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Vol. 49 ›› Issue (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0-.DOI: 10.17521/cjpe.2024.0445
• • 下一篇
逯子佳, 王天瑞, 郑斯斯, 孟宏虎, 曹建国, Gregor Kozlowski, 宋以刚
收稿日期:
2024-12-09
修回日期:
2025-04-07
出版日期:
2025-08-20
Lu Zi-Jia, Wang Tian-Rui, Zheng Si-Si, Cao Jian-Guo, Kozlowski Gregor, Song Yi-Gang
Received:
2024-12-09
Revised:
2025-04-07
Online:
2025-08-20
摘要: 气候的快速波动正加速改变着物种命运, 导致部分物种的脆弱性加剧, 并造成许多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丧失, 甚至面临灭绝风险。孑遗植物历经新生代以来的极端气候波动, 携带着大量与环境适应相关遗传信息。探讨其种群适应环境的遗传基础及其对未来气候的适应潜力, 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该研究以环绕中国四川盆地分布的新生代孑遗植物湖北枫杨(Pterocarya hupehensis)为研究对象, 对其分布范围内18个种群的122个个体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 利用景观基因组学分析方法, 对湖北枫杨的生态适应和遗传脆弱性进行研究。特异性位点检测表明, 39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与6个气候因子(等温性、最冷月份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湿月份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化)具有显著关联, 此外检测到177个受到选择的SNPs位点。梯度森林分析和广义相异模型(分析表明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是影响该物种遗传变异的重要气候因子。Mantel检验检测到显著的环境隔离信号, 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于遗传变异的解释度大于地理因素。最后, 非适应性风险分析预测到湖北枫杨种群在2090年SSP585情景下的种群脆弱性整体高于SSP126情景, 且降水量季节性变化对于湖北枫杨西北部种群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不仅为易危物种湖北枫杨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管理与保护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还为环四川盆地孑遗植物如何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新范例。
逯子佳, 王天瑞, 郑斯斯, 孟宏虎, 曹建国, Gregor Kozlowski, 宋以刚. 孑遗植物湖北枫杨的环境适应性遗传变异与遗传脆弱性. , 2025, 49(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0-. DOI: 10.17521/cjpe.2024.0445
Lu Zi-Jia, Wang Tian-Rui, Zheng Si-Si, Cao Jian-Guo, Kozlowski Gregor, Song Yi-Gang. Environmental adaptive genetic variation and genetic vulnerability of relict plant Pterocarya hupehensi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5, 49(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0-. DOI: 10.17521/cjpe.2024.0445
[1] | 冯珊珊, 黄春晖, 唐梦云, 蒋维昕, 白天道. 细叶云南松针叶形态和显微性状地理变异及其环境解释[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8): 1116-1130. |
[2] | 白天道, 余春兰, 甘泽朝, 赖海荣, 杨隐超, 黄厚宸, 蒋维昕. 细叶云南松种实性状变异与地理气象因子的关联[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12): 1224-1235. |
[3] | 吴毅, 刘文耀, 宋亮, 陈曦, 卢华正, 李苏, 石贤萌. 基于林冠塔吊的附生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5): 508-522. |
[4] | 周晓旋, 蔡玲玲, 傅梅萍, 洪礼伟, 沈英嘉, 李庆顺. 红树植物胎生现象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12): 1328-1343. |
[5] | 郭京衡, 曾凡江, 李尝君, 张波.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三种防护林植物根系构型及其生态适应策略[J].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1): 36-44. |
[6] | 覃凤飞,李强,崔棹茗,李洪萍,杨智然. 越冬期遮阴条件下3个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品种叶片解剖结构与其光生态适应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4): 333-345. |
[7] | 李林, 魏识广, 黄忠良, 曹洪麟, 莫德清. 猫儿山两种孑遗植物的更新状况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2): 144-150. |
[8] | 吉乃提汗·马木提, 谭敦炎, 成小军. 一年生短命植物疏齿千里光果实异形性的生态学意义[J].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6): 663-671. |
[9] | 周艳松, 王立群. 星毛委陵菜根系构型对草原退化的生态适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5): 490-499. |
[10] | 谭敦炎, 张洋, 王爱波. 被子植物地下结实和地上/下两型结实的生态适应意义[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 72-88. |
[11] | 刘晓风, 谭敦炎. 24种十字花科短命植物的扩散体特征与扩散对策[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6): 1019-1027. |
[12] | 蔡颖, 关保华, 安树青, 申瑞玲, 蒋金辉, 董蕾. 克隆植物乌菱对底泥磷含量及植株密度的表型可塑性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4): 599-606. |
[13] | 毛建丰, 李悦, 刘玉军, 刘灏, 王晓茹. 高山松种实性状与生殖适应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2): 291-299. |
[14] | 杨九艳, 杨劼, 杨明博, 梁娜, 孔维雪. 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生态适应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29(6): 961-967. |
[15] | 蔡永立, 宋永昌.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藤本植物的适应生态学研究 II.攀援能力和单株攀援效率[J].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29(3): 386-39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