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牛一迪, 蔡体久. 大兴安岭北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3): 349-363. |
[2] |
杨安娜, 李曾燕, 牟凌, 杨柏钰, 赛碧乐, 张立, 张增可, 王万胜, 杜运才, 由文辉, 阎恩荣. 上海大金山岛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异[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3): 377-389. |
[3] |
王德利, 梁存柱. 退化草原的恢复状态: 气候顶极或干扰顶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10): 1464-1470. |
[4] |
赵榕江, 陈焘, 董丽佳, 郭辉, 马海鲲, 宋旭, 王明刚, 薛伟, 杨强. 植物-土壤反馈及其在生态学中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10): 1333-1355. |
[5] |
万春燕, 余俊瑞, 朱师丹.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乔木叶性状及其相关性网络的差异[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10): 1386-1397. |
[6] |
孙彩丽, 仇模升, 黄朝相, 王艺伟. 黔西南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7): 834-845. |
[7] |
孟庆静, 樊卫国. 刺梨的适钙类型及对高钙生境的适应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12): 1562-1572. |
[8] |
黄侩侩, 胡刚, 庞庆玲, 张贝, 何业涌, 胡聪, 徐超昊, 张忠华. 放牧对中国亚热带喀斯特山地灌草丛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11): 1350-1363. |
[9] |
李孝龙, 周俊, 彭飞, 钟宏韬, Hans LAMBERS. 植物养分捕获策略随成土年龄的变化及生态学意义[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7): 714-727. |
[10] |
贺忠权, 刘长成, 蔡先立, 郭柯. 黔中高原喀斯特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群落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6): 670-680. |
[11] |
孙浩哲, 王襄平, 张树斌, 吴鹏, 杨蕾. 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凋落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6): 594-605. |
[12] |
贺露炎, 侯满福, 唐伟, 刘雨婷, 赵俊. 滇东菌子山喀斯特森林的植被类型及其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2): 1380-1390. |
[13] |
贺强. 生物互作与全球变化下的生态系统动态: 从理论到应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0): 1075-1093. |
[14] |
裴广廷, 孙建飞, 贺同鑫, 胡宝清. 长期人为干扰对桂西北喀斯特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 74-84. |
[15] |
胡宗达, 刘世荣, 罗明霞, 胡璟, 刘兴良, 李亚非, 余昊, 欧定华. 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9): 973-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