上的解剖特征如管胞密度、大小, 细胞壁厚度, 导管大小及密度等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适应过程以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内在机理性的解释, 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 利用微树芯技术在定性和定量树木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研究, 利用模型预测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发育过程对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适应性和在树木细胞水平上精准评估森林碳汇上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作为对前人综述的完善和补充, 希望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Intra-annual cambial activity and carbon availability in stem of poplar.
2009
The contribution of carbon and water in modulating wood formation in black spruce saplings.
2016
Daily weather response of balsam fir (Abies balsamea (L.) Mill.) stem radius increment from dendrometer analysis in the boreal forests of Québec (Canada).
Seasonal changes in stem radius and production of new tracheids in Norway spruce.
2003
Seasonal dynamics of wood form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pinning, microcoring and dendrometer measurements.
1
2008
...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
Proxy-based reconstructions of hemispheric and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ver the past two millennia.
2008
Comparing the intra-annual wood formation of three European species (Fagus sylvatica, Quercus petraea and Pinus sylvestris) as related to leaf phenology and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dynamics.
2012
Seasonal variations in phenological traits: Leaf shedding and cambial activity in Parkia nitida Miq. and Parkia velutina Benoist (Fabaceae) in tropical rainforest.
2015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mbial activity,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starch in storage tissues around the cambium in locally heated stems of Abies sachalinensis (Schmidt) Masters.
1
2003
... 水分对于维持细胞膨压起着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形成层的细胞分裂以及木质部发育(Zweifel et al., 2006; Vieira et al., 2015).干旱通过影响树木的木质部形成过程以及木材结构导致局部地区森林出现严重衰退现象.研究表明, 干旱期间, 树木会通过调整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即生长季长度等来适应环境的改变.Gruber等(2010)通过监测奥地利阿尔卑斯河谷中不同水分条件下欧洲赤松的年内生长过程, 发现干旱地区树木生长结束时间比半湿润地区树木提前4个星期, 并且干旱地区的树木早材细胞较小, 显示了干旱对细胞生长的制约.Ren等(2015)通过微树芯技术监测了2009-2011年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木质化过程, 首次证明当温度适宜时, 降雨是启动形成层活动开始的关键因子, 并且干旱导致木质部细胞减少, 木质化过程提前结束, 在极干旱的条件下树木会延迟木质化过程.另外, 干旱降低了西班牙东北部半干旱地区Pinus halepensis的径向生长量, 并且对早材的影响更严重(Pasho et al., 2012).2003年干旱期间, 荷兰东部欧洲山毛榉和夏栎(Quercus robur)均停止生长, 然而干旱过后, 仅欧洲山毛榉恢复生长, 说明即使是在相同的生境下, 不同树种的抗旱性也存在差异(van der Werf et al., 2007). ...
Climatic impacts and drought control of radial growth and seasonal wood formation in Pinus halepensis.
2012
Is precipitation a trigger for the onset of xylogenesis in Juniperus przewalskii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1
2015
... 另外,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加剧, 氮沉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Vitousek和Howarth (1991)研究表明, 短期内有效氮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而过量的氮会导致土壤环境、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失衡等从而影响树木的能量供应(Roelofs et al., 1985).在氮元素缺乏的北方针叶林中, 氮沉降预期会促进树木的生长.然而, 利用微树芯技术对加拿大Picea mariana进行的土壤增温和加氮处理的实验表明, 树木木质部的形成物候并没有受到显著影响, 对照组和加氮组的Picea mariana产生的细胞数量也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人们可能高估了氮添加对北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Lupi et al., 2012; D’Orangeville et al., 2013; Dao et al., 2015).Zhang等(2017)发现3年短期的低氮(25 kg·hm-2·a-1)添加对暖温带森林中的马尾松形成层活动和木质部的形成动态并无显著影响.因此, 氮沉降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监测.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氮沉降三大地区之一, 南方地区作为氮饱和地区, 氮沉降对树木木质部形成物候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相关工作亟需开展. ...
The effect of air-borne ammonium sulphate on Pinus nigra var. maritima in the Netherlands.
1985
Pattern of xylem phenology in conifers of cold ecosystems at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Comparing needle and shoot phenology with xylem development on three conifer species in Italy.
2009
Climatic control of intra- and inter-annual wood-formation dynamics of Scots pine in northern Finland.
1
2011
...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
Climatic implications of a 3585-year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y from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2010
2
2010
...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
... 近年来随着气温的增高, 树木春天叶展开时间提前, 秋天叶变色时间延迟, 导致了生长季延长, 从而产生更多的光合产物(Davi et al., 2011), 提高了森林生产力(Tegel et al., 2014).大量研究指出, 气候变暖也引起了树干形成层活动和木质部生长的提前且木质部生长季延长(Deslauriers et al., 2003, 2008; Rossi et al., 2013).在1998-2000年的连续监测中, Deslauriers等(2003)发现加拿大东部Abies balsamea木质部暖年(1999年)开始生长时间要早于冷年; 在意大利东部阿尔卑斯山, Rossi等(2007)监测对比了3个树种2002-2004年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2003年暖春的韧皮部活动开始时间要早于其他2年; Huang等(2011)沿着纬度梯度研究加拿大西部魁北克地区Picea mariana的年内树干木质部的生长, 发现春季低纬度林分木质部开始生长时间普遍比高纬度林分早, 且暖年(即暖春和暖夏)林分的木质部生长量多于暖春冷夏的木质部生长量, 因此形成宽年轮, 反之形成窄年轮.另外通过建立模型可以进一步定量形成层活动时间的变化.例如Lugo等(2012)发现1950-2010年间加拿大东部Picea mariana的形成层活动每10年提前0.5-0.8天.Rossi等(2016)通过研究北半球广阔的空间尺度、多个针叶树种的树干木质部生长动态, 发现木质部物候的开始时间与年平均气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且木材形成的持续时间随样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以6.5天·℃-1的速率线性增长.此发现表明, 针叶林木材形成过程的高度一致性以及春季4-5月的温度是诱导木质部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预示着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 北半球寒带森林的木材生长期可能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同步延长. ...
A recent growth increase of European beech (Fagus sylvatica L.) at its Mediterranean distribution limit contradicts drought stress.
1
2014
... 目前微树芯技术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并且方法日益成熟(Rossi et al., 2006; 张军周等, 2013), 极大地推进了对树干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形成过程方面的详细研究.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监测形成层以及木质部的发育过程, 以及通过模型定量出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以及细胞分裂的速率(Huang et al., 2011, 2014; Zhai et al., 2012; Cuny et al., 2014; Lupi et al., 2014), 详细记录树木木质部的生长动态, 进一步预测树木的生长情况(Bigler et al., 2004), 权衡探索树木的生存策略(Cuny et al., 2012; del Castillo et al., 2016), 了解树木的生活型(Xiao et al., 2014), 估算森林碳储量(Cuny et al., 2015)等.在法国东北部生长的先锋树种欧洲云杉形成层活动时间长, 但是生产效率低, 即采取了缓慢生长但是风险比较大的生存策略, 相反, 后期演替树种欧洲赤松和Abies alba形成层活动时间短而生产效率高, 采取了密集生长、安全性较大的策略(Cuny et al., 2012).Xiao等(2014)通过监测中国黑河下游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径向生长和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 因为柽柳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 可以通过很长的根系吸收地下水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 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回顾树木细胞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可以弥补通过树木年轮不能进行短期观察的缺陷, 同时在微观角度上为树木的分类提供依据(Campbell et al., 2016),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树轮学(Fonti et al., 2015).运用微树芯技术还可以监测形成层向外产生的并且在运输有机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树木韧皮部生长(Jyske et al., 2015).近些年来, 创新性地将微树芯技术用于监测树木根部(Thibeault-Martel et al., 2008; Krause et al., 2010)的生长动态, 将树木地上和地下不同部位的生长进行整合加以分析, 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机制.由于微树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5年10月, “第一届树木生长季内形成过程分析研讨会” (Intra-Annual Analysis of Wood Formation)在意大利举行, 探讨了探索树木形成的监测方法和科学产出, 对木质部发育的动态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贺敏慧和杨保(2014)综述了欧洲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环境下利用微树芯技术研究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生长物候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并且通过不同树龄、海拔以及健康状况等专题论述了微树芯技术在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的广泛应用.朱良军等(2017)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在细胞水平上的解剖特征如管胞密度、大小, 细胞壁厚度, 导管大小及密度等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适应过程以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内在机理性的解释, 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 利用微树芯技术在定性和定量树木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研究, 利用模型预测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发育过程对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适应性和在树木细胞水平上精准评估森林碳汇上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作为对前人综述的完善和补充, 希望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Cambial activity and intra-annual xylem formation in roots and stems of Abies balsamea and Picea mariana.
1
2008
... 水分对于维持细胞膨压起着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形成层的细胞分裂以及木质部发育(Zweifel et al., 2006; Vieira et al., 2015).干旱通过影响树木的木质部形成过程以及木材结构导致局部地区森林出现严重衰退现象.研究表明, 干旱期间, 树木会通过调整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即生长季长度等来适应环境的改变.Gruber等(2010)通过监测奥地利阿尔卑斯河谷中不同水分条件下欧洲赤松的年内生长过程, 发现干旱地区树木生长结束时间比半湿润地区树木提前4个星期, 并且干旱地区的树木早材细胞较小, 显示了干旱对细胞生长的制约.Ren等(2015)通过微树芯技术监测了2009-2011年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木质化过程, 首次证明当温度适宜时, 降雨是启动形成层活动开始的关键因子, 并且干旱导致木质部细胞减少, 木质化过程提前结束, 在极干旱的条件下树木会延迟木质化过程.另外, 干旱降低了西班牙东北部半干旱地区Pinus halepensis的径向生长量, 并且对早材的影响更严重(Pasho et al., 2012).2003年干旱期间, 荷兰东部欧洲山毛榉和夏栎(Quercus robur)均停止生长, 然而干旱过后, 仅欧洲山毛榉恢复生长, 说明即使是在相同的生境下, 不同树种的抗旱性也存在差异(van der Werf et al., 2007). ...
The impact of the 2003 summer drought on the intra-annual growth pattern of beech (Fagus sylvatica L.) and oak (Quercus robur L.) on a dry site in the Netherlands
1
2007
... 水分对于维持细胞膨压起着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形成层的细胞分裂以及木质部发育(Zweifel et al., 2006; Vieira et al., 2015).干旱通过影响树木的木质部形成过程以及木材结构导致局部地区森林出现严重衰退现象.研究表明, 干旱期间, 树木会通过调整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即生长季长度等来适应环境的改变.Gruber等(2010)通过监测奥地利阿尔卑斯河谷中不同水分条件下欧洲赤松的年内生长过程, 发现干旱地区树木生长结束时间比半湿润地区树木提前4个星期, 并且干旱地区的树木早材细胞较小, 显示了干旱对细胞生长的制约.Ren等(2015)通过微树芯技术监测了2009-2011年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木质化过程, 首次证明当温度适宜时, 降雨是启动形成层活动开始的关键因子, 并且干旱导致木质部细胞减少, 木质化过程提前结束, 在极干旱的条件下树木会延迟木质化过程.另外, 干旱降低了西班牙东北部半干旱地区Pinus halepensis的径向生长量, 并且对早材的影响更严重(Pasho et al., 2012).2003年干旱期间, 荷兰东部欧洲山毛榉和夏栎(Quercus robur)均停止生长, 然而干旱过后, 仅欧洲山毛榉恢复生长, 说明即使是在相同的生境下, 不同树种的抗旱性也存在差异(van der Werf et al., 2007). ...
Adjustment capacity of maritime pine cambial activity in drought-prone environments.
2015
Nitrogen limitation on land and in the sea: How can it occur?
1
1991
...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
Re-evaluating the Silk Road’s Qinghai Route using dendrochronology.
1
2013
...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
大兴安岭北部樟子松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2011
Notes: A new method for marking xylem growth.
1968
2
1990
...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
... 目前微树芯技术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并且方法日益成熟(Rossi et al., 2006; 张军周等, 2013), 极大地推进了对树干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形成过程方面的详细研究.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监测形成层以及木质部的发育过程, 以及通过模型定量出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以及细胞分裂的速率(Huang et al., 2011, 2014; Zhai et al., 2012; Cuny et al., 2014; Lupi et al., 2014), 详细记录树木木质部的生长动态, 进一步预测树木的生长情况(Bigler et al., 2004), 权衡探索树木的生存策略(Cuny et al., 2012; del Castillo et al., 2016), 了解树木的生活型(Xiao et al., 2014), 估算森林碳储量(Cuny et al., 2015)等.在法国东北部生长的先锋树种欧洲云杉形成层活动时间长, 但是生产效率低, 即采取了缓慢生长但是风险比较大的生存策略, 相反, 后期演替树种欧洲赤松和Abies alba形成层活动时间短而生产效率高, 采取了密集生长、安全性较大的策略(Cuny et al., 2012).Xiao等(2014)通过监测中国黑河下游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径向生长和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 因为柽柳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 可以通过很长的根系吸收地下水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 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回顾树木细胞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可以弥补通过树木年轮不能进行短期观察的缺陷, 同时在微观角度上为树木的分类提供依据(Campbell et al., 2016),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树轮学(Fonti et al., 2015).运用微树芯技术还可以监测形成层向外产生的并且在运输有机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树木韧皮部生长(Jyske et al., 2015).近些年来, 创新性地将微树芯技术用于监测树木根部(Thibeault-Martel et al., 2008; Krause et al., 2010)的生长动态, 将树木地上和地下不同部位的生长进行整合加以分析, 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机制.由于微树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5年10月, “第一届树木生长季内形成过程分析研讨会” (Intra-Annual Analysis of Wood Formation)在意大利举行, 探讨了探索树木形成的监测方法和科学产出, 对木质部发育的动态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贺敏慧和杨保(2014)综述了欧洲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环境下利用微树芯技术研究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生长物候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并且通过不同树龄、海拔以及健康状况等专题论述了微树芯技术在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的广泛应用.朱良军等(2017)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在细胞水平上的解剖特征如管胞密度、大小, 细胞壁厚度, 导管大小及密度等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适应过程以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内在机理性的解释, 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 利用微树芯技术在定性和定量树木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研究, 利用模型预测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发育过程对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适应性和在树木细胞水平上精准评估森林碳汇上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作为对前人综述的完善和补充, 希望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Intra-annual stem diameter growth of Tamarix ramosissima and association with hydroclimatic factor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China’s Heihe River.
1
2014
...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
A 3,500-year tree-ring record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1
2014
...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
长白山东坡不同海拔长白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
2016
... 森林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 而且也是宝贵的资源库, 因此研究其生理过程和生态作用非常重要.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样本容易获得等优点(吴祥定, 1990; Speer, 2010)而被广泛利用, 包括通过树轮重建来研究大空间尺度、长时间尺度上的温度和降水变化(Mann et al., 2008; Shao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4)、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王晓春等, 2011; 于健等, 2016)以及人文、水文(Gou et al., 2010; Wang & Zhao, 2013)等方面.然而, 现阶段树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在高海拔、高纬度, 以及干旱半干旱等树木年轮易鉴别的地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树木连续或间断的生长方式导致年轮界限不清楚, 传统的树木年轮学方法难以准确定年(Zalamea et al., 2013).此外, 树木在一个生长季中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可能有所差异, 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因此用年际间的树轮宽度很难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环境信息以及树木生长状况.Seo等(2011)研究表明, 气候和树木生长的关系在年际间尺度和年内尺度上可能有所差异, 需要通过更精细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情况. ...
Effect of rainfall seasonality on the growth of Cecropia sciadophylla: Intra-annual variation in leaf production and node length.
1
2013
... 目前微树芯技术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并且方法日益成熟(Rossi et al., 2006; 张军周等, 2013), 极大地推进了对树干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形成过程方面的详细研究.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监测形成层以及木质部的发育过程, 以及通过模型定量出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以及细胞分裂的速率(Huang et al., 2011, 2014; Zhai et al., 2012; Cuny et al., 2014; Lupi et al., 2014), 详细记录树木木质部的生长动态, 进一步预测树木的生长情况(Bigler et al., 2004), 权衡探索树木的生存策略(Cuny et al., 2012; del Castillo et al., 2016), 了解树木的生活型(Xiao et al., 2014), 估算森林碳储量(Cuny et al., 2015)等.在法国东北部生长的先锋树种欧洲云杉形成层活动时间长, 但是生产效率低, 即采取了缓慢生长但是风险比较大的生存策略, 相反, 后期演替树种欧洲赤松和Abies alba形成层活动时间短而生产效率高, 采取了密集生长、安全性较大的策略(Cuny et al., 2012).Xiao等(2014)通过监测中国黑河下游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径向生长和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 因为柽柳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 可以通过很长的根系吸收地下水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 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回顾树木细胞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可以弥补通过树木年轮不能进行短期观察的缺陷, 同时在微观角度上为树木的分类提供依据(Campbell et al., 2016),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树轮学(Fonti et al., 2015).运用微树芯技术还可以监测形成层向外产生的并且在运输有机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树木韧皮部生长(Jyske et al., 2015).近些年来, 创新性地将微树芯技术用于监测树木根部(Thibeault-Martel et al., 2008; Krause et al., 2010)的生长动态, 将树木地上和地下不同部位的生长进行整合加以分析, 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机制.由于微树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5年10月, “第一届树木生长季内形成过程分析研讨会” (Intra-Annual Analysis of Wood Formation)在意大利举行, 探讨了探索树木形成的监测方法和科学产出, 对木质部发育的动态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贺敏慧和杨保(2014)综述了欧洲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环境下利用微树芯技术研究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生长物候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并且通过不同树龄、海拔以及健康状况等专题论述了微树芯技术在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的广泛应用.朱良军等(2017)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在细胞水平上的解剖特征如管胞密度、大小, 细胞壁厚度, 导管大小及密度等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适应过程以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内在机理性的解释, 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 利用微树芯技术在定性和定量树木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研究, 利用模型预测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发育过程对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适应性和在树木细胞水平上精准评估森林碳汇上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作为对前人综述的完善和补充, 希望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Variation in intra-annual wood formation, and foliage and shoot development of three major Canadian boreal tree species.
2012
树轮生态学研究中微树芯石蜡切片制作的方法探讨
1
2014
... 目前微树芯技术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并且方法日益成熟(Rossi et al., 2006; 张军周等, 2013), 极大地推进了对树干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形成过程方面的详细研究.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监测形成层以及木质部的发育过程, 以及通过模型定量出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以及细胞分裂的速率(Huang et al., 2011, 2014; Zhai et al., 2012; Cuny et al., 2014; Lupi et al., 2014), 详细记录树木木质部的生长动态, 进一步预测树木的生长情况(Bigler et al., 2004), 权衡探索树木的生存策略(Cuny et al., 2012; del Castillo et al., 2016), 了解树木的生活型(Xiao et al., 2014), 估算森林碳储量(Cuny et al., 2015)等.在法国东北部生长的先锋树种欧洲云杉形成层活动时间长, 但是生产效率低, 即采取了缓慢生长但是风险比较大的生存策略, 相反, 后期演替树种欧洲赤松和Abies alba形成层活动时间短而生产效率高, 采取了密集生长、安全性较大的策略(Cuny et al., 2012).Xiao等(2014)通过监测中国黑河下游的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木质部生长过程, 发现径向生长和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 因为柽柳属于地下水湿生植物, 可以通过很长的根系吸收地下水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 通过微树芯技术可以回顾树木细胞面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可以弥补通过树木年轮不能进行短期观察的缺陷, 同时在微观角度上为树木的分类提供依据(Campbell et al., 2016), 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树轮学(Fonti et al., 2015).运用微树芯技术还可以监测形成层向外产生的并且在运输有机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树木韧皮部生长(Jyske et al., 2015).近些年来, 创新性地将微树芯技术用于监测树木根部(Thibeault-Martel et al., 2008; Krause et al., 2010)的生长动态, 将树木地上和地下不同部位的生长进行整合加以分析, 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长机制.由于微树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5年10月, “第一届树木生长季内形成过程分析研讨会” (Intra-Annual Analysis of Wood Formation)在意大利举行, 探讨了探索树木形成的监测方法和科学产出, 对木质部发育的动态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贺敏慧和杨保(2014)综述了欧洲高海拔地区等不同生态环境下利用微树芯技术研究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生长物候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并且通过不同树龄、海拔以及健康状况等专题论述了微树芯技术在评估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的广泛应用.朱良军等(2017)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在细胞水平上的解剖特征如管胞密度、大小, 细胞壁厚度, 导管大小及密度等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从而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适应过程以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内在机理性的解释, 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 利用微树芯技术在定性和定量树木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研究, 利用模型预测树木形成层和木质部发育过程对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适应性和在树木细胞水平上精准评估森林碳汇上取得新进展, 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作为对前人综述的完善和补充, 希望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2017
树轮木质部解剖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1
2017
... 传统方法是通过测量树干胸径、树高等来估测森林碳汇.然而基于北半球微树芯方法获得的海量数据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 生长季内树干径向尺寸停止增大后一个月内, 树木仍然在固碳(Cuny et al., 2015).这正好可以解释目前基于碳通量塔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 如秋天树木胸径停止生长后出现碳的净增(Granier et al., 2008)以及在短的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净生产力与树木胸径大小的变化无显著关系(Zweifel et al., 2010).造成滞后的原因可能是, 在木质部细胞完成细胞增大阶段后紧接着细胞壁增厚, 进一步导致固碳量的增加, 而树木的胸径并不会变化.这说明通过在木质部形成过程中估算碳, 能提高估测碳汇的准确性.Rossi等(2011)基于对Picea mariana在连续7年内形成层物候的分析, 建立了可以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木质部活动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变化的模型.其预测结果对森林固碳能力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相比于利用传统方法即通过独立的初级生长(枝、叶、根生物量)和次级生长(地上生物量、年轮宽度或生长曲线)来预测森林碳汇, Huang等(2014)建立了定量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关系的混合效应模型, 该模型预期有助于提高森林生态系统长短期碳储量和碳平衡预测的准确性. ...
Link between continuous stem radius changes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of a subalpine Norway spruce forest in the Swiss Alps.
1
2010
... 水分对于维持细胞膨压起着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形成层的细胞分裂以及木质部发育(Zweifel et al., 2006; Vieira et al., 2015).干旱通过影响树木的木质部形成过程以及木材结构导致局部地区森林出现严重衰退现象.研究表明, 干旱期间, 树木会通过调整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即生长季长度等来适应环境的改变.Gruber等(2010)通过监测奥地利阿尔卑斯河谷中不同水分条件下欧洲赤松的年内生长过程, 发现干旱地区树木生长结束时间比半湿润地区树木提前4个星期, 并且干旱地区的树木早材细胞较小, 显示了干旱对细胞生长的制约.Ren等(2015)通过微树芯技术监测了2009-2011年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木质化过程, 首次证明当温度适宜时, 降雨是启动形成层活动开始的关键因子, 并且干旱导致木质部细胞减少, 木质化过程提前结束, 在极干旱的条件下树木会延迟木质化过程.另外, 干旱降低了西班牙东北部半干旱地区Pinus halepensis的径向生长量, 并且对早材的影响更严重(Pasho et al., 2012).2003年干旱期间, 荷兰东部欧洲山毛榉和夏栎(Quercus robur)均停止生长, 然而干旱过后, 仅欧洲山毛榉恢复生长, 说明即使是在相同的生境下, 不同树种的抗旱性也存在差异(van der Werf et al., 2007). ...
Intra-annual radial growth and water relations of trees: Implications towards a growth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