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报 ›› 2025, Vol. 49 ›› Issue (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1-.DOI: 10.17521/cjpe.2025.0018
• • 上一篇
郑立媛, 徐茜竹, 尹嘉淇, 孙小雯, 王艳
收稿日期:
2025-01-09
修回日期:
2025-04-24
出版日期:
2025-08-20
发布日期:
2025-05-07
ZHENG Li-Yuan, XU Xi-Zhu, Yin JiaQi, SUN Xiao-Wen, Wang Yan
Received:
2025-01-09
Revised:
2025-04-24
Online:
2025-08-20
Published:
2025-05-07
摘要: 近年来野大豆(Glycine soja)资源在人类影响下急剧减少,探究野大豆在退耕地群落中所处的地位、揭示它与其他物种的种间联结特征及其所处群落的稳定性,可为野大豆的资源保护以及群落恢复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样方法(1 m×1 m)对沈阳市郊近河3个退耕地自然演替的草本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主要物种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重叠度和种间联结性,评价了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调查的群落中共出现20科51属65种草本植物,其中一年生植物占52.31 %。野大豆是群落中最占优势的物种,具有最大的频度(97.18 %)、盖度(平均49.7 5%)、重要值(33.28)和生态位宽度(BL=101.92,BS=4.75)。野大豆和矮蒿(Artemisia lancea)的资源利用重叠度Oik值(0.35)和生态位相似性(0.30)最大,与贼小豆(Vigna minima)的生态位重叠度也较大(Oik=0.34)。χ2检验和AC分析表明野大豆与矮蒿为显著正联结,与葎草(Humulus scandens)为极显著负联结;相关系数结果表明野大豆和贼小豆之间为正联结,与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红蓼(Persicaria oriental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为极显著负联结。群落中主要植物的总体生态位重叠值较低(0~0.35);总体关联性的方差比率检验VR值为0.87,W检验值为122.16,表明群落中主要植物间呈负联结关系;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结果也均显示群落中主要物种间以负联结为主。M. Godron法分析的交点坐标与稳定点坐标之间的欧式距离较远,表明目前群落的稳定性较差,但退耕时间长的群落的欧式距离较退耕时间短的近,说明退耕时间越长群落的稳定性越高。
郑立媛, 徐茜竹, 尹嘉淇, 孙小雯, 王艳. 沈阳城郊近河农田退耕地野大豆群落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1-. DOI: 10.17521/cjpe.2025.0018
ZHENG Li-Yuan, XU Xi-Zhu, Yin JiaQi, SUN Xiao-Wen, Wang Yan. Nic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Glycine soja community on recessional farmland near river in suburban Shenyang,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5, 49(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1-. DOI: 10.17521/cjpe.2025.0018
[1] | 赵珮杉 高广磊 丁国栋 张英. 林龄和生态位对樟子松人工林地下真菌群落构建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地上地下生态过程关联): 1-0. |
[2] | 李冬梅, 孙龙, 韩宇, 胡同欣, 杨光, 蔡慧颖. 计划火烧对红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3): 379-392. |
[3] | 周红娟, 刘子赫, 刘柯言, 张初蕊, 胡旭, 韩璐, 陈立欣. 不同降雨条件下北京土石山区混生乔灌植物的水分吸收和生态位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9): 1089-1103. |
[4] | 冉松松, 余再鹏, 万晓华, 傅彦榕, 邹秉章, 王思荣, 黄志群. 邻域树种多样性对杉木叶片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7): 932-942. |
[5] | 祝维, 周欧, 孙一鸣, 古丽米热·依力哈木, 王亚飞, 杨红青, 贾黎明, 席本野. 混交林内毛白杨和刺槐根系吸水的动态生态位划分[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3): 389-403. |
[6] | 杨玲, 梁思琪, 潘佳明, 韦金鑫, 丁涛, 蒋日红, 邵毅贞, 张宪春, 刘勇波, 向巧萍. 濒危植物百山祖冷杉和资源冷杉的物种划分及其遗传资源的保护[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12): 1629-1645. |
[7] | 李杰, 郝珉辉, 范春雨, 张春雨, 赵秀海. 东北温带森林树种和功能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11): 1507-1522. |
[8] | 叶洁泓, 于成龙, 卓少菲, 陈新兰, 杨科明, 文印, 刘慧. 木兰科植物叶片光合系统耐热性与叶片形态及温度生态位的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10): 1432-1440. |
[9] | 张零念, 朱贵青, 杨宽, 刘星月, 巩合德, 郑丽. 滇中云南杨梅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J].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11): 1400-1410. |
[10] | 王春成, 张云玲, 马松梅, 黄刚, 张丹, 闫涵. 中国扁桃亚属四种野生扁桃的系统发育与物种分化[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9): 987-995. |
[11] | 闫涵, 张云玲, 马松梅, 王春成, 张丹. 黑果枸杞在新疆的适宜分布模拟与局部环境适应性分化[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1): 1221-1230. |
[12] | 车俭, 郑洁, 蒋娅, 金毅, 乙引. 中国亚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谱系结构及生态习性差异[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10): 1007-1014. |
[13] | 胡菀,张志勇,陈陆丹,彭焱松,汪旭. 末次盛冰期以来观光木的潜在地理分布变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1): 44-55. |
[14] | 施晶晶,赵鸣飞,王宇航,薛峰,康慕谊,江源. 黄土高原腹地人工林下草本层群落构建机制[J]. 植物生态学报, 2019, 43(9): 834-842. |
[15] | 温纯, 金光泽. 功能多样性对典型阔叶红松林生产力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9, 43(2): 94-10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