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多叶色变异, 花叶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f. akebonosuji)叶色变异是典型代表, 通过对花叶矢竹不同叶色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 可解析其叶色变异机理。该研究以花叶矢竹不同叶色叶片为研究对象,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和连续激发式荧光仪等测定不同叶色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相对含量、光系统活性及光合效应差异, 阐明花叶矢竹叶色变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1)花叶矢竹全绿型和花叶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差异显著, 花叶型叶片的叶绿素a/b值显著低于全绿型, 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值显著高于绿叶。(2)花叶矢竹白叶和条纹白叶的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物质粪卟啉III含量显著高于绿叶, 而相邻产物原卟啉IX含量急剧下降, 导致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显著降低。(3)条纹叶的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等均显著低于绿叶, 全白叶无光合效应。(4)以全绿叶作为对照, 花叶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初级醌受体(QA)下游的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均显著降低, 且PIABS的降低幅度大于Ψo, 白叶复绿后也没有完全恢复, 表明花叶光系统II (PSII)供体侧供应电子的能力和受体侧接收电子的能力都降低, PSII整体性能低于绿叶。白叶和条纹叶叶绿素K相荧光强度(Fk)占F0 - Fj振幅的比例(Wk)变化值显著高于绿叶(F0为初始荧光强度, Fj为J相荧光强度), 白叶复绿后其性能基本恢复。绿叶叶绿素Fj占F0 - Fp振幅的比例(Vj)变化值显著低于白叶和复绿叶, 与条纹绿叶无显著差异, 表明PSII受体侧性能在绿叶和条纹绿叶上表现一致, 但是复绿叶也没有完全恢复至绿叶水平。(5)花叶和复绿叶820 nm处的光吸收量均小于绿叶, 白叶复绿过程中, 光系统I (PSI)最大氧化还原能力(ΔI/Io)值显著增加并逐渐恢复到稳定绿叶水平, 说明花叶叶绿素I (P700)氧化还原能力都较低, 白叶复绿后氧化能力与绿叶无显著差异, 但P700+的还原能力没有恢复到绿叶水平。(6) PSI与PSII之间的协调性变化(ΦPSI/PSII)在白叶中显著低于绿叶, PSI/PSII的协调性变差, PSII下降幅度大于PSI。复绿叶片ΦPSI/PSII显著高于绿叶, 说明PSI恢复而PSII没有恢复, 因此, 复绿叶光系统性能减弱主要由PSII引发。总之, 花叶是由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下降导致的叶绿素a缺乏型突变, 原卟啉IX含量急剧下降导致叶绿素合成障碍; PSII/PSI的协调性变弱、叶片复绿后PSII性能并未恢复到绿叶水平, 因此全株始终保持花叶, 光合能力及利用效率都低于绿叶, 不同叶色之间存在光合生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