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2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02-06-10
      
    论文
    光照对两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光合能力、热耗散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张教林, 曹坤芳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39-646. 
    摘要 ( 2192 )   PDF (424KB) ( 125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生长于不同光照条件下(100%、25%和8%光强)热带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和中层树种滇南风吹楠(Horsfieldia tetratepala)幼苗的光合能力、热耗散、活性氧和保护性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绒毛番龙眼的最大光合速率随着生长光强的增加而提高,而滇南风吹楠在全光条件下的最大光合速率反比25%光照条件下的低。全光条件下两个树种光系统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都显著降低,表明发生了长期光抑制。当把生长于遮荫条件下的幼苗移到全光下,从凌晨到中午随着光强的增加光抑制加剧,日落时生长于8%光照条件下的绒毛番龙眼及生长于8%和25%光照条件下的滇南风吹楠的光抑制不能完全恢复。非光化学猝灭对光强的响应曲线表明,随着生长光强的增加滇南风吹楠的热耗散能力增强,而生长在全光和25%光照条件下的绒毛番龙眼的热耗散能力都比滇南风吹楠的弱。两个树种叶片中O-[]·2、H2O2含量、SOD和CAT活性均随着生长光强的增加而提高;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绒毛番龙眼叶片中O-[]·2、H2O2含量、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滇南风吹楠。上述结果表明,在光抑制条件下,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较大程度通过提高保护性酶的活性来保护光合机构免受损伤,而中层树种滇南风吹楠却较大程度通过增强非光化学猝灭来耗散过量光能;滇南风吹楠对强光的适应性差。
    超高产杂交稻不同生育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王强, 张其德, 卢从明, 匡廷云, 李成荃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47-651. 
    摘要 ( 2292 )   PDF (254KB) ( 149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两个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华安3号’和多年来大面积推广的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不同生育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苗期,3个杂交稻的单位叶面积的叶绿素(Chl)含量差别不大,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以‘汕优63’为最高。然而,随着发育阶段的推进,到分蘖期,尤其是抽穗期剑叶的单位叶面积Chl和Car含量,两个超高产杂交稻高于‘汕优63’。从苗期到抽穗期,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的净光合速率(Pn)都比‘汕优63’高,而在苗期的午间强光条件下和分蘖期的早晨以及抽穗期的早晚相对弱光条件下其Pn的差别尤为显著。在苗期,‘汕优63’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略高于‘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到分蘖期和抽穗期,在上午10时之前和下午14时以后的时间段,则是两个超高产杂交稻明显高于‘汕优63’。这些结果说明,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不仅有较高的Pn和较强的抗光抑制能力,而且还能充分利用早晨和傍晚较弱的光强进行光合作用,这些是它们之所以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此外,超高产杂交稻在生长发育的中后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具有较高的WUE,有利于节约农业用水。
    水华鱼腥藻生长与光合作用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夏建荣, 高坤山, 叶海波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52-655. 
    摘要 ( 2313 )   PDF (229KB) ( 139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华藻类的影响,利用水华鱼腥藻(Anabena flos_aquae)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加倍对其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水华鱼腥藻的生物量、光饱和光合速率、光合效率和光系统II的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提高,但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没有明显影响。CO2加倍条件下藻细胞光合作用对无机碳的亲和力降低,表明其利用HCO-3的能力受到抑制。
    蚕豆气孔运动中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作用和地位的探讨
    杨惠敏, 李燕, 王根轩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56-660. 
    摘要 ( 1976 )   PDF (218KB) ( 137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不同浓度HgCl2、LaCl3和TEACl (Tetraethylammonium chloride)处理蚕豆(Vicia faba)叶片下表皮条,发现HgCl2能显著抑制气孔开闭,Ca2+通道阻塞剂LaCl3或K+通道阻塞剂TEACl处理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三者的作用效果HgCl2>>LaCl3>TEACl。用HgCl2+LaCl3、HgCl2+TEACl或HgCl2+LaCl3+TEACl处理,则气孔开闭运动几乎完全被抑制。表明:蚕豆气孔运动中,保卫细胞胀缩主要是水通道直接参与保卫细胞与叶肉细胞间水流的调节引起的,离子通道起间接次要作用,二者共同引起保卫细胞体积变化而导致气孔开闭。
    利用热扩式边材液流探针(TDP)测定树木整株蒸腾耗水量的研究
    王华田, 马履一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61-667. 
    摘要 ( 2133 )   PDF (307KB) ( 224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热扩散式液流探针的工作原理及利用液流探针测定树木边材液流速率的方法。利用边材液流探针和多种气象因子传感器及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的微型气象站,通过对北京西山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混交林林分平均木树干边材液流速率及风速、有效辐射和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连日变化的测定和分析,揭示了5月干旱季节两树种蒸腾耗水的日变化和连日变化规律,以及栓皮栎树干基部和树冠大枝边材液流的差异,并进行了理论推导,同时分析了液流速率的波动规律与主要气象因素波动的相关性。
    青藏高原植被样带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英文)
    罗天祥, 石培礼, 罗辑, 欧阳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68-676. 
    摘要 ( 2755 )   PDF (559KB) ( 148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测了青藏高原植被样带22个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并进行了格局分析。对于未受人为干扰的以常绿阔叶林为基带的亚高山天然植被,随着海拔升高,地上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海拔继续升高地上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这一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地带性森林植被最大生物量分布的纬向分异性。基于Weber定律的回归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可用Logistic函数拟合,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其组合因子可解释高原植被样带地上生物量变化的28%~53%,其中年降水量及其同年平均气温的组合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R2为0.46~0.53,p<0.001)。但是,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不足以解释西藏色齐拉山暗针叶林具有最高的地上生物量。我们认为,自然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受到更为复杂的气候因子的制约,例如太阳辐射、湿度、风、水分和能量平衡等。

    不同栽植方式下紫椴幼苗生物量分配及资源利用分析
    王军邦, 王政权, 胡秉民, 牛铮, 王长耀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77-683. 
    摘要 ( 2391 )   PDF (308KB) ( 124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幼苗在不同植距下纯栽和与落叶松(Larix gmelini)的混栽沙培试验,初次应用通径分析,研究紫椴幼苗生物量分配和资源利用机制,分析种内和种间竞争及其模式。研究发现总体上植距增大有利于紫椴根、茎、叶各器官的生长。通过通径分析说明,紫椴地下根系对总生长的贡献为0.236 1~0.286 9,地上茎、叶对总生长的贡献为0.732 5~0.775 8,地上部分的贡献是地下根系的2.95倍。表明紫椴幼苗对光具有较强的需求和竞争能力。紫椴和落叶松之间存在悬殊较大的生物量差距,落叶松的根、茎、叶生物量约是相应混栽紫椴的2、5、4倍。通过比较纯栽和混栽试验中的直接通径系数,与落叶松混栽后,紫椴对地下水分养分的竞争下降36.84%,对地上光照空间的竞争增大11.63%。随植距减小落叶松对紫椴的影响增大,紫椴根系生长受落叶松种间竞争影响不显著;地上茎、叶生长只在一定植距范围内受落叶松影响。紫椴与落叶松种间竞争是不同资源利用等级的两树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对称性地下竞争与落叶松“平等”地占有地下水分养分资源,从而受落叶松地下竞争较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落叶松以非对称性竞争优先占有地上光照资源影响紫椴生长。
    GIS支持下陕西省植被生产有机物价值研究
    李晶, 任志远, 孙根年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84-688. 
    摘要 ( 2185 )   PDF (175KB) ( 117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改进的周广胜NPP模型,根据陕西省植被图和陕西省相关的气候资料,充分考虑植被类型和覆盖度,以植被类型为单位估算了陕西省陆地生态系统NPP物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为:陕西省陆地植被总产量为195.339 5 t·hm-2·a-1,单位面积平均产量为7.25 TDM·hm-2·a-1。得到陕西省植被NPP值列表。以第一性生产物质量为基础,采用能量比市场价格法测定了陕西省各种植被类型的生产力价值,结果是:陕西省的27个植被类型总净第一性生产力价值为358.50亿元。单位面积的生产力价值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沙丽清, 郑征, 冯志立, 刘玉洪, 刘文杰, 孟盈, 李明锐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89-694. 
    摘要 ( 2513 )   PDF (220KB) ( 172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小流域集水区和物质平衡方法,于1999年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库总储量为6 481.2 kg·hm-2,其中活体生物量、凋落物层和土壤(0~30 cm)中的氮储量分别为970.9、37.7、5 481.2 kg·hm-2。土壤中的氮占生态系统氮总储量的84.4%,活体生物量占15.0%,凋落物层仅占0.6%。结果表明季节雨林的氮主要分布在土壤中,而在生物量中只占很少部分。大气降水、林内穿透水、树干流及地表径流的氮含量分别为0.565、0.828、0.983和1.042 mg·dm-3,氮通量则分别为8.89、10.97、3.57、5.95 kg·hm-2·a-1。大气降水输入氮8.89 kg·hm-2·a-1,径流输出氮5.95 kg·hm-2·a-1, 收支平衡(输入—输出)为2.94 kg·hm-2·a-1。氮的生物循环:吸收为149.86 kg·hm-2·a-1,存留为69.30 kg·hm-2·a-1,归还为80.56 kg·hm-2·a-1,循环系数为0.54。结果表明未受干扰的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处于氮积累的状态,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高砷区植物的生态与化学特征
    韦朝阳, 陈同斌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695-700. 
    摘要 ( 2775 )   PDF (243KB) ( 142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砷污染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目前尚无经济有效的治理方法。利用各种重金属的耐性与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对两个中国典型的砷矿区(炼砷区)土壤与植物的系统调查与采样分析,发现若干种植物对砷具有极强的耐性和不同程度的富集能力。砷在不同植物中的含量分别为:蜈蚣草(Pteris vittata)羽片1 600 mg·kg-1 DW,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地上部1 230 mg·kg-1 DW,酸模(Rumex acetosa)地上部 440 mg·kg-1
    接种外生菌根对辽东栎幼苗生长的影响
    阎秀峰, 王琴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701-707. 
    摘要 ( 2503 )   PDF (360KB) ( 150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是中国特有的栎林树种,也是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之一。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和臭红菇(Russula foetens)是在自然环境中与其共生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在温室花盆中播种辽东栎种子获得辽东栎幼苗,并对幼苗接种铆钉菇和臭红菇合成外生菌根,比较了有菌根和无菌根辽东栎幼苗生长、光合蒸腾特性、氮磷含量的差异。外生菌根对辽东栎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菌根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无菌根幼苗,蒸腾速率则相反。有菌根幼苗的氮磷含量分别为无菌根幼苗的1.7倍和2.2倍,外生菌根的合成还改变了氮磷在幼苗器官间的分配比例,与无菌根幼苗相比,有菌根幼苗茎中的氮磷减少,而叶片中的磷显著增加。同时接种铆钉菇和臭红菇的生长促进效果优于单独接种。
    松嫩平原羊草草地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特征对水淹干扰的响应
    王正文, 邢福, 祝廷成, 李宪长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708-716. 
    摘要 ( 2013 )   PDF (346KB) ( 162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敦煌绿洲夏季典型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
    张强, 周毅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717-738. 
    摘要 ( 2391 )   PDF (375KB) ( 164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加强期(IOP)在甘肃省敦煌绿洲观测的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敦煌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小气候特征,结果发现:敦煌绿洲总辐射特别大,其峰值高达1 038.1 w·m-2;地表净辐射也高于其它地区,白天能超过600 w·m-2;在地表能量分配中,感热、潜热和地热流量的日积分值的量级相当,白天地热流量比潜热要大,几乎与感热相当;地表反照率除中午比较接近荒漠戈壁的值外,其它时候均明显比荒漠戈壁的值小;Bowen比在白天1~2之间,比一般灌溉地区要大。地表能量不平衡差额较大,这可能与水平热通量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另外,还首次发现了比较可观的下沉气流,部分证实了绿洲与荒漠之间存在的热力环流。
    综述
    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梁宇, 郭良栋,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739-745. 
    摘要 ( 3766 )   PDF (267KB) ( 372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菌根是一种植物营养根与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1) 菌根真菌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生物量,并成为连接绿色植物和食真菌者食物链的重要一环;2) 菌根真菌通过参与凋落物的酶降解过程影响有机物的循环,通过促进生物固氮、加速土壤磷的风化、提高土壤溶液离子的有效性以及直接吸收等过程影响氮、磷、钾、钙、镁等元素的无机循环;3) 菌根真菌与土壤微生物间存在有益的或拮抗的相互作用,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根际生物区系的组成和数量;菌根真菌通过对宿主植物的有益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种间竞争,通过菌根网络而形成的种团可以在同种或不同种植物间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共享;由于对种间关系的作用和对食物链的影响,菌根真菌对群落的物种构成和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菌根真菌是群落演替过程的指示者,也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菌根真菌的存在也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促进灰壤的形成;4) 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指示生态系统中自然的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并可以在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或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最后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论坛
    发展骆驼,保护草原,加固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
    白图格吉扎布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26(6):  746-747. 
    摘要 ( 1820 )   PDF (42KB) ( 95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