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图解数据集
胡潇飞, 魏临风, 程琦, 吴星麒,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 (4): 484-492.   DOI: 10.17521/cjpe.2021.0360
摘要   (1302 HTML93 PDF(pc) (49218KB)(596)  

气候图解可以直观反映气象台站基本信息和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 是研究植被与气候关系的有效方式。为便于了解青藏高原不同植被区域气候特征, 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 该文基于1951-1980年与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国家地面气象台站基本信息和各30年平均观测数据, 依据《中国植被》所述标准制作每个气象台站的气候图解。论文提供了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台站气候图解集, 包括两个30年时间段共计205幅图解。研究表明: (1)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和降水总体水平偏低, 前后30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2)青藏高原地区各气象台站记录值随植被区域不同表现出较大差异。虽然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气象台站数量很少, 但该数据集仍涵盖了高原面上的不同植被地带, 可有效运用于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 为展示高原气候环境等提供便利。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1 青藏高原地区气象台站分布。A, 1951-1980年。B, 1981-2010年。C, 植被区划图。D, 1951-2010年台站数量变化。III,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IIIii, 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地带; IV,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IVAi,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 IVAii,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IVBi,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IVBiii, 亚热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带; V,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VBi, 北热带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地带; VI, 温带草原区域; VIAii, 温带南部草原地带; VII, 温带荒漠区域; VIIBi, 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 VIIBii, 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 VIII,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VIIIAi, 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地带; VIIIAii, 高寒草甸地带; VIIIBi, 高寒草原地带; VIIIBii, 温性草原地带; VIIICi, 高寒荒漠地带; VIIICii, 温性荒漠地带。植被区划图依据《中国植被图集(1:1 000 000)》(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 2001)绘制。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气候图解可以直观反映气象台站基本信息和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 是研究植被与气候关系的有效方式。为便于了解青藏高原不同植被区域气候特征, 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 该文基于1951-1980年与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国家地面气象台站基本信息和各30年平均观测数据, 依据《中国植被》所述标准制作每个气象台站的气候图解。论文提供了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台站气候图解集, 包括两个30年时间段共计205幅图解。研究表明: (1)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和降水总体水平偏低, 前后30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2)青藏高原地区各气象台站记录值随植被区域不同表现出较大差异。虽然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气象台站数量很少, 但该数据集仍涵盖了高原面上的不同植被地带, 可有效运用于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 为展示高原气候环境等提供便利。

分别选取青藏高原地区的105个(图1A)和100个(图1B)位于不同植被区域(图1C)的国家地面气象台站, 依据台站代码(ID)进行站名校正, 统一更改为1981-2010年相同台站名(附录I)。可以看出, 由于前期数据包含个人收集记录(有可能是省级站), 而少数台站后期有撤销, 因此青藏高原的台站数量前期多于后期(图1A、1B)。而且, 随着国家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加大, 台站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增加, 至20世纪70年代达到峰值并趋于平稳(图1D)。依据《中国植被》(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1980)中展示的气候图解示例及说明(附录I), 使用Origin 2018绘制205个气候图解, 包括站名、海拔高度、经纬度、各气候指标等共19条基本信息。其中, 因缺乏原始观测记录, 1951-1980年气候图解未标出极端最低气温低于0 ℃的月份。
统计分析1951-1980年与1981-2010年气象台站观测记录的平均值与极值, 由于两个时间段中, 部分台站存在迁址、更名和撤销等情况, 因此筛选两个时间段中地理坐标和台站ID均相同的59个站点, 按照后一个时间段的统一台站名称, 进行前后时间段的比较分析, 计算各台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4项气候指标的差值(差值=后30年指标值-前30年指标值), 划分差值分布区间, 统计各区间台站数量。依据青藏高原地区植被区划(图1C;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 2001)分区统计不同植被区域两个时间段主要气候指标平均值, 对比代表性台站前后30年气候变化, 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总体气候特征及时空变化。
统计分析1951-1980年与1981-2010年气象台站观测记录的平均值与极值, 由于两个时间段中, 部分台站存在迁址、更名和撤销等情况, 因此筛选两个时间段中地理坐标和台站ID均相同的59个站点, 按照后一个时间段的统一台站名称, 进行前后时间段的比较分析, 计算各台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4项气候指标的差值(差值=后30年指标值-前30年指标值), 划分差值分布区间, 统计各区间台站数量.依据青藏高原地区植被区划(图1C;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 2001)分区统计不同植被区域两个时间段主要气候指标平均值, 对比代表性台站前后30年气候变化, 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总体气候特征及时空变化. ...

统计分析1951-1980年与1981-2010年气象台站观测记录的平均值与极值, 由于两个时间段中, 部分台站存在迁址、更名和撤销等情况, 因此筛选两个时间段中地理坐标和台站ID均相同的59个站点, 按照后一个时间段的统一台站名称, 进行前后时间段的比较分析, 计算各台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4项气候指标的差值(差值=后30年指标值-前30年指标值), 划分差值分布区间, 统计各区间台站数量.依据青藏高原地区植被区划(图1C;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 2001)分区统计不同植被区域两个时间段主要气候指标平均值, 对比代表性台站前后30年气候变化, 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总体气候特征及时空变化. ...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