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12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06-01

    不同花色的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及其云南香格里拉滑雪场附近的自然生境, 李奎等研究了这里滇牡丹自然种群数量动态(本期522–529页)。滇牡丹拥有栽培牡丹品种中少有的黄色花系基因。(郑宝强摄)

      
    研究论文
    荒漠区地表凋落物分解对季节性降水增加的响应
    赵红梅, 黄刚, 马健, 李彦, 周丽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471-482.  doi:10.3724/SP.J.1258.2012.00471
    摘要 ( 1805 )   全文 ( 6 )   PDF (623KB) ( 1794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季节性降水增加对荒漠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 选择粗柄独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叶、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叶、尖喙牻牛儿苗茎、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茎4种凋落物样品, 在2009-2011年研究了模拟季节降水增加(冬春增雪、夏季增水)和自然降水处理下凋落物的分解。持续2年的分解实验表明: (1)各组分凋落物的质量损失过程可以用负指数衰减方程较好地拟合(R2> 0.90); 经过637天的分解, 各组分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在自然降水、冬春增雪、夏季增水处理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粗柄独尾草叶、尖喙牻牛儿苗叶、尖喙牻牛儿苗茎、沙漠绢蒿茎在自然降水处理下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40.59%、35.50%、36.00%和63.96%; (2)各组分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与N残留率显著正相关, 凋落物N的损失快于其质量损失, 且初始N含量与分解速率显著正相关(r = 0.60, p = 0.038), C/N解释了71%的地面凋落物分解速率。研究表明, 季节性的短暂降水增加对荒漠区地表凋落物分解没有显著影响, 凋落物初始化学组成是预测荒漠区地表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

    极端干旱区多枝柽柳叶片气孔导度的环境响应模拟
    鱼腾飞, 冯起, 司建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483-490.  doi:10.3724/SP.J.1258.2012.00483
    摘要 ( 1594 )   全文 ( 1 )   PDF (494KB) ( 136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孔通过调节植物体水分散失和CO2吸收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和环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在对极端干旱区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ma)叶片气体交换参数观测的基础上, 引入诊断函数f(H)对BWB模型和BBL模型提出的气孔导度(gs)模型中的空气湿度(hsDs)进行了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引入叶子飘和于强推导出的gs机理模型。结果表明: (1) BWB和BBL模型对hs (或Ds)的模拟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BWB模型拟合效果较好(R2 = 0.5354), BBL模型的结果显著但效果较差(R2 = 0.1103)。试验结果显示: 随hs(或Ds)的增大, gs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可用Gauss模型进行拟合, R2分别为0.593和0.258, 说明gshs的关系要比Ds更密切; (2)叶子飘和于强给出的简化模型(Simple模型)和该文给出的指数模型(Gauss-h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R2分别为0.8707和0.8286), η值分别为0.1245和0.0171, 其值均介于0-1之间; (3)模型验证中Gauss-h模型较Simple模型明显低估了观测值, 当观测条件无限趋近于Simple模型的假设时, Simple模型的拟合效果可得到显著提高(R2 = 0.9606)。

    山西文峪河上游河岸林群落稳定性评价
    高润梅, 石晓东, 郭跃东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491-503.  doi:10.3724/SP.J.1258.2012.00491
    摘要 ( 1586 )   全文 ( 4 )   PDF (703KB) ( 160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特征。该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评价了山西文峪河上游13种河岸林群落的稳定性。基于群落整体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考虑, 选取乔木层优势树种更新潜力、物种多样性、Godron指数、立地质量和保护程度等5项特征指标, 通过计算各群落5项指标隶属度的平均值来评价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群落的稳定性隶属度介于0.40-0.60, 属于低山森林演替系列的青杨辽东栎(Populus cathayana + Quercus wutaishanica)混交林和油松白桦(Pinus tabulaeformis + 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的稳定性居中; 中高山森林演替系列中, 群落稳定性随着演替的进展而增加, 青杨(Populus cathayana)林结构简单, 稳定性最低, 青杄(Picea wilsonii)林接近演替顶极, 稳定性最高; 但并非只有近演替顶极的群落是稳定的, 客观存在的各种林冠干扰和河岸生境的高度异质性也使得白杄杨桦(Picea meyeri + Populus cathayana + 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落叶松白杄(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 Picea meyeri)混交林和落叶松青杄(Larix principis- rupprechtii + Picea wilsonii)混交林有较高的稳定性。

    芒和五节芒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周婧, 李巧云, 肖亮, 蒋建雄, 易自力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04-510.  doi:10.3724/SP.J.1258.2012.00504
    摘要 ( 2095 )   全文 ( 2 )   PDF (438KB) ( 206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最大熵模型, 将我国现有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五节芒(M. floridulus)的地理分布信息与19个降水及温度等气候因子相拟合, 预测了芒和五节芒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域, 并推测出芒和五节芒的基本生态位。结果显示: 芒的潜在适生区包括四川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内蒙古中部、黑龙江、吉林西部、辽宁西部、青海东南部等地区, 其基本生态位参数为: 最暖季节降水量为400-1 000 mm, 平均8月降水量为100-350 mm, 7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5 ℃, 平均7月降水量为100-350 mm, 11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0-22 ℃, 最干月平均气温为-15-20 ℃, 平均12月降水量为100 mm以下; 五节芒的潜在适生区为云南、陕西、山西、宁夏、河南、山东、吉林、辽宁以及四川西部、甘肃南部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区, 其基本生态位参数为: 最暖季节降水量至少在400 mm以上, 平均6月降水量为150-550 mm, 7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5-30 ℃之间, 6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0 ℃, 平均4月降水量为50-100 mm。结果表明, 在进行遗传改良的前提下, 我国有丰富的适合栽植芒和五节芒的土地资源。

    黄土高原泾河流域长时间序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孙晓鹏, 王天明, 寇晓军, 葛剑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11-521.  doi:10.3724/SP.J.1258.2012.00511
    摘要 ( 1758 )   全文 ( 4 )   PDF (800KB) ( 171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泾河流域土地开发历史悠久, 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泾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原因, 对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景观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应用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覆盖分类数据和气候数据, 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 研究了泾河流域1982-2005年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 泾河流域24年间79.64%的区域NDVI无显著变化趋势, NDVI趋势显著增加的区域占16.33%, 主要集中在流域中部和南部, NDVI趋势显著减小的区域占4.03%, 主要集中在流域北部。流域所有气象站点的降水量均无显著变化趋势, 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分析发现气候变化不能很好地解释NDVI趋势的空间分异, 人为因素更为重要。从土地利用分析结果来看, NDVI不同趋势下各土地利用类型比例无明显变化, 但NDVI显著增加区以耕地为主, 显著减小区以草地为主, 由此推断NDVI的显著增加趋势主要由耕地NDVI增加引起, 显著减小趋势可能与林地减少和草地退化有关。通过分析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 着重探讨了造成植被覆盖显著变化趋势的人为因素。

    滇牡丹自然种群数量动态
    李奎, 郑宝强, 王雁, 卜文圣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22-529.  doi:10.3724/SP.J.1258.2012.00522
    摘要 ( 1680 )   全文 ( 4 )   PDF (412KB) ( 1948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中国西南特有濒危植物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种群数量动态过程。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存活曲线表明: 滇牡丹在株龄3-6 a之间经历了较强的环境筛, 其单株生理寿命为15 a左右, 平均周期为8 a, 种群的净增殖率(R0 = 0.985 7)、内禀增长率(rm = -0.001 7)和周限增长率(λ = 0.998 3)表明其为衰退型种群; 滇牡丹种群存活表现为台阶型曲线(B1型), 分别在6 a和12 a阶段种群消亡率(Kx)较高。Leslie矩阵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 在未来30 a内种群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 大约下降了50%, 其种群数量靠自身根系的萌蘖和种子繁殖共同维持。野生滇牡丹种群数量下降与其自身繁殖特性有关, 但主要原因是人为采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李铭, 朱利川, 张全发, 程晓莉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30-538.  doi:10.3724/SP.J.1258.2012.00530
    摘要 ( 1875 )   全文 ( 1 )   PDF (407KB) ( 1793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氮(N)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PVC顶盖埋管原位培养的方法, 对丹江口库区清塘河流域相邻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人工种植灌木林地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侧柏人工林、灌木林地和农田的NH4+-N浓度(mg·kg-1)依次为1.33 ± 0.20、1.67 ± 0.17和1.62 ± 0.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NH4+-N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而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NO3--N浓度(mg·kg-1)差异显著, 农田NO3--N浓度(9.00 ± 0.73)显著高于侧柏人工林(1.27 ± 0.18)和灌木林地(3.51 ± 0.11)。NO3--N在灌木林地和农田中分别占土壤无机氮库的67.8%和84.8%, 是土壤无机氮库的主要存在形式; 而侧柏人工林中NO3--N和NH4+-N浓度则基本相等。土壤硝化速率(mg·kg-1·30 d-1)从农田(7.13 ± 2.19)、灌木林地(2.56 ± 1.07)到侧柏人工林(0.85 ± 0.10)显著性降低。侧柏人工林、灌木林地和农田的矿化速率(mg·kg-1·30 d-1)依次为0.98 ± 0.12、2.52 ± 1.25和6.58 ± 2.29。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显著正相关, 但是矿化速率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过程中灌木林地和农田NH4+-N的消耗大于积累, 氨化速率为负值, 导致灌木林地和农田矿化速率小于硝化速率。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并对土壤含水量更为敏感。土壤C:N与土壤矿化和硝化速率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微环境和土壤C:N, 进而会影响到土壤氮循环过程。

    华北平原农田土壤蒸发δ18O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杨斌, 谢甫绨, 温学发, 孙晓敏, 王建林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39-549.  doi:10.3724/SP.J.1258.2012.00539
    摘要 ( 1686 )   全文 ( 6 )   PDF (584KB) ( 1597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蒸发δ18O (δE)是影响大气水汽δ18O (δv)变异的重要因素, 也是农田生态系统蒸散组分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拆分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δE主要基于Craig-Gordon模型计算, 主要受地表大气水汽δv、相对湿度(h)、平衡和动力学分馏系数以及土壤蒸发前缘液态水δ18O (δs)的影响。该研究以华北平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夏玉米(Zea mays)生态系统大气水汽δv的原位连续观测数据为基础, 同时结合不同深度的土壤日变化采样, 综合探讨了δE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δE的日变化表现为双峰曲线, 分别在6:00和15:00左右达到峰值。h强烈影响农田生态系统δE, 特别是在h > 95%的高相对湿度环境条件下Craig-Gordon模型并不适用。大气水汽δv的原位连续观测技术克服了传统的降水平衡预测大气水汽δv方法的不确定性, 可以显著提高δE的准确性。不同的平衡分馏系数对δE的结果无显著影响。不同的动力分馏系数尤其是考虑湍流扩散对动力分馏系数的影响会显著影响δE的模拟结果。土壤蒸发前缘的确定直接影响δs和标准化到土壤蒸发前缘温度下的h, 显著影响δE的准确性。结合动态箱或静态箱与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连续观测技术直接测定δE, 从而避免模型参数化过程引入的不确定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浙江西天目山主要森林类型的苔藓多样性比较
    汪岱华, 王幼芳, 左勤, 李敏, 吴文英, 黄建花, 赵明水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50-559.  doi:10.3724/SP.J.1258.2012.00550
    摘要 ( 1799 )   全文 ( 6 )   PDF (641KB) ( 1990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苔藓是森林的重要组分, 是森林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 在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中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浙江西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7种主要森林类型(落叶矮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内的苔藓植物为对象, 调查了32个10 m × 10 m的样地, 记录地面生苔藓植物盖度和树附生苔藓植物多度, 采用重要值、相似性系数、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森林类型间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差异。共采集969份标本, 隶属41科84属142种, 其中苔类植物13科18属33种, 藓类植物28科66属109种, 优势科为灰藓科、青藓科和羽藓科。2种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余5种森林, 其中物种丰富度以针阔混交林最高, 苔藓植物多样性则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 竹林两者均为最低。海拔等环境因子较为接近的植被类型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相似性较高, 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相似性最高, 而落叶矮林和竹林相似性最小。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种群的表型变异
    彭兴民, 吴疆翀, 郑益兴, 张燕平, 李根前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60-571.  doi:10.3724/SP.J.1258.2012.00560
    摘要 ( 1470 )   全文 ( 2 )   PDF (435KB) ( 1506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揭示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实生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 以云南引种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基于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表型性状严格细致的测量,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协方差主成分分析(S法)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等数理方法, 分析了种群的表型变异。结果表明: 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 种群内的变异大于种群间的变异, 种群间的分化相对较小。对表型性状进行的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协方差主成分分析(S法)均显示, 结实和种子化学成分相关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印楝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种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 印楝9个种群可以分为4类, 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研究结果为印楝的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制定育种策略和人工经营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能源植物杂交狼尾草对NaCl胁迫的响应及其耐盐阈值
    王殿, 袁芳, 王宝山, 陈敏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72-577.  doi:10.3724/SP.J.1258.2012.00572
    摘要 ( 1495 )   全文 ( 5 )   PDF (457KB) ( 1445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能源植物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 × P. purpureum)为实验材料, 用沙培盆栽的方法, 分别用0、0.3%、0.5%、0.9%和1.2%的NaCl处理4周后, 测定植株鲜重、干重、含水量、株高、分蘖数和不同部位的离子含量, 以确定其耐盐阈值和耐盐方式。结果表明, 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 杂交狼尾草的鲜重、干重、株高和分蘖数都显著降低, 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分别在NaCl浓度为0.568%和0.570%时下降了50%, 1.2% NaCl处理的杂交狼尾草几乎全部死掉。表明杂交狼尾草的耐盐阈值为0.57%; 但植株含水量和功能叶的Na+含量变化不明显, 老叶Na+含量在NaCl浓度为0.9%时明显升高, 是对照的2倍; 随NaCl浓度的升高, 根中的Na+含量显著升高, 在NaCl浓度为0.9%时, 根中的Na+含量达到对照的3倍以上。Na+含量在功能叶, 老叶和根中含量依次升高; 随NaCl浓度的升高, 地上部分和根中的K+含量都无明显变化; 随NaCl浓度的升高, 根中的Na+/K+明显增加, 而地上部分Na+/K+只有当NaCl浓度为0.9%时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具有一定的耐盐性, 其耐盐方式为拒盐, 耐盐阈值为0.57% (约100 mmol·L-1)。

    铅胁迫对欧美杂交杨幼苗碳、氮和磷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康丽娜, 吴福忠, 杨万勤, 谭波, 夏磊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78-586.  doi:10.3724/SP.J.1258.2012.00578
    摘要 ( 1537 )   全文 ( 4 )   PDF (500KB) ( 1179 )   知识图谱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了解欧美杂交杨(Populus deltoids × Populus nigra)在不同铅(Pb)胁迫条件下的生长适应特性,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 研究了长江上游典型酸性紫色土和钙质紫色土上欧美杂交杨碳(C)、氮(N)和磷(P)积累与分配特征对不同浓度Pb胁迫(CK: 0 mg·kg-1; T1: 200 mg·kg-1; T2: 450 mg·kg-1; T3: 2000 mg·kg-1)的响应。欧美杂交杨总C、N和P积累量在两种土壤中均表现出随Pb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且钙质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总C、N和P积累量在各处理浓度下均高于酸性紫色土。Pb胁迫处理明显改变了欧美杂交杨各器官C、N和P的分配格局。与对照相比, Pb胁迫处理使酸性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细根C、N和P积累量的比例明显增加, 叶C、N和P积累量的比例则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相对于酸性紫色土, 钙质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细根C、N和P积累量的比例明显降低, 其叶C、N和P积累量的比例则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两种土壤中欧美杂交杨P的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Pb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而T2、T3处理下两种土壤中N的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 在N素缺乏的情况下, 酸性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P的利用效率显著低于钙质紫色土, 因此酸性紫色土中植物C、N和P积累、分配与利用更易受到Pb胁迫的影响。同时也表明, 钙质紫色土中欧美杂交杨通过改变养分分配格局将资源更多地分配于养分利用器官维持自身的生长, 能更好地适应Pb胁迫环境。

    克隆植物对种间竞争的适应策略
    葛俊, 邢福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87-596.  doi:10.3724/SP.J.1258.2012.00587
    摘要 ( 1627 )   全文 ( 6 )   PDF (380KB) ( 2930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克隆植物种群因其寿命的持久性、空间上的可移动性和繁殖方式的多样化等特征与非克隆植物有很大区别,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甚至成为优势种或者建群种。该文通过归纳有关克隆植物的种间竞争适应策略研究案例, 阐述了克隆植物的竞争能力差异和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论述了克隆植物在构件形态、克隆构型、繁殖对策等方面对种间竞争的响应, 以及生理整合作用与种间竞争的关系; 分析了导致某些同类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认为实验对象差异、实验设计、生境条件与克隆植物形态及生理上的时空动态变化等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提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克隆植物种间竞争及其分子生态学机制等可能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