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一, 孟盛旺, 杨风亭, 高德才, 戴晓琴, 寇亮, 付晓莉, 王辉民
收稿日期:
2025-04-27
修回日期:
2025-06-04
LI Yi, MENG Sheng-Wang, YANG Feng-Ting, GAO De-Cai, DAI Xiao-Qin, KOU Liang, FU Xiao-Li, WANG Hui-Min
Received:
2025-04-27
Revised:
2025-06-04
Supported by:
摘要: 养分重吸收是植物适应环境胁迫、优化养分利用的关键策略,对维持植物养分经济及生态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叶片的氮、磷元素,揭示了养分的活化和转移路径,归纳了不同元素、组织器官、生长阶段、功能类群及生态系统养分重吸收效率的一般规律,综述了遗传特性(如结构性组织、叶片寿命等)与环境因素(如气候和气候变化、土壤养分、氮、磷沉降等)对养分重吸收的调控机制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研究发现,氮的活化主要依赖蛋白质的分解,磷的活化则涉及核酸、磷脂的降解及液泡无机磷的释放。高移动性、高需求元素(如氮、磷、钾)的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低移动性、低需求元素(如钙、铁、铝)。叶片作为高代谢活性器官,其重吸收效率高于根、茎等器官。植物养分重吸收沿生长阶段呈单峰曲线变化,在成熟期达到峰值。草本和落叶植物因结构性组织比例低,重吸收效率高于木本和常绿植物。苔原、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吸收效率普遍高于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且在不同气候区表现出显著分异。遗传特性通过限制养分活化效率,决定重吸收的生理极限;而环境因素驱动养分重吸收的动态变化,其效率在贫瘠、干旱环境中显著提升。养分重吸收与地下养分获取策略存在协同或权衡关系,并受土壤养分及气候梯度调控。养分重吸收的种间变异性及可塑性在调控养分循环、构建植物群落及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结合分子生物学与长期定位实验,深入探究养分重吸收对复合环境胁迫的适应机制及其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反馈效应,进而为应对全球变化和优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一, 孟盛旺, 杨风亭, 高德才, 戴晓琴, 寇亮, 付晓莉, 王辉民. 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重投). . DOI: 10.17521/cjpe.2025.0149
LI Yi, MENG Sheng-Wang, YANG Feng-Ting, GAO De-Cai, DAI Xiao-Qin, KOU Liang, FU Xiao-Li, WANG Hui-Min. Nutrient resorption of plant leav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review (resubmit).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DOI: 10.17521/cjpe.2025.0149
[1] | 王蓉钧 吴福忠 吴秋霞 朱晶晶 倪祥银.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氮重吸收效率的差异[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化学计量与功能性状): 0-0. |
[2] | 杨佳婷, 潘应骥, 常春玲, 刘艳杰. 本地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对植物入侵影响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547-1560. |
[3] | 杜忠毓, 王佳, 陈光才. 土壤种子库特征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研究进展与展望[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2): 1561-1575. |
[4] | 陈保冬, 付伟, 伍松林, 朱永官. 菌根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 1-20. |
[5] | 张慧玲, 张耀艺, 彭清清, 杨静, 倪祥银, 吴福忠. 中亚热带同质园不同生活型树种微量元素重吸收效率的差异[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7): 978-987. |
[6] | 胡昭佚, 陈天松, 赵丽, 许培轩, 吴正江, 董李勤, 张昆. 水位下降对若尔盖高寒草本沼泽木里薹草氮磷重吸收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6): 847-855. |
[7] | 何敏, 许秋月, 夏允, 杨柳明, 范跃新, 杨玉盛. 植物磷获取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3): 291-305. |
[8] | 秦文超, 陶至彬, 王永健, 刘艳杰, 黄伟. 资源脉冲对外来植物入侵影响的研究进展和展望[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6): 573-582. |
[9] | 张宏锦, 王娓.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进展、问题与展望[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0): 1112-1126. |
[10] | 井新, 贺金生.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多服务性的关系: 回顾与展望[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0): 1094-1111. |
[11] | 王晴晴, 高燕, 王嵘. 全球变化对食物网结构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0): 1064-1074. |
[12] | 邢鹏, 李彪, 韩一萱, 顾秋锦, 万洪秀. 淡水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研究进展与展望[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5): 565-574. |
[13] | 张扬建, 朱军涛, 沈若楠, 王荔.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5): 553-564. |
[14] | 彭书时, 岳超, 常锦峰. 陆地生物圈模型的发展与应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4): 436-448. |
[15] | 莫雪丽, 戴晓琴, 王辉民, 付晓莉, 寇亮. 中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常见乔灌木根际效应——以江西泰和千烟洲为例[J].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7): 723-73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