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密度、物种比例对盐沼植物种子萌发阶段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史欢欢, 雪穷, 于振林, 汪承焕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 (1): 77-87.   DOI: 10.17521/cjpe.2022.0151
摘要   (759 HTML49 PDF(pc) (1061KB)(1578)  

种间相互作用是影响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 其形式、强度和机制可能随着生长发育的过程而发生改变。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野外种子萌发过程受到邻近同种或异种种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但对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内、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仍十分有限。该研究通过培养皿萌发实验探讨了种子密度(每皿80粒、每皿160粒)及比例(单种、3:1混种、2:2混种、1:3混种)对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 × mariqueter)、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子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的影响, 并采用相对邻株效应(RNE)评估了这3个物种的种内、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结果表明, 密度对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芦苇种子的萌发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互花米草混种时, 芦苇种子在占比最低(25%)处理下的平均萌发时间显著长于单种及其他混种比例处理。3种植物种子的竞争能力没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存在非传递性竞争, 萌发时海三棱藨草相对互花米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互花米草相对芦苇具有一定优势, 而芦苇的竞争能力则比海三棱藨草强。由于自然环境下的种子间相互作用更为复杂, 将室内控制实验结果推广到自然生态系统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3 不同物种组合下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芦苇种内及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用相对邻株效应(RNE)表示) (平均值±标准误, n = 4)。A, 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B, 互花米草+芦苇。C, 海三棱藨草+芦苇。*, RNE与零有显著差异(p < 0.05);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物种的种内相互作用强度与种间相互作用强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萌发阶段, 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芦苇3个物种均存在一定的种内促进作用(RNE < 0), 但效应不显著(t检验, 所有p > 0.05, 图3)。
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组合中, 海三棱藨草对互花米草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效应接近显著(t检验, p = 0.06), 而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种子的萌发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t检验, p = 0.009)。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相对邻株效应与海三棱藨草对互花米草的相对邻株效应间存在显著差异(t检验, p = 0.004) (图3A)。总体而言, 海三棱藨草与互花米草混种时, 海三棱藨草种子在萌发阶段具有竞争优势。
互花米草+芦苇组合中, 芦苇对互花米草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检验, p = 0.155), 而互花米草对芦苇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t检验, p = 0.381), 但效应均不显著。互花米草对芦苇的相对邻株效应与芦苇对互花米草的相对邻株效应间差异不显著(t检验, p = 0.532) (图3B)。总体而言, 互花米草与芦苇混种时, 互花米草种子在萌发阶段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
海三棱藨草+芦苇组合中, 芦苇对海三棱藨草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t检验, p = 0.006), 而海三棱藨草对芦苇种子的萌发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效应不显著(t检验, p = 0.360)。海三棱藨草的种间、种内相互作用强度之间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 p = 0.009), 而海三棱藨草对芦苇的相对邻株效应与芦苇对海三棱藨草的相对邻株效应间差异不显著(t检验, p = 0.605) (图3C)。总体而言, 芦苇与海三棱藨草混种时, 芦苇种子在萌发阶段具有竞争优势。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