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2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2-10
      
    论文
    植被的组织有序度及其全球格局
    张化永, 邬建国, 韩兴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29-139. 
    摘要 ( 2061 )   PDF (446KB) ( 110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界的植被格局是多样、壮观和永恒变化的。它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写照,也是生态有序性在时空上的展示。然而,这千变万化,但又富有秩序的自然植被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寻求其答案,传统生态学中的主导思想是在植被分类基础上进行归纳的。与传统生态学方法不同,本文基于统计热力学的一般理论和植被生态学的经验结果,推导出植被的组织有序度方程和一般判据。在演绎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大尺度现象的植被的组织有序度模型。模型的结果与Whittaker(1975)的经验结果相一致。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大尺度植被格局的形成和演化。
    匍匐茎草本金戴戴对盐分梯度的表型可塑性
    于飞海, 董鸣, 张称意, 张淑敏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40-148. 
    摘要 ( 2348 )   PDF (426KB) ( 122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匍匐茎型克隆草本金戴戴(Halerpestes ruthenica) 4种基株(基因型)对不同盐分处理(0,85.5, 171.0, 256.5和342.0 mM NaCl)的表型可塑性。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实验植物与生长相关的性状指标 (如植株干重、总叶面积、分株数和总匍匐茎长度) 显著减小。植株干重、总叶面积和总匍匐茎长度具有显著的基株间差异。实验植物与形态相关的性状指标 (如平均叶柄长和根冠比) 对盐分梯度具有可塑性并具有显著的基株间差异;而其它形态指标 (如平均节间长、比节间长和比叶柄长)
    三峡大老岭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隙干扰研究II.林隙干扰的地形格局
    沈泽昊, 王功芳, 李道兴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49-156. 
    摘要 ( 2115 )   PDF (354KB) ( 111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对三峡大老岭地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隙的调查结果,运用多种方法定量分析和检验了5种地形要素对林隙和3类林隙形成木(GM)各方面特征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反映了地形对林隙时空格局的影响,和不同类型林隙形成木的响应特征:1)林隙干扰随海拔上升、坡度增大、坡位从山脊到沟谷、坡形由凸到凹而加剧;坡向影响的规律不明显。林隙特征对各地形因素梯度有显著的响应,其中扩展林隙面积、林隙高度、GM数量、种数以及平均胸径是反映地形影响的敏感指标。2)GM的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和扩展林隙面积与海拔显著正相关;GM平均胸径还与坡位正相关;GM数量沿N→S的坡向梯度减少,而随坡度增大及坡形由凹转凸而增加;GM种类沿坡度和坡形梯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林隙高度(亦即植被高度)随海拔和坡度增大而减小,但随坡位上升而增大。地形要素对林隙高度和GM平均胸径的空间格局的贡献最大,分别达到75.9%和67.0%。3)折干特征的空间格局受海拔和坡位的显著影响;枯立木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小地形的坡位和坡形控制;影响翻倒木的最根本地形因素是坡度。
    羊草种群克隆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祖元刚, 崔继哲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57-162. 
    摘要 ( 2103 )   PDF (621KB) ( 105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松嫩草原上两种叶色类型(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的克隆多样性。羊草种群中克隆多样性较高,Simpson指数平均为0.983,97.7% 的基因型为局部分布;在克隆特性上,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也明显不同,黄绿型种群的克隆多样性低于灰绿型。由基株数据计算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由分株计算的结果一致,进一步确认了黄绿型和灰绿型羊草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种群中不时有实生苗补充及环境异质性引起的分化选择作用可能是维持种群内基因型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不同放牧率对大针茅种群结构的影响
    安渊, 李博, 杨持, 闫志坚, 韩国栋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63-169. 
    摘要 ( 2333 )   PDF (286KB) ( 115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连续放牧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放牧率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种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放牧率范围内,单丛分蘖密度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范围,单丛分蘖密度下降;单位面积生殖枝数、结实数和种子重随放牧率的增加而下降,种子千粒重在轻度和中度放牧率下最大;不同年龄株丛的分蘖密度存在很大差异,老龄株丛的分蘖密度最大,其次是成年株丛,幼龄株丛最小;轻度和中度放牧率能够刺激成年和老龄株丛分蘖,增加其单丛分蘖密度;老龄株丛在种群的有性生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殖枝数目高于成年株丛。

    天然次生林中水曲柳种子库的空间格局与过程
    韩有志, 王政权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70-176. 
    摘要 ( 2141 )   PDF (351KB) ( 104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土壤种子库的空间格局与过程是认识林木更新的基础。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了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中土壤种子库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种子的统计特征、空间格局、尺度和格局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落种后水曲柳种子库的平均密度有很大变幅(5.8~105个·m-2),平均年削减率为91.6%~92.7%,5~8月的削减率高达98%以上。变异函数分析及理论模型拟合显示,一年之内种子库的空间格局强度及尺度变化非常明显。种子雨可形成较强的异质性格局,空间自相关尺度较大,为36.

    覆膜栽培下春小麦种群的生长冗余与个体大小不整齐性的关系
    潘晓云, 王永芳, 王根轩, 曹琴东, 王静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77-184. 
    摘要 ( 2461 )   PDF (356KB) ( 105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增加有效分蘖数被认为是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小麦种群在生长进程中也会形成大量的无效分蘖,存在“生长冗余”。研究了覆膜栽培对两个春小麦种群中无效分蘖比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并从植物个体大小不整齐性和生活史策略的种群生态学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与露地对照相比,覆膜栽培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38.5%);产量的提高源于地上部分生物量(+44.7%)的显著增加。但是, 覆膜种群的繁殖分配(穗重/地上部分生物量,-5.2%)和收获指数(-4.5%)显著降低;在几个主要生

    应用神经网络和多谱段遥感数据对大屿山岛土地覆盖分类的研究
    杨健, 池宏康, 莫沫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85-188. 
    摘要 ( 2138 )   PDF (184KB) ( 107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覆盖是植物群落研究的重要参数,反映植物群落的生长状况及其所处生存环境的优劣。小尺度常规的测定方法费力、费时,而且是破坏性的,不能动态监测其变化。而对于大尺度的测定,常规方法无能为力,只能采用遥感方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多谱段遥感数据对香港大屿山岛进行土地覆盖的分类,设计了一个合适的多层感知器前向反馈神经网络用于土地覆盖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与传统的最大似然分类方法所得的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方法在分类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游动分割窗技术在生态交错带定量判定中的应用*-以四川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为例
    石培礼, 刘兴良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89-194. 
    摘要 ( 2302 )   PDF (293KB) ( 101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样带上样方间的距离系数为指标,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辨析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线附近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结果表明,Bray-Curtis距离、相对欧氏距离、弦距离与平方欧氏距离的峰值和峰宽具有很好的重合性,上述距离系数均能作为判定林线交错带群落的边界和宽度的优良指标,其中,平方欧氏距离更能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交错带植被的变异。样带上距离系数的峰值区和峰宽对生态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有较为敏感的指示意义,游动分割窗技术是交错带判定和群落划分的有效方法。以样带上样方间的距离系数为指标,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辨析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线附近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结果表明,Bray-Curtis距离、相对欧氏距离、弦距离与平方欧氏距离的峰值和峰宽具有很好的重合性,上述距离系数均能作为判定林线交错带群落的边界和宽度的优良指标,其中,平方欧氏距离更能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交错带植被的变异。样带上距离系数的峰值区和峰宽对生态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有较为敏感的指示意义,游动分割窗技术是交错带判定和群落划分的有效方法。
    四川中亚热带扁刺栲-华木荷群系不同演替阶段林内小气候的比较
    潘开文, 张咏梅, 刘照光, 张远彬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195-202. 
    摘要 ( 2212 )   PDF (392KB) ( 106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四川瓦屋山地区扁刺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华木荷(Schima sinense)群系不同演替阶段(灌木、10年和40年生扁刺栲-华木荷群落)的林内小气候进行了连续2年的定位观测研究。主要结果是:40年生的扁刺栲-华木荷群落内的地温、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降雨等气候指标的数量大小及其变幅最低,10年生的次之,灌丛的最大。这些结果暗示了扁刺栲-华木荷群落在恢复演替过程中,随着植被的发育和各层次结构的完善,林内小气候环境朝着更为阴、凉、冷、湿的环境演进,且其波动性减弱,
    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贾宝全, 慈龙骏, 蔡体久, 高志海, 丁峰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03-208. 
    摘要 ( 2079 )   PDF (362KB) ( 119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甘肃省的民勤绿洲为例,选择土壤水分最为亏缺的7月,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包不同迎风面,以及绿洲和荒漠交错地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白刺沙包而言,其上层和深层土壤水分是迎风坡大于背风坡,中间层次(40~80 cm)则刚好相反。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上,灌丛沙包与沙丘间低地水分变化有很大的不同,总体而言,丘间地水分含量大于灌丛沙包,但在距离绿洲406 m处,二者均出现一个土壤水分的最低值。在丘间地表层,水分变化是距离绿洲愈近,土壤含水量愈高;而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
    茎瘤对长喙田菁在铅锌尾矿环境适应中的意义II 茎瘤对长喙田菁固氮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
    简曙光, 杨中艺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09-215. 
    摘要 ( 2043 )   PDF (254KB) ( 123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茎瘤对长喙田菁(Sesbania rostrata)在铅锌矿尾矿、客土和纯土环境中结瘤、固氮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茎瘤使长喙田菁全株植物氮含量和单株植物氮积累量分别比去除茎瘤处理提高了12.4%~34.0%和43.3%~131.4%,且环境愈恶劣,这种作用愈为显著。同时,保留茎瘤处理显著抑制了长喙田菁根瘤的生长,同样表现出环境愈恶劣,抑制作用愈显著的趋势。因此,在尾矿环境胁迫下,长喙田菁更趋向于选择茎瘤作为固氮途径。由此可见,茎瘤对生长在铅锌尾矿环境中的长喙田菁获得氮素及支持其生长有着特别
    西双版纳刀耕火种弃耕地树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林露湘, 曹敏, 唐勇, 付先惠, 张建侯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16-222. 
    摘要 ( 2166 )   PDF (297KB) ( 120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选择了4块不同演替年龄的刀耕火种弃耕地(4年、9年、29年、大约40年),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办法,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测定其树种多样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的演替阶段不同,树种组成及其多样性也有明显差异。在重要值最大的前5个树种中,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群落全部都为先锋树种组成;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群落仍以先锋树种占优势,但
    荒漠植物根际AM真菌的空间分布和定殖
    贺学礼, Stanislov MOURATOV, Yosef STEINBERGER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23-229. 
    摘要 ( 2462 )   PDF (322KB) ( 108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析以色列荒漠地区Zygophyllum dumosum, Hammada scoparia, Artemisia herba-alba 和 Atriplex halimus 等4种灌木根际AM真菌的空间分布和定殖程度,研究了AM真菌分布和定殖与植物种类和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样品分别从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50 cm等5个土层中采取,土样过2 mm筛。收集的根样切成1 cm根段,经染色后,根据感染长度确定AM真菌不同结构的定殖率;用湿筛倾析法和蔗
    简报
    广东南澳岛不同森林群落的林窗环境对3种移植树苗生长的影响
    向言词, 彭少麟, 周厚诚, 蔡锡安, 邵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30-234. 
    摘要 ( 2183 )   PDF (283KB) ( 107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先锋种和非先锋种可能对林窗产生不同的反应。在广东南澳岛4个不同的森林群落样地里移植了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 A. Cunn.)、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 S. T. Blake)和荷木(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3种树苗,其中大叶相思和尾叶桉是先锋种,而荷木是非先锋种,测定了林窗和非林窗生境中的透光率和幼苗生长高度。结果表明,林窗的透光率大于非林窗的;各群落的透光率有季节性的变化,变化幅度各不同。3种幼苗在林窗内比
    为什么自然条件下沙地柏种群以无性更新为主
    何维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35-238. 
    摘要 ( 2212 )   PDF (183KB) ( 112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调查、实验和文献资料,作者探讨了沙地柏(Sabina vulgaris)种群的繁殖特征和更新特征。1)根原基是沙地柏进行营养繁殖的结构基础,由根原基发育而成的不定根能够吸收充足的土壤资源供给萌生苗需要,因此定居的萌生苗能够独立维持。2)沙地柏同时具有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因而沙地柏种群可通过无性更新和有性更新实现维持。3)种子质量极差、萌发率低和实生苗存活率低是制约沙地柏种群有性更新的3个“瓶颈”。4)沙地柏的营养繁殖力强、萌生苗存活率高、繁殖体的产生途径多样,这使自然条件下沙地柏种群以无性更新为主。
    聚乙二醇对平邑甜茶叶片气孔器超微结构的影响
    叶宝兴, 束怀瑞, 李德全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39-242. 
    摘要 ( 1964 )   PDF (1333KB) ( 158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处理的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 (pingyitiancha))叶片气孔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叶片气孔器超微结构制片方法进行了改进。所观察结果如下:1)PEG胁迫后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量增加,而叶绿体中淀粉粒数量呈下降趋势;2)PEG胁迫降低保卫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及破坏线粒体的超微结构;3)PEG胁迫使平邑甜茶保卫细胞中的液泡变小以致不明显。
    论坛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 2001,291: 2320-2322)的若干说明
    方精云, 陈安平, 赵淑清, 慈龙骏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43-249. 
    摘要 ( 3277 )   PDF (284KB) ( 303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cience杂志于2001年发表了方精云等人关于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变化的论文(Fang et al., 2001, 291: 2320~2322)。该文利用大量的生物量实测数据,结合使用中国50年来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及相关的统计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时空变化。这是一个大时空尺度的工作,涉及一些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原理、方法以及尺度转换问题。由于篇幅所限,论文并未详细说明这些问题。为了帮助理解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本文给出了论文中涉及生物量计算的理论基础,对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
    周广胜, 王玉辉, 蒋延玲, 杨利民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50-254. 
    摘要 ( 2385 )   PDF (182KB) ( 178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砍伐以及森林、草地转变成农田对于碳循环的影响,阐述了可能引起全球“未知汇”现象的重要原因,强调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应充分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包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利用方式的改变(森林转化为人工林或农田,草地转化为农田、退耕还林草等)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并指出了建立统一观测方法与规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
    探索CO2失汇之谜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2):  255-256. 
    摘要 ( 1801 )   PDF (74KB) ( 103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