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大程度模拟森林凋落物分解实际状况, 探究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凋落物的分解动态特征, 该研究采用凋落物分解“三明治”法, 在野外原位分解的凋落物上, 平均间隔3个月在积累的凋落物上铺设一层尼龙网(60目, 1.2 m × 1.95 m)。3年后共获取11层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 分析其活性和惰性碳、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1)在整个分解过程中, 活性、惰性碳参与分解的时间不同, 水溶性有机碳最早开始释放, 持续释放时间长(295 d); 惰性碳分解滞后(4层, 422 d); 而酸水解有机碳可能在分解中受二者的影响, 变化波动大。2)与碳相比, 氮在整个分解阶段的动态更为复杂, 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即固持(1-3层, 90-295 d)—释放(4-6层, 422-670 d)—固持(7-11层, 802-1 200 d)。3)凋落物原状分解有利于氮的截留和保存。一方面, 分解前期上层凋落物中的活性物质受淋溶作用在下层积累, 从而降低淋失的风险; 另一方面, 分解后期惰性碳氮偏向于底层积累, 利于碳氮的固存。可见, 森林凋落物的自然分解状态有利于凋落物惰性碳氮更好地归还土壤。因此, 在森林管理中要注重凋落物层的保护, 让其在自然状态下分解, 助力土壤碳氮的稳定与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