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幼龄楸树(Catalpa bungei)主干、枝条、叶、粗根、细根、整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各组分生物量分配规律并建立相应的异速生长模型, 在3个相邻省份4个取样点的3-8年幼龄期楸树人工林中, 选取41株胸径(D)范围为3.2-24.8 cm的样木, 采用全称质量法测量楸树各组分生物量并分析其分配规律。分别以D、树高(H)及其复合形式D2H为预测变量, 利用简单幂函数的形式, 构建楸树主干、枝条、叶、粗根、细根、整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幼龄期楸树各组分生物量存在明显异速生长关系。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占比为80.54%, 其中主干生物量平均占比为49.29%, 远高于地下部分, 而细根生物量仅占整株的0.29%。在D ≤ 10 cm时, 随D增大, 枝条生物量占比逐渐增大, 而粗根生物量占比减小, 导致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差距增大; 10 cm < D < 25 cm时, 各组分生物量占比变化放缓。在构建的各组分生物量模型中, 3个预测变量预测精度排序为D > D2H > H, 以D为单一预测变量拟合的主干、枝条、叶、粗根、整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异速生长模型精度较高, 以D2H为预测变量拟合的细根异速生长模型精度较高; 以不同径级楸树进行抽样, 验证模型准确性的结果显示, 各组分最优预测变量所构建的异速生长模型估测准确度高。幼龄期楸树各组分生物量平均占比顺序为: 主干>枝条>粗根>叶>细根; 随着楸树D增大, 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上升趋势。综合评估异速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可知, D是预测楸树除细根外其他各组分生物量的最可靠变量, D2H是估算细根生物量的可靠变量。利用构建的异速生长模型可预测幼龄楸树的生长规律, 为选育优良楸树无性系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