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3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3-10
      
    论文
    增强UV-B辐射和SO2作用下植物光合响应及其相对抗性
    孙振令, 彭长连, 孙梓健, 陈贻竹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285-292.  doi:10.17521/cjpe.2003.0043
    摘要 ( 2150 )   PDF (414KB) ( 120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20种野外生长的树种在增强UV-B、NaHSO3的作用下,它们的光合作用响应及其对这两种胁迫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抗性可分为抗性强、抗性中等和敏感3种类型。UV-B、NaHSO3以及UV-B+NaHSO3 3种处理与这些植物光合作用受抑制程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这些植物在防御UV-B和NaHSO3伤害的能力方面有一致性,没有种的特异性。结果还表明,在这些植物中NaHSO3增强了UV-B对它们的抑制作用,敏感类型植物尤为明显。 

    Cd胁迫和增强UV-B辐射对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强维亚, 陈拓, 汤红官, 冯虎元, 安黎哲, 王勋陵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293-298.  doi:10.17521/cjpe.2003.0044
    摘要 ( 3482 )   PDF (344KB) ( 137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镉(Cd)污染和增强紫外线-B(UV-B)辐射对大豆(Glycine max)根系分泌物变化的研究表明,Cd污染促进了大豆根系有机化合物(如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和酰胺等)的分泌,但该分泌作用受增强UV-B辐射的抑制。根系有机硫分泌只受较强胁迫条件促进,较高浓度Cd和较强的UV-B辐射对大豆根系有机硫分泌有协同促进作用。氮素含量主要受Cd胁迫影响,其变化可能有两方面原因:1) Cd胁迫下根系对有机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多肽、氨基酸和酰胺的分泌增加;2) Cd胁迫减少了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引起根际环境中残留氮素的升高。增强UV-B辐射对根际环境中氮素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了增强UV_B辐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d胁迫下大豆根系有机化合物的分泌作用,而且可能与大豆根系对重金属毒害的抗性有关。

    Hg2+胁迫对浮萍体细胞DNA一级结构和抗氧化酶系的损伤(英文)
    徐楠, 施国新, 曾晓敏, 丁小余, 徐勤松, 陈源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299-303.  doi:10.17521/cjpe.2003.0045
    摘要 ( 2404 )   PDF (250KB) ( 114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从DNA一级结构及抗氧化酶系变化两方面,研究了Hg2+胁迫下浮萍体细胞的损伤。结果表明: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 RAPD)和DNA梯法(DNA Ladder),5~10 mg·L-1 Hg2+处理组可检测到基因组DNA的明显损伤,20 mg·-1 Hg2+已导致细胞坏死;RAPD法较DNA Ladder法更灵敏。本文还发现,活性氧和抗氧化酶系很可能参与了浮萍体细胞凋亡过程。低浓度的Hg2+胁迫可刺激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以清除体内活性氧,而一旦活性氧水平超出一定域值,抗氧化酶活性急速下降,导致细胞凋亡。 

    木本植物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相互作用的响应
    杨金艳, 杨万勤, 王开运, 孙建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04-310.  doi:10.17521/cjpe.2003.0046
    摘要 ( 2371 )   PDF (279KB) ( 182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O2浓度和温度是影响木本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两个关键因子,二者在全球变化中的相互作用对木本植物生长和发育具有显著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表明: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木本植物的生长发育,促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对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的相互作用存在长期和短期响应差异;二者的相互作用促进生物量增加和生产力的增长。木本植物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相互作用的响应程度因植物种类而异。

    30种园林植物对短期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反应
    温达志, 孔国辉, 张德强, 彭长连, 张瑞凤, 黎旭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11-317.  doi:10.17521/cjpe.2003.0047
    摘要 ( 3119 )   PDF (344KB) ( 175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种2~3年生园林植物分别盆栽于不同污染强度的工业生产区、交通繁忙区和相对清洁区,在第一生长季结束后对各试验区植物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参数进行测定,评价了大气污染对不同植物种类的可能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工业污染区和交通繁忙区均有较高的SO2浓度,交通繁忙区NOx浓度明显高于其它试验区。根据综合污染指数,3个试验区污染强度为交通繁忙区>工业污染区>相对清洁区。生长在污染区的大多数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植物Pn、E与gs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多数植物能够感应污染胁迫和调节气孔开张度,是植物对胁迫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但是污染胁迫下Pn、E与gs线性相关的显著程度被削弱,表现出污染胁迫下不同植物种类Pn和E的变化与gs变化的不协同性和复杂性。根据Pn下降程度可将植物分组为轻度敏感(11种)、中度敏感(11种)和高度敏感植物(8种)。 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97种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英文)
    牛书丽, 蒋高明, 高雷明, 李永庚, 刘美珍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18-324.  doi:10.17521/cjpe.2003.0048
    摘要 ( 3461 )   PDF (359KB) ( 164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告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生境下97种不同科、属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结果表明: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沙米(Agriophyllum pungens)、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等具有C4光合碳同化途径或具固氮能力的植物种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其净光合速率大于30 μmol CO2·m-2·s-1, 而大部分具C3途径和无固氮能力的植物种的净光合速率较低,为1.29~10 μmol CO2·m-2·s-1;71%的植物种蒸腾速率集中在2~10 mmol H2O·m-2·s-1。所选出的高光效植物种在当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有很高利用价值。C4植物种占所测植物种的1/5左右,主要分布于固定沙丘上,且随着生境土壤湿度的增大其与C3植物种的光合速率差异逐渐缩小。在3种生境条件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顺序为:低湿地> 滩地 > 固定沙丘(p<0.01),而乔木为固定沙丘>滩地 (p<0.01) 。不同功能型植物的气体交换特征随生境的不同而异, 在固定沙丘上, 草本的蒸腾速率最高,乔木的水分利用率最高,三者光合速率相差不大。

    基于3S的自然植被光能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
    张娜, 于贵瑞, 于振良, 赵士洞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25-336.  doi:10.17521/cjpe.2003.0049
    摘要 ( 2783 )   PDF (504KB) ( 138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能利用率(LUE)直接影响植被各层中的能量分布和光合速率,在确定环境对光合和地上部生长分配的综合限制上十分有价值,是衡量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遥感图像(TM)作为数据源,获取了影响植被LUE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数(LAI);用程序语言编写了描述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太阳总辐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LUE等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并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从而实现了将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结果从小尺度向中尺度进行拓展和转换。EPPML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尺度上主要植被类型的NPP和太阳总辐射,对LUE的模拟结果也大多在我国森林的LUE范围之内,但对不同植被类型LUE的验证因实测数据不足,仅做了初步比较。模拟结果表明,长白山植被的LUE与NPP的季节进程十分近似,7月可达2.9%。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植被LUE的模拟平均值分别为0.551%、2.680%、0.551%和0.047%。植被年LUE的模拟值平均为1.075%,在-3.272%~3.556%之间变化,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最大(1.653%),高山流砾滩草类最小(0.146%)。阔叶红松林的LUE虽然较高,但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气候变化和放牧活动对糙隐子草种群的影响
    汪诗平, 王艳芬, 陈佐忠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37-343.  doi:10.17521/cjpe.2003.0050
    摘要 ( 3335 )   PDF (331KB) ( 151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小禾草,属C4植物,在研究气候变化和放牧活动对草原C4植物的影响方面是一种很好的指示植物。本文探讨了在气候变化及放牧干扰条件下糙隐子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种群特征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了C4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在放牧干扰下的生态对策。结果表明:在气候温暖化的情况下,糙隐子草种群生物量及其在群落中的比例都有所上升,放牧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糙隐子草种群最大地上生物量与生长季(4~8月)总降雨量(r)和平均温度(t)的关系为:y=-12.451 1+0.018 7r+0.060 1t2 (p=0.003)。总体上,放牧明显降低了其种群高度和每丛生物量,但显著提高了其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密度的变化受气候和放牧互作的影响。如果以植物光合所固定的100 g的碳(C)所需要的其它大量营养元素来衡量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则可以发现,与其它主要植物如羊草(Leymus chinensis)相比,糙隐子草对氮(N)和硫(S)的需求量最少,利用3.17 g的N和0.31 g的S就能生产100 g的C,而羊草则需要4.24 g的N和0.41 g的S才能生产100 g的C。 说明在放牧使土壤比较贫瘠的条件下,糙隐子草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这可能是其在土壤比较贫瘠的退化植物群落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又一重要原因。

    黄帚橐吾花序结构的资源配置与环境的关系
    刘左军, 杜国祯, 陈家宽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44-351.  doi:10.17521/cjpe.2003.0051
    摘要 ( 2481 )   PDF (310KB) ( 124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系统地了解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 自然种群的繁殖对策,在其繁殖分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统计不同部位头状花序的生物量投入,进一步分析了存在于总状花序内资源分配上的结构效应及其对不同生境条件的反应。结果表明:1)总状花序、不同部位头状花序在资源投入上受其栖息生境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而在不同生境和平均种群密度间存在着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趋势;2)可代表个体水平的总状花序大小、头状花序大小、头状花序数量和头状花序平均重量等特征,都与种群密度呈现出程度不同的负相关关系,而总状花序内不同部位的头状花序大小则与种群密度变化无关;3)总状花序内的资源分配存在着位置依赖性,这种显著差异表现为顶部头状花序比基部和中部头状花序有较大的资源分配;4)总状花序顶部、中部和基部头状花序的资源分配与总状花序大小表现出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洪湖湿地退耕初期种子库的季节动态
    王相磊, 周进, 李伟, 刘贵华, 张学江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52-359.  doi:10.17521/cjpe.2003.0052
    摘要 ( 2554 )   PDF (322KB) ( 145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水田退耕初期种子库的特征,在两个不同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洪湖的濒湖退耕田种子库的结构和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库季节变化明显,种子库的密度于12月达到最大值2.61×105 ind.·m-2,6月时最小,为2.90×104ind.·m-2。而萌发的物种数则相反,6月时最大,12月时最小。Simpson 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hannon均匀度指数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在6月最高,12月和3月最低。该种子库类型属于持续性种子库。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群落种相似性系数变化较大。0~5 cm和 5~10 cm土层中的种子库萌发的物种数差异不显著,但在数量上有明显分层现象,上层种子库占总数的78%。One-way ANOVA分析表明,萌发时的水位条件可显著影响种子库萌发的种类和数量。结合种子库研究的结果,讨论了种子库在退田还湖后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

     

    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AM真菌的初步研究
    石兆勇, 陈应龙, 刘润进, 王维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60-365.  doi:10.17521/cjpe.2003.0053
    摘要 ( 2827 )   PDF (272KB) ( 152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17种龙脑香科树种根系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的定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根围土壤中AM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调查根样均有不同程度的菌根感染,感染率最高可达40%,调查揭示了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可形成丛枝菌根。初步从龙脑香科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32种AM真菌,隶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原囊霉属(Achaeospora)、拟球囊霉属(Paraglomus)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其中,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真菌为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AM真菌优势类群。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砂仁拔除后的生态恢复
    高雷, 刘宏茂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66-372.  doi:10.17521/cjpe.2003.0054
    摘要 ( 2921 )   PDF (275KB) ( 132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种植砂仁(Amomum villosum)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种植的砂仁拔除后的生态恢复两年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砂仁排除后:1)林下植物数量显著增加,超过同等类型的没种过砂仁的原始热带雨林;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都有大幅度增加,与原始热带雨林差别不大;群落组成成分仍向着热带雨林演替,优势种不明显,其中,草本和蕨类植物增加显著;2)林下植物生长速率在旱季与原始林差别不大,但在雨季可有较快生长;生物量在两年内可达到(636.1±43.4) g·m-2,超过原始林,特别是草本和蕨类植物生长较快;3)土壤含水量得到提高,与原始林相比差异不显著,并且,涵养水源的能力有所增加;深层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显著,速效磷含量需要更长时间的植被恢复才能有所提高,速效钾受淋洗作用的影响,地表有大量损失。文中最后讨论指出,热带林下砂仁实现斑块式的轮歇种植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较好方法,这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较好的可行性。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薛敬意, 唐建维, 沙丽清, 孟盈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73-379.  doi:10.17521/cjpe.2003.0055
    摘要 ( 3016 )   PDF (235KB) ( 157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Shorea chinensis)林地0~10 cm和10~25㎝土层的有机质,全氮、磷、钾,速效氮、磷、钾等几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状态及雨季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为旱季结束>雨季结束,沟谷地带雨林>低山地带雨林,并且差异显著;表土0~10 cm是养分富集区,10 cm以下土层的养分含量锐减,两层养分含量对比,除钾元素以外均差异显著,表明望天树热带雨林生存的环境与植被的生活习性,对土壤养分的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雨季对林地土壤的全钾和速效磷含量影响很大,对有机质、全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影响较小,对氮素的影响是低山雨林>沟谷雨林。雨季期间土壤中的磷素消耗到严重缺乏的水平。

    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的种间分离
    戴小华, 余世孝, 练琚蕍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80-387.  doi:10.17521/cjpe.2003.0056
    摘要 ( 2254 )   PDF (376KB) ( 130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了海南岛霸王岭热带雨林1个0.5 hm2永久样地所有DBH≥1 cm树木的分布图,进而借助最近邻体分析扩展模块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并得到每个基株最近邻体种对的距离。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的截表法,研究了这个多物种群落的种间分离。结果表明,随机毗邻种对占优势,正分离种对次之,负分离种对最少。多数灌木和一些小乔木(平均胸径<15 cm)彼此呈正分离,少数负分离;灌木和乔木间的分离关系复杂;大乔木种类(平均胸径≥65 cm)间不存在负分离。种间分离存在种间差异。种间分离与分布格局明显相关,聚集分布的物种与其它物种正分离比例远比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大;相反,聚集分布物种与其它物种负分离比例要比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小。聚集聚集分布的种对最可能出现正分离;聚集均匀分布的种对以及随机随机分布的种对则最可能出现负分离。但是,无论物种的分布格局或种对相对分布格局如何,随机毗邻的种对都占优势。与种间联结不同,种间分离反映的是小尺度的物种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阐述了种间分离的可能原因及其生态学涵义。

    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郭正刚, 刘慧霞, 孙学刚, 程国栋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88-395.  doi:10.17521/cjpe.2003.0057
    摘要 ( 3011 )   PDF (310KB) ( 194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龙江上游地区属长江防护林工程重点地区之一。根据36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特征:群落内各层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变化比较复杂,在杜鹃巴山冷杉(Rhododendron fastigiatum-Abies fargesii)林中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在苔藓巴山冷杉林中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余群落中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而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随林分郁闭度变化而变化,在郁闭度30%的杜鹃巴山冷杉林中,草本层大于灌木层,在郁闭度47%的箭竹巴山冷杉林中,草本层和灌木层相当,在郁闭度55%以上的各个群落内,灌木层大于草本层。同一海拔不同坡向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分布于阳坡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大于分布于阴坡的草类云杉(Picea asperata)林。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增加,从海拔2 400 m的栎类阔叶林,2 600 m的草类云杉林,2 800 m的箭竹(Sinarundinaria nitida)巴山冷杉林,到3 000 m的苔藓巴山冷杉林和3 200 m的杜鹃巴山冷杉林,物种多样性依次下降,到海拔3 400 m的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fastigiatum)灌丛,物种多样性增加。物种多样性在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的演替系列中表现为随群落演替发展而增加,后降低,在针阔混交林阶段达到最大。

    东灵山辽东栎林木本植物种间联结取样技术的研究
    赵则海, 祖元刚, 杨逢建, 丛沛桐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396-403.  doi:10.17521/cjpe.2003.0058
    摘要 ( 2684 )   PDF (377KB) ( 135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样地面积固定条件下,采用样方设计和样带设计,探讨了样方数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样方数目与面积的变化对种间联结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负关联比、平均物种出现率、多物种间X2值、物种对间X2值与显著率以及物种间联结系数的变化范围均可作为确定样方数目与面积的参数。在实际分析中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参数,进而选择最佳样方数目及面积进行种间联结分析。在样地总面积均为1 200 m2条件下,样带设计在各项指标上规律性比较明显,样方数为50,面积为25 m2最为合适;样方设计的各项参数稍差一些,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方总面积才能得到更合适的样方数。分别按选定的最适样方数进行物种对联结性分析,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样带设计对联结性和关联程度的检测效果好于样方设计,它的研究结果更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因此,在总样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样带设计是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的较好选择。

    北京东灵山区两种生境条件下辽东栎幼苗补充与建立的比较
    高贤明, 杜晓军, 王中磊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404-411.  doi:10.17521/cjpe.2003.0059
    摘要 ( 2862 )   PDF (302KB) ( 13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京东灵山区的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中常常混生有萌生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种群。局部地带辽东栎与油松形成混交林,在山脊及山坡上部一些特殊生境辽东栎甚至取代油松林成为优势种。为了探讨北京东灵山区辽东栎林的天然更新机制及辽东栎幼苗在人工油松林中的天然更新,在油松人工林的林下和林缘两种生境条件下将辽东栎种子播种于2 cm深的土中,对辽东栎幼苗的补充和建立进行了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辽东栎结实丰年,两种生境条件下播种后辽东栎种子丢失差异并不显著,而辽东栎幼苗补充和建立方面的差异极显著。由于森林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的活动对辽东栎幼苗建立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消耗种子与促进萌发,本试验特别关注辽东栎幼苗子叶丢失现象及其丢失后果。由于辽东栎种子萌根较早,在幼苗出土前其粗大的主根长达10~20 cm,并已初步形成根系,表明已有相当比例的营养物质从子叶转移到根部。因此当幼苗出土后如果仅仅只是子叶的丢失对辽东栎幼苗的成活和生长均无明显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辽东栎幼苗期子叶丢失有3种形式:1)仅丢失子叶,幼苗其它部位未受伤害,多发生在林缘生境中,占发芽坚果的29.69%;2)整个幼苗连根被拖出地面,多发生在林下生境,占62.43%;3)在子叶与根颈的连接处主干被咬断,林缘为50.88%,显著高于林下的8.41%。但只有后两种形式才导致幼苗死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林缘土壤腐殖质含量低,比较干燥,土质较坚实,以及幼苗出土前坚果主根生长得较长等缘故,当幼苗遭受动物捕食时不会轻易地被拖出地面,拖走的往往仅仅是子叶。至生长季节结束,林缘样方辽东栎幼苗的成活率接近20%,茎干平均高度7.94 cm,芽数11.24·株-1,叶片平均干重为81.14 mg·株-1,且几乎全部由丢失子叶的幼苗所构成;而林下样方辽东栎幼苗的成活率不足2%,茎干平均高度4.74 cm,芽数7.52·株-1,叶片平均干重仅为42.27 mg·株-1,以未丢失子叶的幼苗为主。试验结果表明,林缘及类似林缘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辽东栎的实生更新。

    综述
    物种多度格局研究进展
    马克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412-426.  doi:10.17521/cjpe.2003.0060
    摘要 ( 3655 )   PDF (451KB) ( 198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种多度格局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研究的起点。物种多度格局研究主要在两个水平上进行:1)初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群落水平,希望在不同群落之间发现一个共同的整体格局来描述群落的组织结构。常用模型包括几何级数、对数级数、对数正态和断棍模型,不同模型代表了不同的生态学过程。2)目前转向重视物种水平,并以物种多度的区域分布规律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为主。物种分布区多度关系有正相关、无相关和负相关3种形式。局部多度高的物种一般趋于广布,而局部多度低的物种趋于受限分布。物种多度区域分布的生态位模型预测为单峰型,还经常会出现“热点地区”;而异质种群模型预测为双峰型。物种多度的区域分布主要由环境资源特性、物种生态位和扩散过程等因素决定。3)物种多度格局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异类似,代表了这些生态学过程的时间异质性。4)物种多度格局的尺度变化经常表现出自相似性,但该规律并非一直存在,因为生物多样性由不同尺度上的不同生态学过程决定。5)多度(稀有度)是物种保护的基本依据,而群落多度模型能够指示生态学和干扰过程变化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物种多度格局的模型手段仍需改进,机制研究尚不系统,应用研究亟待扩展,对于物种多度格局的深入理解将为揭示生物多样性分布机制和有效保护提供帮助。

    论坛
    基因组时代生态-遗传学科交叉的现状与前景
    钱韦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3):  427-432.  doi:10.17521/cjpe.2003.0061
    摘要 ( 2793 )   PDF (262KB) ( 153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学与遗传学的学科交叉首先建立在种群概念基础上,文献统计表明,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以揭示种群遗传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为主要方向,同时开始注重关键生化途径与环境适应之间的关系。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系统研究生理代谢在生态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可能性。分离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基因,并对比近缘类群中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成为生态遗传学科交叉的新生长点。在对研究实例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此类研究的特点,同时从研究思路、分析方法和研究侧重点方面讨论了生态学在新学科交叉领域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