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Vol. 49 ›› Issue (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0-.DOI: 10.17521/cjpe.2024.0476
• • 下一篇
高雨轩, 苏艳军, 冯育才, 张军, 汪小全, 刘玲莉
收稿日期:
2024-12-31
修回日期:
2025-02-24
出版日期:
2025-08-20
GAO Yu-Xuan, Feng Yu-Cai, Zhang Jun, LIU Ling-Li
Received:
2024-12-31
Revised:
2025-02-24
Online:
2025-08-20
摘要: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活化石”植物,其野生个体总数不足2400株。过去40余年,我国学者对银杉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栖息地要求、保护策略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银杉的野生种群依然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保护形势严峻。本文系统总结了关于银杉的研究进展,从生长与繁殖特性、地理分布、种群动态等方面剖析了其致濒因素。基于2023年对14个野生种群的调查,发现银杉幼苗稀缺、幼树死亡率高,种群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衰退特征,表明银杉的自然更新受阻,现有保护措施难以逆转其种群下降的趋势。尽管近年来在银杉幼苗人工培育、迁地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银杉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亟需加强。在未来的银杉研究与保护中,应强化多学科的融合和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银杉进行保护基因组学研究,以揭示其致濒机制及适应潜力。此外,也需结合多源遥感技术,对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进行监测,为银杉保护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高雨轩, 苏艳军, 冯育才, 张军, 汪小全, 刘玲莉. 珍稀濒危孑遗植物银杉的研究与保护现状. , 2025, 49(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0-. DOI: 10.17521/cjpe.2024.0476
GAO Yu-Xuan, Feng Yu-Cai, Zhang Jun, LIU Ling-Li.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relict plant 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 Kuang.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5, 49(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0-. DOI: 10.17521/cjpe.2024.0476
[1] | 马富龙 王雨晴 郝 瑜 段继超 刘霏霏 席琳乔 韩路. 海拔梯度对昆仑山中部草原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预发表): 1-0. |
[2] | 李利平, 余堃, 陈芳淼, 陈强, 景雨航, 牛振国, 胡辰璐, 覃海宁, 黄慧萍, 田亦陈. 基于IUCN全球评估数据的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指数[J]. , 2025, 49(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0-. |
[3] | 周鑫宇, 刘会良, 高贝, 卢妤婷, 陶玲庆, 文晓虎, 张岚, 张元明. 新疆特有濒危植物雪白睡莲繁殖生物学研究[J]. , 2025, 49(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0-. |
[4] | 张子睿, 周静, 胡艳萍, 梁爽, 马永鹏, 陈伟乐. 极度濒危植物巧家五针松的根内和根际真菌群落特征[J]. , 2025, 49(濒危植物的保护与恢复): 0-. |
[5] | 李冬梅, 孙龙, 韩宇, 胡同欣, 杨光, 蔡慧颖. 计划火烧对红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3): 379-392. |
[6] | 吴闫宁, 郝珉辉, 何怀江, 张春雨, 赵秀海. 长白山森林功能多样性与地上碳汇功能的关系及其随演替的变化[J].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2): 232-243. |
[7] | 张中扬, 宋希强, 任明迅, 张哲. 附生维管植物生境营建作用的生态学功能[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7): 895-911. |
[8] | 杨佳绒, 戴冬, 陈俊芳, 吴宪, 刘啸林, 刘宇. 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对植物群落构建和稀有种维持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6): 745-755. |
[9] | 张琦, 冯可, 常智慧, 何双辉, 徐维启. 灌丛化对林草交错带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6): 770-781. |
[10] | 冯可, 刘冬梅, 张琦, 安菁, 何双辉. 旅游干扰对松山油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4): 584-596. |
[11] | 李耀琪, 王志恒. 植物功能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2): 145-169. |
[12] | 马和平, 王瑞红, 屈兴乐, 袁敏, 慕金勇, 李金航. 不同生境对藏东南地面生苔藓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5): 552-560. |
[13] | 田佳玉, 王彬, 张志明, 林露湘. 光谱多样性在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2, 46(10): 1129-1150. |
[14] | 李孝龙, 周俊, 彭飞, 钟宏韬, Hans LAMBERS. 植物养分捕获策略随成土年龄的变化及生态学意义[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7): 714-727. |
[15] | 孙浩哲, 王襄平, 张树斌, 吴鹏, 杨蕾. 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凋落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6): 594-60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