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程可心, 杜尧, 李凯航, 王浩臣, 杨艳, 金一, 何晓青. 玉米与叶际微生物组的互作遗传机制[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2): 215-228. |
[2] |
李义博, 宋贺, 周莉, 许振柱, 周广胜. C4植物玉米的光合-光响应曲线模拟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2): 1289-1300. |
[3] |
窦渤凯, 王义东, 薛冬梅, 王中良. 挺水和湿生草本植物传输甲烷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1): 1208-1218. |
[4] |
赵文赛, 孙永林, 刘西平. 干旱-复水-再干旱处理对玉米光合能力和生长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6): 594-603. |
[5] |
樊大勇, 熊高明, 张爱英, 刘曦, 谢宗强, 李兆佳. 三峡库区水位调度对消落带生态修复中物种筛选实践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39(4): 416-432. |
[6] |
孟凡超, 张佳华, 姚凤梅. CO2浓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协同作用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10): 1064-1073. |
[7] |
王艳哲, 邵立威, 刘秀位, 张小雨, 张喜英. 小麦和玉米根系取样位置优化确定及根系分布模拟[J].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4): 365-372. |
[8] |
李涛, 陈保冬. 丛枝菌根真菌通过上调根系及自身水孔蛋白基因表达提高玉米抗旱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9): 973-981. |
[9] |
杨斌, 谢甫绨, 温学发, 孙晓敏, 王建林. 华北平原农田土壤蒸发δ18O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39-549. |
[10] |
杨鹏, 胥晓. 淹水胁迫对青杨雌雄幼苗生理特性和生长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1): 81-87. |
[11] |
时鹏, 王淑平, 贾书刚, 高强, 孙晓强. 三种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9): 965-972. |
[12] |
王红丽, 张绪成, 宋尚有. 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玉米田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8): 825-833. |
[13] |
顾东祥, 汤亮, 徐其军, 雷晓俊, 曹卫星, 朱艳. 水氮处理下不同品种水稻根系生长分布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5): 558-566. |
[14] |
冯远娇, 金琼, 王建武. 机械损伤对Bt玉米化学防御的系统诱导效应[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6): 695-703. |
[15] |
贾士芳, 李从锋, 董树亭, 张吉旺. 弱光胁迫影响夏玉米光合效率的生理机制初探[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2): 1439-1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