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9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09-30
      
    研究论文
    基于植被指数的海南岛霸王岭热带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模拟
    张志东, 臧润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833-841.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01
    摘要 ( 2627 )   全文 ( 3 )   PDF (572KB) ( 157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带森林在全球碳循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预测其生物量分布可以加深对碳循环过程的理解。然而目前基于植被指数模拟技术进行热带森林生物量分布的研究报道较少。该文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 在基于遥感影像和135个公里网格样地调查的基础上, 分别选取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短红外湿度植被指数(MVI5)、中红外湿度植被指数(MVI7)和比值植被指数(RVI)与总物种生物量、顶极种生物量和先锋种生物量做相关分析, 并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了基于植被指数的生物量回归模型; 利用残差图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MVI7MVI5与总物种和顶极种生物量关系显著, 而NDVIRVI对先锋种生物量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总物种、顶极种和先锋种生物量预测精度较高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69.24%、73.98%和88.08%, 表明3个生物量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 模拟结果表明总物种和顶极种生物量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区域, 而先锋种生物量无明显的分布规律, 是不均衡地散布于整个研究区域, 反映了群落组成结构、干扰历史、地形及气候因素等的影响。

    协惯量分析与典范对应分析在植物群落排序中的应用比较
    张斌, 张金屯, 苏日古嘎, 张钦弟, 程佳佳, 田世广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842-851.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02
    摘要 ( 3758 )   全文 ( 16 )   PDF (970KB) ( 202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协惯量分析(PCA-CA COI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两种排序方法, 对北京小龙门林场的黄檗 (Phellodendron amurense)群落进行了分析, 并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了对应排序轴的相关性。两种排序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两者的第一排序轴都反映了海拔高度和坡向对群落分布的影响, 而各自第二、第三排序轴所代表的环境意义有所差异, 并出现了交叉, 但是两者的前3个排序轴均反映了海拔、坡位、土壤厚度和凋落物层厚度的变化趋势, 说明在环境因子个数较少或共线性效应不明显的情况下, 协惯量分析也能达到CCA的分析效果, 并且在排序轴特征值解释量上高于典范对应分析。

    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植物地上部分 生物量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袁春明, 刘文耀, 李小双, 杨国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852-859.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03
    摘要 ( 2774 )   全文 ( 2 )   PDF (499KB) ( 132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质藤本植物是森林, 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的重要组分。由于野外调查的困难, 对其生态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哀牢山原生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和4类次生林中的藤本植物进行了调查, 利用48株藤本植物样木实测数据, 采用样本回归分析法, 选取藤本植物的不同参数作为自变量, 分别对冠层和林下两类藤本混合种生物量模型进行了拟合比较, 结合样地内长度≥50 cm的所有藤本植物的调查资料估算了各森林群落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 探讨了原生林中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以及人为干扰对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以藤本基径为自变量建立幂函数回归模型, 其相关系数较高,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该区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为9.82×103 kg·hm-2, 其中冠层藤本(基径≥1.0 cm, 长度≥5.0 m)生物量占藤本植物总生物量的99.70%, 林下藤本(基径<1.0 cm, 长度<5.0 m)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很低; 3)人为干扰后林下藤本植物的生物量相对增加, 而冠层藤本植物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减少; 经过约100年恢复演替的老龄栎类萌生林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才达到接近原生林的水平。

    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反演方法
    赵传燕, 沈卫华, 彭焕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860-869.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04
    摘要 ( 2590 )   全文 ( 6 )   PDF (700KB) ( 217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参数。随着空间精细化模型的发展和基于过程的分布式模拟技术的应用, 对LAI的区域估算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估算手段。该项研究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研究对象, 利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鱼眼镜头法和经验公式法对林冠层LAI进行了测定, 观测值分别为1.03~3.70、0.48~2.26和2.27~8.20, 显然, 仪器测定值偏低。针对针叶的集聚效应导致仪器测定值偏低的现象, 利用跟踪辐射与冠层结构测量仪(TRAC)测定的青海云杉林聚集系数计算调整系数, 对鱼眼镜头法获取的LAI值进行订正。根据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反演青海云杉林的植被指数与LAI的关系, 最后获得了较合理的该地区林冠层LAI的空间分布图。

    样本容量和物种特征对BIOCLIM模型模拟物种分布准确度的影响——以12个中国特有落叶栎树种为例
    邵慧, 田佳倩, 郭柯, 孙建新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870-87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05
    摘要 ( 2569 )   全文 ( 11 )   PDF (936KB) ( 200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种分布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及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由于难于取样或标本记录不完善等原因, 真正能够用于模型预测的物种分布数据非常有限。因此, 有必要搞清楚样本容量和物种特征对模型模拟准确度的影响, 为确定以物种特征为区分条件的最小样本容量奠定基础。为了探讨应用BIOCLIM模型预测中国特有植物种的效果, 以12个落叶栎树种为例, 从不同的样本容量和生态特征两方面研究其对BIOCLIM模型模拟准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BIOCLIM模型模拟准确度随样本容量的增加在初期几乎呈直线增加趋势至样本容量达到25, 随后渐变平缓至样本容量为75~100时达到最大值。此外, 生态幅窄和环境特化物种比生态幅宽和对环境耐受性强的物种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准确度。结果说明, BIOCLIM可有效地用于样本数量较小的狭域型物种分布预测。

    加勒比松林凋落物对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的影响
    薛立, 史小玲, 冯慧芳, 傅静丹, 郑卫国, 田雪琴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878-884.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06
    摘要 ( 2115 )   全文 ( 1 )   PDF (572KB) ( 1332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佛山的加勒比松林(Pinus caribaea)为对象, 研究了其地表径流及N和P流失量特点。结果表明, 有凋落物加勒比松林和无凋落物加勒比松林的年径流量分别为12.6和51.8 mm, 其中夏季占90%以上。2种林分的地表径流量和降雨量的关系遵循线性方程。除2007年7月和2008年2月外, 各月地表径流N浓度为有凋落物加勒比松林大于无凋落物加勒比松林, 浓度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年径流量不同引起的。总体来看, 有凋落物加勒比松林的地表径流P浓度高, 无凋落物加勒比松林低。地表径流N浓度与径流量之间存在着负指数关系。有凋落物加勒比松林和无凋落物加勒比松林的地表径流总N输出量分别为341和983 g·hm-2, 夏季分别占其年N流失量的73%和64%。无凋落物加勒比松林的地表径流P流失量高达21.5 g·hm-2, 而有凋落物加勒比松林为6.5 g·hm-2。2008年6月为有凋落物加勒比松林和无凋落物加勒比松林的地表径流P流失高峰, 分别占其年流失量的46%和60%。因此, 保留林下凋落物可以降低加勒比松林的N和P的流失。

    短葶飞蓬黄酮及咖啡酸酯的含量与土壤氮供应量的关系
    苏文华, 张光飞, 周鸿, 张亚妮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885-892.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07
    摘要 ( 1997 )   全文 ( 4 )   PDF (508KB) ( 138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不同产地的44个种群植株的总黄酮、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含量与产地土壤全氮(N)和速效N含量的相关分析, 探讨了产地间土壤N含量变化在药用植物短葶飞蓬植株次生代谢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土壤全N含量与种群植株中总黄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r=-0.391, p<0.01), 而与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关系不显著; 土壤速效N含量与种群植株中总黄酮(r=-0.528, p<0.01)、灯盏乙素(r=-0.490, p<0.01)和总咖啡酸酯含量(r=-0.471, p<0.01)都表现出更高的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全部44个种群中, 有效N供应量变化只能解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17%~30%的变化。非石灰土壤与石灰土壤的种群分开进行线性回归, 可解释总黄酮含量产地间约80%的变化, 以及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含量约60%的变化。植株总黄酮、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含量都与植株含N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土壤丰富的有效N供应不利于黄酮和咖啡酸酯的合成积累, 与“碳素/营养平衡假说”的预测一致; 土壤有效N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会受到植物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的短葶飞蓬的黄酮等酚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 可能是产地间不同的土壤N供应量和其他生态因子及遗传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茎型木本克隆植物准噶尔无叶豆的种群数量动态
    张道远, 王建成, 施翔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893-900.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08
    摘要 ( 2541 )   全文 ( 2 )   PDF (835KB) ( 134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根茎型木本克隆植物的特征, 不以种群的分株数量代表种群大小, 而尝试以不同茎级的根茎长度代表种群大小, 运用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 研究了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的两个种群——A种群(46°31.09′ N, 88°33.06′ E, 紧邻乌伦古湖)和B种群(46°28.07′ N, 88°33.07′ E, 位于沙漠腹地)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 种群存活表现为Deevey-I型。A种群在中龄阶段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大, 死亡率出现高峰, 种群的净增长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较低, 表现为衰退型种群, Leslie矩阵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 15 a内种群呈现下降趋势; B种群所受到的压力主要是干旱贫瘠的荒漠环境所导致的系统压力, 种群的R0rmλ值适中, 表现为缓慢增长型种群, Leslie矩阵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 15 a内种群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此外, 研究结果验证了Leslie矩阵模型可以扩展应用到根茎型木本克隆植物这类特殊生活型植物的种群数量动态研究上。

    短命植物异喙菊异形果实的两头下注策略
    成小军, 谭敦炎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01-910.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09
    摘要 ( 2667 )   全文 ( 5 )   PDF (1022KB) ( 168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异喙菊(Heteracia szovitsii)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一种具异形果实的菊科一年生早春短命植物。该文对其同一果序中3种果实的形态结构与扩散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对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异喙菊3种果实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导致其扩散特性明显不同, 避免了同胞子代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其中, 中央果具冠毛, 成熟后以果实为散布单元借风力扩散到较大范围; 外围果与过渡果均无冠毛, 分别以果序和果实为单元扩散至母株附近。2) 3种果实胚大小的差异导致其幼苗大小和竞争能力不同。外围果与过渡果的胚比中央果的大, 萌发后可产生较大和竞争力较强的幼苗。3)与中央果相比, 外围果和过渡果果皮颜色较深, 所含酚类物质较多, 厚度较大且厚壁组织较多, 对胚的保护能力强, 且种子休眠程度深。4)异形痩果在数量上的差异, 分摊了扩散和定居中的风险。数量较多的中央果增加了随机散布的机会, 可为其扩大种群开拓更大的范围, 而数量较少的外围果和过渡果可有效地减少近距离扩散所造成的同胞子代间竞争。异喙菊异形果实的产生及其生态学行为属于典型的两头下注策略: 外围果和过渡果代表了“谨慎”或“低风险”策略, 中央果则代表了“冒险”或“高风险”策略。通过这些策略, 异喙菊可将其在准噶尔荒漠极端环境中的生存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摊, 以保障其繁衍成功。

    不同繁育系统的榕树雌花的花柱长度和繁殖率比较
    马文娟, 张凤萍, 彭艳琼, 杨大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11-918.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0
    摘要 ( 2879 )   全文 ( 4 )   PDF (1194KB) ( 126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年来, 不同繁育系统的榕树(Ficus spp.)的进化问题引起生物学家们极大的兴趣。前人通过对不同繁育系统榕树雌花的花柱长度、传粉榕小蜂产卵器长度和繁殖率的比较, 推测榕树的雌雄异株是由雌雄同株进化而来的。为验证这一推论, 选取雌雄同株的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和钝叶榕(F. curtipes)以及雌雄异株的斜叶榕(F. tinctoria)和鸡嗉子榕(F. semicordata), 进行了雌花花柱长度、传粉榕小蜂产卵器长度及繁殖率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1)两种雌雄同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Eupristina sp.)的产卵器长度, 显著长于两种雌雄异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Liporrhopalum gibbosaeCeratosolen gravelyi)产卵器的长度, 且雌雄同株榕树雌花花柱长度的变异大于雌雄异株雌花花柱长度的变异; 2)两种雌雄同株榕树的雌花花柱长度呈单峰分布, 且花柱长度的变异大于传粉榕小蜂产卵器长度的变异; 两种雌雄异株榕树花序的雌花花柱长度呈双峰分布, 雌花花柱长度的变异也大于传粉榕小蜂产卵器的长度变异; 3)两种雌雄同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产卵器长度能到达雌花子房的比例更高, 可更有效地产生瘿花, 而雌雄异株榕树产生种子的优势更强。研究表明: 在传粉榕小蜂产卵器长度及花序雌花花柱分布方面, 雌雄异株榕树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在繁殖率方面没有绝对优势。因此, 前人从雌花花柱分布及繁殖率比较而做出榕树进化的推测并不正确。要真正解决榕树的进化问题, 需要多学科、多指标的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

    常绿阔叶林中栲树展叶期叶片的虫食格局
    刘志国, 蔡永立, 李恺, 杨乐, 孙灿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19-925.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1
    摘要 ( 2273 )   全文 ( 4 )   PDF (1068KB) ( 136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叶片的虫食主要发生在展叶期。虽然展叶期短暂, 它却可能是了解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为了解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在展叶期叶片的虫食格局和展叶方式对叶片虫食的影响, 研究了栲树展叶期内的虫食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栲树展叶的两个阶段(折叠期和打开期), 虫食叶片的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 打开阶段的日虫食频度和日虫食率显著高于折叠阶段(F1, 32=8.97, p=0.005 4; F1, 32=12.38, p=0.001 4), 展叶期最终叶片虫食频度为50.72%, 叶片虫食率为8.25%。折叠期叶片主要受到低强度的虫食, 打开期叶片虫食则以较大强度的虫食为主。展叶期叶片的虫食主要发生在夜间, 夜间虫食率显著高于日间虫食率(t=2.51, p=0.017), 变化趋势与日虫食率一致。栲树叶片在展叶的两个阶段可能采用了不同的防御对策。

    喀斯特地区植物钙含量特征与高钙适应方式分析
    姬飞腾, 李楠, 邓馨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26-935.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2
    摘要 ( 2625 )   全文 ( 9 )   PDF (594KB) ( 285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喀斯特地区土壤的高钙含量是影响该地区植物生理特征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高钙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速率及磷代谢, 从而限制了许多物种在该地区的分布。选取贵州4个石漠化程度不同的地区, 测定采集地内45种优势种或常见种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全钙含量以及土壤的交换性钙含量。通过分析喀斯特地区植物与土壤钙含量的特征发现: 喀斯特地区植物具有较高的钙含量平均值; 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对植物地上部分钙含量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 对植物地下部分钙含量的影响显著; 不同类别植物的钙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蕨类植物地上部分钙含量平均值明显低于被子植物; 不同类别植物钙的分布部位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蕨类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钙含量相近, 而双子叶植物的地上部分钙含量明显高于地下部分。分析了喀斯特地区14种优势灌木和草本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钙含量的差异性以及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相关关系, 以此为根据将14种优势植物对土壤高钙的适应方式分为3种类型: 随遇型、高钙型和低钙型。随遇型植物的钙含量主要受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影响, 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钙含量均与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高钙型植物具有较强的钙富集能力, 其地上部分即使在低钙含量的土壤中也可维持较高的钙含量; 低钙型植物的地上部分即使在高钙含量的土壤中亦可维持较低的钙含量。对植物适应钙的不同方式的研究可用于筛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所需的植物资源。

    温带荒漠中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丽华, 陈亚宁, 赵锐锋, 李卫红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36-949.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3
    摘要 ( 2545 )   全文 ( 2 )   PDF (1336KB) ( 154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荒漠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 深刻认识和量化非生物因子对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自动CO2通量系统(Li-8100)监测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和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群落生长季土壤呼吸及温度、土壤含水量等, 深入分析了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土壤呼吸具有不对称的日格局, 最小值出现在8:00, 最大值在12:00~14:00。土壤呼吸的季节格局与气温变化基本同步, 最小值在生长季末期(10月), 最大值在生长季中期(6~7月)。梭梭、假木贼和盐穗木群落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76、0.52和0.46 μmol CO2·m-2·s-1。气温对假木贼(51%)和盐穗木群落(65%)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解释率高于梭梭(35%)。梭梭、假木贼和盐穗木群落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逐渐增大, 基础呼吸速率(R10)逐渐减小。剔除温度影响后, 梭梭、假木贼群落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幂二次方函数关系, 盐穗木群落两者关系却明显减弱, 未达到显著水平。气温、土壤含水量的二元方程均能解释群落土壤呼吸大部分的时间变异: 梭梭群落71%~93%、假木贼群落79%~82%、盐穗木群落70%~80%。人工模拟降水后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降水后10 min减小、180 min时明显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再次衰减的现象。5和2.5 mm降水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和其后的递减值高于对照处理, 土壤呼吸增加、达到峰值和其后递减过程与5 cm土壤温度变化基本同步。

    基于GreenLab的油松结构-功能模型
    国红, 雷相东, VeroniqueLetort, 陆元昌, PhilippedeReffye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50-957.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4
    摘要 ( 2781 )   全文 ( 2 )   PDF (565KB) ( 160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结构-功能模型(Functional-structural models, FSMs)将结构模型与过程模型结合起来, 用以描述环境机制驱动的植物生长, 输出植物的三维结构。GreenLab是一个近年来不断发展着的基于源-汇关系的通用植物结构-功能模型, 它多应用于农作物, 在树木方面的应用还很少。该文以幼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研究对象, 首次将GreenLab模型应用到虚拟树木生长的研究中。采用破坏性取样, 实测了9株油松幼树的形态结构、拓扑结构和器官生物量信息, 根据拓扑编码体系组织数据。模型的直接参数是通过实测数据获得的, 隐含参数是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反求获得的。对模型的假设进行了验证, 并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 节间总鲜质量、树木叶总鲜质量、节间鲜质量、节间长度观测值和模型模拟值建立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在0.78~0.91之间, 因此该模型较真实地反映了油松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提出的树木结构和生物量测量及编码方法, 可作为针叶树建立结构-功能模型的参照。

    两种海洋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之间的相互作用
    赵晓玮, 唐学玺, 王悠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58-965.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5
    摘要 ( 2519 )   全文 ( 4 )   PDF (1280KB) ( 181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起始生物量比的两种海洋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种群增长特征。结果发现: 1)在单培养体系中, H. akashiwoK. mikimotoi的种群增长均可用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ogistic equation)拟合, 但不同的起始密度比对两种微藻的生长可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起始密度的增加, 种群的瞬时增长率(r)随之增加, 但环境负载能力(K)逐渐降低, 进入指数增长期和静止期的时间也相应缩短。2)在共培养体系中, 两种微藻的K值都受到明显的抑制, 与对照组(单培养体系)相比差异显著(p<0.05); 不同起始生物量比对共培养体系中两种微藻的生长和竞争影响显著: 当H. akashiwoK. mikimotoi的起始生物量比(H:K)为1:4和1:16时, K. mikimotoi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当H:K=1:1时, H. akashiwo在竞争中占绝对优势。他感作用是导致本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

    高山嵩草种群在放牧干扰下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刘伟, 王曦, 干友民, 黄林凯, 谢文刚, 苗佳敏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66-973.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6
    摘要 ( 2276 )   全文 ( 4 )   PDF (466KB) ( 188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SRAP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 对放牧干扰下的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 获得了下述结果: 1) 20对SRAP引物组合共检测出448条清晰条带, 其中376条条带具有多态性, 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93%,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高山嵩草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均下降。2)高山嵩草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低的遗传分化(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276 6, 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s为0.243 6, 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19 4, 基于Gst估计的基因流Nm*为1.843 4), 但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Gst增加, Nm*降低, 说明放牧限制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使种群发生遗传分化。3)不同放牧梯度的高山嵩草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很小, 但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逐渐增加, 遗传一致度降低。根据遗传距离所构建的UPGMA聚类图中高山嵩草4个种群随着牧压的增加, 逐级聚在一起。

    薇甘菊和飞机草抗氧化物和膜脂过氧化物对光照和土壤水分的响应
    张玲玲, 孙芳芳, 温达志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74-983.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7
    摘要 ( 2148 )   全文 ( 4 )   PDF (685KB) ( 119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田间温室控制条件下研究入侵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和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um)在不同光照(高、中、低光照)和土壤水分(高、中、低水分含量)交互作用下, 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脯氨酸(Pro)、谷胱甘肽(GSH)以及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探讨两种杂草对不同光照和土壤水分交互作用的生理适应性。结果表明: 高光下低水处理的两种杂草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全水处理, 表现出明显的胁迫。此胁迫条件下薇甘菊通过迅速提高SOD和CAT活性, 提高Pro和GSH含量来清除活性氧, 维持代谢平衡, 但不能在干旱条件下维持较长时间; 飞机草的SOD活性、Pro和GSH含量也迅速提高, 在高光缺水的适应性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 CAT则未能发挥保护作用。相对于其他光照, 低光显著降低了薇甘菊的SOD、CAT活性和MDA含量, 而对飞机草上述指标的影响较小, 说明低光降低了两种杂草尤其是薇甘菊的抗氧化物代谢水平。

    根系温度对光核桃幼苗光合机构热稳定性的影响
    郝海平, 姜闯道, 石雷, 唐宇丹, 姚涓, 李志强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84-992.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8
    摘要 ( 2396 )   全文 ( 1 )   PDF (877KB) ( 124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光核桃(Prunus mira)幼苗为材料, 通过控制根系温度研究了根系温度变化与叶片脱落酸(ABA)的关系及其对光合机构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环境高温(37和40 ℃)胁迫下保持根系温度适宜((25±2) ℃)时, 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下降较少, 但叶片ABA含量低,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低, 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膜质过氧化水平(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浓度)提高, 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程度较大; 2)而同等环境高温(37和40 ℃)条件下根系温度逐步升高时, 幼苗叶片RWC降低, 叶片ABA含量增加, SOD、APX、POD、CAT活性高, H2O2含量高, MDA生成量低, Fv/Fm降低程度较小。与37 ℃相比, 40 ℃处理条件下各生理指标变化趋势相似, 但差异加大。因此认为: 高温胁迫条件下, 根系温度适宜时RWC高, 但导致光合机构伤害较重; 根系感受高温胁迫能够增加叶片ABA含量, 有助于保护光合机构、提高光合机构的抗热性。

    综述
    叶附生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周灵燕, 王中生, 陈姝凝, 姚志刚, 徐卫祥, 魏娜, 安树青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993-1002.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19
    摘要 ( 2682 )   全文 ( 4 )   PDF (376KB) ( 1765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叶附生是指维管植物叶片表面附着以隐花植物苔藓和地衣为主, 兼有少量藻青菌及微型无脊椎动物的现象, 在热带、亚热带雨林中普遍存在。叶附生生物的群落组成直接反应了森林水分、温度及光照等生境因子特征, 是森林生境的季节性变化和微生境异质性的敏感反应指标。叶附生不仅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生态系统养分与水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变化森林响应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叶附生生物不依赖宿主叶片获得营养, 但已有实验证明叶附生与宿主叶片之间存在营养物质交换。其次, 叶附生生物覆盖宿主叶片, 对宿主叶片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最近的研究发现宿主叶片对叶附生群落的遮蔽作用存在光合调节。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叶附生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及水分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叶附生群落内固氮菌对森林氮循环过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叶附生群落的固氮作用可为其宿主群落内的高等植物提供10%~25%的氮养分来源, 被认为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氮库”之一; 再次, 叶附生群落对森林云雾水表现出较强的截留作用, 可有效地缓解在降水偏少的旱季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的水分胁迫。该文在综述叶附生苔类和地衣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叶附生生物与宿主间存在互利互害的进化平衡, 但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简报
    遮阴对黄波罗幼苗的光合特性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凯, 朱教君, 于立忠, 孙一荣, 陈光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1003-1012.  doi:10.3773/j.issn.1005-264x.2009.05.020
    摘要 ( 2566 )   全文 ( 4 )   PDF (1582KB) ( 1791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直以来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被认为是不耐阴树种, 然而引入美国纽约后, 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耐阴性, 在全光和林下均能更新, 在纽约已经成为生物入侵种。为了探讨黄波罗的耐阴性问题, 通过设置自然光与遮阴(15%自然光)两种光环境, 观测了三年生黄波罗幼苗(遮阴1 a后)光合生理参数、光能利用效率、叶绿素和比叶重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自然光处理相比, 遮阴处理的黄波罗幼苗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略有下降, 但差异不显著(p>0.05), 光补偿点下降显著(p<0.05); 同时, 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而单位干重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 比叶重显著下降, 叶面积显著增大(p<0.05)。上述结果说明: 遮阴的黄波罗幼苗通过降低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利用环境中的弱光, 同时通过减小比叶重、增大叶面积和提高叶绿素b相对含量来增强对光的捕获, 使其在弱光时的光能利用效率提高。由此推断, 黄波罗幼苗能适应一定程度的遮阴。

    会议报道
    第94届美国生态学会年会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召开
    王绪高, 米湘成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1013-1013. 
    摘要 ( 1572 )   PDF (186KB) ( 177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书简介
    《Real World Ecology: Large-scale and Long-term Case Studies and Methods》简介
    何维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1014-1014. 
    摘要 ( 1471 )   PDF (182KB) ( 106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